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2700000027

第27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中) (2)

德宗接受了陆贽的建议,对造反各臣大都赦免。他在784年所下诏令中称“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咸以勋旧,各守藩维,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宜并所管将吏一切待之如初”,也就是,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统治的不好,大部分人都可以既往不咎。不久,李希烈被部下毒毙,朱滔亦气馁而死。但是他们的失败,并不能算是德宗的成功,各藩或子孙替代,或为自己的部属取代,其独立与分化的情形如故。有的一家割据一镇达十世以上,历时数十年之久。

宪宗在祖父推行退让政策20年后,又发动削藩。西川节度使刘辟骄骞,宪宗派兵讨伐后将他削职。只是宪宗鉴于德宗之失,行动比较稳健。不在两线作战,不令意存观望的藩镇事先发生疑惧。814年,淮西镇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他飞扬跋扈,四出攻掠。宪宗乘机出兵讨伐,但因将帅不得法,出兵3年而不能奏效。817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统帅。当时各道军队都由宦官监军,进退攻守不由主将,打胜仗功劳归于宦官,打败仗过错全在将领,因此谁也不愿意出力。裴度到前线后,奏请宪宗取消了监军一职,被动的局面才渐渐扭转过来。唐将李愬,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在这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他率领9000士兵,突袭淮西镇的治所蔡州城,一举活捉叛乱头子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至此,唐代的削藩事业达到最高峰。

宪宗朝唐室称中兴,然而好景不长,翌年宪宗即为宦官所杀。以前,德宗想要加强中枢的军事力量,组织“神策军”,以宦官统领之。初时不过保卫宫廷,只因神策军的给养补给远较其他部队为优,于是很多边军自愿“遥隶”神策。朝廷又常派宦官为“监军使”去视察其他部队,如此都增加宦官的力量,所以宦官问题在唐代也开始突现出来,到后来,不光内政要受到他们的影响,连皇帝的废立和生死,也由他们掌握。

黄仁宇先生认为,藩镇的问题,牵涉到很多因素,不是全靠人事的处置所能解决。宪宗死后才几个月,朝廷派往成德与幽州的节度使,或被叛军谋杀或被拘禁,朝廷的戡乱也无成效。于是长安的政府再度承认现实,让河朔三镇自行其是。至此全国划分为40个到50个“道”,其疆域数目也经常变更。各地节度使实际自主的情形,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所以藩镇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如何分析这种现象,黄仁宇先生说,还是应该从制度本身找原因。公元780年德宗用杨炎的建议,行“两税制”,等于放弃以往均田、租庸调、府兵等等“间架性设计”的组织与制度。唐朝初年的兴旺,由于起先地广人稀,下层结构紧凑简单。于是继太宗李世民之后,武则天及玄宗初年大规模地组成新官僚体系,排斥巨家大族的力量,将地方官的职权推行到广泛的区域。但是,经济的条件蒸蒸日上,人口移动,各地区条件参差不齐,技术管制的因素也渐趋复杂。

宇文融的括户政策,已经使官僚集团的团结发生动摇,东南的物资由水运至长安,更开争斗之门。边军用募兵,购买战马又要顾及各地的情形,更容易使军事配备脱离中央掌握,其基本的原因,则是在极权政治之下,统计数字与真理由上做主。如果以农村组织为单位,其所控制的即有不尽不实之处,易为一村一地容纳遮蔽,不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到人员与物资丛集,各种因素互为关联,则其权利与义务无法交代时,必在组织中发生分裂作用。所以,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形看来,唐朝后期之有藩镇问题,已不足怪。而令人感到惊讶的则是,在此情形之下,李唐王朝尚能继续存在长达数百年之久。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是,由于朝廷能继续以东南的物资支持西北的边防,只要这历史上的任务继续存在,李唐王朝也能继续存在。(这一条生命线,是以漕运为基础。据说德宗时,漕运一时受阻,长安人民饿死无数。不久,江淮转运使滉送江南米300石前来,德宗闻讯后喜不自胜,竟急忙跑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对儿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将士们也欢欣鼓舞,高呼“万岁”。)

我们也可以说一定要到中国的国防重点由西北移至东北,以前为边患的游牧民族被新兴的外患所替代,而这新兴的外患有如契丹所建的辽国,本身除游牧之外,也具备有农业的基础,中国才会出现一个有竞争性的体制,与之周旋,北宋就在这条件下诞生。总之,黄仁宇先生认为,在过渡期间,“藩镇之祸”只是新旧交替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

如果再能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则黄仁宇先生说,在“藩镇割据”期间,最大的变化为土地占有发生变质,以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家经济不能继续。这种种情形,对唐朝而言,藩镇诚然为患为祸,然而他们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仍然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因为新兵制和新税制必要一个新的行政机构主持;藩镇职位的世袭,他们的继承人也要部下共同推戴。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第二帝国”的历史的演进中,曾产生推陈出新的功用。

推动历史的工具:黄巢

黄巢的造反与一般民变的情形不同。唐代的覆亡,也与汉朝的覆亡有很大的差异。

——黄仁宇:《黄巢》

873年,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政府仍然继续催交赋税,导致王仙芝于875年起义。此年六月,他攻下山东濮州和曹州,众至数万。这时,黄巢率领数千人在冤句(山东菏泽县西南)起义,响应王仙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

黄仁宇先生指出,此次黄巢起义,与以前或以后的历次起义,都有不同之处。黄巢曾一度称“冲天大将军”,也做过一些谣言与谚语,去助长他的好运,但是宗教上的牵涉引用,始终不是在他运动之中值得注意的因素,也没有全民动员,促使女人和小孩子一并参加的例子。而《资治通鉴》更提出他“屡举进士不第”的背景,可见得传统的作史者没有把他当作一般流寇看待。

我们读中学时,课本里有他写的诗,需要背诵,可见写诗的平仄关系,他还是了解的。

黄巢造反的事业,通过广泛的区域,除在赣闽之外,一般不避通都大邑,也沿着巨流大川来往,所以他部下农民军的成分,并不十分浓厚。看样子他曾吸引过相当多的城市人口,而且他的部队一经打散又能迅速恢复,所以也是经常收纳讨伐他的官兵。

黄巢与王仙芝两支起义军会师后,共同作战。唐政府曾派淮南、河南、山东等五个节度使的兵力前去镇压,并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招讨使”为唐代开始设置的军事长官。唐贞元末,置招讨使,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兵罢即撤。五代时亦设有招讨使),统一指挥,围攻起义军,又令福建、江西、湖南诸道,“皆训练士卒”,镇压起义的农民。

876年七月,宋威击败王仙芝的队伍,使起义者走上了避实击虚的流动作战方针,转向河南进军,不十日而破八县,“东都大震”。

唐政府看到镇压不能取胜,就派宦官到湖北蕲州授给王仙芝左神策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产生动摇,准备接受招安,只是由于黄巢等人的坚决反对才作罢。

此后,王仙芝与黄巢分开行动。公元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附近被杀,余部投靠黄巢,两军共十余万人,共推黄巢为王,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他于这年由浙江、江西入福建,是年冬得福州,又再于879年的夏天攻占广东,在这时候他还希望朝廷招降他做广州节度使。只是此计末酬,又加以疫疾流行,军中病死的很多,他在广州呆了一段时间后,决心北返,路中并不费力的取得潭州(长沙)。又经过几度迂回,先占洛阳,次攻陷潼关,至此长安不战而得。唐朝皇帝僖宗李儇,早已仓皇奔蜀。

黄巢占领长安两年半,称大齐皇帝。是他事业的最高峰,也是自投陷阱。占领长安后,他没有乘胜追击唐朝的剩余力量,使得唐朝又重新站稳脚跟,向各地节度使发号施令,围攻起义军。到882年,长安已被唐朝的军队牢牢围困。而黄巢与长安人民的关系一直没有弄好,放弃了流动性,也无法开疆拓土,以致都城内的供应渐成问题。

在长期包围下,黄巢的军队日益困难,粮食极为缺乏,不得不以树皮等物充饥。在这种情况下,经唐朝的招安,882年,朱温降唐,僖宗任命他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此后,唐朝还请求沙陀贵族李克用来协同镇压。朱温与李克用的参战,极大地增强了唐朝的力量。黄巢一战不利,只能退出长安。884年夏天,黄巢在山东兵败后自刎。

黄巢的部队渡过黄河两次,渡过长江四次,他战略的成功,与唐政府的内部情况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这两种内耗,迄至黄巢占领长安,僖宗在成都的流亡政府,也依然存在。

正是由于以上局面,所以黄仁宇先生说,这样一个分裂的政府,赋予战局的影响则是所有的军事长官都觉得安全没有保障,于是意存观望,不愿有功,但求无过。在湖北击败黄巢军的刘巨容就是一个典型。传说有人劝他乘胜追击黄巢。他却认为:“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敌以为富贵之资。”所以战场上谎报敌情,各路缺乏协同,预为流寇留出路,不令他们做困兽斗,有战果则不扩张,有时不战先溃,成为官军的普遍现象。因此,黄巢行动叵测,他的眼光不受局部形势限制,能够协定大部队的行动,不可能没有纪律及军事天才,但是他的成功也还是归功于对方的弱点太多。

总之,黄巢的造反与一般民变的情形不同,唐代的覆亡,也与汉朝的覆亡有很大的差异。农村问题与土地占有,当然与问题有关,但不是最重要的环节。9世纪的中国社会,经过黄巢的骚扰,并没有完全崩溃,有如魏晋南北朝的阶段。以后宋朝的重新统一,也全赖都市里的经营,不需要在农村里改组。

同类推荐
  • 汉书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 干校札记

    干校札记

    三十多年前,杨绛先生写了《干校六记》。1969年,作者徐方也去了同一所干校——河南息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
  •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由章笑力所著,主张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过,与上述这些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同,它认为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从一个均衡期或者说间歇期、常态期,经过危机期或者说剧变期、突变期、变态期,向另一个均衡期前进。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历史仅仅只做循环运动,而是会通过革命来使自身从均衡到均衡的循环中向前发展。也可以这么说,历史在常态和变态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变态引发革命,历史就会进入新的高一级的常态。
  • 海商

    海商

    俗语有云“禁赌则庄家私开赌坊者发迹,禁娼则老鸨四处拉皮条者发迹,禁烟则烟馆走私鸦片者发迹。”如此,清朝有海禁,到乾隆年间仅余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偏是海运、河运发达的江南却设立了禁止外海通商的海关道。主角穿越后附身于江宁府一商家子弟,后经过努力,利用这个海禁,利用这个海关道,建立了他的“海商”霸主地位,让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化为乌有。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不是海盗却比海盗还狠,一个让东印度公司,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栗的名字“唐一鸿”,在这个特殊的空间之中诞生了。
  • 古话三国志

    古话三国志

    错综复杂的三国历史关系,扭转了乾坤,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抗匈奴,战古日本,收夷洲,拓宽疆域,更改历史,这些统统都在古话三国志!欢迎进入古话三国志的时代!
热门推荐
  • 简单的幸福

    简单的幸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由冯健西转述的故事,当然也是她女友的全部过去。至于这个故事在冯建西的转述的过程中,是否带了他自己的偏见,我们不得而知;当然这也跟他与张晓雅的致密程度有关。不管怎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相信,冯健西不会捏造事实。
  • 大宋纨绔

    大宋纨绔

    杨延顺穿越了,穿越回大宋杨家将八郎,但是他没有去争霸商海,也不想去纵横官场,可惜想好的纨绔生活总是不能实现,事实的逼迫只能.。。作为穿越潮中的一员,杨延顺不想被人鄙视,于是乎开时了看似平凡但又不平常的人生。照顾好众多嫂子,最好能再来几个美艳的小妾,这就是他的理想!!!
  • 守望之青春爱恋

    守望之青春爱恋

    她很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到底爱的是谁?是温柔似水的他,还是外表冷酷内心确是很稚气的他,又或是不善于表达的他呢…………
  • 张三的高四

    张三的高四

    本书是由一段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主角没有主角光环、异能等,就只是一段发生在校园的悲伤的故事。当然,内容以低沉伤感为主。新人文笔不会有多好,我只是写一段自己想些的故事。注:好学生别看。
  • 神坑大帝

    神坑大帝

    “别人不来踩,难道老子就不能主动出击?”这他么的才是一个坑货应有的觉悟。“装×只是暂时的,不要脸才是永恒的!”这才是无耻的精髓所在。“老子无耻透顶,难道就不能做一个好人?”这才是不要脸的至高境界。孟远,原本一介怀揣梦想的大好青年,却在挖坑埋人的路上越走越远,变的越来越无耻,越来越不要脸……
  • 杠上美男团

    杠上美男团

    她腹黑高冷,机智勇敢,她,就是夜安,来自异能家族,神秘的代名词,当她杠上美男团时,青春,开始了......【小剧场】某女望着眼前的各色美男,淡定的指着第一个:“你,造型太杀马特,滚!”,第二个:“你,大冰山,大冰块,滚!”,第三个:“你,太花哨,看得我慎得慌,滚!”,第四个:“你,太高,照相的话我俩完全不能同时出现,滚!”第五个......
  • 抱歉,珍重

    抱歉,珍重

    她是年幼丧亲的孤儿,被豪门认为养女。他是豪门的贵公子,却只对她情有独钟。当女孩渐渐成长起来,能力愈来愈强。当亲人死去的疑云有了新的进展......
  • 樱莉亚暗樱学院

    樱莉亚暗樱学院

    讲的是天使皇族和吸血鬼,灵族的各族的爰,恨,怨
  • 画婚之妖夫来袭

    画婚之妖夫来袭

    她被自己的亲姑妈设计爬上他的床。姑妈的目的她很清楚,不就是要稳固豪门地位,保住荣华富贵,偏要拿她做代价,她才不会让她得逞,门都没有!于是,当有人打开那间“凶房”时,她立马大喊,告诫对方:“你认不认识燕非我,有人要害他。我就是被用来害人的棋子。”“我被那个坏女人坑死了,她拿走了我的手机,把我关在这里,还骗我喝了日日夜夜合欢好。呸,这什么鬼名字,一听就不是好东西。”“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快去告诉燕非我,叫他千万别上当,别过来这里。还有,能不能找点泻药给我,我得把这毒拉出来,不然药效发作了我就完了……”那人耐心的听完了她的话,没动,反而饶有兴趣。“你叫什么名字?”“陶新啊。”“那你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你是谁?”“燕非我。”“……”“……”“完了,药效发作了…”
  • 二十四节气间的幸福

    二十四节气间的幸福

    在绵绵细雨的清明日,我与她相遇在荒凉小巷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