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8700000056

第56章 彰显国家利益核心 (2)

这里有四个方面的意思需要理顺:一是对俄罗斯的认识、看法。曾国藩认为俄罗斯与中国向来没有嫌隙,他们请求出兵帮助剿灭太平军,应该没有阴谋诡计。我们表示怀疑,难道曾国藩不知道吗?康熙、乾隆其间,俄罗斯曾经数次入侵中国的北部边疆,清政府与它签订了《中俄爱辉条约》与《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个注重研究历史的人,对本朝的这些历史不了解这是不可能。然而,曾国藩仍然要说“向无嫌怨”、“自非别有诡谋”这样好听的话,其用意何在呢?我认为这是曾国藩的一种领导技巧,目的是为稳住俄罗斯,不要让他有什么想法。

二是“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之期”。表扬俄罗斯愿意帮助中国的诚意,答应他们出兵的要求,但是在具体行动上要“缓”。缓到什么时候,就是等清军收复皖、浙、苏、常。真正收复了这些地方,也就不需要俄罗斯帮助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不愿意让外国人参与中华内政的。三是既然答应了俄罗斯,那么其他国家的请求也要答应,免得产生嫌隙,出现矛盾;但是在具体的要求上,也是“缓其会期”。用意还是为了不让外国人参战。四是对西方列强请求提供帮助的本质的认识,曾国藩认为外夷帮助中国,成功之后,往往有很多意外的要求,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

采取缓的策略,一方面答应了西方国家的请求,不至于因此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拖延了他们的参战,阻止了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内政。

采取限制区域的办法,控制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内政自主的程度。作为一个地方官员,借不借兵助剿,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随着战争的深入,上海绅士以及一些官员要求外国派兵助剿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多次派代表去安庆请求曾国藩派兵保卫上海,曾国藩派不出兵,加上英法俄等国强烈请求,清政府政策有所松动,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上海绅士的请求,同意借兵助剿;但是在具体的出兵上,曾国藩是有分寸、有原则的。他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会防不会剿,是只会上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它将洋兵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最大程度维护了国家内政自主权。他在1861年12月8日回复潘曾玮的信中指出:

刻下杭垣危急,沪城孤立。苟有保全之术,不得不从权办理。借助外国,自古为患。然今日泰西诸国,久已遍行内地,又非初人中原者可比。一切利害,均经灼见鉴及,暂与羁縻,深合权变。惟既以借助,则当坦然以至诚相与,虚心相待,不可猜疑。不可自矜自炫,存敝处兵力可恃之见。中孚以涉大川,忠信可行蛮貊,能得其心,后能得其力也。大抵宁波、上海皆系通商码头,洋人与我同其利害,自当共争而共守之。苏、常、金陵本非通商子口,借兵助剿,不胜为笑;胜则后患不测。目前权宜之计,只宜借守沪城,切勿遽务远略。谓苏、常、金陵可以幸袭,非徒无益,而又有害也。况上海孤城,安危未判,安得更有余力以图他处?“见弹而求鹗炙”,亦太早计矣!至于克城所获,必令嗣派分犒,易启争端,不如任其取携,反存大体,一分一粒,官军无所利焉。与外国交涉,以不占小便宜为第一要义。阁下各绅谋定,即祈慨然举行,所称为难之处,无庸疑虑。国藩既参末议,即在局中,事成则诸君共任其功,有害则鄙人愿执其咎。至金陵、苏、常,则鄙人不愿与闻。

曾国藩反复强调借兵助剿是权宜之计,不能完全依靠洋人来解决中华自己的事情,体现了主权思想与维权意识。他指出与洋人相处要做到“至诚相与,虚心相待”,体现了曾国藩一贯讲究诚信忠恕的思想。特别重要的是,他给洋人助剿明确划定了范围,只允许他们会防上海,而不许他们进入内地——苏州、常州、金陵等地。这一思想曾国藩在各种场合、对各种人都反复强调。李鸿章带兵去上海,他给的锦囊妙计就是五个字:“会防不会剿”,强调“会防上海则可,会剿它处则不可”。上海早已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在那里有很大的利益,“大抵宁波、上海皆系通商码头,洋人与我同其利害,自当共争而共守之。”“上海人民财产,固中外官民所当共争共守之。”对于战争胜利后的利益分配,曾国藩表现得很大度,他将分配权交给外国人,要求中国军民以不占小便宜为第一义,任由外国人提取。他敢于承担责任。这是领导者最高贵的品质,纳过于己,推恩与人,即洋人在上海会防,成功获得的好处归给上海官绅,有害就由他本人承担责任。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对于承担责任,曾国藩是有明确规定的,即会防上海,洋人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一切责任曾国藩均不负责。

对于洋人出兵上海以外的地区,曾国藩坚决不同意,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明显不赞成朝廷的做法。英法俄要求清政府派兵和他们一起会剿,朝廷下旨至曾国藩。曾国藩坚持己见,不改“会防不会剿“的初衷。他说:

国藩所虑者不在它事,而专在派出会剿之人实难其选。大抵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今欲派与洋人会剿之将,亦必择三者兼全之人。

他认为要派兵会剿,必须有智略深远、号令严明、能耐劳苦的将领,这样的将只有两个人,“武臣惟多将军,文臣惟左中丞”。多隆阿朝廷另有重用,左宗棠正在进攻浙江。他说只有这两个人可用,明显地是给朝廷出难题,实际就是不会剿。又说:

各将弁之心,情愿独战而为发匪所败,不愿会战而为洋人所笑;情愿败而见罪于上司,不愿败而见笑于洋人。即国藩之心,亦深恐该军不整不严,为外国所轻侮。……待训练稍久,队伍整齐,我兵与洋人各剿一处,相距不远,或洋人果见我兵之可用,不相嘲笑,然后与之会剿。先疏而后亲,先分而后合,亦无不可。

曾国藩告诉朝廷,各级将领、士兵的态度,说他们不愿意和外国人一起打仗。将士不愿意,就没有战斗的动力。没有动力,就打不赢仗。对此,朝廷自然会有所顾忌。

1860年英国军队在宁波遭到太平军的沉重打击,提出借调印度兵5000人来报仇。曾国藩恳切劝说朝廷,印度人一旦参战,其结果必定是“浙江人民从此无噍类矣”,他在《议复调印度兵助剿摺》中恳切说道:“国之寇盗,其初本中国之赤子。”表达了不让外国人参与杀害中国人的恻隐之心。他说“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在皇上有自强之道,不因艰虞而求助于海邦;在臣等当尽之职,岂轻借兵而诒讥后世。此所谓申大义以谢之也。”他认为英国人征调印度军队参战,是为报英国军队失败之仇,“多调则胜之不武,少调则不胜为笑。徒使印度军士,支领英国之饷,蹂躏中国之地。”因此“不如早议息兵,俾松、沪免无穷之忧,而英法省无穷之费,此是所谓陈利害以劝之。”这种鲜明的态度表达了一个高级领导者对国家内政自主的殷切之情。

朝廷一度想把俄国军队安排在里下河等完善富庶之地。这一想法已经严重超出会防上海的思路。曾国藩提出了不同意见,“惟用之于里下河,则江、海水性迥别,深恐迁地弗良,外国兵船皆往来飘,一日千里,用以攻剿,未必操纵自如,用以稽查,亦难委曲详尽。况里下河本非通口岸,若令常驻停泊,殊多未便。”他的意图还是尽可能少的减少外国兵船对中国内地的侵扰。

第二,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官绅,他态度明确且强硬。上海的一些商绅自作主张,答应英法军队会剿上海以外等地,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其借助西洋一事,未经奉商,遽行举办,此等情形,鄙人前皆未闻。”他反复申明,借兵助剿只限于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他说:“弟所谓愿执其咎者,专指保卫上海而言;必欲攻取金陵、苏、常,则始终不敢与闻。至谓事由诸绅为政,恐难主持,则岂特阁下为然?敝处远隔千里,又何为遥制?但知其事之不可,则切以告之;告之不从,终不易吾初说以相就也。”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第三,对待洋人,曾国藩态度鲜明。他不愿意洋人出兵中国,参加镇压太平军的作战行动,而是强调中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调“中国用兵,自有次第”的思想,在自己不能决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限制洋人扩大参战范围。对洋人的行动,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做法,不支持、不配合,既不派将会剿,也不派兵防守,甚至也没有粮草供应,“利钝概不与闻”,“不任受德,亦不任受怨。”国家主权观念十分明确。他深刻担忧洋人参战后果,认为“江阴克复,苏、常均有可图,恐彼族攘臂其间,必欲掠为己功。即金陵合围以后,彼亦必驾肩而来,喧宾夺主。夺我将士之功尚不足惜,所最惜者,前则大掠资财,割剥遗黎,日后则百端要挟,损我国威耳。”他所担心的不是洋人抢夺功劳,而是以后以此为借口,要挟国家,损害国威。

维护百姓利益

“为民请命”,维护百姓生计,这是曾国藩弱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曾国藩根深蒂固的爱民思想。也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在险恶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艰难,看到了曾国藩弱国外交领导力产生的深刻社会环境。弱国无外交,是指弱国在强国的外交关系上,处于弱势地位,常常受到欺凌,不能正常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是在实际的外交中,弱国也可以有外交的,关键是要看参与外交的领导者是不是怀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敢不敢于为国家、百姓争取重大利益,敢不敢于“为民请命”。

外交上,曾国藩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关注、关心百姓生计。他说:

同类推荐
  • 经理人情商

    经理人情商

    本书对企业管理者如何进行人文管理进行研究,涉及如何与人沟通,及如何将情商因素融入决策、用人、冲突管理之中等。
  •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纵观太重6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重大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都会带来企业的大发展。
  • 小故事大营销

    小故事大营销

    我记得一位伟大的营销专家曾经说过:“最聪明的销售大师,会用自己的智慧开拓市场和征服市场。”对我们来说,销售是一种信心和热情,更需要智慧的职业。它是聪明人的智力战争,凡是善于思考者,总能够出奇制胜,遨游商海。轻松一下,看看里面的故事,也许你会领略到营销的另一种意境。
  •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管理——理论与实践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管理——理论与实践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技术创新战略,下篇论述技术创新的管理,研究的视角是研发项目集成管理。
  • 商务谈判艺术

    商务谈判艺术

    杨易编著的《商务谈判艺术》对商务谈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谈判原则、谈判准备、谈判开局、谈判磋商、谈判策略与技巧、谈判礼仪、风险规避以及谈判法律与心理为重点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商务谈判的基础知识,是高务谈判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男神骗婚手册:二娶呆萌前妻

    男神骗婚手册:二娶呆萌前妻

    新书已发《限量宠婚:千亿太子送上门》……“你这是绑架!快放我回去!”一场盛大的求婚,引来三年未见面的前夫空降现场,以强霸姿态将她绑上飞机。“想要回家?我给你两个选择,一从飞机上跳下去,我跟你举行冥婚,二跟我去民政局登记后,我带你回家!”他,天之骄子,生来就是霸主,这个世界只有他不要的,没有他要不到的。“慕先生,真抱歉,我实在是委屈不了再嫁给你!所以我选第三个,报警!”他邪肆一笑,“前妻,你怎么还这么天真,你觉得哪个不要命了的敢抓我,看在你这么纯真的份上,我允许你娶我!”(雅雅读者群:302114485,欢迎各位加入,敲门砖,文中任何一个人物。)
  • 流氓强宠:小老师别跑

    流氓强宠:小老师别跑

    他是集霸道强悍于一身的流氓,她是柔弱坚强的甜心小老师,当某天,两人相遇:肖洛:女人,你竟敢跑,胆儿肥了!苏然眼里泪汪汪:我错了,我该跑得再远点......
  • 崇相集选录

    崇相集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读心术:人际交往的第一项修炼

    读心术:人际交往的第一项修炼

    当你想要在职场和生活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时,就不得不了解人性,学点读心术。本书结合各种表情图片,教你于细微处察人于无形,瞬间看穿朋友、老板、同事或竞争对手的身体语言暗藏的玄机。让你出色地运用比说话更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在社交场上左右逢源,成为拥有超强人气的人家关系大赢家。心理活动主导着人的一切行为。
  • 蜩笑偶言

    蜩笑偶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兰指蔻

    兰指蔻

    他为清朝最后一位美男子,中国最后一位男宠,生于举国内外皆动荡不安的晚清末年,民间传闻见他一面如遇三月花颜红,五月梅子香,八月秋菊凉。头戴孔羽帽,身穿白色毛绒装,腰间翡翠玉,白皮玛瑙鞋,抚袖如白雪清风,容颜如轻云伴月,身姿幽若蛟龙只因他容颜过于俊美出门在外都面带口罩他却是个不拒绝女性的美男子,他说女子为天地之灵气,世间之起始,绝对的女权拥护者,同时在面对家国仇恨之时又是非分明,极具爱国之心。他面对了清朝最后15年,怀着一腔热血亲手葬送了大清皇朝的正统血脉,还是使得大清皇朝的血脉留存了下来?他叫观容,一个让人看一眼就会轻易爱上的倾世倾国美男子,同时也是慈禧太后的最后一位男宠,以他倾世的容貌陪她走过人生中的最后十二年的男人。天下间倾慕他的女子众多,可他偏偏独爱皇权。
  • 三国之一统三国

    三国之一统三国

    血气方刚的少年刘阳发现一块陨石,当他捡起这块石头时,一道强光闪过,接着昏迷不醒。当他醒来时自己却惊奇的发现他竟然来到了三国,成了汉少帝刘辩。且看主角如何凭借着陨石带来的系统改变命运,一统天下!
  • 村主任

    村主任

    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历史时期。《村主任》就是反映这个时代、这个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秦岭北部一个普通农村的变迁,再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景象:讴歌了村主任何家旺勇于工作、敢于面对现实的创业精神及他由一个农民企业家,到村官,再到乡领导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村干部李万成离岗不离心的失意和坦诚:描述了何家旺、靳粉兰之间的爱情纠葛和像火一样的人生热情;记录了世纪之初农村民主基层政权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深深思考及深层的关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现今农村的生活画卷,是现代北方农村的又一部创业史,是近年来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
  • 神医煞仙

    神医煞仙

    临近高考,萧枫巧合之下获得神秘玉坠,竟然在一夜之间屌丝逆袭。美丽的美女校花,温柔的邻家小妹,妖娆的魔教妖女,野蛮的美女警花。从学生妹,到女总裁,到仙子……奇遇、夺宝、杀戮、为了生存,一个农家小子周旋在众多强者之间!(新人写作,求推荐!求收藏!)
  • 向着爱情前进

    向着爱情前进

    一篇描写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的曲折爱情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吴志达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正直、善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人公虽然在爱情的道路上几经曲折和磨难,最终以自己的实力赢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为主线条,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的票子、车子、房子,以金钱作为爱情基础的思想做有力的抨击,人间只要有真爱,吃糠咽菜也甜蜜。当然,在这里并不反对门当户对的说法,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观点,现在看来似乎是有些道理。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男女两家的生活水准相近,两人的文化素质相同,这样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就会相近,也就是说世界观的相近,在生活中就会有更多的话题,交流就会容易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