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1700000012

第12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2)

不过,自若干世代以来,欧洲家庭大多已不再扮演经济联姻的角色,当我们越不重视婚姻的物质利益时,就越能享受到它在情绪感受上所带来的回馈。因此,就现代家庭而言,尽管问题重重,但仍开启了许多崭新机会,享受到前人难以享有的至高体验与感受。

当然,我们也会听到另一种极端的论调,声称家庭是一种落伍、退步的制度,难逃消失的命运。持相反意见的保守派则高捧“家庭价值”,鼓吹回归20世纪中期被电视剧奉为圭臬的传统模式。这场论战究竟谁对谁错?显然在某种程度上,两派都是对的,但双方也都错在死守某一种演化模式。如果强说人类曾拥有理想的家庭模式,而且可以无视社会变迁,继续守着这种模式不放,未免太过虚伪;然而,认定社会体系在没有父母对子女提供情感支持与呵护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健全存在,也同样大错特错。因为,不论家庭形式千奇百怪,总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男女双方对彼此及子女的幸福都应能担起责任。

家庭关系对生活品质的影响深远且广泛,若要化为文字,恐怕可以洋洋洒洒写成好几本书。事实上,不少文学名著,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家庭人际关系对各成员的体验与感受品质各具不同影响。父母、子女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会依据各人对状况的了解,以及过去彼此间的关系变化而有所差异。

但整体而言,家庭可以说是一个飞轮,带动一天的情绪起伏。人在家居时的情绪很少能够达到与朋友相处时那般高昂,也很少降至独处时那般低落。同时,家里也是个人可以安然发泄郁积情绪之处, 失常家庭中所见的虐待或暴力就是一例。

在一项研究家庭动态的ESM调查中,拉森与理查兹发现了若干有趣的模式。以夫妻双双外出工作的家庭为例,丈夫的情绪在工作时降至最低,一回到家则大幅回升;但对于下班回家后仍须操持家事的妻子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形成双方情绪周期颠倒的情形。

还有一项发现出乎我们的意料:家人的关系越亲近,家庭的争端就越多。一旦家庭真正出现问题时,父母与子女却会为了避免争吵而相互回避。

完美的家庭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要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有情有义的群体。规矩与纪律的必要性是为了避免在协商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例如子女该何时回家、何时做功课、谁该洗碗等问题。如此一来,由争吵或争辩所节省下来的力气,便可转投至个人目标的追求。同时,每位成员也知道,必要时可拥有家庭集体力量为后盾。一般而言,生长于大家庭的子女,较有机会发展技能、面对挑战,也较能体验到生活中的心流。

面对孤独

美国人平均有1/3的清醒时间是独自度过的,若多或少于这个统计数值,大半都有问题:一向与朋友形影不离的青少年们可能会有学校问题,而且也不大会为自己着想;一向独来独往的人则易陷入忧郁或疏离的状况。

凡因工作关系而必须独处者,比较常出现自杀行为,例如北美的伐木工人或精神医师,前者是生理上的独处,后者是心理上的孤独。倘若生活严谨规律,不容意识紊乱,这种情形也就不易出现。例如,极度社群化的潜艇官兵虽然一连数月过着毫无隐私的生活,却也没有不良的影响。

在许多无文字社会中几乎见不到孤独,据人类学家瑞欧·福琼的描述,美拉尼西亚的杜布安人(Dobuans)视孤独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当杜布安人必须到灌木丛中如厕时,总要偕同友人或亲人一同前往,唯恐单独前往会惨遭巫师加害。落单者最易遭受巫术之害,这种想法自古有之,虽然解释上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所描述的却是事实,也正是许多社会学家所注意到的:人在独处时的心灵状态较脆弱,易产生幻想及非理性的恐惧。

与他人谈话时,即使是琐碎如天气、昨晚的球赛等话题,都可以让人们互享同一实境。就算是一句“祝你有愉快的一天”的寒暄,也能够使人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这种行为表示有人注意你、关心你。由此可知,即使是最日常的碰面寒暄,仍具有防止意识紊乱、崩溃的基本功能,即所谓的“维持现实”功能。

同理,一般人也认为,与群聚时的情绪相比,独处的情绪会比较恶劣。独处的人会感觉较不快乐、不振奋、不坚强,而且更无聊、消极、孤单。唯一不降反升的经验与感受只有专注力。许多心思缜密的人在获知这些结论时,大都不可置信地表示:“绝不可能。我喜欢独处,只要情况允许,我会尽可能独来独往。”事实上,学会喜欢孤寂并非不可能,但做起来却大不容易。如果你是艺术家、科学家或作家,或者你有嗜好及丰富的内在性灵生活,独处不仅是必需,也会乐趣十足。然而,真正具备这方面的心智能力、又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然而,不论你喜不喜欢,现代人多少总得学会独处。当身旁有人时,不论是解数学题、练钢琴、设计电脑程式或思考人生目的,都会十分困难,因为总会有不相干的话语打断你的思绪,总要因为注意他人而无法专心一致。因此,我们发现,很多时刻离不开朋友的青少年—通常也是缺乏家人精神支柱的一群—比较难拥有学习复杂事物所需的精力。就算资质聪颖,若不敢面对孤寂、独处,能力自然也无从发挥。

性格二分法

自西方哲学发端之始,思想家便已想出两种发挥人类潜能的主要方式,起先是涉及所谓的行动式生活(即在公共场合以行动表现自我),例如,注意社会环境的风吹草动、抉择、从政、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使丧失舒适与声誉也在所不惜—这正是很多希腊哲学家眼中人类本质的终极实践。后来在基督教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哲学家逐渐以反省式生活作为人生最佳的实践方法,他们认为,一个人可通过独自反省、祈祷、与神沟通等方式,达到最彻底的实践。但这两种策略无法并存,因为一个人不能兼具实践者及思想家的角色。

直至今日,我们对人类行为的了解仍存在这样的二分法。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内向性”和“外向性”,作为精神的基本特质。社会学家里大卫·斯曼也谈到人类个性由内转外的历史变迁。现今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向与外向是可用来区分个体的最稳定个性特质,并可以正确测量。通常人们都逃不出以下两种典型,一是喜爱与他人互动,只要落单就不知所措;一是乐于独处,却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究竟哪一类型最有可能令生活最为愉悦畅快呢?

研究一再证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加快乐、振作、少压力、宁静、内心祥和,研究人员因而认为,天生外向的人在生活各方面略胜一筹。然而,在这类资料数据的阐释上,我个人倒不敢如此就下结论,因为外向者的表征就是以积极乐观的口气描述事情;内向者在提及内心状态时则较有保留,以致两者尽管在体验品质上十分相近,但报告时却大相径庭。

较佳的方式是以灵活多变的人为研究对象,这类人士在生活中兼具内向、外向两种特质,但却不固定在其中一种。社会大众向来都有“天才必孤寂”的刻板印象,而这也的确有事实依据,因为不论写作、绘画还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多半都需要独处。然而,在灵活多变的人身上,我们却一再看到接触他人、聆听意见、交换思想及认识别人作品的重要性。物理学家约翰·A·惠勒的几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不和别人互相讨论,就会被剔除在外。我总认为,离群的人永远只能当无名小卒。

科学家戴森也说出自己工作上出现的两种相对情况:

科学是一种十分集体化的事情,基本上只有关门与开门的差别。当我们进行科学工作时,我的门是敞开的……你总是希望与别人交谈……唯有借由人际互动,才能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基本上,这是一个群体的事业。新鲜事随时在发生,你必须跟得上脚步,对各种动态有所了解,你必须不断与人交谈。

然而,写作却是另一回事,当我要动笔时,门就得关上。就算如此,仍有许多噪音传进来,因此,我如果想写作,通常都得躲进图书馆,此时就是唱独角戏的时候了。

带领花旗银行安然度过风雨飘摇时期的总裁里德,在日常生活中,也采取宁静内省和密集与人互动的交替方式:

我是个早起的人,总是在5点就起床,5点半冲好澡,然后开始在家中工作或到办公室去。我大部分的思考及前置作业都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的……我尽量保持安静,不受打扰,直到9点半或10点,才开始处理大量业务。身为公司的总裁,宛如部落的酋长,总是不断有人进办公室找你谈话。

即使在相当个人化的艺术领域,人际互动的能力也不可或缺。雕塑家尼纳·霍尔顿在著作中,详细描述了人际关系所扮演的角色:

你真的不能关起门来,独自一个人苦干。你会希望见到有个艺术同行走进来,与你聊一聊,问问你“你的灵感是怎么来的”,此时你必须有所回应。你不能光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最后当你要展出时,你还需要运用整个人际网络,你得认识艺廊的人,熟悉同一领域的相关人士。你也许想要弄清楚自己是否该加入他们,但不管如何,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来往。

由这些灵活、富创造力的人的生活可知,同时具备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并非不可能。事实上,能够兼具由内到外的各种性格,才算得上是正常人类,若局限于某一极端形态,仅由集体或孤独方式体验人生,都不正常。当然,个人性情与社会化过程也会将人们推向某一极端,或是在一段时日后逐渐潜移默化,形成独好群体活动或独来独往的模式。但果真如此,体验感受的范围势必大幅缩减,生活中的诸多乐趣也将无缘发掘。

同类推荐
  • 公司喜欢这样的员工

    公司喜欢这样的员工

    公司喜欢的员工一定是个工作态度端正的员工。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自己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他们知道工作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对待工作的态度有高低之别。看一个员工是否能做好事情,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 专注工作

    专注工作

    《专注工作:优秀员工必备的24种职业素养》中的24种素养,涵盖了从心态到行动,从理念到细节,从工作到生活……职业人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专注工作:优秀员工必备的24种职业素养》以翔实经典的案例、独到精准的分析、总结,为所有期待成为“伯乐”的用人单位准备了一套筛选“千里马”最好的办法,也为所有渴望成为“千里马”的职业人士奉上了一份可供自我提升的绝好教材。
  • 最受青少年感动的228个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最受青少年感动的228个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 橡皮职员生存智慧

    橡皮职员生存智慧

    《橡皮职员生存智慧》从橡皮人如何适应职场、如何立足职场出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脱去“橡皮外衣”;端正工作心态,向成功迈进;抵御工作压力,实现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变;重拾梦想和工作激情;担负起对工作的责任;提高创新意识,做个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型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人物;快乐工作,享受生活;不断攀升,向领导阶层迈进。《橡皮职员生存智慧》由徐慧霞所著。
  • 最美的情感锦言

    最美的情感锦言

    本书是为适应广大青年社会交往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赠言集。把亲切的问候、真诚的勉励与祝福给自己的同学、战友、老师和父母;把离别的伤感、绵绵的思念告诉自己的朋友;在生日之际、佳节之时,把美好的贺词献给最亲近的人……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实用与参考依据。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剑威灭世

    网游之剑威灭世

    没有回到从前的重生,只有逆袭现在的复活。当前方的背叛之人早已成为巍峨大山,当一代极冰剑皇从零开始,再度崛起,注定了逆袭和超越!这一路,热血挥洒,战无止境!(ps:属于网游修真类小说!游戏玩家等级:洞玄境、周天境、凝虚镜、化灵境、万物境、命泉境、神行境、接天境、问道境、虚空境……)【QQ群:511898249,欢迎各位加入】
  • 浮世梦

    浮世梦

    再一次开学回到学校,想起了很多事,也发生了很多事,不愿每天念叨着,于是,文字,成了最好的记录替代品.......
  • 医毒双绝:摄政王的宠妃

    医毒双绝:摄政王的宠妃

    她是将军府的嫡女,身份高贵,却是个天生的废柴,不但如此,还是个纨绔子弟,而她是顶尖杀手,医毒双绝,对杀戮生活厌倦了,想要退隐,却被组织诛杀。一朝穿越,她成了她,再次睁眼,灵魂已是异世的顶尖杀手,在擂台上被打死的将军府大小姐锋芒毕露,风华尽显。解体内毒药,显绝世天赋,炼医药,可活死人,生白骨,炼毒药,乃屠城之毒,一不小心被某绝世美男看上了,不要啊,她还没玩够那,赶紧跑路,某美男悠哉悠哉地追着,呵呵,王妃,你逃不掉的。
  • 都市灵厨

    都市灵厨

    深海市的某个不起眼的街道,不知某天起,忽然多了一家不知名的小饭店。开业第一天是门可罗雀。不过再往后——“什么……?你说这里价格太贵不吃了,正好,把你的号拿来,没看见后面还这么多人等着嘛!”著名美食评论家罗文迪也曾在《美食》上写道:“明曙路33号,吃的是酸甜苦辣咸,品的是喜怒哀乐怨。”而当有记者问及小店老板为什么拒绝被录入米其林指南的时候,老板脸上笑而不语,心里却是嘀咕道:“尼玛国内的异能者就够我招呼了,你特么还想把吸血鬼和狼人什么的玩意召来吗?”
  • 黄河之水天上来:经典散文中的山川名胜

    黄河之水天上来:经典散文中的山川名胜

    大明湖、白马湖、富春江、镜泊湖、松堂游记、古刹、沈园、重庆、成都、北平、南京、昆明、桐庐……老舍、林语堂、朱自清、沈从文、郭沫若……《黄河之水天上来》中,众多文学大师带你游览中国的山川名胜。《黄河之水天上来》分为山川、古迹、城记三辑内容。
  • 冰雪公主的相爱旅程

    冰雪公主的相爱旅程

    爱情,是什么?是谎言,还是真诚。我看不懂爱情,更看不懂你,有一刻,我好像不认识你······
  • 第一公主

    第一公主

    冰纨雪柳映相差,轻舟绰立仙人姿。玲珑心璇玑轻巧思,风霜剥去青颜,皓首枯心也相知。无忧公主,14岁名扬全国,冰雪聪明,琴棋书画不所不精。她叫无忧,她就真的无忧吗?面对皇帝哥哥上官宇轩的深情,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面对将军南宫烈温柔多情的守护,感觉像是欠了一身的情债;面对瀚海王朝的皇子轩辕寒和轩辕浩的追逐,她为难了;面对那个无心理政的王爷慕容殤,她迷茫了……不管他们手握重权也好,富甲天下也罢,感情却是他们却无法掌控的。无忧,到底是忧与不忧……上官宇轩,天堑国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只对自己的妹妹情有独钟。奈何自己是皇帝,她是公主。我的心事只有你最懂。南宫烈,在战场上的足智多谋,温柔多情的将军。
  • 武道天屠

    武道天屠

    天以可屠!!即然世人不仁,天道不仁!!那我为世人又有何用,即世人误以为我为魔,那屠夫我来做;即天道不仁,那屠戮这天下又有何不可!!废物!!!天才!!!妖孽!!!只不过在别人眼里,即我为屠夫又何必在意世人眼光!!我狂!我有资格狂!!为兄弟两肋插刀!为红颜,宁负天下,不负卿!…………
  • 荏苒时光遇见你

    荏苒时光遇见你

    十年,人变了,心变了,你变了,我却没变。
  • 玉米的馨香

    玉米的馨香

    《微阅读1+1工程:玉米的馨香》由一百个当代中国微型小说作家的个人自选集组成,是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的一项以“打造文体,推出作家,奉献精品”为目的的微型小说重点工程。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对于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对于激励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对于微型小说这一文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结合,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