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41300000023

第23章 南京条约(4)

在这些督抚大员的奏折中,汉奸就像影子军团一样,无处不在。而那些占领州府的英国陆军,也都摇身一变,成了将军们笔下的“汉奸”卖国贼。甚至还有人经过“考证”,证实了英军总司令璞鼎查,本身就是宁波人。说璞鼎查原名叫做蒲鼎喳,15岁时,跟随他的父亲在广东经商,因为他父亲酷爱赌博,将璞鼎查输给了英国商人,之后璞鼎查就被带到了英国。如今他长大成人了,对祖国怀恨在心,所以带着英军打回了中国。

诚然,鸦片战争当中,的确有很多人因为自身利益,或者为了谋求报酬,曾经与英军进行过接触,甚至提供过服务。这当中包括扬州盐商颜崇礼,英军采购布定邦,以及宁波妓院老板余德昌,按照当时乃至后世的说法,这些人都是汉奸。

但是,按这些人的本意出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根本不关心战争的胜败,也不理会民族的利益,他们着眼的,都是自己的蝇头小利。如果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他们根本不会为任何人提供服务。

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东翻译鲍鹏,他在得到琦善的器重之后,与义律进行初次谈判,折冲樽俎,大为杀价,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好戏。如果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有他在场,很难讲赔偿的军费,会不会再打个折扣。

可惜他是道光皇帝钦命的“汉奸”,罪名为“交结外国”,鸦片战争还没结束,就已经发配到伊犁给披甲人为奴了,而且在他的判决当中还有钦命的四个大字,“遇赦不赦”。

当然汉奸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人,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连奉命与英军进行谈判的广州知府余保纯、广东布政使黄恩彤,甚至是耆英、伊里布、琦善、牛鉴等人,都被定性为汉奸,而且还是大汉奸。

汉奸在此时的定义,已经宽泛到了,凡是在洋务当中没有为祖国谋求利益的;凡是在谈判时,没能为民族伸张正义的;凡是在与洋人对阵时,胆怯惧怕的,都成了汉奸卖国贼。

英军正是在战争中,见识了清政府对付汉奸的手段,这才将赦免汉奸作为条约的一项重要条款,郑重地写在这里。像这样的条款,恐怕在全世界,也是极为少见的。

很可惜,这样的条款根本没有实际意义,战后中国并没有放弃惩治汉奸,所有与英方有过密切接触的大臣,都没能逃过惩罚。

清政府无力对付侵略者,但对付内部的“卖国贼”,却是毫不手软。与第八款相同,这项条款也根本没有意义,这当中体现的文化差异,根本不是一纸和约所能解决。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银,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照

专门应付各种勒索。但是很遗憾,鸦片战争当中,他们还是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在官府衙门的说法中,这些陋规又成了商人们“出于至诚,情愿报效”,为“解民倒悬,情愿捐输”了。

其实陋规的本名叫做规礼,是封建社会遗传下来的一种特有文化。在清朝,不光这些洋人和行商们要应付陋规,官员和百姓同样无法幸免。每年上级官员的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两寿(官员及夫人生日)、程仪(出差费用)、使费(托人办事费用)、部费(到中央办事费用)、冰敬(取暖费)、炭敬(降温费)、门敬(门卫关照费)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经久不衰。

晚清著名的清官曾国藩,在高中进士之后,也曾经满湖南地找亲戚,寻求收取份子。他当京官十多年,一直盼望着能够放一任考官,原因就是可以录取门生,收受规银。连曾国藩这样的廉吏都无法幸免,其他官员就可想而知了。

即使在当代,规礼不但没有随着时代销声匿迹,反而越来越发扬光大,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身处其中的人们,从来没有觉得陋规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这是促进亲情友情的一种特有方式,只要没有超出自己的支付范围,就会乐此不疲地继续下去。

所以说,英国商人要求取消陋规,其实是在挑战中国的特有文化,挑战数千年遗传下来的文化传统。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应当明定税率,使费用成本公开透明,以便于商贸活动的开展。殊不知,这项改革比起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更加难以执行。

鸦片战争结束后,虽然签订了这样的条款,但是英国商人的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海关虽然不能明着从洋人这里收取,还会想方设法变相地从其他渠道收取,所以这项条款的签订,根本无助于解决中国的投资环境,也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种情况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恭亲王奕执政之后得以改观。恭亲王奕将英国人赫德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整个海关也清一色地换成了外国人。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赫德管理的中国海关,俨然成了清政府最为廉洁高效的部门,海关由此才彻底摆脱了陋规。

取消陋规之后,海关每年为清政府提供着数千万的税收,以支撑晚清的各项洋务改革。到了民国时代,海关依然由外国人把持,一直维持到民国结束,新中国成立。

(其间由于抗战爆发,海关中断过数年。)

十一、议定英国往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奏明字样。

【评论】第十一项条款,是义律梦寐以求的平等交往,也是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初衷。

鸦片战争这个名词,是民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在清朝的时候,鸦片战争叫做庚子夷衅。也就是说,英国政府认为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倾销鸦片,而是因为贸易摩擦引起的贸易战争。而清政府认为,严禁鸦片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真正的原因是夷衅,也就是洋人挑衅。洋人是为了挑战天朝的地位,才发动的这场战争。

实际纵观战争的起因,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也都不成立。如果往深层次讲的话,那么这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碰撞。无论有没有贸易纠纷,无论会不会禁止鸦片,这场战争都注定会爆发,原因在于西方的平行社会体系,与东方的垂直社会体系,必然格格不入,双方根本无法交流,只能付诸于战争。

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垂直的金字塔结构。皇帝拥有的是家天下,他通过大臣(奴才)们管理百姓(子民),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各有各的社会阶层。整个社会被分为若干个等级,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严密的金字塔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谁也不能例外。

整个社会又像是一张大网,把所有的人都涵盖在内,百姓互保,官员连坐,人们不光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为自己身边的亲友承担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谁,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是有水土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管辖范围,凡是水土上生活的百姓,都必须服从帝王的管辖。

在这种结构当中,也不存在国与国的关系。皇帝统治下的是中原,周边是藩属国,在藩属国的外围,是未开化的蛮夷,叫做化外各邦。之所以皇帝没有去管理这些化外蛮夷,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开化,属于野人,或者说,他们跟动物的区别不大,皇帝不愿意去管辖。

英国恰恰是化外各邦里,距离中国最远的那一个。如果英国人待在自己的国度,双方还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他们远赴重洋,来到中国,那他们就必须接受中国大皇帝的管辖和教化。

但是欧洲是一个平行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英国人无法接受儒家的传统,更不会承认大清皇帝是什么天下共主,所以矛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

在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的访华过程中,中英双方的交流格格不入,毫无融合的可能。如果这种针锋相对的交往再继续下去,这场大战终将无法避免。非常遗憾的是,在大航海时代结束之后,全球一体化已经势在必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与西洋各国的交流碰撞,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艰难,越来越寸步难行。

双方谁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地位,也都不想承认对方的地位,所以这场战争即使不在中英之间展开,也必然会在中美、中法、中德之间进行,根本不可能避免。

这场战争的失败者,必须接受自己的地位和宿命,如果中国战败了,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体制必将轰然倒塌,新的社会结构必须重新建立,以适合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如果是英国战败了,那他也必须在天朝的金字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接受历史安排给自己的宿命。

当然,如果中国有能力远征到欧洲的话,那么整个世界也必须接受中国的封建礼教传统。虽然历史的车轮最终会回到自己的轨道,平行的世界格局最终还会建立,但是,只要中国的军事能力不被击破,战争终会把中国的封建价值观推行到全世界,逼迫铁蹄之下的人民选择接受和服从。

所以,《南京条约》的这一款内容,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一纸条约而改变,几十个世纪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因为这短短的几句文字而转变。深受儒家教化的官员们,从骨子里看不起洋人,又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条款,他们不能明着抗争,难道还不能腹非?他们不能明着拒绝,难道还不能暗里刁难?

事实证明,鸦片战争结束之后,各国领事和官员不但没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地位,反而比以前更加窘迫。除了被战争吓破了胆的耆英之外,其他所有的督抚大员,无不把为难洋人当成自身的荣耀。特别是徐广缙和叶名琛,对英国官员变本加厉,强硬异常。英国官员的地位反而因为这项条款一落千丈,比鸦片战争爆发前更加不如,这也最终导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两国官员平等交往,在当时来讲,只是英国政府的一厢情愿,根本不可能用条约来改变。即使在个别官员身上成为现实,那也只是偶然现象,因为是整个中国社会不承认英国的地位。那些承认英国地位的个别官员,他们所背负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谴责,要比英国官员承受的还要大。

要想改变中国社会的这种现状,除非由社会底层开始,发动一场旨在改变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革命,两国官员的平等交往,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当这场文化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丰硕成果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八十年了。义律的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只是晚了八十年,当他在九泉之下得到这个消息时,不知他作何感想。

十二、俟奉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元交清,英国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定海县之舟山群岛,厦门厅之鼓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关,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评论】《南京条约》的第十二条,其实是一个抵押条款,注明了清政府偿还赔款的时间顺序,以及英军归还“抵押品”的步骤。

相对来说,这款内容没有问题,璞鼎查要求了,耆英也同意了,问题出在之前英军索要的赎城费上。

照道理来讲,二千一百万元里,有一千二百万的军费,有六百万的鸦片赔款,有三百万的商欠。

这三百万的商欠没有问题,由官府代为偿还之后,再向行商追索。可广州已经交过六百万元的赎城费了,这六百万元奕山当时注明是商欠,由官府代偿之后,再向行商追索,其中仅是伍浩官一个人,就认捐了一百万元。现在这三百万,还应该向行商们追索吗?

一千二百万元的军费,六百万元的鸦片赔款,都应该由清政府负担。但是扬州赎城时,盐商颜崇礼交纳的五十万赎城费找谁报销呢?牛鉴在南京付款的时候,也曾经将上海已经凑集的五十万赎城费讹去,交给英军。这些富户们交纳的钱财,又该找谁报销呢?

《南京条约》规定了,清政府需要向英方赔款,但是真正为鸦片战争进行赔款的,恐怕就不光光是清朝政府了。

英军按照约定,在收到首批赔款后,退出了长江沿岸。又在收到余款之后,退出了定海和鼓浪屿。整个清朝的文武官员,都想尽快地送走这些瘟神,所以这第十二款内容,反而更加符合清政府的根本利益。

十三、以上各条,均关议和公约,应俟大臣等分别奏明大皇帝御笔批准,及英国君主判定后,即速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是以另缮二册,先由钦差大臣等及英国公使,盖用关防印,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

【评论】第十三款内容,写明的是和约签订的流程,注明这份条约需要由道光皇帝御笔批准,先由钦差大臣盖用钦差关防印,双方各执一册。

本来两国签订条约,需要注明条约释议的解释语言,比如中文和英文两份条约内容相左时,应该用何国语言解释。但是《南京条约》不用这么麻烦,因为这份条约的汉文版本,也是英国人写的,预计是出自小马礼逊和罗伯聃两人之手。

道光皇帝于9月15日,批准了《南京条约》;而维多利亚女王,则是在12月28日批准了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正式成立。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了,完全按照《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要求签订了。如果再向前追溯五十年,这款条约也曾经是马戛尔尼的使命,最终依靠着坚船大炮得以实现。

这是一款不平等条约吗?或者它是的。因为它是英军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是英国用大炮逼着中国政府承认的。

但要说到条款内容的不平等之处,那么只有割让香港和鸦片赔款这两项。

整个条约的具体内容一共有八项:割让香港、废除行商、赔偿费用、五口通商、平行交往、释放英俘、赦免汉奸、明定关税,其中平行交往这一项并不包含不平等的内容,属于英国政府的诉求。释放英俘、明定关税也算是比较公平的条款,赦免汉奸虽然属于干涉内政,却不能算是英方的不平等条款。废除行商和五口通商这两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有利,只是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而已。

赔偿军费分为三个部分,商欠由官府代偿,虽然有些说不过去,但毕竟是有过先例的。军费赔偿符合欧洲的“国际惯例”,在英方看来,并不能算是不平等的条款。让双方都觉得比较尴尬的是鸦片赔款,英方坚持位于公海的鸦片只能算是走私品,并不能“逼迫”英国商人交出,所以条约当中的“吓以死命”四个字,是特指英方上交鸦片的原因。按英方的说法,只要清政府与英国官员协商解决,不要“吓以死命”,英国政府是不会替商人们索要赔偿的。

其实《南京条约》真正的不平等条款,就是割让香港,这款内容践踏了中国的主权。

同类推荐
  • 爆笑中国史

    爆笑中国史

    一本让你笑破肚皮的书,网络红人麻辣解读中国历史上哪些传奇的事儿!
  • 武王灭商

    武王灭商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流萤曲之荧惑守心

    流萤曲之荧惑守心

    事情过去了二十年又怎么样?就算过去两百年,两千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一定会要回属于我们的东西,那是你从不曾梦到过的我们的辉煌!!!~~~~~~~~~~~~~~~~~~~~~~~~~~~~~~~~~~桃花落,流萤生!真正的英雄就像那夏日的萤火虫,黎明之前,你便是光明!也许你无法对抗时间,无法左右命运,但是只要心怀光明,又何惧那漫长黑夜~~!
  • 一叶扁舟——殖民南美

    一叶扁舟——殖民南美

    一群闯荡美国失败的屌丝在归国路上群穿至十七世纪的南美,看他们如何在失败中进步,在挫折后重生,建立串联欧亚美澳的殖民帝国,正面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拯救即将又一次被外族侵占的古老中华大地……
  • 草莽之雄

    草莽之雄

    做过好学生,打过架,当过兵,最后轮为黑头子的刘小光在一次打黑行动下死亡。被不知名伟力牵引,混穿异界,重生为一草原孩童。上辈子做了一辈子的“兵”,这辈子绝对要做王!“我,叫铁木真!”
热门推荐
  • 霸者三国

    霸者三国

    他,作为现代人时,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小混混,可是机缘巧合之下,我来了到一个战乱纷纷的年代:三国。面对着众多的三国名将,他竟然成了三国的第一武将吕布,面对感情,他是一个情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那种,江山,美人,他会选择什么?
  • 邪王的轻狂妃:红眸银发魔女

    邪王的轻狂妃:红眸银发魔女

    她是25世纪的嗜血魔女,红色眼眸、银色长发被世人称为阎王魔女冰冷、狠毒。而她的美貌却深受天下男子爱慕在一次,被组织收留一次任务让她卷入沙尘暴以为自己死定了却不想穿越千年修府嫡系大小姐,天生生的一身银发,红色眼眸。出生那年天下异变“古老预言今世天煞孤星、玄天圣女即将出世那时天下必将大乱”有人造谣修罗魔女是天煞孤星,必定会天下大乱。生父念在父女之情,没处死修罗魔女但是她却过的比狗不如,从那以后全府待她如狗最后被活活打死。
  • 星月阁

    星月阁

    一个毁灭一个时代的无上真灵存在,一段跨越时代的爱恋,一个打破神,仙的谜题,一个双魂共生的人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崛起,生与死的真正的秘密,命运的枷锁,星月阁的再次出现,一层层的谜题终将揭露······
  • 素难从命

    素难从命

    电闪雷鸣,暴雨哗哗,像天河决堤。水,铺天盖地的水。起初她还挣扎,无望的滑动双手。渐渐就开始吸气,可进来的也全是水。喉管和胃不断的进入海水,就连呛进来的也全是水,她只能被迫大口大口的喝水。是要死了吧?!那么讨厌水的你,竟然能看到水底的景色……
  • 超级手机

    超级手机

    一部山寨手机,却成为连通修真界的枢纽。都市小保安化身神棍,坑蒙拐骗,踏上修真之路。可是在这个灵气匮乏的世界里,修真已成为传说中的存在……不过没关系,手机在手,天下我有。
  • 末日之魇

    末日之魇

    2060年,那个曾经预言这一年是世界末日的科学家叫牛顿,是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至少曾经拥有的法律、道德、人性、甚至我们所说的生活,都已经随着世界之间的战争离去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活下去!在那一次的战争之前,谁也不会想到核战争的威力是如此巨大,谁也不曾预料生化武器的后果是如此严重,战争过后,世界被炮火攻击得满目疮痍,植物、动物、人类,都已经变了,变得暴力且无情,不再有高科技的武器,却有着原始杀戮的悲惨;生化武器留给世界的是嗜血的怪物、寸草不生的土地以及有剧毒的食物和水。你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活下去!你是否有勇气去接受这一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天一定会来的,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 封圣演义

    封圣演义

    自古征战多艰难,然打天下艰难,怎知这守国却也不易,开国难还是守国难,历朝历代皆有争论,多代之后,盛唐有一开国明君李世民对此有一段话,可作定论:“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创业难,已经过去了,守成难,却需要大家一起谨慎面对。
  • 末日求生之紫柔

    末日求生之紫柔

    在这个末日了,你拥有异能的话,你就可以活下去,若你只是个平凡人,那你的末日之旅……
  • 升仙

    升仙

    是不是天生异体就不能修仙道?是不是平凡人就不能延寿升仙?他只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下人,天生异体不能练气。他偏偏不信这貌似的命中注定。这个世界,有的不只是传说。
  • 邪王之绝世宠妃

    邪王之绝世宠妃

    浮华不过虚缈,轻笼水烟飘。再世一生扶华,眼过一盏昙花。他言铿锵不过碎刀把柔婉缠绕,若非倾城不美细石问灼艳飞梢。此生不爱华贵牡丹,但愿只求江南轻叹。十年少,不过弹指云烟一笑,四年醉,再满拥怀烟花一场。扶华世间难求,芳菲生死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