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发言演讲,要学会遵守游戏规则
说话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学,更需要练,尤其是专门的培训。我想说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偏重学问的提高,忽视表达的训练;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说话的培养。长此以往,我们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学问大却不会说话的人,怎么得了?
不会说话的人多着呢。一向以为学说话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当官的,不会说老百姓听得懂的平常话;一类是没文化的,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需要提高文化修养。曾经参加过一个有学问人的大聚会——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眼界大开,收获颇多,其中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学问大也要会说话。
受朋友之邀,我担任这次大会一个主论坛的主持人。主办方上午安排了十位嘉宾发言,考虑到时间紧以及听众互动的需求,我与主办方商量后,宣布了发言规则。一是,每人主发言控制在十五分钟之内;二是在五分钟之内需回答听众三到四个问题,无需长篇阐述。这样的规则无疑要求演讲者演讲要主题突出,概括观点,提纲挈领;回答提问要明确观点、言简意赅。我以为,这样的说话要求对于学富五车的专家们来说不成问题。
第一位来自美国的达齐尔教授论述的是同情心在幸福观中的作用,我很感兴趣,特想听他多论述些观点,但眼见十五分钟快到了,他看看我表示必须结束自己的论述。我首先对他提出的后叶催产素能增长同情心非常好奇,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医疗方式,增加后叶催产素,增长同情心,我表示愿意做这方面的试验品。在全场的笑声中,听众开始争先恐后地提问,每一个回答,达齐尔教授都只用了一两分钟。论坛由此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接下来的一位演讲者是中国某地一位幸福学专家。他的演讲可谓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充满感染力,但大而空的理念和口号式的宣传,以及来回阐述的车轱辘话,让我立时感觉这位幸福专家可能深陷在自己的幸福中,而不考虑听众是否幸福了。在被工作人员提示两次后,他才仓促结尾。在他冗长超时论述后,我用有些调侃的语言说,我不愿当后叶催产素的试验品了,要当幸福学院的学生去。而接下来,对于一个听众的问题,专家抓住机会同样回答得十分冗长,我不得不减少了其他听众的提问。
这位学者之后,我对大陆学者演讲能否遵守规则隐隐有些担忧了,但又心存侥幸,希望下面的学者,既遵守游戏规则,又会说话会表达,不要向这位学习。
然而,不幸被我言中。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来自美国、韩国和香港地区的学者不仅遵守规则,而且演讲内容特别抓眼球,紧扣听众心弦。如香港学者岳晓东先生的演讲从明星自杀说起,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还不时兜售自己的产品,他说自己专门研究通俗心理学,从失恋到婚姻,从生老病死到防衰老,应有尽有,大家会后可到门厅站台上图书展台上挑选,缺什么补什么!全场听众哄堂大笑又拍手称快。我给他总结到:“我们听岳先生演讲好像就是听张悟本讲绿豆汤,娱乐化包装到了极点。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下道理:孔夫子当年率领弟子到处讲学是寻求再就业,张国荣都死了,我们还有什么奔头……”听众掌声响起,意犹未尽。
而另外两位大陆学者的演讲,虽然他们有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国外著名学府的学历背景,又是著名企业的CEO,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演讲竟然被提醒员连续提醒四次以上,甚至工作人员不得不递上小纸条,暗示时间已经超过,以至于我不得不取消他们的互动环节。其中一位举止优雅、高谈阔论的女士还在演讲中无节制地宣传起自己创办的企业来,喋喋不休地论述着她的幸福观。在她终于结束了主题发言之后,考虑到她在演讲中让在场的80后举手问他们是否幸福,我便这样向她提问:“为了节省时间,我代表在场的所有的80后(笑声),向您提一个问题,您有如此美丽的外表,又如此富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在我们眼中,您是成功者、是富有者,请问您幸福吗?”让我惊诧的是,她又陷入了自己冗长的自述中,绕来绕去,就是不说幸福二字。在忍受了三四分钟的复杂回答之后,我接过话茬说:“其实,您只用两个字或三个字就可回答我的问题,就是幸福或不幸福。”出于礼貌,我没有说出心里话:“一个拥有这么幸福人生的人,却不能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幸福感觉来,这样的人幸福吗?!”
同样的,出于礼貌,我无法打断其他学问大的人的讲话。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枯燥乏味,我只好一方面减少他们的互动,一方面用自己插科打诨、略带幽默和戏剧效果的手段冲淡一下气氛。即使这样,论坛还是延续到了下午一点。最对不起的是第十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演讲者,就是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本届大会的积极推动者彭凯平教授,他本应是这次大会的重头演讲者。尽管我说了放到最后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尽管我多么想聆听他的阐述,但彭教授毕竟是心理学大家,与众不同。当我们都做好了要听十五分钟的演讲准备时,他却用五分钟的时间做了本论坛的闭幕词,适时、适度又适宜当时的具体情况。大家在还没听够的感觉中结束了论坛。
这本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一件事。但作为语文工作者,我深有所悟。最大的悟就是学问有大小之别,说话也有会不会说之分。会说至少有以下几条要求:
一、必须遵守规则。无论规则本身有无缺欠,都要在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规则下进行交流,话才能说到一个点上,才能说到一个层面中。
二、必须区分场合。不同的场合对说话有不同的要求,讲课的场合、工作会议的场合和论坛的场合等等都是不同的,如果不加区分,都用同一篇稿子、同一个调子,不可能讲好话。
三、必须明确对象。讲话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讲话内容、语气、语调和语态的不同,区别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手段,才能提高讲话影响力。
四、必须手段多样。讲话就是表达,表达就需要丰富,丰富除内容之外,还须伴有多种手段,如各种修辞手法、身体语言和其他辅助手段等等。
当然,学会说话还远远不仅这些。说话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学,更需要练,尤其是专门的培训。我想说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偏重学问的提高,忽视表达的训练;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说话的培养。长此以往,我们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学问大却不会说话的人,怎么得了?
别小看说话的力量。那天会后,我收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年轻老师送上的卡片,上书“有效的交流才能增进幸福”,表达了他对我主持的肯定。而当晚,会议主办方也发来信息,原文如下:“王老师,你的主持太好了,把参会的老外都迷住了!他们说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这么幽默的主持,他们都是王老师的粉丝了。”这当然是对我的夸奖和鼓励。我自知,我做得远远没有那么好,但可看出说话与表达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适度:说话把握深浅之间的度
表达感谢深一点、浅一点都可以,但绝不能让人听起来别别扭扭,甚至肉麻想吐、全身哆嗦,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一句话,要不要表达,会不会表达,如何表达得更好,这都需要学习和训练,还需要有意识的长期积累和感受。
各种各样的颁奖仪式上,获奖者答谢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致谢,如何致好谢,看似简单,味道却大不一样。在2009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上,两个运动员的两段致谢辞可见一斑。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也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的刘国梁被评为最佳教练员,他手捧奖杯这样说:
我最感谢的是两种人,一种人是折磨我的人,一种人是被我折磨的人。折磨我的人是谁呢?就是我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他们总向我提要求,总挑问题,所以使我不断进步。我所折磨的人,就是我的其他教练、同事和我的运动员们,我不断给他们提出高要求,使他们吃了很多苦,也使男子乒乓球队取得了这样的荣誉。在我登上领奖台时,我特别感谢这两种人。
说罢,掌声四起。刘国梁的致谢,不落俗套,巧用了“折磨”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感人,让人特别难忘。
相反,同样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张琳在获得最佳男运动员后这样表达他的感谢:
我今天获得这个奖项心情特别激动,我要感谢两种人:前13年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培养我把我送进了体校;后十几年我要感谢我的教练,她使我成为优秀运动员。
张琳的感谢辞,让人听上去怎么都觉得特别别扭,不仅用词生硬,表达不准,就是词意上也大有可商议之处。谁都知道,对父母是要终生感谢的,这种感谢之情始终不渝,对父母的感谢是其他感谢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人之常情。虽然我也知道,张琳绝不是字面上的前十几年感谢父母以后不再感谢的意思,但让人听起来就是觉得词不达意。此外,他的感谢辞也让人觉得过于功利了些,帮助自己拿冠军的就感谢,换言之,自己从中获得好处了就感谢,对拿冠军没有直接帮助的人或其他给过自己人生启迪的人就不值得感谢了吗?
其实,张琳的感谢辞如果是这样的:
今天走上这个领奖台,我最感谢的是我生命中的两个女人(给大家点悬念),一位是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生命,并且始终以母亲的慈爱支持我;另一位,也是一位母亲,她就是我的教练,为了我的成长,她牺牲了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说到这里,可用手拭拭眼角),感谢两位伟大的母亲!
——这样的感谢辞,是不是更符合张琳的特点,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内心一点点感动呢?当然,这里运用了对比等修辞手法,语式上也有了一点变化,这当然需要学习。
两段感谢辞,同为感谢,意境不同矣。最棒的感谢辞棒在大气、真实和巧妙,最糟的感谢辞则小气、虚荣和笨拙。我们当然不能苛求运动员,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只是想通过这个最棒和最糟的感谢辞告诉人们,表达是要学习的,是需要训练的。即使像感谢这样看起来最不值得学,似乎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表达,其方式不同效果都如此不同,就更不要说其他方方面面了。一句话,要不要表达,会不会表达,如何表达得更好,这都需要学习和训练,还需要有意识的长期积累和感受。
表达是人类提高交流质量、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共融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展示自身、提升形象的有效手段。别把这事看简单了!
有人说运动员的文化不高,这对他们来说太苛刻,我不认同,我认为那是对运动员的高要求。今天就说说有文化的,又是低要求的人该怎样表达感谢吧!
据报道,河南省剧协主席,也是省文联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树建,对该省卢展工书记解决剧团难题做了如下感谢:
卢书记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出好作品,为河南人民奉献更好的作品,为党的文艺事业尽忠尽心。
这一段感谢话如果是农村老妇或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的老大妈、老大爷们说说,不仅不觉得难受,反而会感觉十分风趣,但落在一个有这么高头衔的文化人身上,特别还是一个专门搞文字的文化官员,还真得说道说道,教教他如何说感谢话了。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省委书记用这种计划经济的拨钱方式救活一个剧团是否合适,值不值得效仿,就姑且算做正确吧,也不能这样表达感谢。
一是表达谢意一定要真诚且适度,可以适当夸张但不能肆意渲染。“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确实渲染得过分了,以前就是冬天吗?这种过度渲染还带来负面影响,就是对刚刚离开不久的前任领导是多么大的打击。按常情,我想现任领导也不愿,更不想有这种效果吧!真诚的表达与虚张声势的表达完全是两回事。尽管李主席说自己很真诚,我们也无法探测他的内心真诚与否,但从表达效果上看,就是虚张声势的效果,所以引来众网友质疑,称其为“溜须拍马”就毫不奇怪了。
二是无论表达怎样的感谢,至少要用词准确,不准确也可,起码要差不多,不能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李主席表达自己心情用“激动万分”尚可,用“以泪洗面”则风马牛不相及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学者许嘉璐顾问,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以泪洗面”形容非常悲伤痛苦。若不是词条解释有误的话,李主席这时“以泪洗面”莫不是痛恨省委书记的决定不成?当然不是。我已多年没做语文教师了,看到这一成语,当时还以为我平时用错了,现在看来错的不是我。
三是表达感谢深一点、浅一点都可以,但绝不能让人听起来别别扭扭,甚至肉麻想吐、全身哆嗦,让人不知说什么好。李主席的整段感谢给人就是这样的感觉。其中的病句和非逻辑表述就不说了,就说“为党的文艺事业尽忠尽心”这一句话,听起来真让人有一种难受至极的感觉。
不怪李主席,怪像我这样的语文老师当初没有当好。但我转念又一想,都当上了省文联副主席和剧协主席,表达能力应该不比语文老师低,怎么还表达得如此粗糙随意呢?不解。
其实,很简单,就此事合情合理又符合语言规范的表达应当是:“卢书记,您考察我们剧团之后给我们的帮助,让大家特别激动,并由衷地谢谢您。这些钱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但我们拿着内心很惭愧,只有加倍努力,拿出精品报答社会,也报答组织上的关怀。”上述表达虽然只能得六十分,但是是及格的,李主席的感谢则是不及格的表达。
也有说得好的。在“崔永元公益基金”第四期乡村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崔永元对老师们说了这样一段话:“每次都会听到乡村教师对我说感谢的话,鞠躬甚至下跪,这些我都不需要。我希望你们将来能够怀着感恩的心,在做了培训之后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从心里面爱自己的工作、爱孩子,当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爱的时候就会回馈社会,去爱别人,这才是对社会最大的感恩。”这段话真诚质朴,引来乡村教师们一阵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当然,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苛求李主席。
我忽然瞎想起来,以这样的表达能力和水平,能当好省文联主席和剧协主席吗?能写出精品佳作吗?请李主席深思,也请很多自以为不用学习语文,不用学习表达,更不用学怎样说感谢的人深思。
恰当:与其不当表达,还不如不表达
克服这种不恰当表达的毛病一要有脑子,让大脑支配行动;二要长知识,要有一点包括常识在内的天文地理知识;三还要有一点见识,别出了事就不知道怎么着了,吓得魂不附体,也别见着美女就走不动路了,浑身都筋酥肉软,让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