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0300000011

第11章 那拉家世(8)

奕等留京王大臣上任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处置巴夏礼。当时朝臣们是一片喊杀声。八月七日连上三道奏章,主张将巴夏礼立即处以极刑。一是光禄寺少卿焦佑瀛先上一折奏片,主张“立将巴夏礼极刑处死,以绝后患”。咸丰帝亦有同感,但他比焦佑瀛冷静些,朱批道:“是极,惟尚可稍缓数日耳。” 这“稍缓数日”的谕旨救了巴夏礼一命。二是署户部右侍郎内阁学士袁希祖上了一道长篇奏章,坚执将巴夏礼“立正典刑,拔去祸根” 。三是工科给事中何璟奏称“立即枭示,以快人心” 。这些看法和主张都是不从大局着眼的书生之见。

但是,关键的八里桥一战清军失利后,朝臣中便生出了另一种主张。兵部尚书沈兆霖上书,奏请将巴夏礼“暂且牢固监禁,有照会与彼,即告以夷兵前进,先斩此人,使之系望生还,而不敢轻进锐举”。明确提出把巴夏礼当作人质,作为交换的筹码。这个主张比前三位要冷静得多,切实得多。

巴夏礼的表现如何呢?他凶狡异常。本来刑部对他给以优待。但他开始便绝食,后又患腹痛,但拒绝治疗,不肯服药。刑部不能让他随意死去,“转使夷人借口” 。

八月九日(9月23日),英法照会,要求释放巴夏礼等30余人。对待英法的要求,奕持拒绝的态度,认为巴夏礼“幸就擒获,岂可遽令生还”。咸丰帝在此处朱批道:“甚是,总应设法办理。”咸丰帝此时的态度游疑不定。恭亲王奕想让巴夏礼给英国公使额尔金写信,暂息干戈,以图转圜。但巴夏礼顽固倔强,不肯写信。后来答应写,又只写英文。在奕等的这道奏章后,咸丰帝朱批道:“看此光景,不如早为处死。” 这只是泄愤的话。

僧格林沁因前方战事不利,奏称对巴夏礼要“加以恩礼,妥为看管”。他认为:“若将该夷正法,是激群夷之怒,坚其攻城之心;若将该夷放回,其患更不堪设想。为今之计,仍应妥为看待,以为转圜地步。” 僧格林沁的奏折很有分量,咸丰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十二日(26日)自途中发出上谕:“现在尚议抚局,巴夏礼自应妥为看管。”

此时,英法侵略军将天津府知府石赞清送回,先行放人,做出一个姿态。

十八日(10月2日)奕等奏,把巴夏礼从刑部提出让其暂住条件优越的德胜门内高庙,以礼相待。并劝其书写汉字信札,劝令退兵,然后将其放回。同日,咸丰帝上谕指示:“不必待其进攻城池,莫若即将所获巴酋等全行送还,以示大方,尚可冀其从此罢兵换约。” 咸丰帝欲争取主动,主张释放巴夏礼等。同时连发七道廷寄,调各路兵马,保护热河和京师。

英法联军坚持要求奕先行释放巴夏礼,然后商定地点,签字换约,再行退兵。可是,奕以为英法联军不可信,坚持要求他们先退兵,然后换约,换约之后,才能释放巴夏礼。奕手握巴夏礼这张牌,他是想好好使用使用的。

与此同时,劝巴夏礼写退兵信的情况有所进展。进行游说的是武备院卿恒祺。他曾任粤海关监督六年,与巴夏礼来往贸易,十分熟悉。恒祺姓白,行五,京城人称白五爷。白五爷身肩重任,既要游说巴夏礼写汉文信,又要来往于英法联军与驻京王大臣之间传递信息。这是保持双方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 经恒祺劝说,巴夏礼终于亲笔写了一封汉文信,全文如下:

现在中国官员,以礼相待,我两人闻得是恭亲王令其如此。据云恭亲王人甚明(白),能作主意。既能如此,伏谅暂可免战议和。巴夏礼亲笔。

此信正文是用汉文书写,但信尾是英文。奕身边没有懂英文的。据说密云县县丞黄惠廉能识英文,下令调来,译出后原来是巴夏礼的英文署名及年月日,无关紧要。奕认为“该酋此件信函,并无切实之语,谅该国未必因此罢兵”。这个分析是正确的。英法联军自八月七日接仗以来,虽然未进扑京城,但备战没有停止,炮位、云梯、铅药大量运往通州,络绎不绝。之所以没敢立即攻城,一个重要原因是“羁留之人尚未释放” 。即巴夏礼尚在扣押之中。

巴夏礼的亲笔信由白五爷恒祺送达英法联军。威妥马接到信后,才确切知道巴夏礼、罗亨利还活着。他立即复信,并送来衣服两袋。复信两通,一通是给巴夏礼的,另一通是给巴夏礼及罗亨利的。两通信主题是相同的,即以武力相威胁,欲使奕就范。其致巴夏礼函全文如下:

我等业经可喜听闻汝之事,我写中国文字并英国文字一纸。自从王爷致照会以来,额尔金业经照复中国,一面派官员来议和约;一面送出我等之员弁,如此和好可成。额尔金言:若中国明白,我等应该早于一个礼拜内说妥,因中国耽延,是以我等不得不动兵。若中国不讲和,我等不得已动兵攻城,我等火器,容易毁坏城垣,未知如此能伤汝乎?城垣必自头至尾烧尽。我等均问候汝好,如要物件,设法来告诉。我等代致候罗。

这封信与其说是写给巴夏礼的,不如说是写给奕的。威妥马知道奕肯定会先看到此信。因此,信中充满威胁言词,什么“我等火器,容易毁坏城垣”了。什么“城垣必自头至尾烧尽”了,等等。当然,对于巴夏礼他也是很关心的,“未知如此能伤汝乎”,即是关切之词。也说明了因扣押巴夏礼为人质确实起到阻止英法联军迅速攻扑京城的作用,为咸丰帝北撤赢得了较为充足的时间。

巴夏礼是个死硬分子,他在复信中说:“不要为我等在此,遂阻进兵,我性命之存亡,全凭在天。” 他要为上帝捐躯了。

英法侵略军已作好了攻打北京城的一切准备,从物资准备到舆论准备。

二十二日(10月6日)酉时(17时-19时),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焚烧街市。二十一日英法联军逼近京城,九门戒严。鉴于僧格林沁、胜保所率军队已无斗志,二十二日早奕给英法发去照会,令其止兵议和。此照会是派僧格林沁的军营守备廖承恩赍送的。但是,廖承恩因胆怯没有送到,回来谎称英法不给照复。威妥马声称,二十二日早奕所发照会他没收到。如果收到,必不致进攻圆明园。这显然是借口。不管送到与否,他肯定要诉诸武力的。事实也确实如此。紧接着,他便发出最后通牒,如不送回巴夏礼等,二十四日即行开炮攻城。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全不设防的京城,奕不得不将巴夏礼送还。奕事后奏道:“第业经恒祺与留京王大臣等公议将巴夏礼释放,势已无可如何,在留京王大臣以保全京城,冀得稍缓攻城起见,暂对从权办理。”

自此,从八月四日(9月18日)扣留巴夏礼,到八月二十四日(10月8日)释回,共羁押20天。从朝野一片喊杀声,到妥为看管,到被迫释放,是有一个复杂过程的。同最初扣留巴夏礼是有一定道理一样,最后的被迫释放也是理智的表现。因为如果不释放或处死巴夏礼,作了充分攻城准备的英法侵略军就会借口开炮攻城,而几无设防的北京城就要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两者相较,显然释放巴夏礼并取得和平解决是奕冷静地做出的明智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事先未经请示咸丰帝的情况下做出的。事后在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奕向咸丰帝奏报了决定释放巴夏礼的整个过程。咸丰帝当天自热河发来一廷寄:“巴夏礼等朕本有旨,令恭亲王等酌量情形,即行释回。” 这是说,我在八月十八日(10月2日)已发下谕旨,准许你根据具体情况,释放巴夏礼。对这次奕的决定,表示首肯。

关于释放巴夏礼等战俘有一个颇富戏剧性的传说。这是一个外国传教士樊国梁神甫(Rev.Favier)记载的,他说:“然咸丰帝在热河,犹豫不决,卒从主战派诸臣之言,以10月8日(按阴历八月二十四日)下令,置诸俘于死。恒祺与恭王力谏,无效,恐戮俘,则联军且迁怒于彼等也。恒祺闻帝已派宣谕戮俘之使,将于是日下午二时至三时之间到京,遂于下午二时顷,先将巴夏礼等诸俘释放。” 从公布的档案材料看,咸丰帝从来没有发过这么一道谕旨。因此,这只能是关于释回或处死巴夏礼等战俘的两派意见演绎而成的流言。当时,也确实有另一派意见,如胜保,即主张继续扣押巴夏礼,“断无再将巴夏礼释回之理” 。而在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一直是主强硬路线的,他们也许持这种看法。

那么,对于巴夏礼,懿贵妃是持何种态度呢?这是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吴可读日记载:

是日,大臣等已将巴夏礼等以礼送回夷营矣。洋人方至营,而热河急诏至,命恭亲王尽杀之,以示不屈之意。懿贵妃既主持杀洋人于前,则此次之诏,或亦贵妃之意也。

这段记载和前引樊国梁神甫的记载内容大体一致,或说“热河急诏至”,或说“已派宣谕戮俘之使”,要杀掉全部英法三十余名战俘。实际上,热河方面未曾发此一急诏。恰恰相反,咸丰帝在释放巴夏礼之前七天已原则指示奕“不必待其进攻城池,莫若即将所获巴酋等全行送还,以示大方” 。同时,对奕未经事前请示,即将巴夏礼释回的举措,咸丰帝是认可的,并声称这符合他原来谕旨的精神,强调“朕本有旨”。可见,尽杀所俘洋人的急诏是吴可读对流言的误听和误记,这与樊国梁神甫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当事人,听到了同一流言,而记在了不同的地方。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懿贵妃没有杀洋人的主张。吴可读推测说:“此次之诏,或亦贵妃之意。”即说明了当时朝野对懿贵妃的作用已引起关注。吴可读又记道:“传言皇上有病,而亲王载垣及端华谋摄朝政,若皇上崩,则懿贵妃等将为皇太后,但贵妃与载垣等有隙,诸人多谗贵妃于前。”热河方面宫廷内部围绕最高领导权的明争暗斗在咸丰十年就已传至宫外。这说明人们在注意着宫廷内部的斗争,在观察着懿贵妃的政治举动。

九月五日(10月18日),在英法联军武力威逼下,咸丰帝旨准英法联军入城。英法联军于是日入城,把守安定门,并于城上屯扎部队。

咸丰帝于九月四日和六日两次谕令奕“迅速进城换约,免致另生枝节”。几经往返,商定于九月十一日同英国,九月十二日同法国在京城内礼部换约。在换约之前,英法侵略军要索看奕办理换约全权敕书。等待热河方面授予已来不及了,只得代拟一道上谕,送给英法联军。此上谕为:

咸丰十年八月初七日内阁奏上谕:和硕恭亲王奕,著授为钦差全权大臣,办理两国换约和好事宜便宜行事。钦此。

这道上谕后来得到咸丰帝的旨准。

九月十一日(10月24日)奕与英使额尔金在礼部换约。签字盖印,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自此生效。次日,奕与法使葛罗换约。这两个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地、赔款。奕不得不担当这个屈辱的角色。对于与英法议和,懿贵妃作何感想呢?吴可读记道:“懿贵妃闻恭王与洋人和,深以为耻,劝帝开衅端,会帝病危,不愿离热河,于是报复之议遂寝矣。” 懿贵妃认为与英法议和是耻辱的。她劝咸丰帝调集兵马,整顿武备,与英法重新开战,雪此奇耻大辱。但是,恰逢此时咸丰帝病重,不愿离开热河行宫,于是报仇雪恨的提议便搁置了。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认定。但是,综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懿贵妃始则主战,继则主张杀掉巴夏礼,后又反对议和。议和后又主张重新开战。她是一硬到底的。关于战与和,黄浚记道:“当时英法联军入京焚掠,士论激昂,十人而九皆主战。” 懿贵妃的主战显然不是孤立的。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只要主战就是爱国,只要主和就是卖国。主战与主和似乎成了爱国与卖国的同义语。事实果真如此吗?

战争是敌对双方政治力、经济力和军事力等诸种综合力的较量。这是指物的一面。此外,还有人的一面。领导者的素质和人心的向背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咸丰帝显然不具备领导人民进行一场殊死的民族战争的领袖气质,而且当时的清朝帝国江河日下,朝不虑夕。一个落后腐朽的封建弱国,面对一群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其国力相差之悬殊自不待言。而且,人心不齐,领导无力,战争的结局是不言自明的。即使个别战役取得胜利,但整体战局的失败是注定了的。

不可否认,历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如公元前1027年的商周牧野之战。商军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诗经·大雅》说:“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就是描写商军如树木一样众多。但是商军痛恨商王朝,心无斗志,参战的奴隶纷纷倒戈,结果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商军一触即溃,周武王取得了胜利。偏居西方的小国,打败了经营六百余年的商朝,入主中原,开始了周朝的统治。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动员并领导了一场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殊死搏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也是以弱胜强的实例。这些以弱胜强的战例都说明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而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却是起重要作用的。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中国一方,人和物两种因素皆不具备,只靠慷慨激昂的空论,是起不了作用的。细察当时主战的奏章,主战者不乏爱国之情,但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和人心都缺乏足够的了解,提出的一些措施有的近于玩笑。26岁的久居宫内的懿贵妃对国情和军情的知识均掌握不多,知之甚少。在她的心目中,泱泱大国怎能败于“幺尔小夷”,因此主战到底,强硬到底是不奇怪的。这种态度,既有维护其地主阶级利益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一面,但终因对世界情势和本国实力了解甚少,其一贯到底的不变主张就显得幼稚可笑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懿贵妃担心着病魔缠身的咸丰帝的身体状况,考虑到他一旦“龙驭上宾”,丢下的只是她们孤儿寡母。因此,这位不屈服于命运、不听从摆布的青年女子便试探着涉足政坛,插手政务。她在对内对外事务中都试图提些建议,既磨炼自己,又培植势力。这样,即便有风吹草动,她也会处惊不乱,镇静以待。这是个怀野心、赍奇志、懂韬晦的青年女子。她的存在已引起朝野上下的注目。更大的惊涛骇浪还在等待着她。人们现在对她的认识还很肤浅,很皮毛。1860年,她毕竟只有26岁,而且只是位贵妃。当然,这是一位不可轻觑的贵妃。

同类推荐
  •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史玉柱传奇

    史玉柱传奇

    曾有企业家这样说,“如果是现在把我归零,我仍然可以再来一次”。然而,史玉柱则是在资产为负数,甚至负得还很多的时候站了起来。应该说,他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经历了“大起——大落——又大起”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著名企业家,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故事。
  • 中华帝王第四卷

    中华帝王第四卷

    《中华帝王(全4卷)》帝王作为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治乱兴替,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个人成败,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华帝王(全6卷)》所选辑的帝王传记,以皇家修订的正史为主线,辅之以别史、小说家言、笔记、见闻等,以修补正史的不足。
  • 妃嫔浮华录

    妃嫔浮华录

    本书分为一代贤后、误国妖妃、真情皇后、薄命红颜四部分。贤明的皇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眉善目很善良的样子,但在宫廷斗争里,.绝对不是善良可以立足的。虽说善良是种美德,但有时它也不能成为一种武器,给你带来更高的生存筹码。在竞争中,必然奢有许多规则要跳出“善良”的约束以适当的“心计”来赢得你的地位。活在当下的我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也都是如此,要见机行事的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站的准备。要训练自己有男儿的气魄,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一切。
  • 吃透曾国藩

    吃透曾国藩

    本书是对曾国藩格言的解读,以传统文化精神激励现代青年心灵,是一本有特色的中国式励志读物。作者选取格言引自有据可考的曾国藩文集,与现代青年分享其多年以来阅读和研究曾国藩的心得与人身感悟。全文共分四篇,前三篇分别谈理念、谈修身、谈实践;并将出处不尽详细,但流布极广、裨益于青年的一些格言,收录于拾遗篇。
热门推荐
  • 十年永相伴

    十年永相伴

    每一个女生,都会有一个喜欢的人,在她的生活中,但是,有时,这只不过是梦一场罢了,却还是不肯放弃,只是因为我喜欢你!
  • 凝剑咿语

    凝剑咿语

    灵元,万物根本,既是能量,亦是物质,更是神识。尔来,神钥降世,示灵元修习之法,窥天道,得神术。得金光纵剑者,通武体,立金沙部落。得纵目面具者,启纵目,创西陵一族。得太阳神鸟者,可占星,建星洐之城。得青火神炉者,善炼器,拓浊山部族。得归魂魔铃者,通魂术,开南疆之国。得洛水灵枢者,晓偃理,造灵枢之界。一夜,六族神钥被盗,无踪。金沙首领之妻,涉事身亡,其女不知何踪。尔来,已过十三春秋……
  • 撒旦的百万前妻

    撒旦的百万前妻

    第一次,她上门捉奸,却走错了房间,被他压在身下,一夜强制爱。第二次,她酒吧买醉,遭人下药,他英雄就美,替她解围,顺带着也将她吃干抹净。“做我的女朋友。”事后他霸道的宣布着。她嘴角凝起一抹甜甜笑意:“这么大的事,给我时间考虑一下。”随即,她留下了假的电话号码,假的地址,逃之夭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对恩宠:魔王的宠妃

    绝对恩宠:魔王的宠妃

    她,是七十二雇佣堂的一家之主,手握生杀大权,权势滔天。一朝穿越,成了依兰国镇国公的嫡系孙女,父母双亡,被疼到了心坎里,拖油瓶一个,不成才的样子让人恨恨的牙痒痒......他,是北沧国的闲散王爷,命格奇特,生下来便克死了母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生性冷硬,无人亲近......现代雇佣之主遇上古代冷清王爷,乱世出枭雄,是谁主沉浮?
  • 占手师

    占手师

    本以为校园风平浪静,没想到却也笼罩阴云;本以为他们只是流亡的贵族,没想到却是恶魔的化身。在他们脱下手套的那一刻人们才发现,安逸的十六城,居然也会有惊天秘密。
  • 拜托了神明大人!

    拜托了神明大人!

    你相信世界上有神明吗?我一直憧憬着名为“神”的奇幻而美好的物种。可有一天,天降美男还自称为神?!为什么这个神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不仅借着保护我的名义蹭吃蹭喝蹭我豆腐,还死皮赖脸住在我家?不行,上天啊,我要退货!十七岁的闵纤在遭遇天降神明之后,开启了与神明同居的爆笑生活。当少女遇到呆萌逗逼神明,会迸出怎样的火花呢?而在欢乐的与神同居时光中,禁忌之恋的种子已经种下,少女不为人知的身世即将曝光,一段隐晦的神明往事就要揭晓,一个预谋已久的阴谋正在浮出水面……【与神明同居的时光正式开启!原来神和神经只有一线之差--】【轻松浪漫,高甜小虐,欢迎入坑,绝不断更!】
  • 断掌——失心

    断掌——失心

    她是来自异世却与这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她有倾世绝艳却得不到一份真爱,因为一双断掌亲人故去恋人远离,纵使海枯石烂也抵不过皇权在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孤身返回……
  • 盛世医女

    盛世医女

    白璃,一名普通的医生,因手术的失败导致一尸两命,为了救孩子不惜来到另一个世界。战火连连,喧嚣世界,一身医术,救死扶伤,九重高塔,盛世烟花,谁来与我笑谈天下?因为系统原因第76章无法观看,已在文最后更新,要看的可跳去看。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漏洞肯定很多,写完自己回头看都想捂脸。***新文《王妃略嚣张》喜欢的支持一下,目前只有日更,望理解~么么哒~
  • 天涯何处不霄晨

    天涯何处不霄晨

    自从当年一抬头,天涯何处不霄晨?步萧城!不消沉。。。
  • 吴县长和他的夫人

    吴县长和他的夫人

    《吴县长和他的夫人》对一个县的官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既有人格扭曲、内心饱受煎熬的县领导,也有走投无路的下岗者、县政府机关的临时门卫;既有政绩工程的风光鲜亮,也有底层生活的艰难尴尬。官场与商场、情场、黑道交错纠结,给我们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官场感受。同时,《吴县长和他的夫人》所收六个中篇都已在水准很高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并多次被转载,叙述流畅生动,给读者一种更高层面的官场文学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