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门人际交往的艺术。生活中两人产生意见上的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宽容的心是解决这种分歧,避免分歧升级为冲突的最好方法。妈妈应让青春期女儿懂得,不同的意见更能帮助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同自己有分歧的观点或意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当矛盾发生时,不要斤斤计较,而要放宽心胸,多想对方好的、正确的地方。相信这样女儿才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学到更多、快乐更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女儿不懂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了,小小这次发挥出色,高居榜首,小小高兴极了。可是,下课后,平时几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却躲得远远的,不搭理她了。小小主动与她们说话,同学们还故意气她:“你多好啊,多优秀啊,我们可没有资格跟你混在一起!”
小小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也很孤独,可是她左思右想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每天看着同学们打打闹闹的场景,小小既羡慕又无奈,从此开始性格变得很孤僻,既不愿意与同学们说笑,上课也没精神听讲,对班里的事情更是漠不关心……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小与同学们的越来越疏远。
小小苦闷极了,“我该怎么办呢?学习好又不是我的错,谁不想学习好呢?不然我们每天上学是为了什么呢?再说了,你们不也在拼命地学吗?干吗我考了好成绩你们心里就不舒服呢?难道我只能与你们一样,你们就高兴了?”
如此想着,小小心中的郁闷越加强烈,最终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竟然影响到了学习成绩,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她的名次一落千丈。“这下好了,我学习成绩不好了,你们高兴了!”小小忿忿地想。
妈妈要说
青春期女孩的妒忌心、好胜心都比较强,所以像小小这种因成绩好遭冷落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关键就在于被冷落者怎样面对这种冷落。显然,遭到同学嫉妒后一味消沉是很不明智的选择,既不会有助于同学关系的恢复,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为免女儿步小小的后尘,妈妈应指导女儿懂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让女儿在面对冷落时,不是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自怨自怜,而是积极寻找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好自己的路。
首先要自我反省。妈妈应告诉女儿,如果因同学的嫉妒而遭到疏远,首先应审视自己平时的言行,看自己是否在无意中表现出自大、自满、自傲的情绪,或者是不是自己太自私了,对同学们的求助表现得不够积极,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改正。同学之间要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这样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而愿意与你交往。
继续做自己并积极沟通。沟通是获取理解,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式。妈妈可以让女儿在遭到冷落后,不要表现出瞧不起人、满不在乎的意思,更不要孤立自己,而要用谦和的态度与同学交流。一如既往地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发扬自己助人为乐的精神,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班集体中的各项活动。同时,抓住机会与同学积极、真诚地沟通,做到坦诚相见。用自己的积极心态让同学们接受,让他们的嫉妒之心自然消失。
努力过后坦然面对。如果女儿已经努力了,努力希望同学们理解自己,但同学们还是嫉妒,这时候,妈妈要教女儿的就只有坦然面对了。因为人生在世,要活出自己来,谁都不可能讨所有人的喜欢,或许有的同学就是心胸狭窄。让女儿大可不必为了一两个同学的小肚鸡肠来给自己增添麻烦。只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己的学习搞得更好、把班里的活动做得更好,让自己更加优秀,把嫉妒当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给妈妈的小提示
优秀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一个人因优秀而遭受嫉妒和冷落并非是这个人的错,只是那些嫉妒者因自己暂时表现不够突出而做出的一种发泄。因此妈妈应让女儿明白,在遭到嫉妒时,反省了自身有无问题,然后要积极、坦然地去面对,不要逃避,更不要孤立自己。也不要因而记恨那些冷落她的人。做到心胸开阔,坦然接受别人的“嫉妒”,不受别人不良情绪干扰,继续在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路上前进。
懂得替别人分担烦恼
女儿不懂
小小是班里的积极分子,不管谁有了困难,她都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因此,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一天,小小发现后排的小明有点儿愁眉苦脸,小小主动问小明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原来,几天前小明的妈妈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伤了腿,行动不便;而爸爸又在外地工作,一时半会儿无法回来。如此一来,家中的很多家务就落到了小明身上。小明既要照顾妈妈,还要学习,感觉压力很大,脸上当然也就没有了笑容。
小小了解了情况后,就对小明说:“你跟老师请假,安心在家照顾妈妈。你不用害怕落下的课无法补,我每天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然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或者周末去你们家,帮助你把落下的功课补上不就完了吗。”
小明想了想,感激地接受了小小的建议,与班主任打过招呼之后,就赶回了家,安心在家照顾妈妈。而妈妈在小明的精心照料下也很快就康复了。
小小呢,这段时间在学校、家、小明家之间穿梭,不但没有感觉到辛苦,而且感觉自己相当充实,心里也特别高兴。
替人分忧虽然有点累,但这种累让人很享受。
妈妈要说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顺心,时时如意。当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或是思想上遇到困惑或麻烦时,朋友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朋友不但能帮我们排解烦恼,解决困难,减轻压力,还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支持,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少一点压力,多一点信心,多一点面对生活的勇气。妈妈应让女儿懂得朋友的内涵,让女儿懂得在朋友出现烦恼时伸出援助之手,帮朋友排忧解难。这样女儿就能够收获越来越多的友情,在友情的支持下战胜以后人生的风风雨雨。
要乐于分享,更要乐于分担。有句话说:“将快乐与人分享,快乐会扩大;将烦恼与人分享,烦恼就会减少”。但现实中,多数人都知道与朋友分享快乐,却忽略了帮朋友分担烦恼和忧愁。妈妈应帮女儿树立这个意识,让女儿不仅能够与朋友分享快乐,更能与朋友共担烦恼。这样女儿在自己烦恼时,就能够从朋友的分担中获取力量;当朋友烦恼时,她就能够从帮朋友分担的过程中收获助人为乐的幸福。
将乐于助人变成一种习惯。要想让女儿懂得与人分担烦恼,妈妈应让女儿从日常做起,生活中不要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每个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对别人的事情采取漠视的态度,当你身陷窘境的时候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让女儿心怀爱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搭把手;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表示关心;在别人烦恼的时候替人解忧。这样女儿不仅能收获关心和爱心,还能让助人变成自己的习惯,她的友谊之路、人生之路自然就会更加畅通。
培养女儿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促使人乐于助人的心理基础。所以妈妈要想让女儿懂得帮人分忧解愁,就需要培养女儿的同情心。这种培养可以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同学生病了让女儿主动去慰问与关心;同学家有麻烦了让女儿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朋友有了不高兴的事情让女儿送上理解与微笑,等等。
给妈妈的小提示
妈妈应让女儿明白,与人交往,与朋友相处,不只是要能分享彼此的欢乐,更要能分担彼此的困难与烦恼。能够替他人分担烦恼、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的分担,能够让人获得克服困难、排忧解难的动力与支持,这种动力和支持可使人在学习、工作、情感上战胜一切。让女儿明白这一切,帮女儿实践这一切,才能够让女儿的友谊更加真诚、坚固,才能让女儿不论何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和发展机会。
用沟通和理解换取父母的信任
女儿不懂
一天晚上,小小正在写作业,突然传来妈妈的声音:“小小,听电话。”
当小小拿起电话时,却发现妈妈眼神里有了一丝好奇和疑问。
小小未在意,与电话另一端的男同学聊了起来,而且聊得眉飞色舞。
随着通话时间的延长,小小明显感觉到了妈妈不仅不高兴,而且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小小识趣地挂断了电话。
“小小,这个男生是谁啊?是你们班上的同学?”妈妈貌似若无其事但又略显紧张地问。
此时小小没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就散漫地回答了一句:“啊,是呀!怎么了?”
妈妈顿了一下没回答小小。但此后又有几次这个男同学打来的电话,每次聊得时间也都不短,妈妈就找小小谈话了。
“小小,以后不准那个男同学再打电话到我们家来。”妈妈很严肃地对小小说。
“为什么呀?”小小的声音明显比妈妈高。
“不为什么,耽误学习。”妈妈丝毫未有让步的打算。
“不就是聊几句吗,耽误不耽误学习我自己知道,您别瞎操心了。”小小寸步不让。谈话未有下文。
当那个男同学再一次打电话找小小时,妈妈强行将电话挂断了,并严厉地斥责了小小。
小小气极了,妈妈怎么这样啊,真是不可理喻,同学们肯定很快就知道我有个什么样的妈妈了,太丢人了。之后,小小开始了与妈妈的长时间冷战。
妈妈要说
家长对于女儿与男同学的交往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那根“早恋”的神经更是绷得很紧,生怕自己的女儿陷入早恋的沼泽地,既耽误了学习,浪费了青春。许多妈妈更是像小小妈那样,怕女儿陷入情感的漩涡,更怕女儿受到伤害,因而对女儿的异性交往格外关注。所以,作为女儿,为了免除妈妈的担忧和对你的格外“关心”,你应该从自身做起,让妈妈了解你的想法,给她们足够的信任,相信她们不但不会阻止你与异性交往,还会为你出谋划策呢。
与妈妈主动沟通。妈妈应让女儿知道,如果妈妈对自己与异性的交往过于敏感,甚至禁止她与异性交往,那就说明她对她的某些行为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担忧和不信任。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女儿不该与妈妈产生冲突或顶撞,用强硬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应寻找合适的机会,耐心地与妈妈沟通,告诉妈妈自己与异性的交往情况。相信只要妈妈理解了,双方之间有了信任,妈妈心里自然也就有底了,也就能够不紧张、不专制了。
与异性之间注意谈话的量和度。妈妈应提醒女儿在与异性通话的过程中,只谈学习上的事和班级里的工作,不要聊一些与学习生活无关的事情。比如班里的谁跟谁怎么样了,谁跟谁之间有了亲密关系了等。另外,与异性谈话也不要过于亲密或过于放肆。当她能做到积极地与异性谈论健康、有益的话题时,妈妈也就没有必要担心了,自然也就不会限制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了。
要理解妈妈。妈妈应让女儿知道,妈妈对她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出发点都是爱。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她应尽最大的努力让妈妈放心,这样妈妈才会理解她。另外,当妈妈因为不信任她而做出某种专制的举动时,千万不要与妈妈赌气,更不要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这样做不但不会使问题得以解决,还会让妈妈很伤心。
给妈妈的小提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事实是,越是亲近越容易误解和不信任。许多孩子都会认为,“他们是我的父母,当然会无条件地信任我了”。其实,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女孩,父母通常会因为过多的担心而对女儿缺乏信任感。所以妈妈应指导女儿用沟通和相互理解来换取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平时注意多与父母进行沟通,随时把自己的学习和在学校里的情况向父母汇报,让父母理解自己,了解自己,并最终信任自己,对自己很放心,这样才能让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更融洽、更愉快。
室友相处,把心往宽了放
女儿不懂
为了更好地参加晚自习和早读,小小跟妈妈商量过后住进了大家庭--集体宿舍。
小小期盼着与室友们的美好交往:几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一起进进出出,一起说说笑笑,一起分享成长中的秘密,一起体验成长过程中的浪漫与甜蜜。这一切都让小小有点迫不及待。
可这天,小小正独自一人在宿舍里一边看书一边听着音乐。突然,“哐”的一声,同屋的小梅一脚踹开门冲进了屋,小小被吓了一跳。她还未来得及发出抗议,小梅放下了自己的东西就又“哐”的一声开门消失了。看着没有关严的宿舍门,小小窝了一肚子的火却没处发。
小小稍微镇定了一下,又接着看她手中的书了。可正当她又沉浸在书中自我陶醉时,同屋的另外几个女孩儿嘻嘻哈哈地进来了,她们大声说着她们刚才遇到的有趣事情,影响了小小看书的情绪。小小有点不悦,正当她犹豫该不该发表自己的不满时,不知谁将脸盆打翻了,“哐”的一声,大家又是大声地惊呼。小小忍无可忍了:“你们干嘛啊,让不让人休息了。都这么大人了,怎么不知道考虑一下别人啊,真是的!”
室友们显然未料到小小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室内的空气凝固了。
之后,大家只要见到小小在都默不作声,或者背着她说话,搞得整个屋内都空气紧张,小小自然也感觉到了不舒服,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
妈妈要说
每个人都渴望寝室能有家的感觉,能有家的温暖,毕竟大家能够聚到一起生活实在是一种缘分,如果室友之间能够亲如家人,不仅能在学习之余给身心一片安静的空间,还能让大家在亲密接触中加深了解。但是,愿望归愿望,许多事情还要回到现实中来。这也就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理解,甚至是不能容忍。妈妈应教女儿懂得,大家毕竟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产生矛盾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当不愉快发生时,应及时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心情,影响学习。
自我检讨,换位思考。不要总抱怨别人。想想我有没有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我有没有替别人考虑呢?我有没有影响到别人的时候?我有没有不关心公共卫生等。这些虽然看似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却会在无形中伤害室友的感情。所以,凡事多做一点,多考虑一点他人的利益,多表现出一点自己的诚心,室友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客观分析,正确对待。俗话说:勺子总有碰锅沿的时候。大家长期同处一室,自然少不了磕碰。所以妈妈应让女儿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集体生活中的不愉快。让她知道,如果某个室友的行为很“出格”,只是说明她将寝室当家了--一种无须设防的家,这是室友的可贵之处,不要揪住对方带来的不如意去放大,去斥责。应客观认识对方的行为,让自己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当女儿能够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与室友相处,去看待室友的“无法忍受”的言行时,女儿与室友的关系就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