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100000008

第8章 北京的“脸盘”与根(1)

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

每次走过北京的文津街和北海大桥,我都会被国家图书馆(分馆)气宇恢弘的建筑所吸引。我真不敢想象,这座70多年前建成的中国气派与风格的现代图书馆,是出自洋建筑师之手。

北图院内外,放有许多文物。圆明园被焚毁后,为了便于保护,其遗址上的华表、乾隆御制《教谕骑射碑》、刻有乾隆御制诗的圭形昆仑石等一些文物,被移至文津街国家??书馆,其门前的一对石狮,也是原长春园东大门前的旧物。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它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这幢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文津阁北京建筑,出自德国建筑师之手。其实外国建筑师也并非只能搞西式建筑,他们的作品也可以“很中国”,图书馆内部的设施非常先进,完全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一流水平。

更令我迷惑的是,这座仿宫殿的现代化建筑竟是20世纪20年代通过招标评选的结果!

后来我明白,任何建筑的风格导向,任何招投标和中标的结果,都取决于评审的标准和评审者的眼光和水平。

只要我们看一看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大师级学者就知道了: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陈垣、袁同礼和李四光等等。

梁启超、马叙伦、蔡元培等曾先后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这些专家和领导干部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极具自信。他们在招标以前,已经定好了入选的标准--既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又要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他们不是建筑工程师和规划设计师,但又比建筑工程师和规划设计师们站得更高。

北京文津街国家图书馆楼,充满了中国风格和神韵,由德国建筑师设计。

今天,一些人把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和抛弃,这是毫无道理的。须知,京师图书馆在开馆之初,为充实馆藏,鲁迅做了大量工作,征取各省区新修的志书,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鲁迅据理力争,才移藏京师图书馆的。连接北海大桥的街道本无名,因馆内藏有文津阁的《四库全书》而得名文津街。

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分馆)大门

每天上下班,进出中南海北门,望见文津街国家图书馆,想起那些学者和大师,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在产生不出大师的年代,请一些洋大师来也好。

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与人民大会堂毗邻,在中南海东南方向,有一个空置了多年的大坑。现在,这块宝地上,渐渐凸现起了白色巨蛋形的建筑,即被外国记者称为“北京脸盘”的国家大剧院。

围绕着国家大剧院的争论,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不说其造价极其昂贵。国家大剧院的风格与周边的天安门、故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前门、中南海新华门等经典建筑很不协调和谐,这是肯定无疑的。

不想陷入争论。问题不单单是国家大剧院风格的本身。昂贵、豪华、强烈的视觉冲击、发挥到极致的现代技术,即使在西洋,也是绝无仅有的超现实建筑--问题的本质是,能否担当和承载中国戏剧文化!

虽然邈远,但不该忘却。

中国戏剧文化由哪些组成,其千年不绝流动着的是什么?

作为一种文化,中国戏剧或者说戏曲有着完整的概念和丰富的内涵。其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歌舞与宗教祭祀活动。表演歌舞的场地从来就是戏剧文化的组成部分。《诗经·陈风·宛丘》中有“坎击其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有专家考证,“宛丘”即“碗丘”,中间低四周高的碗状小山,当时人们已利用地形修建了歌舞表演的场地,演员手执羽毛在露天舞台上进行长年不间断的演出。中国古代剧场与古希腊的剧场很相似。

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剧场也有多种形式,如高台式的祭坛,从良渚文化、瑶山到内蒙古赤峰都有发现。

大抵到了唐代,戏剧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唐代不少皇帝都是戏曲爱好者。像唐太宗、唐玄宗都是戏曲的“粉丝”。《资治通鉴》记载,明皇“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使宫中使习之,又选伎女置宜春院”。梨园和宜春院是李隆基经常亲临的排演场,在这些表演场所中,主要是乐舞,而不是杂技。在这梨花如雪的地方,最高统治者成了导演和艺术指导。再后来,梨园就成了戏曲艺术的代名词,艺人们成了“梨园弟子”。

古代演出场所,根据不同的“剧种”、听众和观众,分成了歌场、戏场、变场和道场--后两种与佛教、道教的说经和音乐有关。

如果全面考证,需要写一本书才能说明白。

比如戏场,为了遮风避雨,上面搭棚的,称为乐棚;室内戏台即为“舞筵”。此外,唐代诗文中还有歌台、舞台、砌台等。

唐敦煌壁画“净土变”中,就有筑于水池之中,四周有矮栏杆,中间铺有华美地毯的水中舞台--可见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勒的设计,“被水环绕着的巨大蛋壳”就其本质来说,1000多年前中国早已有之,并没有太多的创意。

我国的戏剧文化及其舞榭歌台,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和成熟,从市井勾栏、草台戏楼,到宫廷到都市中的剧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戏楼遍布全国各地,成了人民群众生活和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主要有神庙戏楼、宗祠戏楼、宫廷戏楼、私宅府邸戏楼、会馆戏楼、茶园酒馆戏楼等几个大类。北方与江南有异、乡间与都市不同。正是在这些不同的戏楼上,绽放了京剧、越剧、豫剧、昆曲、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奇葩,姹紫嫣红。

可以说,没有“台”就没有戏。戏楼在中国的建筑史中,写下了极其重要的灿烂的篇章。

光是戏台的建筑形式、布局间构、藻井雕饰,无论豪华宏大,或者质朴实用,都极尽工巧、科学合理。在不同的戏楼上演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梅兰芳记述了在漱芳斋戏台演出时的感受:“重华宫这个戏台虽然在院子里,可非常聚音,台项上有天井,台板下有一大口井,是重檐的台。”

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包容和消化吸收能力。

即使与中国传统戏曲毫不相干的西洋歌剧、芭蕾舞剧等,进入中国也只是简单地演出几个西方的古典名作之后,很快地适应了中国这块土壤,与本土文化结合,产生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近年来震动海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有东方色彩的佳作。它们默默地指示着一种途径。

100多年来,中国一再沉入了黑暗与血泪。一穷二白,民族复兴之路也极其艰难。在节俭、实用的前提下,中国的戏楼、戏台,蜕变成了简单化的剧场、剧院和大会堂、大礼堂。衰落不等于消亡,更不能表明它没有任何现代价值。

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值一顾。

现在,钱是有了,但自信仍然不足。于是请来了一位手握利剑的洋建筑师,他咄咄逼人地扬言:“对付一个古老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逼到危机的边缘。”

写到这里,记起了2007年4月外国媒体曾经广泛报道、引起国际上关注的北京“最古老的戏楼”广和楼被拆除一事--

上周,甚至连中国媒体也齐声惋惜的京剧之家将被夷为平地。广和戏园坐落于前门,在那里,曾经有大片庙宇、药商和贵族庭院拥挤在紫禁城周围。老北京在战争和革命中幸存下来,但推土机和开发商捣毁了大片老城。广和戏园的拆除令人有点震惊。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正是梅兰芳的影响力吸引了官方媒体的注意,上周报道这座建筑将被推翻,并代之以一些适合百老汇演出的剧场。媒体叹息该剧院被无情的推土机碾碎,并感慨又一个文化瑰宝的灭亡。拆除广和戏园的官方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官方称这座建筑早在2000年就被宣布为危楼。事实上,根据匿名的中国建筑师和专家的意见,不仅没有必要推倒它,而且有关部门还有修复它的专门知识和资金。

英国《独立报》在发表题为《北京转向百老汇最古老的戏园落幕》的报道中说:

北京最古老的戏园,京剧戏园将迎来唱洋美声的胖女士。广和楼的京剧舞台在中国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中落下帷幕。由于中国迷上了百老汇,这座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的茶楼成了牺牲品。一个多世纪前,当时年仅10岁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广和戏园开始了他的京剧生涯。广和戏园也因此闻名。他那时在一出名为《长生殿·鹊桥密誓》的戏中演出织女,他饰演旦角的能力使其成名。对19世纪全盛时期的广和楼的写生画描绘出一个华丽的舞台,舞台三面都摆放着桌椅,客人可以边喝茶边看戏。北京市文化局文化设施建设处官员说:我们想造一个像美国百老汇一样的现代化专业剧场,有固定剧目常年演出,而且能够承办高端演出。

在广和戏园被拆的同年6月,我在英国伦敦一个古老剧场里观看了未到中国,即被国内热炒的《妈妈咪呀》。在观众的呼喊的声浪中,我一再想起了被拆毁的广和戏楼,怎么也融不进剧场的热烈中。“妈妈咪呀”,翻译通俗一点,就是:“啊呀我的妈呀!”

散场后,我默默地走在异国的街头。回想中国戏剧发展脉络、戏台、戏园变化--我们怎么能够自信地面对戏剧文化发展的今天和明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大剧院难道不应该有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吗?

20世纪50年代,北京评过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等,留存至今。其中有的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有的完全按苏联四五十年代的潮流建造的,也大都有板有眼。

80年代,北京又一次评十大建筑,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入选。不到20年,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已经被淘汰出局了,如“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中心”,寒碜得不忍再睹。而请外国人设计的新央视大楼也一度备受争议。

90年代,北京再次评出了十大建筑,如中央广播电视塔、北京新世界中心、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北京国际金融大厦等等。在这十大建筑中,有四家是外商投资。十大建筑的影响如今已经式微,几乎没有在北京居民心中留下什么记忆。

2006年早春,乍暖还寒。这次倒是外国人直接评选中国的“十大建筑”了。

美国的《商业周刊》评出了“中国十大建筑奇迹”。奇迹,首先在于奇,千奇百怪,已不是建筑形式的初衷。这个“奇迹”,使得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巨蛋)、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的新中央电视台大楼(裤子)、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12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的长城下的公社、上海金融中心大厦、北京当代MOMA等,统统入选。对此,有的人相当兴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21世纪的北京乃至中国,正在成为某些外国设计师标新立异,甚至是“标新立怪”的试验场,是喜还是忧?

外国的商业刊物评出了“中国新建筑奇迹”,人们有理由问,除了跨海大桥等外,经过岁月的淘洗,靠外表“标新立异”夺人眼球的,几十年后还能留下多少?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人们的淡漠中远去--

长安街上的双塔

如果我们驱车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过了中南海新华门,橙红的夕阳照临,远远地,正前方街心出现了绿岛和碧树环抱着笔直耸立着的双塔。汽车从塔下画一个弧线绕过,这时传来风铃清脆的声响,那是一幅怎样怡人的景象,心身与视觉的疲劳,会顿时消除。

毫无疑问,这绿岛与双塔将和天安门、金水桥一起,成为长安街上经典的风景。

长安街上有过双塔?是的。西长安街路南侧曾有大庆寿寺,亦称双塔寺,创建于金代。原址位于今天电报大楼对过,音乐厅之西北。双塔寺元代最为兴盛。当时主持该寺的是高僧海云大师。海云大师名印简,俗姓宋,山西宁远人。海云受到元朝统治者的礼遇,大庆寿寺也因此擢居天下禅林之首,掌全国释教。双塔寺地本宏敞,殿宇参差,元代至明清,薪火相传,颇负盛名,诗人有“金碧楼台护紫霞”之句。

双塔寺中原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师碑》一通,为著名学者王万庆撰,立于1255年,当时海云大师还在世。此碑铭文与书法向为金石学家所重。这两塔高低不同,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一为九层,而另一塔稍低,为七层,东西比肩排列。九层塔为海云大师灵塔,九层塔额题“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估圣国师之塔”;低者为曾主持庆寿寺的海云得法大弟子可庵之灵塔。

元塔有确切年代的不多。两塔造型精美,极具东方文化神韵,其修建年代比北海白塔早400年,也早于元大都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庆寿寺双塔是元代艺术建筑的精华,为无价之艺术瑰宝。后来寺虽毁,但双塔完好无损。

修寺院造塔,与西方国家建教堂相似。塔是佛的重要标志。佛教中历来认为造塔有莫大的功德。塔源于古印度,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或称“浮屠”。塔的原始造型为方基、覆钵、尖顶。方基象征佛的方袍;覆钵即佛钵;尖顶,象征锡杖。后来造型不断演变。佛塔自传来中国,不久便同中国古代建筑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塔形体从四方,发展到六角、八角、十边形和十二边形等等。佛塔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楼、阁、阙、观组合,富有极大的文化内涵。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实际为一塔形方尖碑。

元朝进入忽必烈时代,已不是“略输文采”,而是文采飞扬了。我曾前往内蒙古正蓝旗北,考察元上都所在地金莲川草原。天高云淡,绿草如茵,毡房点点。这片草原以“金莲川幕府”闻名于元蒙史。当时,在忽必烈周围,聚集了大批来自汉地甚至中亚各地的精英,文化气氛浓厚,学术思想活跃,他们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谋划着未来蒙古大汗国家的蓝图。

同类推荐
  • 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目录

    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目录

    理想、理念是人生的信念和希望。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对这个工作有一种清楚的认识。图书馆人是知识供应的后勤。图书馆人是探索科学的尖兵。本套丛书可做为图书馆人工作手册,包括:馆藏文献建设、图书分类工作、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选书指南、知识信息检索等。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 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总第一辑)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总第一辑)

    本书主要内容有:试论构建中华话语研究体系、亚洲传播研究目前的情况和发展趋向、东西方语言研究传统——相抵还是互补等。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2010年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了金融危机,数字出版等新命题,各国出版业在技术研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型之举。作为“海外新闻出版实录丛书”之一,本书包括出版、动漫游戏、印刷与纸张、发行、版权、阅读、政策管理、海外看中国等几方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了2010年世界各国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热门推荐
  • 重生之仙界回归

    重生之仙界回归

    地联会主席,银河帝国皇帝,新仙界之主,伟大的科学家,军事家,杰出的修仙者楚歌大帝,在这一天从他的千年之梦中醒来。什么?!重生回了地球?我还没有攻略美女师傅怎么能就这么回来?不行!必须重修!末法时代?我有仙界的先进功法不用灵气也能修炼!地球的全部灵气也不足以打开两界通道令我飞升?那就让所有人都修炼先进功法,用他们的法力助我飞升!全世界的人修炼出的法力还是不够?那就让全宇宙都来修炼!这一路知己作陪,红颜相伴,当我终于能再次飞升的时候,回首间却发现,我的世界已经屹立于诸界之颠,而我,也被别人叫做楚歌大帝。
  • 较量

    较量

    共产党员张凤山带着使命从延安回到家乡文城,在码头接头时因为叛徒出卖被抓,文城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张凤山只好努力迷惑敌人的视线,扮作富商子弟,暗地里依然不动声色的传递信息,为保全组织作出了坚韧的努力,坚定的守住自己的使命。
  • 我的恐怖传奇人生

    我的恐怖传奇人生

    全世界的恋我都失一遍,我的恐怖呻吟惊动全世界。然尔除了他们两个,谁都没有不怕落尘的人。告沂你们后面有惊喜哦。
  • 大道凡仙

    大道凡仙

    我用尽一生求道......茫茫仙途,我求的,只有一个字“凡”
  • 修罗契约者

    修罗契约者

    一千年前吸血鬼和人类的大战中,人类与吸血鬼的孩子修罗成为了重要的势力。加入吸血鬼阵营的被称为暗修罗,加入人类阵营的被称为圣修罗。大战结束之后,吸血鬼头领哈迪斯对修罗进行审判,修罗的能力被封印,唯有吸食有魔力的血液才能释放其全部能量。由此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修罗契约者。
  • 冷情王爷嚣张妃

    冷情王爷嚣张妃

    一朝穿越,她竟从杀手成了不受宠的王妃,他冷漠如冰,绝代风华,从未想过会爱上贱如蝼蚁的她。她嚣张而自信,不管他是谁,她一定会让他爱上她!于是百般武艺用尽,最终,他是否会改变初衷?
  • 神幻之言:神王的冷清神妃

    神幻之言:神王的冷清神妃

    她是他的宝贝女儿,他一开始以为他只当她是女儿,可看到“女儿”身边的一朵朵烂桃花,帝离然就有点气闷,于是她捏碎了她的一朵朵烂桃花,可是“女儿”为什么会说她喜欢他呢?他不会告诉你的,其实他有点点小高兴,只是一点点哦。
  • 劫界强者

    劫界强者

    大汉丞相张良被害弥留之际,修炼太古禁忌功法踏足修炼界。得神器器轮回簿破碎虚空,却成仙神公敌,被无限追杀,无奈逆天破道,血染苍天!
  • 荒古绝域

    荒古绝域

    多年以后,再次踏上荒古之城陆北辰将会回想起年少时的奇遇与改变。或许无忧时的样子,是彼时哪位少年的最大庆幸……一个天资平凡的少年,肩负着儿时好友的期盼和人族复兴的夙愿开始了他的武者之路。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危难与阴谋、爱恨与情仇的纠缠之中不断变强,从年少的懵懂无知成长到沉稳坚定的峥嵘岁月......
  • 修仙恋

    修仙恋

    修仙道士的浪(gou)漫(xie)爱(ji)情(qing),自己的原创,希望其他作者不要抄袭啊,感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