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安州悬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安州在今湖北孝感县,暠法师即慧暠,《续僧传》卷十五有他的传:
慧暠,安陆人。……初跨染玄纲,希崇《大品》【《大品般若经》】。……承苞山明法师,兴皇【寺名】遗属,世称郢匠,……因往从之,……遂得广流部帙,恢裕兴焉。年方登立【30岁】,即升法座。……然以法流楚服,成济已闻,岷洛三巴,尚(上民下日)时罔,便以……隋大业【605—616】年,沂流江峡;虽遭风浪,厉志无前。既达成都,大宏法务。或达绵梓,随方开训,……无惮游涉,故使来晚去思。
这个慧暠是一位大传教师,他在成都、绵、梓一带传教,很得人心,引起了别人的猜忌。
时或不可其怀者,计奏及之,云,“结徒日盛,道俗屯拥,非是异术,何能动世?”武德【616—626】初年,下敕穷讨。事本不实,诬者罪之。暠……乃旋途南指,道出荆门,随学之宾又倍前集。既达故乡,荐仍前业。……避地西山之阴,屏退成闲,陶练中观。经逾五载,四众思之,又造山迎接,……还返安州方等寺,讲说相续。以贞观七年【633】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七。
这正是法冲传中所称“安州暠法师”。 暠传中不曾说他是楞伽宗,但说他的老师苞山明法师是“兴皇遗属”。“兴皇”指兴皇寺的法朗,是摄山一派三论宗的大师,【死在581年,传在《续僧传》卷九。】讲的应该是《大品般若》与《三论》。法冲传里也说他在暠法师处听《大品》、《三论》、《楞伽》。但暠传中又说:
自暠一位僧伍,精励在先,日止一餐,七十余载,随得随(左口右敢),无待营求。不限朝中,趣得便止。……旦讲若下,食唯一碗,自余饼菜,还送入僧。
可见他也是一位修头陀苦行的。
以上叙法冲的早年师承。他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剃度者,处以极刑,而法冲不顾,便即剃落为僧。传中说:
冲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无惮险夷。会可师【慧可】后裔盛习此经,[冲]即依师学,屡击大节;[其师]便舍徒众,任冲转教,即相续讲三十余遍。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又得百遍。
冲公自从经术,专以《楞伽》命家,前后敷弘,将二百遍。……师学者若请出义,乃告曰:“义者,道理也。言说已粗,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事不获已,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今盛行之。
这一段说他从开皇寺三论宗转到“专以《楞伽》命家”。我们从这一段里又可以知道当年达摩一派曾自称“南天竺一乘宗”。这个宗名起于《楞伽经》。楞伽是印度南边的一个海岛,有人指为锡兰岛,今虽不能确知其地,但此经的布景是在南天竺的一岛,开卷便说,“一时佛在南海滨楞伽山顶”,故此经名《大乘入楞伽经》。经中【卷四】有云: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此依宋译。魏译末句云,“我唯一乘法,八圣遭清净。”】
这是“南天竺一乘宗”的意义。
法冲是北方中兴《楞伽》的大师,他的魄力气度都很可观。传中说他到长安时,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曰:“何处老大德?”答:“兖州老小僧耳”。又问何为远至,答曰:“闻此少‘一乘’,欲宣‘一乘’教纲,漉信地鱼龙,故至。”润曰:“斯实大心开士也!”
这是何等气魄?传中又说: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
玄奘是当代最尊崇的伟人,也还压不倒这个“兖州老小僧”,所以道宣称他为“强御之士,不可及也”。他是偷剃度的和尚,不肯改属官籍。到近50岁时,兖州官吏强迫他“入度”,属兖州法集寺。但他始终不受拘束,“一生游道为务,曾无栖泊”。仆射于志宁赞叹他道:“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
法冲与道宣同时,道宣作传时,法冲还生存,“至今麟德【664—665】,年七十九矣。”他生年约在隋开皇六年【586】。
法冲传中详说《楞伽经》的历史和楞伽宗的师承,是我们研究此宗的重要史料:
其经【《楞伽》】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可公别传略已详之。今叙师承,以为承嗣,所学历然有据:
达摩禅师后,有慧可、慧育【达摩传作道育】二人。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粲禅师、惠禅师、盛禅师、那老师、端禅师、长藏师、算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
可师后:善老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
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
不承可师,自依《摄论》【《摄大乘论》】: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
那老师后:实禅师、惠禅师、旷法师、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
这一份《楞伽》师承表里,达摩以下凡28人,其不承慧可之后而依《摄大乘论》治《楞伽》者二人,共30人。其所著疏抄【抄是疏之疏】共70卷之多。此30人中,达摩、慧可、那老师、法冲,均已详见上文。那老师之后凡举四人,而慧满不在内,甚可怪。那师后四人中有旷法师,似是慧满传中提及的昙旷法师。可师后的明禅师也许就是慧暠传【见上】中的苞山明法师,也许他先从慧可,后来到南方又成了“兴皇遗属”了。
那位“不承可师,自依《摄论》”的迁禅师,即是《续僧传》卷二十二有长传的“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他本是太原人,研究《华严》、《十地》、《维摩》、《楞伽》等经;因北周灭法,他到南方,兼学“唯识”义,后得《摄大乘论》,“以为全如意珠”;他后来北归,就在北方创开《摄论》,兼讲《楞伽》等经,《起信》等论,成为一代大师。隋文帝的大兴佛教,遍地起舍利塔,昙迁是一个主谋的人。他死在大业三年【607】,有《摄论疏》十卷,又有《楞伽起信》等疏。
余人之中,最可注意的是可禅师后的粲禅师。后来楞伽宗推崇僧粲为慧可传法弟子,尊为第三祖。但《续僧传》不为立传,所可依据的只有法冲传的七个字!此外只有卷十三辩义传中有这样一条:
仁寿四年【604】春,[辩义]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因即奔注。至粲亡后,泉涸积年。及将拟置[塔],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这里的僧粲,好像就是楞伽宗慧可的弟子粲禅师。关于僧粲,史料最少,只有上文引的两条。净觉的《楞伽师资记》的粲禅师一传也是毫无材料的胡诌;其中有根据的话也只有引《续僧传》、《法冲传》的“可后粲禅师”一句! 《师资记》中的粲传,因为是8世纪前期的作品,值得抄在这里:
第四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承可禅师后。其粲禅师,罔知姓位,不测所生。按《续高僧传》曰:“可后粲禅师。”隐思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粲十二年,写器传灯,一一成就。粲印道信了了见性处,语信曰: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故知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施设也。”
大师云:“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讫,遂以手攀树枝,奄然气尽,终于皖公山,寺中见有庙影。【此下引“《详玄传》曰”一长段,乃是妄增篇幅。《详玄传》即《详玄赋》,作者为北周禅僧慧命,他的著作甚多,“文或隐逸,未喻于时。有注解者,世宗为贵。”《续僧传》卷二十一有长传。《详玄赋》久佚,今在净觉书中保存原文及注的一部分,虽是妄加之文,也可宝贵。】
思空山【又作司空山】在安徽太湖县西北,皖公山在安徽潜山县西北,两山紧相连。独山在庐江县西北,即是在皖公山之东。皖公山现有三祖寺。这一带是僧粲故事的中心,似无可疑。辩义传中所记的独山的僧粲,即是那皖公山和司空山的僧粲,也似无可疑。《师资记》也苦于没有材料,只好造出一段禅门常谈,又造出“立化”的神话,还嫌太少,又抄上了一大段《详玄赋》和注解这样枯窘的杂凑,至少可以证明关于僧粲的材料的实在贫乏了。
六、道信与弘忍
后来的传说都说: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蕲州黄梅双峰山的“东山法门”;道信又传法融,是为牛头山支派。但在《续僧传》里,僧粲承慧可之后是见于法冲传的;僧粲与道信的关系却没有明说。道信传弘忍是明说的;道信与法融的关系也没有提起。【牛头山的传法世系是法融一智严一惠方一法持一智威一玄素,见于李华所作《玄素碑铭》。此世系甚不可靠。《续僧传》卷二十五有智严传,他是一个隋末武将;武德四年,——西历621——他四十多岁,弃官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出家。宝月或与僧粲有关系;《宝林传》卷八记慧可弟子八人,一为宝月,“有一弟子名曰智严,后为牛头第二祖师也。”智严修头陀苦行,晚年住石头城疠人坊,为癞人说法,吮脓洗濯。永徽五年,——654——终于疠所,年七十八。法融死在其后三年,年仅六十四。后人称法融为第一祖,智严为第二祖,不但师承不同,年岁也倒置了。《传灯录》改智严死年为仪风二年,——677——竟是移后23年,但这又死在道宣死后十年,不应该入《续僧传》了!】《续僧传》卷二十六有道信传,说: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信】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
此传但说两个来历不明的和尚“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而不明说其中一个就是僧粲。皖公山虽然和僧粲传说有关系,但我们不能证实那山里修禅业的和尚就是僧粲。此传中又有“师往罗浮”之说,后人因此就说往罗浮的也是僧粲。如敦煌本《历代法宝记》说:
璨禅师……隐皖公山十余年。……璨大师遂共诸禅师往罗浮山隐三年。
我们对于僧粲和道信的关系,现在只能说:据7世纪道宣的记载,道信曾在皖公山跟着两个不知名的和尚学禅业;但后来的传说指定他的老师即是僧粲。其说出于道信门下,也许有所根据;道信与他的弟子弘忍都住蕲州黄梅的双峰山,其地离皖公山、司空山不远,他们的传说也许是可靠的。
道信传中说他从吉州欲往衡山,
路次江州,道信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适按,“依然山行”,似是说他不管县众造寺,他还要寻山水】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自入山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
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日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
即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此传似是根据碑传材料,虽有神话,大致可信。如道信死日,我试检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永徽二年果闰九月。即此一端,可见此传可信的程度。又如道信临终无所付嘱,这也是“付法传衣”的神话起来之前的信史,可证此派原来没有“付法传衣”的制度。
道信在当时大概确是长江流域的一位有名大师。《续僧传》里,道信专传之外,还有三处提到他:
【1】荆州神山寺玄爽传【卷二十五】
玄爽,南阳人,早修聪行,见称乡邑。……既无所偶,弃而入道。游习肆道,有空【有空与空宗】俱涉。末听龙泉寺璇法师,欣然自得,覃思远诣,颇震时誉。又往蕲州信禅师所,伏请开道,亟发幽微。后返本乡,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以永徽三年【652】十月九日迁神山谷。
看此传,可知黄梅道信一派的禅法。
【2】荆州四层寺法显传【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