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98300000017

第17章 知识陈旧的人“滞销”(3)

很自然地,3年后,当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是我们母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了。而另一位女同学,则成了母校的一名语文老师。

光阴荏苒,当我大学毕业3年后再次回到老家,我们又见面时,听说那个女同学已经去南方的一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了;而我的这位同桌,则已经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他的个头一点也没变化,只是胖了许多,“将军肚”已相当明显了。我们原来是无话不说的同窗知己,可现在却突然觉得无话可说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考研?”他说,“还考研呢,到如今我的本科文凭还没拿到手呢!教学太忙了,下课还要管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接下来,他就只是一味地讲他们班上的学生如何如何,讲一讲他孩子的情况;而我也只能拾起曾经同桌时的一点点零碎的记忆和他聊聊,别的好像再也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话题。

据说,我们的那个女同学,在分配当年就开始报名参加了大专自学考试,后来又参加了本科自学考试,并且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证和文学学士学位。多年前上中学时,她还不显山不露水的,可经过这么多年的拼搏,竟完全靠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如今又考上了研究生,我从心眼儿里佩服起她来。想想自己大学四年,是在老师的殷切教导下,还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勉强拿到本科毕业证的。也曾试着参加过一次考研,但分数差了一大截儿,直至工作好几年后,我才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研究生。而她所有这一切,都是靠个人的努力,偷偷自学取得的。

可是,与身边的这位昔日同桌,我们的心理距离却好像越拉越远了,正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和“闰土”似的。去年我们还见过一面,他的孩子已开始背着书包上幼儿园了,他还在那所学校教书,还是数学老师,还是担任班主任。据他说,只是班里的学生没有以前多了……

7如何在下岗后争取更好地上岗

挫折和困难都终将是暂时的,让挫折成为人生最宝贵的锻炼。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变动随时都可能发生,有许多的手随时都有可能拿走我们的“奶酪”。我们不单要守住手中现有的奶酪,更要学会不时地去获取新知识,发现新奶酪,去闯出一条新的人生路。

我的一位同学的哥哥老李,原来在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可是前不久,他所在的单位突然宣布破产了。工厂里稍微懂些技术的同事,不是跑到别的单位“新就”,就是自己创业开公司去了,而像老李这些平时只管动动嘴皮子的管理者,却在一夜之间被沦为了“三无人员”。

他找了过去的老领导、老同学,还有亲戚朋友,托了无数的人情,终于在某个小单位的机关部门谋了一份差事。不过,他的企业编制却一时无法改变,让他成了外聘人员。因为没有正式编制,不但他的工资、津贴跟人家差一大截儿,连身份也似乎低人一等。他再也无法体会到当年那种在自己厂里受人尊重的感觉。以前对他来说只是摆设的电脑,现在却成了每天陪伴自己工作的亲密伙伴。一些在别人看来是相当低级的问题,在他这儿却成了拦路虎,有时候他真是觉得脸上无光。

过去,他被封闭在工厂这个小圈子里,很少有机会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作为“体制”里的人,他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在这个坚固的“城堡”里,他就像是一个世袭的公爵,没有任何让自己忧虑的事情。然而,这突如其来的下岗,让他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他开始害怕遇到朋友,尤其是事业正值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朋友。于是,他想尽办法推脱了一切聚会和宴请,自己的生活圈子顿时便变得越来越窄了。他开始沉默起来,而且脾气暴躁。家里的人见了他都躲着他,生怕惹他不高兴。

不过,好在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倒是由此看到了自己与同事们之间的差距,与时代之间的差距。他痛定思痛,决心超越现状。他开始忙着给自己“充电”,学习如何上网,如何收发文电、传真,如何打字,如何制表绘图,如何使用扫描仪、复印机……他又找到了最初的那份充实和自信,每天都要自学到深夜。现在,他不但会使用计算机,而且还会用计算机处理图像,会修理计算机出现的一些小故障,知识和能力结构大有更新和改善。他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岗位了,而且还干得非常出色。不久前,据说他被领导正式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了。

如今回头想想,他倒是非常感谢那次下岗。因为,正是那次下岗,使得他能够有机会好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反思自己的过去,开始重新思考未来。也正是因为他能够放下架子,转变观念,努力向身边的年轻同事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学习使得他的知识更加丰富,素质更加全面,干劲

更足,从此眼前也就有了一片更加广阔的新空间。现在他可以底气十足地说:“我再也不惧怕下岗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应对各种变化的信心,随时准备去寻找新的“奶酪”。

8“老古董副教授”,你应该走出过去失误的阴影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迅速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不知道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和信息,文化知识结构太局限,那就一直要步别人的后尘,就绝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到头来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有一位研究生同学小刘,一见面,他就一直向我埋怨他的一位导师,说跟着他真是倒了大霉。小刘的导师,是系里最近才批下来的可以带硕士研究生的副教授。他的导师分到这所大学工作已经有好多年了,但他干什么事情都是不紧不慌,不温不火,慢条斯理的,专业和学术研究总是滞后。别人都早已开始申请立项,申请科研课题,而他还没有拿出像样的立项报告来。他给研究生开的题目,也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大多是人家已经研究过的,或者是本领域已经定论出成果的内容。

这位副教授,上世纪90年代从北方一所大学毕业后,即分配到我们这所大学里任教。刚开始的时候,据说他也十分敬业和努力,一天到晚,要么是泡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么就待在阅览室里查阅资料。后来,系里开办了一家公司,最初领导安排由他来负责,可见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可是,由于当时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敢拍板,也经常不给学校和系里的领导汇报,结果造成公司里有近60万元的货款打了水漂儿,而他本人也因此受到了处分,还在系里、学校里的各类会议上作过检讨。

这件事过后,他就像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处处畏首畏尾、犹犹豫豫,时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敢再做半点儿主张。他也没有心思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而是花费在检讨自己过去的失误上,学术造诣越来

越差,知识储备越来越少。课前他从不认真备课,课后也很少到教室里进行辅导、补课。他的教学课件用了一年又一年,但从来没有更改过;即便是里面的内容有错误之处,他讲的时候也并不进行纠正。课下,他又不注重业务学习,几届研究生对他的反映都比较一般。和他一同分来的同事,有的已经评上了教授,有的已经能够带博士研究生了,而他才刚刚开始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别的导师都有了十几个重要课题,近百万的科研经费;而他却是在东拼西凑一些很平庸、陈旧的课题,让学生们勉强着做。他带的研究生都感到十分无奈,有的甚至要求系里给他们重新选配导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完成教师的职责使命,那就是枉为人师。这样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也会荒废了学生们的学业,实属误人子弟。这位副教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他不思进取,不积极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专业水平太低,也不为学生着想,这样的教师终究会被学生所淘汰,会被时代所淘汰。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导师。他喜欢学习,思路开阔,知识广泛,对当下一些新的、重要的信息非常敏感。有时候他一忙起来,竟然几天几夜都泡在实验室里,直至最终完成实验,取得数据为止。他还经常带我们这些学生到各地去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科交流,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前一个项目还未结束,他就已经开始在着手准备另外一个新项目的申请了。许多时候,都是导师在催着我们干。他的这种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给了大家很好的师范作用。

本章小结

早在60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随着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恐慌感更加明显。学海无涯,不学则罔;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在现代社会,如果不懂得更新知识,不懂得重新学习,不懂得接受新观念,他的思维将一直被陈旧的知识所影响;特别是在

网络时代,人们一谈起网络,他听不明白,甚至不会上网,不会运用网络来改变、提升、丰富、推销自己,那他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所淘汰。这种人知识陈旧、落伍,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了。

信息时代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新事物创造了新时代,新时代又发展了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又预示着新机会的来临。有的人虽然身体进入了信息时代,可思想观念并没有进入信息时代,知识陈旧,反应迟钝,缺乏活力,认为过去抓住的机会可以应付一辈子;却不知道新事物具有创新式的摧毁力,它必定要摧毁旧有的营销模式,取代过去被称之为机会的事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分子(或者说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害怕知识更新。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知识更新得太快是其产生工作压力和内心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上海,63.7%的高学历者表达了对于知识更新过快的担忧。他们肯定自己的工作压力既不是竞争对手所致,也与“工作时间无规律,加班加点”无关,而是“专业知识更新快,知识结构不完整”造成的。

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更新知识,舍此别无它途。

同类推荐
  • 奋斗起点

    奋斗起点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演讲与口才应用知识大全

    演讲与口才应用知识大全

    人生在世,说话到底难不难?如果说难,两三岁的孩子,还没学会拿筷子吃饭,就会咿咿呀呀说话了,谁记得儿时说话费过什么气力,好像自然而然就会了。如果说不难,为什么许多人登上讲台,面对众人,开口就为难呢?言谈和游泳不同。游泳,不会就是不会,下水就往下沉;而言谈之便,人所共知,凡是健康的人,哪个不会开口说话?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许多人对说话不大在意,以为用不着讲究。然而,公众演讲有别于日常会话,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学习演讲知识,掌握演讲技巧,不但为公众演讲所必需,而且能为日常会话增添底气和风采。
  • 谁是老板要找的人

    谁是老板要找的人

    在一些公司里,我们不难看到,一此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并没有在工作是取得很大的成绩;出没有赢得升或加薪的机会;更没有受到老板的欣赏。相反,他们还遭到被解聘的厄运。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不具备现代企业需要的那些优秀员工的品质,即:1、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工作;2、具有创新精神;3、积极行动,不要只想不做;4、高效的时间管理;5、崇尚团队合作;6、信心如同高贵的名誉一样重要;以上这些是人成为优秀员工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也是世界500强企业衡量心目中理想员的标尺。如果你还不具备以上的品质和能力,就不妨从《谁是老板要找的人》一书中去学习,从而使自己成为老板要找的员工。
  • 快乐契约书

    快乐契约书

    如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家庭和事业中常常会遇到烦心之事,不免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我们学会放松,解脱束缚,升华生命,求得快乐。本书用充满智慧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故事、成功的案例,让我们再次感受心灵的盛宴,感叹于人生的奥秘。另外本书揭示了痛苦的根源和不快乐的真相,告诉我们快乐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没有任何事物能让你不快乐,只有你自己的心。所以,抛却一切痛苦,用开放的心态阅读这本书,你就会感到人生更充实,身心更统一。
  • 不抱怨的职场:改变个人和公司命运的积极能量

    不抱怨的职场:改变个人和公司命运的积极能量

    抱怨是职场通病,抱怨是成功大敌。在职场上,抱怨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抱怨,其实是给自己的思想“套上枷锁”,让自己的行为被负面的思想所左右。《不抱怨的职场:改变个人和公司命运的积极能量》正是通过大量细致的分析与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帮助你找出爱抱怨的原因,告诉你很多抱怨其实没有必要,而且很愚蠢,也告诉你如何化解抱怨,改变“抱怨性格”,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的方法。
热门推荐
  • 福井弄

    福井弄

    二十世纪清末民国初到八十年代期间,在不同环境下的青年男女对爱的追求,以及社会动乱、战争、人的劣性、政治运动等造成的悲欢离合。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丑陋和无奈。
  • 冷傲魔后:我夫君是妖孽

    冷傲魔后:我夫君是妖孽

    她,从二十一世纪归来,却不小心惹上了妖孽。他,至高无上的魔帝,却护她如命。但是为了躲避妖孽,发现自己也是个妖孽,肿么办?!
  • CraftworksofChina

    CraftworksofChina

    ThefolkhandicraftartsofChinaareanimportantpartofancientChinesecultureandarts.Theyarecharacterizedbylonghistory,wide-rangingelements,manyvarieties,anduniquestyles.
  • 史上最强王妃

    史上最强王妃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她是穿越而来,横空出世的魔法师公主。他是表面废柴,实则腹黑的妖孽级王爷。当腹黑遇到腹黑,当强大遇到强大,这个世界注定要波涛汹涌。合作还是PK?这是个问题!本书美男众多,有歪诗为证:镜中花无名,风来香满袖。千里霜如雪,苍穹月无双。
  • 菩提心观释

    菩提心观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丑颜惑君:丑女丑丑

    丑颜惑君:丑女丑丑

    相府千金痕丑丑,人如其名,丑丑本想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岂料世事无常,她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人,她的心不再平静了,朋友的利用、背叛,爱人的怀疑、伤害,她决定离开,可谁知道,她的身世竟然是——
  • 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每年开展的市直机关干部读书活动即将开始。过去的岁月里,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了党建理论、社会管理、经济工作与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大家读书、思考、笔耕结合,形成了爱读书、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文以载道、书如智友,今年大家要学些什么?这确实给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同志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 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如果没有绿色,我们的绿洲就会变成沙漠,我们的河流将会干涸,我们的天空会变得黑暗,我们的生活会不堪设想……倡导绿色生活,从每个人做起。
  • 历恋

    历恋

    你是否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悲伤后悔过?在我茫然无措之时,太多人给了我信心。是那些随时间消逝的古人给了我再见你的勇气!
  • 匆匆艺年

    匆匆艺年

    离开并不代表不想念!哼!我这辈子都不想见到你,再见!不对,应该是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