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3400000001

第1章 老子其人其书 (1)

内容提要:

对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作大体的介绍和说明。以《史记?老子传》为基础,结合其他历史材料,确认孔子确实曾经向老子问过礼,老子比孔子年长,是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现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传世《老子》,帛书《老子》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只是一个节选本。

研究老子,首先应当对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作出一个说明。《老子》这本书是一部子书。子是对于男子的敬称,子书是以作者之名命名的书。著名的子书除《老子》外,还有《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1. 老子其人

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可以概括为三派观点:

第一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这本书,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

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物,《老子》一书形成于战国中期。

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一书出现得很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汉之间。

关于这种争议,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依据。这个历史依据,就是《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如果后代的人,后代的思想家、学问家,发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推翻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在《老子传》中对于老子的说明。

那么,我们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史记?老子传》全文一共有五百多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

接着讲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来,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讲了一段话,含有提示和教导的意思。孔子离开老子后,对他的弟子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见鸟,都可以看见鱼,但是关于龙,我们并不能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爪、一鳞,但是要见到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我就有这种感觉:老子,他可真是一条龙!

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迹,还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叫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所以,有人认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老子这个人已经不清楚了。

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司马迁为什么又提到老莱子和太史儋呢?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做《史记》,有一种基本的史学的方法,这也是他做历史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信以传信,疑以存疑”。

就是说,司马迁认为真实可靠的,他就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如果他认为是有疑问的,他会把它作为一个辅助的材料,把它作为一个附录,补充进去。

我们认为,这两个“或曰”,可以说是一个附录,是作为“疑以存疑”所做的附录,附加在《老子传》中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来在历史上,在司马迁之前的时代,被人称作“老子”的,并非只有老聃一人,老莱子也曾被人称作“老子”,太史儋也曾被人称作“老子”。司马迁怕人们将这三人混在一起,故有这样一种记述。

在司马迁那里,这三个人原来就是三个人,司马迁并没有将三个人混在一起。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表明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讲到老莱子的时候说:“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说明司马迁在其他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

关于太史儋,那就更与老子没有多大关系了。后代的人总是把老聃和太史儋放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于老子的记载有“老子西出关”。老子西出关的时候,那必然要向西行。而太史儋要到秦国去,也要出关。因为两个人都要出关,所以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还说“儋”和“聃”这两个字音相近,既然相近可以相通。这都是一些牵强附会之词。这两个人没有什么关系,时间相距一百多年,把这两个人扯在一起,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很多人否认这件事。但是在历史上,在儒家的文献中,对这个事情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礼记?曾子问》中,就提到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

如果有人讲,道家人士为了抬高老子的地位,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还曾经是老子学生,向老子问过礼,这样也许会有争议。但是用儒家的经典《礼记》来证明这一点,也许更具有说服力。

我们知道《礼记》是儒家的经典,是《十三经》之一。在儒家的文献中,在《礼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这个记载是这样的:

有一次,孔子与老子助葬。助葬在过去来讲,就是在埋葬人的过程中,要有一个主持的人。也许是孔子走在前边,老子就向孔子发了一个命令,要他把队伍暂时停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因为当时出现了日食。

孔子在这个事情结束以后,就问老子:送葬的队伍一旦出发,在中途是不能停的。今天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老子向他解释说:诸侯朝见天子,都是白天走路,晚上休息。送葬也是要在白天进行。在夜间赶路,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奔丧的人,一种人是逃犯。现在出现了日食,太阳看不见了,那跟夜间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按照礼的规定,我们应当在这个期间停下来,等日食过去了以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有道理。

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在这个事件之外,《礼记?曾子问》提到的还有三处,三处均提到孔子向他的弟子讲“吾闻诸老聃曰”,看来孔子向老子问礼,并非只是一次。

一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依照礼制,天子、国君驾崩,则取各庙先君之牌位集于祖,一起祭祀;第二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大夫史佚有子而死,因墓地较远,在征得周公同意后,将棺材停于宫中;第三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周公之子伯禽,在居父丧其间,不得已而领兵平息叛乱,但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可以想象,孔子居周肯定有一段时间,与老子相见而问礼,亦不可能只限于一两次,定然有很多次接触。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问于老子的礼,基本内容大体上是有关国家和上层贵族的礼仪规范。但对老子而言,孔子这种对于政教礼乐的热心,显示出一种危险的倾向,所以老子不得不告诫孔子: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传》)

孔子与老子别,老子相送之以言曰: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

据历史记载,鲁昭公24年,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孔子是我的老师,他一直想到周朝的都城去观礼,但没有路费。我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赞助我的老师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

后代有人对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且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起去周朝的都城。

《史记?孔子世家》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请与孔子适周”,意思是“请资助孔子适周”,并不是“请允许我与孔子适周”。这从“鲁君与之一乘车”等是可以得到证明的。南宫敬叔时年十三岁,刚刚遭遇父丧,不可能与孔子一起适周。因为南宫敬叔没有跟随孔子,所以孔子不可能适周,这样一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历史上只说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资助孔子,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要跟随孔子一同前往。

如果孔子适周这件事是没有疑问的,那么,由此引出的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孔子向老子问礼这样一件事,并不损害、也并不妨碍孔子的崇高与伟大。因为孔子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还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多问,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问礼,这件事,并不损害孔子的形象。

很多人时常将孔子和老子对立起来,其实本不应当如此。我们在《论语》一书中看不到任何批评老子的语句,在《老子》一书中,也看不到任何批评孔子的语句。有人可能会说,《老子》第十八章讲:“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第三十八章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老子认为更应当提倡道德,因为没有道德了,所以不得不讲仁义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是说礼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而是说,礼的出现,意味着忠信已经很淡薄而社会混乱已经开始。

同类推荐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道德经》是老子流传下来的惟一著作。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间,《道德经》占据了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大体系的基础。甚至有人说:“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
  •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呆滞、智力、本能”、“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与智力形式”等。
  • 菜根谭第四卷

    菜根谭第四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热门推荐
  •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国配角演义

    三国配角演义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统一中原大计划的关键。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蜀汉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近十万兵士从汉中出发,有条不紊地向魏国的陇西推进。赵云、邓芝军团牵制曹真,汉军主力占据陇右,只要守住街亭,挡下魏军的支援部队,即可一统陇西。谁知街亭守将马谡却一战失利,导致大军溃败,原本势如破竹的战局瞬间逆转。为平复军心,诸葛亮不得不下令将他处死,这一段,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但事实上,这并不一定是历史的真相。马谡或许并未被斩,在这一切背后,潜藏着另一个阴谋……
  • 龙动啸九天

    龙动啸九天

    梦的开始,看够了穿越,笑看了玄幻,我爱梦的开始我在等你的会拉
  • 当孤独遇到王俊凯

    当孤独遇到王俊凯

    亿万年前,一阵流星雨划过天际,美人鱼的歌声凯始在彼岸回荡……她孤独惯了,冷已经贯穿了全身,一场意外的车祸令她变得会伪装,没有人看出她的心思,但她遇到了她,又变了……她殊不知自己身上所要背负的一切……
  • 澜雨晨花香

    澜雨晨花香

    她非为他而来,他却与他相遇,在千万个回眸中沉沦了各自的心。但她知道这是一份无果的情,她不懂到底该坚守,还是放弃。【假如:“澜儿,快滚回来,有你的任务。”澜:“没空,找别人”】全剧终:)
  • 修罗

    修罗

    九州大地七国争霸,楚国名将项燕满门被修仙者灭杀,项燕独子项风被斩杀于秦楚两国边境战场之中,不灭的仇恨和疯狂的执念引来战场不灭战魂,融入项风身体之中,死而复生,从此踏上一条弑仙修罗之路……
  • 承帝欢:宠妃不得宠

    承帝欢:宠妃不得宠

    “你是个妖精!我一定要得到你,一定要囚禁你!”她直勾勾看他,眼神越发魅惑:“如此甚好。只是不知,你要如何囚禁我?”她,天下第一花魁,魅惑人心的妖精。与皇子暧昧不清,与娘娘争风吃醋。世人道她红颜祸水,无心无情,可谁知金银交易之下,只为掩藏破碎的真心!
  • 御制题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御制题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世情缘之爱你这是不变的承诺

    三世情缘之爱你这是不变的承诺

    我叫琉璃。名字,很梦幻吧?出生在世家里,从小就应该被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追捧着,但,就因为我的坏毛病,被家族抛弃,被同学厌恶……某一天,我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从而改变了一生。我爱上了他,他也“爱”我。但是,身为这种危险的组织,是不应该轻易相信别人的,但我,这样做了,所以……我依旧记得,那天的下午,那个人,以及,他是怎样杀我的……我真应该感谢他!要不是他,我怎么可能来到这个异世界?不就是穿越吗?不就是变成狐狸吗?不就是被雷劈吗?…………换你来试试?!老娘的运气咋就那么衰呢?唉,无所谓,好好生活吧!看我的穿越生活吧!
  •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