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杰米扬非常好客。某天,有朋自远方来,杰米扬很高兴,亲自下厨烧了自己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鱼汤,感到很满意。好客的杰米扬又给朋友盛上了第二碗鱼汤。第二碗下肚,朋友觉得有点多了,但还算是能接受。而杰米扬却还在一个劲地劝朋友喝汤,第三碗、第四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拂袖离席,不欢而散。
鲜美的鱼汤原本是一道美味佳肴,却为什么会令杰米扬的朋友不堪忍受呢?原因无它,两个字即足以概括--过量。杰米扬劝吃劝喝,超过了朋友所能接受的限度,当然就适得其反了,这正如古话所说的--“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原则,也适用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外交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使之与外界环境相协调。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就明确指出,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心理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从前几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到频频出现的大学生跳楼惨剧、形形色色的学生弑师案件,再到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救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呵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注重塑造个人完善的心理素质。
关注心理健康,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或人格缺陷。因此,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志,并根据自测的情况,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正因为这份重视,一些人在阅读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了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后,就按照心理病症“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我是重度抑郁症病人”、“我现在的状态接近精神分裂了”……于是每天忧心忡忡,烦恼不已。这当然就有些过了。
相比较而言,生理上的疾病比较好判断,即使是不懂医术的人,也能通过某个人的神态举止判断他是否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问题就不好判断了,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至少有两种态度影响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客观认知,一是讳疾忌医,二是反应过度。
因为“讳疾忌医”,一些人在感到心理不适的时候,就会翻书寻找答案,但由于对心理学的概念并不完全了解,在这种半懂不懂的情况下,当然不能对自己的心理反应作出正确的判断,本来是正常的心理,比如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却被当成心理问题来对待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烦恼不已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其实,人的心理反应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欢笑也好,哭泣也好,紧张也好,放松也好,恐惧也好,愤怒也好,都是心理的正常反应,嬉笑怒骂只要是真情流露就好,没有必要为这些情绪而过度紧张。如果是该哭的时候反而高兴,那才真是不正常了。
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你想得什么病,就能得什么病。”这话不无道理,现代医学模式证明,心理、社会因素会成为躯体疾病的诱因。心理问题是一柄双刃剑,能致病,甚至能致命;当然它也能治病,能活命。所以,我们应该以健康的心态乐观地生活,既要关注心理健康,也不要把它看得太过严重,“过犹不及”,那就不利于健康了。
健康习惯小贴士:
心理疾病的诱因:
1、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2、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3、 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4、 生活贫困带来的压力;
5、 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6、 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7、 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8、 无法承受投资失败;
9、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10、老年人缺乏关爱。
压力过大使胖人更胖,瘦人更瘦
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在当今这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撩拨着每个人的每一根神经,直面你的人生,让你避无可避。
俗话说:“人无压力不前进。”对人生而言,压力也是动力。山峰险峻,攀上去了,你才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海潮澎湃,渡过去了,你才能体会“海阔凭鱼跃”的壮志。彩虹总在风雨之后呈现,成绩总在压力作用下取得,只有承受了压力,磨砺了意志,你才能品味到生活的滋味,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们都知道二胡的弦,如果绷不紧,演奏不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动听乐曲;如果绷太紧,弦又会断掉,当然也就谈不上演奏了。压力也是如此,压力过大,也许使人前进的将不是工作上的业绩,学问上的成就,而是标示体重的数字了。而有意思的是,这个体重数字是分两个方向前进的,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胖人更胖,瘦人更瘦。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压力与肥胖专家苏珊?托瑞斯博士说:“遇到压力时,你体内会产生一种抵抗或逃遁反应,制造出遏制胃口的去甲肾上腺素,理论上这时你应该不像吃东西,但压力所导致的两种不同食欲反应就是在这时发生的。”
如果你属于压力下吃不下东西的人,虽然压力过后,食欲会回来找你,似乎没有什么大碍,但在你面对压力却不吃东西的时候,碰巧新陈代谢又很快,你就可能会因为体内的热量被大量消耗而变得消瘦,这对身体健康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如果你属于压力下胃口大开的人,那就有些不妙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导致肥胖是通过饮食来实现的。当压力来袭,人处在情绪失控状态下想吃的食物通常都是高脂肪食品或甜食,因为这些食物具有减压的功效。人体神经在降低兴奋的同时,会释放出一种名叫神经缩氨酸【NPY】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占支配地位,而当人体摄入高脂肪或高糖分的食物时,它就会变成主要的荷尔蒙。令人不放心的是,NPY会刺激人体制造出新的脂肪细胞,而人体摄入的这些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正好为脂肪细胞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皮质醇。如果你不幸采取了吃甜食减压的方式,由此出现的结果,自然就不用明言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尽量避免出现这种压力使胖人更胖,瘦人更瘦的局面呢?
如果你是属于压力下吃不下东西的人,你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在压力下有充足的热量保证。你可以选择营养丰富能量大的食物,比如坚果、浆果、汤汁类食物等。还可以吃点带甜味的东西,如胡萝卜、玉米、红薯、香蕉等。也可以吃点开胃的东西以增进食欲。或者找一个能帮你解压的朋友一起吃饭,给自己一个坐下来吃饭的理由。但最好不要喝咖啡、喝酒和抽烟,它们只会帮倒忙,使你离食欲更远。
如果你是属于压力下胃口大开的人,你一定要控制自己的食欲,因为如果你不把食物放进嘴里,你的体重并不会在压力下增加。在想吃东西的时候,先让自己回答:“我真的需要吃它吗?”如果你选择了“不需要”,那就好了,因为你能意识到自己在吃什么,但不会因为不吃它而感到沮丧。人在放松的情况下,NPY的释放量大大减少,所以,你可以练习深呼吸来放松自己。服用鱼油丸也是不错的选择。瑞士的科研成果表明,在相同的压力下,服用鱼油丸的人,身体制造的令你难以抗拒甜食诱惑的皮质醇的几率比不服用的人要低30%。
压力人人都会有,就看你怎样去应对,但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发泄方式,比如,跟朋友聊天,把压力说出来;再如,制定一个减压计划来适度减轻压力,如此等等。但一定不要走极端,不吃不喝或是暴饮暴食,非但不能减轻压力,于身心的健康也无益,何苦来呢?
健康习惯小贴士:
正确宣泄压力的原则:
1、 不要伤害他人;
2、 选择的方式要避免对自己本身造成不良的影响;
3、 适度。
与焦虑情绪说再见
医学家佩奇博士是一个健康生活的典范。他平时很重视健身运动,外出常常以步代车,上楼的时候宁可爬楼梯也不坐电梯。他也非常注意饮食,使血脂一直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一次,佩奇博士外出参加一项重要活动,然而,天公不作美,他乘坐的飞机受到影响需要延迟起飞。这样的变故使得佩奇博士焦躁不已,他在候机大厅里踱来踱去,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后心前区一阵剧烈的疼痛,佩奇博士意识到自己不幸遭遇了急性心肌梗死。有此一劫之后,佩奇博士的健康生活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适当松弛情绪,避免过分的紧张。
佩奇博士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其直接诱因就是焦虑。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
焦虑虽然是带有恐惧心理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却与同样带有恐惧心理的害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害怕是能识别的恐惧,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当前存在的问题,其特点明显,不属于心理活动的结局;而焦虑则是无名的恐惧,是来自内部的威胁,涉及将来的问题,其特点不明显,是心理矛盾的结局。
焦虑主要有三种表现类型。
1、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
意即由现实或客观的事物引起的焦虑。比如某人因病需要手术,其家人在手术室外等待,因不可预知的结果而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2、神经过敏性焦虑
意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会产生焦虑,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产生焦虑。由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严重受损都可能引发神经过敏性焦虑。
3、道德性焦虑
意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内疚感而产生的焦虑。比如自己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在车上看到乞丐乞讨时,因为见怪不怪而没有施舍,回来后,感觉自己没有帮助弱者而深感内疚,不断自责。
无论是哪一种焦虑,都会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心跳加速或震颤、呼吸困难或加快、经常打哈欠、口干、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急性腹痛、皮肤潮红、出汗过多或出冷汗、体温波动、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等;不能感觉到的有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肠蠕动减少、瞳孔散大等。而且,这些症状通常会随着焦虑的加重而加重。
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成了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了。慢性焦虑症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怒,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等;急性焦虑症则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会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等不舒适感,并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
而焦虑对人体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研究表明,人处在紧张急躁情绪中时,其血浆中用来稳定血压的几茶酚肢浓度就会比平时增高,如果几茶酚肢一时分泌过多,那麻烦就来了,它会引起心脏律动不规则,从而引发心脏病和高血压。
此外,焦虑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预后也有影响。如果不解除焦虑情绪,同样的药物,心脏病和高血压的疗效就会明显降低,而抗焦虑治疗则对心脏病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有增效作用。
焦虑情绪是这样的使人不快乐,那么,还犹豫什么呢,快潇洒地挥挥手,与它道一声“再见”吧!
健康习惯小贴士:
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取情绪转移法。情绪转移法的要点是及时转移注意力,将焦虑情绪调向放松、愉快等正面情绪。
消除愤怒利人利己
不知你是否具有这样的行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有人或物挡了你的路,你会喃喃抱怨,甚至会动手将其推开;当你在车站排队候车或是在银行排队办业务的时候,你会不停地探头观察队伍行进的速度,不是抱怨车来得晚就是抱怨银行工作人员速度太慢;当你在超市购物时,如果你要的东西在货架上找不到,你立刻会为浪费时间而懊恼不已,甚至对与你同来的人发火……
如果你有这样的行为,那就说明,你愤怒了。
愤怒是一种情绪。当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或是行动受到限制时,它就会不请自来。比如工作的失败、秘密的泄漏、财产的损失、身体的病痛、恋爱的受挫等等,都会让你陷入愤怒的漩涡中。
作为情绪的一种,适当地表达愤怒,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就表明,如果一个人只针对事实,而不是用敌意攻击的言语或行为来表达愤怒,而且发怒的时间少于三十分钟,他们的心跳与血压在表达过愤怒情绪之后,都呈现出健康的指数,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也正常,甚至会出现类似于喝了咖啡之后的愉悦感。反之,如果有了愤怒而隐忍不发,反而容易造成忧郁沮丧的情绪,既伤神,也伤害免疫系统的运作。
但你可曾意识到,发怒,是会成为习惯的,而它一旦成为习惯,就会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黄帝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人在愤怒的时候,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身体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唾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降低,胃肠痉挛,心窝发堵,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血中的红细胞增加,血液粘度增大,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脑动脉、冠状动脉紧缩变窄等,而这些变化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抵抗力下降,组织器官衰退和老化加速。因此,无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愤怒,时间长了,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
生气一个月,心脏病的发病率会比常人高出5倍!你信吗?
信不信由你,但是,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怒气确实是会杀人的,而且受害人就是你自己!同时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会因此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美国杜克大学行为以来研究中心的教授威廉斯的研究结果与《内经》上的说法不谋而合。威廉斯指出,长期的愤怒,会让一个人的心血管在短时间内就快速积累恶性胆固醇,从而导致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心平气和的健康人高出5倍之多,其中风与心脏病的猝死率也会大大提高。而且,一个人的愤怒与不信任的关联度越高,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也发现,敌意程度较高,以及愤怒指数较高的人,血液中的类半胱胺酸的指数也偏高。而类半胱胺酸是造成冠状动脉疾病的元凶之一。
愤怒还会影响人体的腺体分泌。正在哺育的母亲如果发怒,将使乳汁分泌减少或改变其成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婴儿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人们在争吵的开始可谓唾沫星子四溅,但逐渐就变得口干舌燥,这也是因为愤怒减少了唾液的分泌。而唾液成分因愤怒而发生改变,还会使人感觉到即使是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也变得味同嚼蜡。
不仅如此,愤怒难平的人,其罹患癌症、哮喘、关节炎、糖尿病、各种过敏症的可能性,也都比心平气和的人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