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2400000013

第13章 听南怀瑾讲佛理 (4)

人,每天在“无明”之中,连第一个念头都不知道。做人的忧闷,不知道为什么做人,这就是“无明”。

“无明”是解释生命的来源,一个生命的形成,是由三个“天明”和合而成。

第一个“无明”是男人的性欲冲动,第二个“天明”是女人的冲动,第三个“无明”是自己糊里糊涂撞上而投胎。

这就是是“三缘和合”的生命来源。

有关“无明”的心理状态,可分析为三点,即贪、嗔、痴,称为三毒。

再加上“慢”和“疑”两个助伴,合称为五毒。

自性是被无明迷的。就像蓝天被乌云遮蔽。蓝天一直在那里,只是因为有乌云,你看不到而已,只能看到一片阴沉沉的天。这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和乌云一样,水汽聚集形成云。我们的贪嗔痴聚集也就形成无明。贪嗔痴是从何而来?来自我执,或者说是对“我”这个概念的贪爱执着,以至于对“我的”也贪爱执着。乌云被阳光驱散,蓝天就会又显现出来,蓝天一直在那里,没有改变,就像自性一直在那里一样。如果用修行去除了我执,去除了贪嗔痴,无明就像乌云一样消散,自性也就显现出来。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最后的修行即是自我本心的觉悟。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指出,佛学上所讲的成佛,就是证悟,在实证上,是彻底破除了十二因缘中的根本“无明”。

如果能一刀打开贪嗔痴的老根,即是顿悟。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则用修行的方法,逐渐进入薄地。能够多多体贴他人,原谅他人,包容他人,就是渐修的入门,将来自会顿悟。所以顿、渐是不能分开的。

禅定的修法也是破除无明——贪嗔痴。证道之后,十二因缘都消除了,因为“因”不起现行,业力一扫而空。

如果不能证悟的话,就会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再起“无明”。

现在修行的路线,是从“有”返修到“触”。在禅定的时候,返视自己,从“触”到“有”能除掉多少,能够消除到“触”(打坐时腿麻脚酸就是触),再修六入等。最难消除的就是“识”、“行”及“无明”。等到这三种消除了,修道就成功了。

贪爱反转,即是慈悲

众生的心理,不是贪爱就是讨厌。我们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两件事:爱与憎。在这种心理状况下,生命都在“自生忧怖”,被种种贪欲的器械所缚绑住,被无明的稠密森林障碍住,在三界中跳不出来。

——《宗镜录略讲》

一切有部佛学将佛经中所说各种不同的爱归纳为两大类:一类爱是无染污或作为德性的,译为“爱敬”或“敬爱”,指对佛陀、真理、师长、崇高理想的热爱、敬爱。另一类属染污之爱,指与无明、烦恼相应,有执着,与占有欲相联系的“贪爱”,此类爱被归于心所法中的根本烦恼“贪”。此处所要论说的即是这一类。

南怀瑾先生指出,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受染着、渴求,好比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着。此贪爱有很多种,但主要的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业行。

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着,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着,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的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着于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这也是一种贪爱,执着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着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某人有抽烟的业习,现在眼前有一支香烟,就对它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之将来形成果报,因此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宗镜录》)南怀瑾先生指出,古人得道而有神通的,要点破灾祸,是有违因果报应,要不点破,又有违慈悲心。这真是互相矛盾而左右为难,有时只好隐约暗示,像济公知道一座寺庙里有火灭之难,只好大叫:“无明发了!无明发了!”等到大家搞清楚,寺已经烧起来了。无明发了,就等于我们常说的无明火,贪爱就是无明的帮凶。

贪爱即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悲。南怀瑾先生指出,真的慈悲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作蜡烛”。要自己变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佛教不会强迫人去断爱,只是广陈爱的过患,诱导人觉醒,从而自行断爱,进而引发出一种平等、无染、真正的“爱”——慈悲。与众生乐名慈,拔众生苦名悲。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

慈悲,是佛心,是清净的、平等的、圆满究竟的。众生皆具佛性,因而皆具慈悲之心。然而由于无明、爱、取等烦恼的障蔽,不得显发。因而必须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断修学佛法,由出世(离爱染)而入世或即世而出世,在净化身心、完成人格、利益大众的过程中圆成慈悲之心。在如今这个充斥欲望的时代,尽管物质日益丰富,精神却日见空虚,贪欲横流,道德沦丧,生态平衡日遭破坏,战争也是此起彼伏。当此之世,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清净的、和平的、平等利乐一切众生的慈悲精神吗?

慈悲,极其深刻。它从最深的智慧中诞生,能够温暖人们心灵的最深处。

慈悲,极其博大。它包容一切善与恶,容忍对方所做的一切,无论是伤害还是背叛,也无论任何程度。

慈悲,极其美妙。它是一种彻底忘我式的付出,从中又焕发着无与伦比的爱与情。

慈悲,极其有力。它超越任何恐惧与怖畏,超越时间与空间,始终笼罩着对方,不曾有片刻舍离。

慈悲吧!因为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拥有,那远远超越爱情的快乐,那不会衰老的幸福。

转识成智,舍染归净

“无始稠林未除翦”,无始以来的惑见像原始森林一样,浓浓密密、一重重地把你遮住,使你上不见天日。每一个人生来习气不同,观念不同。有些人爱笑、有些人爱哭,有些人爱骂人、有些人喜欢恭维人。个性不同,各有习气,这都是无始以来惑见的稠林把你罩住了!所以修行要转识成智,此习气转不了,没有希望的。

——《宗镜录略讲》

“识”由行而缘起,即识由意志活动而生。“识缘名色”,由识使五蕴结合成为有生命的个体。识被看做是形成生命的精神和形体的直接原因和条件,甚至被认为是众生生死的根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识是一种精神活动,强烈地执取名色,和名色互相依赖、互相结合而形成人的生命。

名色依存于识,识虽是名色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做认识体来看,识正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使境(认识对象)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佛教认为,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肉体)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识”,但大乘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受生,再度轮回生死。

南怀瑾先生曾指出,过去因缘所带的“因”构成的一种特性即为“种性”,即第八识。父母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都属于外因(外缘)。众生在变成胎儿时,只具备了第七识(我识)和第八识,并无第六识(意识),待婴儿渐长,才有第六识(眼、耳、鼻、舌、身五识中有一识形成,第六识便生成)。有了这种种“识”就构成现今生命的果,如此,众生继续于无明中遍生烦恼,经历生老病死的苦痛。

佛说,只有将生起相续作用的生因消灭,由“因”相续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如此,相续的作用也自然无法存在。这“因”即是依过去妄想熏染习气而生的“识”,如果能够灭掉诸识的妄想熏习,顿断业识妄想之流,便可得到真如性净(涅槃)的如来境界。

但是,众生只有具有八识,生命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断除了八识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生命的意义。无论是错误的了别、认知与见解的识,还是我们根本解脱的智慧,都是我们清净自性的流露,不过是自性的染与净、正与谬、分别与平等而已。染、谬、分别都是我们的自性,断除了染、谬、分别,也就没有了净、正与平等,也就没有了我们的自性。这即是在有为中看到无为,在世间法中看到出世间法。无为法与出世间法,不是脱离有为法与世间法之外的另一类。

所以,不能断除使我们颠倒妄想的“识”,而是要将识进行净化。把它的染污净化为清净,将错误的见解与认知转化为正确,转化为究竟的智慧,也就是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是将心识彻底地净化,将心识从过去对外境错误的认知与见解中纠正过来,除去心识的染污与颠倒的活动,使心识今后的一切活动,都依照根本的真如智慧而行。

一切法门都是断烦恼、开智慧的方法,都是为了转众生迷妄的意识而成为佛的智慧。释迦牟尼以种种方便、种种形式讲法四十余年,全都是围绕怎样运用我们现有的智慧和方法,来转化这八识,使我们的智慧一步步地提高,直至智慧地根本解脱。

八识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使修行者逐渐地从依经验而惯性、机械的生活中解脱而出,恒以智慧而行事,渐趋解脱的过程。恒以智慧而行事,就会使我们不再对宇宙生命有错误的见解与认知,不再穷力去追逐世间虚妄不实的物资欲望,从而避免做一些不善的业。没有不善的业,就不会使我们受业力的牵引而坠入生死轮回。没有生死轮回,我们就不会受种种的烦恼与痛苦的逼迫。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有”系来自“取”。一切众生,若没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等,则不会产生“有”。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呢?是由于有“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即是存在之意。有又缘何而起?有的缘即是“取”。

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着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有”是指思想行为,即业。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叫“意业”;发之于口的,叫“口业”;表现在身体、言行举止方面的,叫“身业”。有业感存在,在业力牵引下,就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土、温度等缘力,就不能不萌芽一样。如此便会引起来世的果报,转生为其他层次的众生,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作了来世转生的原因和条件。

“有”又为“三有”。一者,欲有,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的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南怀瑾先生指出,身业有三:杀、盗、淫;口业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有三:贪、嗔、痴。要把恶业转为正业。学佛第一步,先修十善业,就是身、口、意三业。身业属于生理方面;口业、意业偏向于心理方面。以佛学眼光看,我们无论生理与心理,还是思想行为,一天到晚都在犯罪,尤其心理上更严重,要把这种罪恶行为变过来,净化过来,住在身、口、意绝对清净的生活中,才接近正命的生活。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幸福的心境。本书选择了许多经典故事,从心境、生命、自然、逆境、修养、生活等方面,以禅悟的境界为读者诠释了幸福的本意,是一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宝典。
  • 往事百语(二)

    往事百语(二)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民族、宗教问题很敏感,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要,民族、宗教关系很重大,一句话,民族、宗教无小事。
热门推荐
  • 天才的摇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天才的摇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漫步在意大利的大街小巷,人们时不时地会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大卫雕像、大教堂美轮美奂的壁画、精致的雕刻……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驻足、陶醉,人们在欣赏、陶醉的同时也不得不钦佩艺术家的精湛技艺。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文艺复兴。
  • 黎岸獨凉

    黎岸獨凉

    我们生活在平行线上,可是平行线也会有交叉的时候。情人最终沦为朋友,朋友不会有分不开的理由。谁会相信这是真的;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我们的再次相遇,可惜相遇来的让我措手不及。
  • 绝色倾城:废材逆天大小姐

    绝色倾城:废材逆天大小姐

    一朝穿越,竟发现竟不是偶然!可谁能帮她解释一下···别人穿越最少也得十二三岁而她却是三岁孩童别人穿越都是高冷傲娇而她却是后宫三千还有,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她一个好好的女的会有媳妇!这个对外威武对内装可怜的哥哥是怎么回事!!!
  • 闺蜜的爱情

    闺蜜的爱情

    现代生活的言情小说,我写的我们现在闺蜜的爱情片短,第一次写,请多多支持!!有意见可以提。
  • 八个魔法混网游

    八个魔法混网游

    “你好,法师,我是神遗的官方记者,能问你一个问题吗?”“请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怎么用来用去就那几个魔法?是你觉得你没必要用其他魔法吗?”“你他妈的以为我愿意啊?还不是该死的系统。我的个叉叉圈圈,没看到我头上顶着的吗?”“先天恶棍,法师,你牛。这样你都能混到现在的成就。”
  • 瑟亚罗史诗——龙魂契约

    瑟亚罗史诗——龙魂契约

    “这不是他冷漠……”——因为没有创造者会理会不是自己创造的东西,除了‘他’“除了‘他’没有创造者会乐于接受二手的世界”——但是,‘他’死在了你们手上1000年前,因为弑神的逆天之举,瑟亚罗大陆被一分为二……300年前,慈爱人间的生命女神留下的桎梏封印被打开……200年前,寻踪追迹的龙族先王失踪在了‘神弃之地’瑟亚罗西大陆的北方……50年前,向来双生双存的精灵之泪,只出现了一枚……是阴谋?是灾难?还是最后的放逐?
  • 此时此刻的世界

    此时此刻的世界

    身边动物开始进化拥有与人类同样的智慧,在世界各地犯下命案,却没有人相信着一切,而当你发现这一切时候会怎么做。
  • 山海秘传

    山海秘传

    序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本书名为《山海秘传》,将为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神话故事。
  • 三世情缘彼岸花开

    三世情缘彼岸花开

    穿梭在个个时空的慕容雪很忧桑啊~明明自己想的不是这样的啊~说好的一人潇洒走天下呢....旁边这个甩都甩不掉的牛皮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你就不能离我远点吗?”“雪儿,你....你是不是不喜欢烨了~你不爱我了吗?”额滴神啊!我真的错了....
  • 惊怖世界

    惊怖世界

    也许是因为我是一名恐怖游戏主播,所以被选中来到了这里。诡秘、恐怖、惊悚、极怨,这个包含着一切负面元素的地方究竟有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揭晓,惊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