曹,西周时期国名,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曹国的统治区在今山东菏泽地区一带。曹风就是采自这一区域的诗,共四篇。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注释】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质薄而有光泽。
蜉蝣:一种昆虫,翅膀薄而半透明,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楚楚:整洁鲜明貌。
於(wū):通“乌”,何,哪里。
归处:死亡。
采采:华丽鲜艳状。
掘阅(xué):容采悦泽。
麻衣:古代统治阶级的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说:(shuì):歇息,居住。
【古人如是说】
《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诗集传》
【今人这样读】
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骆玉明、顾伊(《先秦诗鉴赏辞典》)
不管生命长短,人如蜉蝣一样尽责尽力地去过活并没有什么不好。蜉蝣不会觉得自己是多么辛苦可怜,也不觉得自己卑微。也许是生命太短,要做的事情太多,它们心里又太清楚,所以只要热烈丰盛地活着,去做要完成的事,至死不悔。
——安意如《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候人:掌管迎送宾客、治理道路的小官。
何:通“荷”,扛着。
祋(duì):古兵器,殳的一种,竹制,有棱而无刃。
彼:他。
其:语助词。
之子:那人,那些人。
赤芾(fú):红色的蔽膝。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
鹈(tí):即鹈鹕,一种水鸟,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
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
濡(rú):沾湿。
称:相称,适合。
服:官服。
咮(zhòu):鸟喙。
遂:终也,久也。
媾:婚配,婚姻。一说宠爱。一说厚禄。
荟(huì)蔚:云雾弥漫,阴暗昏沉貌。
朝:早上。
(jī):彩虹。
婉:年轻。
娈(luán):貌美。
季女:少女,幼女。
斯:语助词,这么。
【古人如是说】
奚为荟蔚也?欺然而兴,皴然而止,初终不相践而面相欺也;歘然而合,欻然而离,情穷于达旦而不能固也;翳乎其相蔽而困我之视听也,棘乎其相偪而行相夺也。……奚以为婉娈也?词有切而不暴也,言色违而勿能舍也,约身自束而不逾分以相夺也。合则喜、离则忧,专一其依而唯恐不相获也。
——王夫之《诗广传》
三章逐渐说来,如造七级之塔,下一章则其千丝铁网八宝流苏也。
——陈震《读诗识小录》
【今人这样读】
这当然是讥诮那暴发户才做了贵族的人。这些由奴民伸出头来的人,在旧社会的耆旧眼里看来,当然是说他不配的。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鸠(shī jiū):布谷鸟。亦作尸鸠。
七:虚数,指其多。
淑人:好人。
君子:这里指有才华的人。
仪:容颜仪态。
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
伊:是。
弁(biàn):皮帽。
骐(qí):青黑色的马。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棘:酸枣树。
忒(tè):差错,偏差。
正:法则。闻一多《风诗类钞》:“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四国:各国。
榛(zhēn):丛生的树,树丛。
胡:何。朱熹《诗集传》:“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古人如是说】
《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
——《毛诗序》
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
——朱熹《诗集传》
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
——方玉润《诗经原始》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注释】
冽:寒冷。
下泉:源自地下的泉水。
苞:丛生。
稂(láng):一种莠一类的野草,影响植物生长。
忾(xì):叹息。
寤:醒。
周京:周天子居住的京都,下文“京周”、“京师”同。
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蓍(shī):一种草,用于占卦。
芃(péng)芃:茂盛茁壮的样子。
膏:滋润,润泽。
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郇(xún)伯:指晋大夫。
劳:慰劳。
【古人如是说】
《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毛诗序》
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
——姚际恒《诗经通论》
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朱熹《诗集传》
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朱熹《诗序辨说》
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
——方玉润《诗经原始》
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
——刘沅《诗经恒解》
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
——陈继揆《读诗臆补》
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
——牛运震《诗志》
《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
——王柏《诗疑》
字字对照,直以神行。
——陈震《读诗识小录》
【今人这样读】
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高亨《诗经今注》
《下泉》末章与前三章句法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
——向熹《诗经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