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空手而来
有一位客人拜访赵州禅师。那位客人没有带礼物来,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说:“我空手而来。”
赵州一听,对他说:“那你就放下吧!”
那位客人觉得纳闷。于是又说:“我什么东西都没带,怎么放下呢?”
“那你就带着吧!”赵州说。
客人恍然大悟。
真正的禅宗是非物质主义者,他们是唯“心”的。客人来了,带不带礼物不是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带上你那颗虔诚的心。
所以当那位客人因为没有带礼物来而感不安时,赵州说,放下吧!放下你那颗因为没有带礼物而不安的心。
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来,世间种种,有多少事情让我们无法释怀。由于社会的财富分配不均等,或是有些人时运不济,所以总是有富人和穷人。
禅语人生
贫穷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罪恶,但若因贫困而自卑或自暴自弃,甚至于低三下四、自轻自贱,这才是真正的贫穷,穷者,心贫。虽穷,但不卑不亢,这就是放下,穷则独善己心,何穷之有。
§§§38、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赵州禅师答:“放下。”
严阳尊者说:“既是一物不将来,还要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言下大悟。
再看下面一则禅学问答:
有人问奥修禅师:“你说,当一个人完全在当下这个片刻,而头脑里面没有任何思想,那么他就是一个佛的头脑。但是即使当我里面没有思想,而就在这个片刻,全神贯注地,没有过去或未来,我并没有感觉到佛的本性,请你解释,在这个没有思想的觉知里,佛的头脑什么时候才会被显示出来?”
奥修回答:“如果你觉知到在你的头脑里面没有思想,那就是有思想。即使这也是一个思想,说现在在你里面没有思想,这也是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是最后一个思想,让它也消失。你为什么在等待佛的本性什么时候会发生在你身上?那也是一个思想,佛性将不会以那种方式发生,永远都不会!”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严阳尊者的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若心中已无任何执著,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会怎样?
“放下。”——赵州禅师的回答:还要放下我已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这一念。这一念是你最后的执著,也要放下。
禅语人生
联系到现实生活,当我们对别人有帮助时,我们觉得自己有功于人的心也要放下,不求感恩;当我们做了一些慈善的事情时,我们以好人自居的心也要放下,不求回报;当我们在某项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自得自满的心也要放下。
§§§39、鹅出来了
一日,南泉禅师正在参悟,刺史李翱求见,向禅师请教:“有人在瓶里养了只小鹅,待鹅长大,因瓶口狭隘,无法脱身,困在瓶中,又不能打破瓶,也不能伤害鹅,如何救鹅?”
南泉禅师一听,便知所指困境,刹那间大叫一声:“李翱!”
李翱自然应声:“在!”
南泉禅师微笑,问:“鹅出来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两只蛙同住在水塘,夏天池里的水被烈日晒干……鸟择佳木而栖,蛙逐水草而居,青蛙面对深井需要抉择。
“哇,前面有一口水井!好凉快呀。”
“我们跳进去吧,这里可供我们居住和吃食呢!”
“哼,现在跳进去容易,问题是将来怎能够出来?”
政客的伪善、官场的黑暗,江湖水太浑,腐臭而带腥气,作为刺史的李翱如果不想同流合污,一定是产生了厌离心。
瓶子象征着政府官员李翱所处的社会背景,鹅就是指李翱自己。
鹅是在瓶中长大的,所以对瓶子一定有了依赖心,瓶子给鹅某种“实惠”或“安全感”,鹅不是不能出来,只是瓶子的诱惑始终在。
鹅不是不能出来,一定有些东西是鹅不忍割舍的,鹅心里很矛盾:要不要出来?
当人们做了些违心的事情时,总是给自己找借口,说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一定会有某种需要,一定会有某种诱惑,让你身不由己。
很多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呢?其实,骗子要成功没有你的配合是不可能的,骗子需要你的贪心做配角,贪心让你变得愚蠢,不能怪骗子太狡猾,你早就准备好了,等着受骗。
对于刺史李翱而言,一定有什么诱惑让他不能自拔,如权力、财富以及其他衍生产品。
鹅是在瓶中长大的,鹅已经习惯了瓶中的生活了,出来需要勇气的。
其实,鹅只有一个问题:要不要出来?去留一念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鹅其实就在瓶外,身是自由的身,李翱正在南泉禅师的身边,但心困在瓶里,人在寺庙,心在江湖。
其实,江湖,永远是一个人的江湖。心中的江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禅语人生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有人说,政治靠关系,只有永远的权力,没有永远的敌人。江湖是口很深的井……跳进去容易,出来可难,连青蛙都知道。
§§§40、正念精进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之后,来到一棵树下休息,那位行人供养北野一袋烟,抽过烟后因为北野称赞烟味甚佳,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那人走后,北野内省自察:“这种令人舒服的东西,我若沉湎其中,也许会侵扰我的修行,我应立即停止它,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随手抛掉了烟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北野开始对《易经》产生兴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一日,北野又起警惕之心:“我如此沉湎于玄学,偏离了自己的正道,一定会耽误我的禅修课程。”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并无实在意义的玄虚之术。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每日钻研,乐此不疲,日有进境,并获得人们的赏识推崇。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也许只能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这并非我的本愿。”
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并且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一心参悟,终于成为一位禅门大师。
人最大的无知是对自己的无知。“唯见他过,不见己非。”由于自我的私心,人总是有一种倾向,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自身的优点。一己之私,让我们的眼睛变得不真实,我们是透过有色眼镜来看世界的。一个人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执著于妄念,必然陷入狭隘,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不自觉地偏离了方向。
禅语人生
禅是一种自省的功夫,自省即自我反省。通过自省,才能够清醒地看到自己身上的恶,包括恶念和恶习;通过自省,才能做到自察自纠,形成严格的自律,使我们能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
§§§41、上善若水
一次,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掺和。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语重心长地说道:“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不要随便就浪费。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
弟子被禅师的教诲所感动,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心包太虚,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海洋。
另有一则故事:
富士山上住着一位雕刻佛像的大师,他雕的佛像形神兼备,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深深地跪拜。
一位慕名而来的青年向他学习雕刻佛像,希望能继承他的绝世之学。但是,师父每天就是让他劈柴担水。
三年后他问师父:“您什么时候可以教我雕刻呢?”
师父说:“我每天都在教你啊!”
学生郁闷极了,在担水的路上,木桶里的水像他的心情一样左右晃动,撒了不少。师父很生气地说:“你回家吧,像你这样的人不适合雕佛像!”
徒弟不解,师父说:“你连滋养自己的水都不珍惜,怎么能雕佛像呢?当你有一颗珍惜和感恩之心的时候,佛像就无须雕刻,又有什么不是佛像呢?”
有两个中国人去德国,在一个德国朋友家做客,女主人问他们要不要喝水,结果一个人说不喝,而另一个想喝,女主人问他喝多少,他说半杯就可以了。结果这个女主人先拿杯子去盛了半杯水,再倒进水壶去烧,烧开了再倒出来,刚好是半杯。这是德国人的习惯,也是他们精确性的体现。
万物皆有妙用,节约不是吝啬。节约用水,只是对水的热爱和感恩。爱护水资源,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禅语人生
每日的修行又何尝不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滴水可穿石。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藏整个身体所有的信息,所以科学家可以用一个体细胞克隆整个生命。一沙一宇宙,一水一海洋。道心惟微,一滴水是平凡的,但滴水虽微,却成全了整个海洋。
§§§42、野狐禅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的传人。
一天,百丈禅师说法圆满,下座后,大众都已离散去,独有一老者还逗留不去。百丈就问老者:“请问阁下是何许人?为何至此?”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而是只野狐。迦叶尊者在世的时候,我就曾在此山修行,曾有一位学僧问我:‘大修行人还有因果轮回吗?’我当时答道:‘不落因果轮回。’正是由于这一句话答差了,才使得我五百世投身于狐类,不能获得完满的人身。我诚心恳请禅师开示,希望能脱离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地说道:“请问吧!”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入因果轮回吗?”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言下大悟,向禅师施礼,并说道:“我已脱野狐之身啦!就坐在石岩下的岩洞内,请大师给那个亡僧超度吧!”
百丈禅师便命纠察僧击鼓鸣钟,并告诉大众:吃过饭后给一亡僧超度。饭后,百丈禅师领导寺内大众,来到后山石岩下的岩洞内,用拄杖从草丛中挑起一具野狐的死尸,嘱咐依循亡僧的仪礼进行火葬。
野狐禅,还有另一版本。
相传,唐朝年间,有个颇具神通的“大耳三藏”来到京城,他的法力被传得很神异,当时的国师慧忠禅师便被请去试试这大耳三藏的真伪。慧忠问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里?”
大耳三藏说:“好个国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猴戏?”
慧忠说:“对!”
然后稍作入定,又问:“现在我的心在哪里?”
大耳三藏说:“现在在长江边看赛舟。”
慧忠说:“是!”然后深入禅定,心住不二之境。
接着又问:“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道行不深,回答不上来。
慧忠说:“你这野狐精!”
“如是因,如是果”,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这就好比是没有人可以不受万有引力的作用,也没有人可以超越因果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必有果。
不落因果,即没有因果,这位老者因错误的知见而坠入野狐之身五百世。有时候,影响我们一生的仅仅是不同的观念和心态,一念之差,让我们的人生天差地别。
后世,人们把未入禅门乱讲禅道的人,叫做“野狐狸”。“野狐禅”是指佛教里不正规的宗派,后来把各种歪门邪道的非主流思想,称之为“野狐见解”。
禅语人生
希特勒之所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仅源于狭隘的种族观念,他偏执地认为只有日耳曼人种才是最优秀的,其他的民族都是肮脏的、劣等的,必须清洗灭绝。仅此一念就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仅仅因为贪婪一念,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所以禅宗要求人们正知正念,端正态度,知自本心,见自本性。
§§§43、蜜蜂投窗
唐朝神赞禅师在福州大中寺剃度出家,后来到百丈禅师座下参学,得遇殊缘,明心见性。但自己的剃度恩师并未悟道,为报师恩,禅赞重返大中寺回到师父身边。
师父问:“你出去参学,得到什么东西了?”
神赞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师父不解,神赞只好做事去了。
一天,师父在洗澡,神赞侍奉擦背,一边擦,一边拍着师父的后背说:“好一座佛殿,可惜有佛不是圣!”
师父回头看了他一眼。神赞又说:“虽然不是圣,还是能放光的!”而师父并未领悟。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下阅读佛经,一只蜜蜂想要飞出室外,却不断地撞在窗纸上,飞不出去。神赞禅师看着莽撞的蜜蜂说道:“世界如此广阔而无知觉,房门大开却钻窗纸,怎么能出得去呀!”并作一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其师放下经书问他:“你出去参学,遇到了什么人?我发现你回来后已完全不同了。”
神赞禅师答道:“我蒙百丈和尚指点,领悟禅法妙心,现欲回报恩师的慈德。”师父当即通知大众,准备斋席,请神赞禅师上堂说法。
神赞升座,把经本一合,又说一偈: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块铁被磁化后就具有磁性,在磁铁的周围会有磁场。明心见性的人身上也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气质。一个人内在的品性总会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出来。所以,那位师父说:我发现你回来后已完全不同了。在师父的眼中,神赞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神赞了。
据说,有弟子问佛祖:悟道的人能得到什么?佛祖回答: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失去所有。佛祖当初为了求道,毅然放弃王位、财富,离开了美貌的妻子以及慈爱的父母,离诸外缘完全进入内在,当他断灭了所有的欲念的那一刻,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所以,师父问:“你出去参学,得到什么东西了?”神赞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得到的只是“空”,所以说没有得到,但一般人就领悟不了。
因为无明,芸芸众生就像一只撞向玻璃窗的蜜蜂,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一番碰撞之后,却找不到出路。
禅语人生
学佛的人,若执迷于文字,读经不悟心,食古不化,成为书本知识的奴隶,如同蜜蜂投窗。用手指着月亮,月亮不在手指上,文字指出真理,真理也不在文句上。经书只是指月手,目光执著于手指(经书),就看不见月亮(佛性)。
§§§44、无难传法
很多日本近代禅师,都是从一位著名的无难禅师那里一脉相承而来的。
无难禅师在未入禅门之前,是一个赌博酗酒不负责任的浪子,直到某天因缘际会受了愚堂禅师的感化才痛改前非,潜心习禅,终有所成。因此无难非常感念恩师的教化,他衷心希望这样美好的传承能代代延续,尤其是从他自己手中交出时,他希望能看见当年恩师愚堂所看见的:肃穆的心,热切的眼。
无难只有一位继承人:正受禅师。正受完成学业之后,无难召他入见。“根据我的了解,你是唯一能传承我的禅法的人。这里有一本书,代代相传,师师相授,至今已有七代了。我也依照我的领悟补充了不少的见解。现在我将此书交付给你,以示传承之意。”
“既然这本书如此重要,您最好还是自己保存着吧!”正受婉言谢绝,并且解释说:“因为我继承的是您不立文字的禅法,我喜欢这样的本来面目。”
“这点我知道,”无难有点讶异地说,“即使如此,它已传了七代之久,你不妨留着,作为承受此法的一种象征。”说完,即把书递给正受。
正受只好接过书本,时值冬日,雪花纷飞,寒冷异常,室内烧着火炉。正受接过书后,随即将它投入火炉中,他无意占有它。从习禅之后即不再发脾气的无难禅师,突觉有一股怒意混合着失望从内心升起,不禁吼道:“你在干什么?”
“你在说什么?”正受回吼道。
顷刻间,那本传法经书已烧成灰烬。
无难吃惊地望着正受年轻的脸庞,一种理解油然而生,他也因此心意平和了。他知道,书本虽已在人间消失,然而“法”仍会继续传承下去,以它自己日新月异的方式传承下去。
对于《无难传法》这则禅宗故事,我决定不再发表任何评论以及相关的赏析文字。因为我要说的,其实都写在那本经书里面,既然正受禅师都已将它烧毁,我也就没有解释的必要了。
禅语人生
这里分享一则禅宗小故事:泰国著名禅师阿姜查平时很少阅读,当有人问他有什么经典的佛书可以推荐给人们阅读时,他指着自己的心说:“只有这一本!”
§§§45、白居易问禅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9岁出家,追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参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了他的法嗣。
南归后,道林见杭州秦望山松林繁茂,盘曲如盖,便住在树上,人们遂称他为“鸟窠禅师”。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后,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不由得感慨:“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哪!”
鸟窠禅师回答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有何危险可言?”
鸟窠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换了个话题,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讥笑说:“这话连三岁小孩都知道。”
鸟窠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都知道,但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
白居易默然,施礼而退。
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禅宗讲究言出法随,反对空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是老幼皆知极为平常的道理,但八十岁老翁虽阅历不浅,未必能做到。这番禅语对身为地方长官的白居易来说,尤为重要。有些人在平日的生活里,虽然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涵养,但“我念(私心)”并未根除,当涉及个人利益的重大事情时,掩藏着或压抑着的私心就会显露出来,那平日看来不错的道德涵养就会被无情抛掉,并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行为。
禅语人生
所有的事情,只要是自然的,只要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都是美好的。否则,如果你的思想不是发自内心,而是社会强加于你的,你必然做表面文章,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所有的关系,亲情友情、上下级、同事之间,若是出于真善本心,才是美好的。
§§§46、乞丐与禅
日本有位著名的禅师,他出道前曾在一位禅师门下甘愿做了二十年的挑水僧。因此“挑水”就成了他的法号。
挑水禅师是一位云水僧,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博古通今,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吃苦耐劳,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3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徒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与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去世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和生冷的食物,却是一口也无法下咽。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因为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皇帝可以是不快乐的,乞丐可以是快乐的。
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悲观派的,另一个是乐天派的。慈爱的父亲希望能够改善一下这样的状况,所以,给悲观的孩子送了一套精美的玩具,却只给乐观的孩子一盆沙土。第二天,他去观察,悲观的孩子依旧愁容满面,所有的玩具连碰都不曾碰过,因为他害怕把它们弄坏了。而乐观的孩子呢,则在沙堆里玩得不亦乐乎:“爸爸,您一定在里面藏了什么宝贝吧?”
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特别强调,禅宗的“自由”与英语中的“liberty(解放)”和“freedom自由”有着本质的不同。禅的自由是自我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禅的自由是自我的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禅的自由是内在的和谐,没有一个可以对抗的他方。
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政治的、社会的,从他方或外在的压制中得以解放,不强调内在的发展;西方所说的自由是一种外在的秩序。西方的自由是一种挣扎、一种斗争,其结果由投票决定,自己没有办法把握。禅的自由是完全个人的,是自我决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禅语人生
心态决定一切,快乐是一种态度。“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离形去物,在禅者的心中,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乡村的茅草屋没有什么分别;离境证心,一个真正的禅者,能够超越他所处的环境。我们的内在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天堂净土就在心中,不在心外。
§§§47、鲜花与牛粪
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称为居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和金山寺佛印禅师深交,常一起打坐参禅。一天,苏东坡突然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道:“佛印,你看我坐相如何?”
佛印回答:“非常灵气,像清晨初绽放的鲜花。”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戏弄佛印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据说,苏东坡每每与佛印禅师谈禅论道,总是甘拜下风。今日,佛印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以为自己棋高一着,回到家中竟扬扬得意、喜形于色,他的妹妹苏小妹就问道:“哥哥,你今天是怎么了?”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她听了之后,正色说:“哥哥,你又输了!禅师心存美好,所以他看你就像看到鲜花,而你内心丑陋,所以你看禅师就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悟的境界不及佛印禅师。
禅学讲究心生则种种境生。当你眩晕,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当你饥渴,整个世界都在饥渴;当你快乐,整个世界都在庆祝,这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映射。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很多时候就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只是我们所盼望的样子。
禅语人生
心存美好,所以看到的都是鲜花;内心丑陋,所以看到的自然都是牛粪。
§§§48、心中的落叶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漫步,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就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再说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中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照见自己。自事己心,当我们面对生活,我们是在面对自己。境由心生,心随境化,每一次捡拾的,岂止是地面上的落叶,心里的落叶也要时时勤捡拾。一片一片地捡去心里的妄想烦恼,心净则佛土净。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三千大世界的一切。
禅语人生
待人如待己,待物如待心。当我们洗头发时,我们是在洗去心中的三千烦恼丝;当我们清扫一屋之地时,我们是在清扫心尘;当我们清理抽屉时,我们是在梳理心里的秩序;当我们淋浴时,我们洗尽的是滚滚的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