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嘉峪关海关税务官林辅臣,还颇有一番传奇色彩。
林辅臣的原名叫做保罗·斯普林格尔德,1842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家境贫寒,出身微贱的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从小品格高尚,吃苦耐劳,聪明机智,对劳苦大众与下层百姓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林辅臣二十岁时,在布鲁塞尔服兵役。三年后,他以仆人的身份随几位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开始时在内蒙古崇礼县西湾子落脚。当时林辅臣的主要工作就是干零活、做劳务、搞联络、采购物品与打杂,由于他常和当地的老百姓打交道,因此中国话学得很快。
几年后,林辅臣离开崇礼,来到了北京,在德国公使馆任警察。这时,他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进行了深入学习,汉话讲得更好了。后来,他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其中包括著名的地质学家、德国人李希霍芬,并受雇于他,担任了他的助手。
李希霍芬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学者,他在中国北方考察,需要林辅臣的翻译和帮助。林辅臣利用这个机会,走遍了当时中国十八个省中的十一个,找到了一些矿藏,特别是山西与河北的煤矿。
这些经历使林辅臣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成为一名中国通。李希霍芬很喜欢他,在完成地质考察之后,把他推荐给了欧洲的洋行。
林辅臣三十岁那年,以洋行代理人的身份,从上海来到张家口,购买羊毛、驼毛与皮张,运回后卖给英商怡和洋行,再将茶叶、面粉、食糖、棉织品运到张家口卖掉。几年做下来,林辅臣有了一笔积蓄,因为他做买卖讲究公正诚信,在张家口一带声誉很高。
三十一岁那年,林辅臣在张家口娶了一位信教的中国姑娘,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和九个女儿。与此同时,他的生意也做得顺风顺水,在呼和浩特又开了第二家皮毛店,全家人也从张家口搬到了呼和浩特。
七年后,林辅臣的生意遇到了麻烦,此时英国与比利时先后有数十家洋行先后在内蒙古与宁夏、甘肃等地设立洋行,一时间竞争相当激烈,以次充好,互相压价。林辅臣不愿再做下去,回到了北京。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规定要在嘉峪关设立肃州海关,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让李鸿章选拔第一任税务官,许多人见这是个肥缺,钻营打洞,想方设法要得到这个职位。可是,所有的人选,包括王爷与一些朝廷重臣推荐的人选,全被李鸿章否定了。
李鸿章的理由,作为肃州嘉峪关海关的第一任税务官,承担着大清朝连接西域诸国的商业通道的重任,能否秉公执法,为国收税,是确定税务官人选的首要条件。根据其他一些海关的经验来看,税收的多寡,与税务官的品行关系重大。
为此,他提出了任用林辅臣为嘉峪关海关第一任税务官的建议。
李鸿章并不认识林辅臣,那么他为什么敢于起用一个洋人做嘉峪关海关的税务官呢?
原来,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主将,对西方列强的治国之道有着浓厚兴趣。对一些新的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看重。他不仅对德国地质学家在中国找矿非常感兴趣,还经常阅读李希霍芬发表在《华北先锋》刊物上的文章,并由此了解到了林辅臣,知道了他的经历与能力。
李鸿章提议林辅臣担任嘉峪关海关第一任税务官,除了让他为朝廷敛财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林辅臣能在甘肃境内勘探一下矿藏。因为直到此时,还没有一位地质学家去过那里。甘肃的矿藏图表在大清已有的矿藏序列中,也是一片空白。
经过激烈的廷争,最终,李鸿章的建议被采纳了。
光绪帝亲切接见了林辅臣,对他的上任寄予了厚望。
林辅臣也感激涕零,向皇上表了忠心,决心秉公办差,收好税,管好民。
临上任之前,李鸿章专门给陕甘总督写了封信,对林辅臣的职务待遇、住房标准与家属安置,都做了详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