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呢?”相信在那个年代,人人都在心里这样问。
这样的环境,会迫使人们更深入、冷静地思考人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只不过,有些人的思考是错误的,结果使自己在痛苦之中越陷越深,当然,这样的思考,这些言论,都很快被历史淹没;有些人的思考则使自己从痛苦中解脱,这些正确的思考被保存下来,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了凡四训》就是其中之一,《菜根谭》也是其中之一。
当然,要悟出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光靠聪明才智还不行,还需要生活的磨砺。冯梦桢在洪应明的另一部著作《仙佛奇踪》中说:“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洪应明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他本是四川人,少年时,也和其他人一样,为求功名,来到南京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晚年却栖于禅寂,这么大的转变,也源于他人生中经历的各种历练、各种波折。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论了。就像南宋蒋捷的一首词中说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的轻狂,中年的奔波,老年的寂寞。这就是人生!
不过,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鸡蛋好吃,没必要非得知道下蛋的老母鸡是什么样子。既然洪应明留下来的个人信息很少,我们也就不要因为《菜根谭》写得好而苦苦追索了,好好品读他留给我们的著作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学者”和“学问”
《菜根谭》里面,经常出现两个词:学者、学问。
比如: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这里讲的 “学问”,并不是各个学科的那些高头讲章,而是《红楼梦》里面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那样的学问。你把人情世故搞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人、做事,这些都是学问,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讲的“学问”往往是空论,是高头讲章,或是纸上谈兵,正因为如此,大家都对其敬而远之。古人讲的“学问”,是很实在的学问,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启发,有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人人都需要它。
《菜根谭》讲的“学者”,并不是大学或者研究院里搞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而是普通人。人非完人,只要你想过得好,就得学,学为人处世的道理,学做人做事的方法,改变自己过去的不足,这样,你就是“学者”。《菜根谭》提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学者,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随时调整自己,而不要固守自己的成见,固守成见是很难取得进步的。我们读《菜根谭》,也要有这种心态。
人世间的道理,很复杂,很微妙。有人看得浅,有人看得深。看得浅,就会栽跟头;看得深,就受益多多。也就像吃饭睡觉,普通人只知道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这都是问题的表面。至于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到几分饱为宜,几点睡觉、头朝哪个方向、用什么被子什么枕头,这些又会另有讲究,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道理,如果知道这些道理,你从吃饭睡觉中得到的好处将比别人多,你也会比别人更健康长寿。《菜根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深层次的道理——真正供我们受用的“学问”。
对经典,要有敬畏和认同
经过了几百年的雨洗风磨,《菜根谭》已然成为一部经典,而我们对经典也应有特殊的读法,那就是:全盘接受!
每次我讲到这一条,马上就有人警惕起来:“怎么能全盘接受呢?难道不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吗?”
我反问:“可你现在有这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吗?”
我们是来学习《菜根谭》的,不是来给《菜根谭》当评委的。尤其是在我们所知甚少、满脑子偏见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难的。经典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人的检验,我们首先要相信它。如果你一拿到这本书就认为其中有很多糟粕,过去千千万万人都没发现,要等到你今天读它的时候一一指出,那未免太狂妄了。
我们读一本书,必然会有认同的地方,也有不认同的地方。但在读经典的时候,一旦遇到不认同的观点,就得特别小心了。因为,常常并不是经典有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是我们自身不能理解它。《论语》中记载,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让颜回克己复礼,并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也就是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明,但我愿意按您说的去做。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颜回对孔子的这些要求是有些难以接受的,但他并没有反驳,反而愿意照着去做。所以颜回进步很大,对儒学体会最深。
中国人就是这样,对既定的经典,对传道授业的老师,都有一种敬畏之心。在这种心态下,全盘地接受,尽力地理解,然后学问才能提高。
所以,在读《菜根谭》的时候,遇到不能认同之处,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去反思自己思想上的误区,一旦我们想明白了,那么,这个误区就被打破了,我们就会有所提高。否则,抱着不合作、不认同的批判态度,一部《菜根谭》,甚至一部《论语》,我们可以从头反驳到尾,但这样做对我们自身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在驳斥中显示出我们的浅薄。
当你完全接受了经典,你就有一个高度了。以后再读别的普通的书,我们就可以去评判它了。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去怀疑它,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这个怀疑不是为怀疑而去怀疑,而是警惕里面可能对你产生误导的东西,吸收里面对你有启发、有好处的东西。要用这种姿态去怀疑,而不是专为怀疑而怀疑。因为怀疑而怀疑,是毫无意义的。
《菜根谭》是最合适的枕边书
最近与一位很有思想的台湾朋友谈论起微博,他说:“微博这个东西很有用,短小精悍,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但它现在的问题是,外指的东西太多,而内省的东西又太少了。比如,大家都在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说张三怎么样,以前如何如何,都在看身外之事,看别人的热闹,看别人的笑话,很少有人静下来反思自身。”
他的话让我想起《菜根谭》。于是我说:“引导我们反思自身的微博,其实早就有了,像《论语》、《菜根谭》都是。”《论语》是一条一条的,《菜根谭》也是一条一条的,篇幅同样短小精悍,很少有超过两百个字的,看来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微博体”,而《论语》和《菜根谭》恰是非常优秀的“微博大汇总”。
在喧闹的地铁上,我们可以打开手机看看微博,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在电脑上看看微博,关注一下身边的信息和见解。但到了晚上,当我们忙碌了一天,需要把心安下来的时候,我建议,就别再看那些各种晃眼睛的屏幕和眼花缭乱的信息了,不妨读读古人留给我们的、指向我们内心、启发我们自省的“微博”,这就是《菜根谭》,所以,我经常对我的朋友们说,应该把《菜根谭》作为枕边书,睡觉前,随手拿起来,翻到哪一页是哪一页,眼睛瞅到哪一条就读哪一条。每一条都会让你有所启发,或让你心生欢喜。如果读重复了,也不要紧,古人的东西有时候要像品茶那样慢慢地品,每品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可回味。
当然,有的朋友看见《菜根谭》是文言文,心里会有点发怵。其实,《菜根谭》只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其中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字句,而我们害怕文言文,往往是心理在作怪。浮躁的内心排斥阅读,会找出各种理由。其实,只要我们静下来,慢慢地去读,会发现还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只要你耐心地去读它,它会给你带来很多东西,不仅是知识和启迪,而且还有耐心和涵养。有了耐心,有了涵养,你才能从容应对生活,应对自己,应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