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40100000007

第7章 诱惑、被诱惑及其他

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无菌病房。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怎样对待呢?其实,这还涉及到对“诱惑”的定义。通常所认为的“诱惑”,是否对任何人都是“诱惑”呢?其实不然。在开示中,我讲过关于需求的原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你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对你构成“诱惑”。而你不需要的,虽然能“诱惑”别人,却不能“诱惑”你。

我经常会碰到有人问:你们不想吃肉吗?想吃的话怎么办呢?之所以会提出这类问题,完全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揣度。因为他们觉得肉很好吃,身体很需要。但对于我来说,情况是什么呢?如果我在外边吃饭,遇到锅洗得不干净,稍微有点荤油,或有些葱蒜味,吃过马上就会呕吐。所以,对于这些我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根本谈不上被“诱惑”,更不需要抵制“诱惑”。

可见,诱惑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相应的需求和贪著。同时还在于,我们能否以智慧进行审视。若能当下将很多东西看破、放下,它就无法对我们构成诱惑,构成心理障碍。

至于说到出家人是否消极的问题,其实消极与积极也是相对的。世人所说的消极,多半是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及价值观为评判标准。比如他们热衷于世间名利,便觉得那些热衷此道的人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这是世人认为出家人消极的主要原因。

我们要知道,出家人虽然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求。事实上,他们有着更高尚、更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所追求的,是开智慧、断烦恼、证真理,乃至帮助天下所有众生认识真理、走向解脱。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更积极的人生吗?

被欺骗的应对

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加放纵,对他有害无益,这就必须加以制止。在菩萨道修行中,应对方式有二:一是摄,一是折。摄,是以柔和的方式包容;折,是以严厉的方式惩罚。但无论是摄还是折,都要从慈悲心出发,不能有丝毫嗔心。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没有一定之规,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总的原则有三:一是有慈悲心,二是看怎样处理更圆满,三是看怎么能利益对方。

看似无情却多情

请问佛教徒为什么要放弃亲人出家?这似乎太没人情味了。

出家是否没有人情味呢?有句话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提心教法要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系众生。可见,学佛不是无情而是多情,是对一切众生的真情大爱。

但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舍弃凡夫心,而家庭和感情正是凡夫心建立的基础。

如果我们不舍弃这些执著,就很难舍弃凡夫心,很难从生命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将小爱升华到大爱。只有摆脱狭隘的人情味,才能将有限的悲悯之心扩展到大慈大悲。

否则,我们往往只会想着身边的家庭、亲人,很难将同样的爱扩展开去,对天下苍生生起无限的关爱和慈悲。

以慈悲心帮助处于困境的人,但其中会有不劳而获者,这岂不是滋长他们的贪心吗?

我们要以慈悲心帮助他人,同时还要以智慧进行抉择。比如修习布施,前提是我们的行为要对众生真正有利,而不是在解决他们暂时困难的同时,使之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所以,要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式行布施,既使他们获得暂时安乐,也使他们获得长久利益。

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

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又如共产党员,也有党员的章程、守则。根据这些规范,对各种言行作了界定,有应该做的,也有不该做的。但所有规范都是根据具体对象而定,没有绝对标准。也有些人,只是根据个人好恶、利益来判断应不应该,那么,判断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

至于命中注定一说,佛教讲因缘,但因也需要缘来造就。而且,生命历程不似电脑程序那么固定。假如一切行为都是命中注定的,那么,偷盗等恶行也不应受到道德谴责,受到法律制裁。如果那样,就是机械因果论了。当然,这一行为并非偶然,既和今生的价值观有关,也和往昔的业力有关。因为好吃懒做、贪心炽盛或偷盗习气等种种因素的促发,才会导致偷盗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毕竟是有自由意志的,是有能力改变命运的。把一切归结为命中注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它们轮回到哪儿了

生命是轮回的话,怎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中国人口怎么会在解放后增加数倍?

虽然生命是轮回的,但不是说,某种生命形式会永远存在。如果某种生命形式失去生存因缘,比如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等,那么,这类有情就会因其他业力成熟,转而投生为另一种生命形式。佛法告诉我们,“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生与灭,并不意味着永恒与断灭,只是缘聚与缘散。当因缘不再具足,某种动物就会濒临绝境。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为某些濒危动物创造生存环境,转危机为生机,又使它们重新繁衍壮大。所以,灭绝还是生存,是取决于各种条件。

人口增加也是同样。轮回不是局限于人道,也不局限于其他任何一道,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哪一道的生存条件优越,哪一道的众生就会增多。当人道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加之解放初期鼓励生育等种种原因,就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畜生道如何修行解脱?

真正能够修行的,主要是人道众生。除此以外,天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都很难修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障碍。天道是因为太快乐而想不到修行,地狱道是因为太痛苦而无法修行,畜生道因为太愚痴而没有能力修行。唯人道有苦有乐,能引发离苦得乐的希求,并且人有理性也有能力不断探寻真理。那么,畜生道的众生又如何解脱?难道它们就永远是畜生吗?非也。畜生道的众生也是果报生,果报一旦偿还,就会随着往昔业力继续流转六道,当它们转生到人道之时,就有机会修行了。

迷信的解药

怎样看待“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的说法呢?

提倡科学能否破除迷信呢?事实上,在科学盛行的地区,在具有相当科学知识的人身上,迷信现象依然存在。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科学能告诉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但却无法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生命,认识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高举着“科学”的旗帜,但我们真正认识科学吗?真正了解科学的精神吗?我们把科学等同于真理,但科学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崇尚科学的力量,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所能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它的掌握者和使用者。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武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那么,佛教信仰中是否存在迷信的现象呢?佛教又是如何破除迷信的呢?

佛教信仰中的确也存在着迷信现象。在许多名山宝刹中,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烧香磕头,其中大多带有迷信色彩。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佛菩萨就是人类的保护神,求求拜拜就能获得护佑。

佛教认为,迷是由于众生的无明所致。除了觉悟的圣者,又有哪个凡夫不迷呢?只是迷得深或浅罢了。正因为缺乏智慧,才使我们始终深陷于执著中,使人生始终充满困惑。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智慧的作用,通过闻思经教树立人生正见,通过如理思维寻找解脱之道。佛法所说的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一方面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使我们的认识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当我们从烦恼和困惑中解脱之后,就不会再被迷情所转。

你有安全感吗

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的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寻找更好的归宿。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答案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对外在世界的过分依赖。当我们把人生的全部筹码投注其上,却要面对环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时,恐惧就随之而来了。

移民可以带来的,只是某些方面的相对稳定,但无法解决我们内在的困扰。生活稳定了,内心就不再动荡吗?就不再漂泊吗?只要看看欧美各国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和心理疾病,就知道问题远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佛法的智慧,是帮助我们通过了解自己来安身立命,通过调整心行来摆脱恐惧,是把归宿建立在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生命原本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是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四处追逐,寻找支撑。一旦开启这个内在宝藏,我们就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是对环境的刻意顺从,也不是对命运的无奈妥协,而是由内心独立获得的能力。因为独立,就不会随环境变化受到影响,也无需外在的什么作为支撑,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同类推荐
  • 金阊区志

    金阊区志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9年,重点记述了1951年苏州市金阊区建区以来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在岸边

    在岸边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岸边》(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人在岸边,却不能渡,皆因无指引。生命需要感悟,也需要引领,才能抵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以朴实语言来表达个人对佛法奥义的理解,对人生的省悟;可谓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如一滴滴佛法甘露,滋润心房;是一本助人释疑解惑之书,一本感心悟性之书。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热门推荐
  •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国之天下一统

    三国之天下一统

    不要觉得我出身低微你们就可以小视我!不要觉得我现在很弱小你们就可以小瞧我!不要觉得我一向声名不显你们就可以肆意无视我!事事都无绝对,风水自当轮流转!等我崛起之时,麾下谋臣武将让尔等不寒而栗,届时黄袍加身,我自当君临天下,不过在那之前,我会先将你们这些小瞧过我的蝼蚁一一碾碎!我刘丰,既然来到这三国乱世,不做一回皇帝至尊,怎么对得起穿越一回?
  • 一笑醉千秋

    一笑醉千秋

    居然因为酒精中毒穿越回了古代,做起了美貌无双的岛主,生活就是喝喝小酒,数数小钱,泡泡美男好不惬意!简直是前世臭屌丝,今生白富美啊!可是,我生来还负有为父报仇的重任!不过……为父报仇好辛苦哦,要不生个小孩让他替我去报仇好了……啊呸呸呸!既然来了古代走一遭,就算不能流芳百世,好歹也要恶名远扬!身边的几个男宠每个都好像很有故事,与我之间有纠葛的恩仇,但无论是绝世美男还是浪荡王爷,我叶醉生都不带怕的,来吧,我会让你们全部醉倒在我的红尘一笑中!
  •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本书是作者耗时3年著作而成,从婚姻、亲子等多个角度诠释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书中案例生动,既有名人名言,又有心理学分析,更融入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是启迪人内在潜能和生活智慧的一部佳作。读罢此书,能让读者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静静地体味自我心灵之美。
  • 虚空的夏之恋

    虚空的夏之恋

    原来,他的每一个改变,都能轻易地让我落泪。此刻的我,眼泪早就像潮水般汹涌着,原谅我,任由悲伤流放。
  • 鸣唱的武者

    鸣唱的武者

    身怀异能的林二在十岁那年被父母卖给科学家。被至亲之人背叛,林二迷茫过,失望过,痛恨过……被关进研究基地经历无法想象的研究,他甚至想过自杀离开人世。黑暗的人生,因为,焕然间的醒悟,意识到父母为了钱将自己卖掉,那么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也有可能被他们卖掉……林二在醒悟后坚强的活了下来,六年后,果然双亲将妹妹也卖了,为了从科学家手中夺回妹妹,林二发起了反抗,最终来到了异世界,等待他的……
  • 謎界

    謎界

    现实中没房没车的极品宅男,阴差阳错的与小伙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险阻的不归路……
  • 合作力

    合作力

    合作力是企业和员工的最贵软实力,它能把独行侠融入团队,把能力转变成执行力,再把执行力转变成最终的胜果。合作力是企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是个人进阶的最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仅仅是几个业务能力超强的精英,那这很容易就能办到,因为这个时代从不缺少高智商、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然而,当一个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时,更需要一个具备超强合作力的团队,因为它需要执行者,需要生产力,需要高效率,这可不是一两个精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合作力是员工和企业的最贵软实力。
  • 有话对情妇们说

    有话对情妇们说

    我从来没有要求他给我一个名分,也没有要求他离婚,因为他的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他,并且帮助他成就了现在的事业,我只是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人。如果有一天蓝海把我甩了,我也不会闹,因为我知道,既然做了情人,就要有点游戏精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什么是不该属于自己的。
  • 三个影子

    三个影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从生下来一直陪伴自己,直到死去。世界上有一个人没有影子。不幸的尤朵拉没有自己的影子,六岁那年她的影子突然消失了,于是她成了在普通人眼中的怪物,没有影子的怪物。尤朵拉每天躲在黑暗的屋子里不敢出门,她受不了别人见到她就躲闪的样子和指指点点的眼神。却期待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最终,他的父亲赫尔多伯爵认为她是不详的人,抛弃了她。尤朵拉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人类。直到十年之后的某一天。尤朵拉,可爱的,美好的赠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