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2400000012

第12章 听南怀瑾讲佛理 (3)

那什么叫定呢?南怀瑾先生指出,定是第六意识境界,例如自己在念一句“南无……”的佛号,或者想一个佛的境相,而此刻身体正遭受刀割,意识却毫不为所动。痛归痛,这个意识是定的,这个意识即叫定,意识的坚定,既不为痛感拉走,也不给舒适感拉走,不给清净拉走,意识一念坚定叫定。否则,我们的意识思想便会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不断地冒出来,因而意识上需要修定。修空也可,空的境界即是切断众流,而修空者想“我现在空,现在一空,下一个思想不起来了,不来了、不准来了。过去这个思想过去了,中间就空,我永远把心念保持这个空灵”,这不是道,而是修空的一种方法。

一个学佛者照修空的方法上坐、打坐,以为自己是在修定,实际上这并不是,而是被五阴境界牵着走,没有得定。得定,即“系心一缘”,第六意识挂着一物,譬如一点亮光,将其定住,定在这一明点上,使自己的意境假照着一动不动,什么境界都不动。如此等于一个蜡烛点在那里,没有风,不摇摆,而永远这一点是亮着的。这时有思想、有理解吗?有!你这个亮光、第六意识的这个意境还是定的、不动摇。像蜡烛点在无风的地方,不动摇,也不跳动,永远是亮的。杂念思想都没有了,永远是定的。此时只有自己知道正处于净的系心一缘的境界,这不是妄想,而是慧与智的境界。妄想是生灭心来的,分别来的。这个时候不起分别、不起生灭心,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说不可思议,没有思议它,知止了。这是慧的境界。这样才是定。

释迦教导我们要“系念一处”,或者“系念住意”。要“系念”,把心念拴住,让心念专一。为什么要“系念”呢?南怀瑾先生举了《西游记》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孙猴子就象征我们第六意识的心念。一个筋斗云就翻过了十万八千里;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打了龙宫,又大闹天宫。我们的心念不正是如此?刚刚才想着“肚子饿了”,马上又想到“美国的航天飞机”……总而言之,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乱七八糟,没有什么不想的。但唐僧取经主要还是靠这只猴子护驾,才大功告成的。他虽然不听话,调皮捣蛋,可是既能收妖又能降魔,本事大得很!我们这第六意识的心念也是一样,虽然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乱想一通,但是诸如电影、电视、电子、电脑,乃至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等新事物,不都是它想出来的?要成佛作祖,得道证果,关键也还是在它。

孙猴子又叫“孙悟空”,为什么叫他“孙悟空”?“悟空”就是悟了空性,道理上明心见性了,然后还要老老实实修持,所以孙“悟空”又叫孙“行者”,乖乖地随着唐僧,一步一步地往西天行去。路途的坎坷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最要命的是他那难改的猴性,也就是所谓的“余习难除”,一发脾气,就不干了,跑回老家去,和猴子猴孙们吃喝玩乐,好不快活!

碰到这么一个神通广大,又猴性难驯的齐天大圣,怎么办?有“金箍咒”。咒子一念,孙猴子就只好乖乖地又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这段千辛万苦的道路。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系念法”,用“金箍咒”把猴子拴住。

不论净土宗也好,天台宗也好,什么禅宗、密宗的,及至于华严宗,都有其特殊修法,但总而言之,各宗各派的修法都是以“系念”为基本法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道”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所应遵行、修习、弘扬的。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自我的净化。它是一条通过道德、理性与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终实相、圆满自在、快乐与平和的途径。

◎十二因缘

凡人与物之生住异灭,皆可循此因缘旋转不息之定律以说明之。老死而又缘无明而至生,故见人世之生生不已。今脱此生之力,必须了其死之阶段。故曰了生脱死。若得不生,何死之有?

——《禅海蠡测》

人的痛苦从何产生?人的生命由何而来?人的命运由何而定?人生将来的归宿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释迦主张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都生于因果关系,同样,人的痛苦、人的生命和人的命运,也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果。

原始佛教将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五取蕴”,即构成人身的五种成分(“五蕴”)和执着(“取”)相联系,形成了苦。同时,它又从过程的角度,把人生划分为许多部分,犹如互相结合的链锁,并以此阐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关于这方面,佛经中记载的有五分、九分、十分和十二分等。“分”也称为“缘”,如五分即是五缘。其中论述得较多的是北方所传的十二分,也称“十二因缘”或“十二有支”。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独创理论,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的原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联系和变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引起。这就叫“缘起”,缘就是条件。《大正藏》卷二有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此中的“因”,指诸缘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条件。离开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十二因缘即是用“缘起”说解释人生及其流转过程的,后人称为“业惑缘起”。

南怀瑾先生指出,整个的佛学可以用十二因缘法则来解释,十二因缘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是三世,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的循环流转和轮回。在范围上来说,大乘的说法,是扩大的观念,所谓三世流转,其范围广及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就是说,一个欲界的生命,在未来可能流转到色界,一个无色界的众生,老死后也可能流转到色界,一切的众生,就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流转中,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和关系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了以后死,死了以后再来,轮回往复,又从无明开始。这十二因缘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前者叫做“顺观”,后者叫做“逆观”。

无明缘行

“无明”指愚痴无知,有碍于智慧的开发,使人生迷惑,例如,人生是无常的,终归要死灭,而人们往往企求它“常”,恒常不变,这就是一种“常见”。人生是由“五蕴”结合而成,没有自体,即是无我的,而人们往往相信“我”——永恒的不变的实体是实有的,这就是一种“我见”。无明中最根本的是不能理解缘起的性质——无常性和无我性,即常见和我见,尤其是我见更是直接迷惑众生,因此,无明被认为是众生生死的根本。“行”指行为意图,意志活动。“无明缘行”,是说由于无明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佛学上讲,能造作、能牵引三界身、口、意三业的力量叫做“行”,有“行”就产生了“业”。南怀瑾先生解释说,一念之动,变易而为无明。无明为用,不知返于本然体性,随念力而行,故曰无明缘行。唯识宗认为,“行”是由三种属于“心不相应法”的因素所构成,即“势”、“时”、“速”。所谓心不相应法,是说不论人的心中怎么想,这个事情都是超越心而存在的。“势”——太阳在照耀,地球在转动,都是一种势。“时”——时虽不是绝对的,但是个人的感受却不能影响那另外存在的“时”。“速”——是一种力量,明天如何,今天不得而知,但是有力量在推动着,却非有主宰。

行缘识

从无始以来,过去的因缘所带的“因”,构成的一种特性,称为“种性”,在佛学上的说法,又称为第八识。这里的“识”简单而言,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因为一个胎儿的产生在佛看来,不仅仅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其实是这个“识”。“行缘识”,即是依照过去业行的牵引,产生相应的“识”而入现世投胎受生。

识缘名色

“名”指心、精神,“色”指肉身。“名色”就是指胎中的精神和形体。因为精神无形,所以以“名”称之。“识缘名色”,是说在母胎中身心得到发育,也就是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时的这一发展过程。

名色缘六入

南怀瑾先生指出,名色既得,六根以生。故曰名色缘六入。“六入”也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这里指胎儿由身心混沌状态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也就是胎儿即将诞生前的阶段。

六入缘触

“触”指刺激、触觉。这是指胎儿出生后,各种认识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视、听、嗅、尝、摸等触觉,相当于两三岁时的幼儿阶段。南怀瑾先生指出,六入所用,即发感触,故曰六入缘触。这是指对物理世界的感触性,一个婴儿,直至达到五六岁时,对物理世界的反应才能逐渐增强。

触缘受

“受”指感受。由于年龄增长,心识渐次发达,认识器官与外境相接触时,能够领受外界的反作用,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时的童年阶段。南怀瑾先生指出,触之感者,必有受,故曰触缘受。一个人逐渐长大,反应更趋强烈,感受更为深切,知道吃什么好,穿什么好,感受意识与日俱增,造成思想的感染,开始了新的“见思惑”。

受缘爱

南怀瑾先生指出,受之贪者,必有爱,故曰受缘爱。“爱”包括渴爱、情爱、欲爱、挚爱,指渴望、贪爱、贪欲。人进入青年阶段,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受,进而产生贪爱,如贪求生命和繁殖生命的乐趣,追求财富、权势和名望等。

爱缘取

“取”指追求执取。成年以后,贪欲转盛,对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周遍驰求,执着不放。南怀瑾先生指出,爱难以舍,数取不失,故曰爱缘取。生命有了爱,对其它的一切也都产生了“取”的心理,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抓紧不放,年纪越大,抓得越紧。孔子说“晚年戒之在得”,这个道理与佛学的理论不谋而合。

取缘有

南怀瑾先生指出,有取因有物,故曰取缘有。“有”指现世的业行,即思想行为。由于执取而有种种思想行为,这些思想行为必然作为业因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故名为“有”。

有缘生

“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南怀瑾先生指出,有则方生,故曰有缘生。有了“有”,则产生了“生”,一切欲、色、无色,等“有”具备,自然发生了“生”。没有一切的“有”,自不会有“生”。

生缘老死

有生则有老死,故曰生缘老死。没有“生”,就没有“老死”,老死是“生”演变的结果。

这十二因缘为因果循环的链条,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称流转门,即生死轮回;反之,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称还灭门,即涅槃。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在于摆脱所谓十二因缘的束缚,脱出生死轮回,进入涅槃。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皆在无明中。

——《圆觉经略说》

释迦牟尼在即将开悟成佛时,从逆观十二因缘——由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生现象的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认识十二因缘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没有生死,一切痛苦也就都没有了,也就达到了所谓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槃境界。

由此可知,“无明”是十二因缘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十二因缘的次序可以从顺向和逆向两方面加以观察,如果从原因往结果方面顺推,无明是众生一系列流程的起点;如果从结果往原因方面逆推,无明也被归结为造成生死的始因。

南怀瑾先生指出,大无明就是一切的大疑问,学佛不从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是因地法门。其次,我们心念的来去,以及思想情绪难以控制,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绪的奴隶,这些妄想烦恼从哪里来?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远搞不清楚,这即是无明。假如这个因地法门认识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这正是无明烦恼。

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大问题。刚刚睡醒,眼睛还没有睁开,但已知道自己是醒了,这就是思想。无论大小乘的佛学,都称这个不知道来源的思想为“无明”,因为,如果我们明白了思想的来去,就是“明”,也就是“悟”了的意思。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罗浮道教史略

    罗浮道教史略

    本书介绍了罗浮道教的历史发展,收录了罗浮道教诗词楹联,对罗浮道教两千年来的历史作了史料性的梳理,为中国道教史增添了一道风景。
  •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禅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tfboys之转角遇到爱

    tfboys之转角遇到爱

    花痴女a:这个转校生好漂亮啊!!花痴女b:对啊对啊!和我们现在的校花有的一拼!!嫉妒女a:她哪里漂亮啦??我们的校花比她漂亮远了!嫉妒女b:就是就是。
  • 命运盗贼

    命运盗贼

    一个星空中最神秘的大陆,无数强大而神秘的族群,无数绚丽的魔法,禁咒,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一个命运悲惨至极的少年,如何逆天而行与命运抗衡以他独有的方式破灭传说中的圣魂之巅。
  • 心里住着一个你

    心里住着一个你

    两年前情场失意准备借酒消愁而被卢微微鄙视了的男人,摇身一变变成了地产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因缘巧合地和同样被家里逼婚的卢微微签了一份恋爱协议演情侣。但是,没有人告诉他,演技不好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假戏真做。
  • 末世重生之炮灰黑化史

    末世重生之炮灰黑化史

    如果你一觉醒来,与丧尸面对面,它还吓你,扰你,恶心你。你会怎么办?只需虐他,揍他,拍死他,就不信重生归来我还捏不他?作为一枚在末世里被炮灰掉的人,姬绾绾深刻感觉到了自身质的飞跃和智商上的极大高度。重来末世,姬绾绾决定在黑化的道路上越奔越远,没办法,谁叫咱早有至宝在手。但是.........这位美男,这里不收女主裙下臣哦~
  • 奇葩师生

    奇葩师生

    再奇葩的学生我也能制服!再奇葩的老师对我都没用!这对命中注定的师生,究竟会发生什么事?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豪门掠爱:帝少宠妻入骨

    豪门掠爱:帝少宠妻入骨

    她遭相亲对象暗算,被灌迷药,误入霸道总裁的房间,一夜之间被吃抹干净。总裁食髓知味,助她灭渣男,没日没夜的找她重温旧梦。叶笑笑紧握着双爪祈求,他斜靠在床上,笑的颠倒众生……
  • 惊世傻弃妃

    惊世傻弃妃

    她曾是爹不疼、姐妹欺负,被耍得吃沙啃泥给颗糖就叫奶奶。再次醒来,她不是以前的她,无所谓地接过下人递来的休书,从此,大放光彩,惊才、惊国、惊天下!谁欠她的,连本带利讨回来!
  •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复仇女王之王的玉佩

    复仇女王之王的玉佩

    当一缕阳光照进黑暗,照在还在沉睡中的女王身上,微风吹来,一个不速之客——蝴蝶飞到了女王的身边,将女王从睡梦中唤醒。这莫非就是蝴蝶效应?是谁在耳边低语,是谁在身边守护。他说他爱她,是真还是假?她也说她爱他,是政治联姻还是一见钟情?他告诉她,他们都只是棋子与傀儡罢了。她也告诉他,她从来都不相信命运,因为命令是她的手下。她才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