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40900000023

第23章 尊 礼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这是人们早已熟悉了的道理!

每一个时代的开始,都要来一番“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演习,唐太宗能够创造贞观之治的奇迹,主要是“偃武修文”、注重文治的结果。

封建统治者为了能更好地统治人民,就必须找一种礼仪来约束人民,唐朝之前,不论是六朝还是隋朝都很注重礼学。例如隋文帝就让牛弘收集南北朝的仪注修订成《五礼》,《五礼》内容丰富,礼仪繁多,长达130篇,可以称得上长篇巨著。隋炀帝即位后,为了使《五礼》更加完整,他聚集大量的礼仪官员到广陵,共同修订《五礼》,他们收集了南北所有的礼学,编成了《江都集礼》。

礼包括忠、孝、信、义、礼、廉、耻,说法不一样,本质是一个: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顺民。

道德着眼长治久安,道德就是精神文明。儒学不可争胜,但是可以久安,儒学讲究道德。所以孔夫子的子子孙孙,至今享受祖宗荫蔽。

战争破坏了一切,也破坏了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天下变得乱七八糟。春秋时期,人们为了利益,不惜弑父弑君,把整个西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踩在脚下。

孔子惊呼礼崩乐坏,但却也无可奈何。他曾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复兴和制定日常行为规范。但各国君主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不把孔子的话放在心上,孔子也只好退而办学,使自己成为一个老教书先生,以期靠自己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未竟伟业。当然孔子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年后,汉武帝把他的学问和思想定为至尊,更没有想到,历代帝王会不断追封他。

当李世民即位之后,在贞观初年的君臣共议治国方针时,许多追随唐太宗在外征战的将领(包括一部分文臣)纷纷主张“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也就是继续以武力对外进行征服,以炫耀大唐帝国的军威和士气。

这些人之所以提出这一主张,固然有上述“震耀威武”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他们对于行军打仗更为在行,而且边境地区仍然面临着一些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他们认为借助初唐时期连战连胜的势头,就可以使“四夷”臣服,大唐帝国的境内就会消弭骚乱。然而,这个主张却遭到名臣魏征的强烈反对。唐太宗问魏征是何缘故,魏征指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随后魏征又列举了历史上“偃武修文”趋于繁盛的大量实例,使唐太宗欣然接受了“偃武修文”的建议。

唐太宗这一治国方针政策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隋末天下动荡,社会经济凋敝,百姓生活非常贫困,人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唐朝初年仍处于统一战争时期,百姓所盼望的安定局面并没有到来,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才基本平定各路豪强,从而为与民休养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人心思定的情况下,以文治国比使用武力征伐更能取得明显成效,也更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显然,唐太宗李世民对上述情况深有了解,因此当魏征提出“偃武修文”的文治方针时,他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而是积极制定政策,努力推行,终于取得显著成效,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为了推行以文治国的方针,唐太宗首先推出了“尊儒崇经”的政策。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学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历代帝王无不尽力倡导,唐太宗当然也不例外。

唐高祖、唐太宗出身于关陇集团,对于儒学原来并不很熟悉,但为了统治的需要,他们在建立唐朝之后,也逐渐提倡儒学之道。如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并博求其后;武德七年,高祖亲至国子学,释奠于先圣、老师;武德九年,封孔子的后代为褒圣侯。

唐太宗即位后,又就如何评价与发挥周公、孔子之道的统治作用进行了讨论。唐太宗有一次对大臣说:“周、孔儒教非乱代之所行,商(鞅)、韩(非)刑法实清平之秕政。道既不同,固不可一概论之。”大臣魏征立即回答说:“陛下言之有理。商鞅、韩非之道只能权救于当时,固非致化之通轨。治理天下臻于盛世,所重者莫过于儒家王者之道!”

对于儒学创始人孔子,唐太宗尤其尊崇。有一次他说:“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朕所好者,惟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他认为孔子的儒家学说犹如鸟之翼、鱼之水,不可缺失,这足以说明他是将儒家学说奉为治国指导思想的。

唐太宗之所以如此重视儒学,是因为儒学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有着妙不可言的功用。在《旧唐书·儒学传》中,历史学家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古称儒学家者流,本出于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莫若于此焉。”显然,儒学具有维护封建等级、助益风俗教化的作用,因此当然受到唐太宗及其臣僚的青睐。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贞观君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尊儒崇经。《贞观政要·崇儒学》中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可见不仅对孔子尊崇备至,连一般儒生也得到优遇。之后,唐太宗又诏令尊孔子为宣父,在兖州特设庙殿,拨20户民家供役。

此外,唐太宗又大力褒扬前代著名的儒学大师,给予他们的子孙以荫官待遇;对于经学大师,则不分南派、北派,“用其书,行其道”,只要对治理国家有所帮助,都兼收并蓄,各取所长。这样就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学子争相学习,在社会上形成了尊儒崇经的文化风气。

唐太宗尊儒崇经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设置弘文馆。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时,就在秦王府创设了文学馆,以此收聘人才贤士,成为李世民重要的政治顾问决策机构,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趋于统一,礼仪也不例外。但是南北礼学的差距甚大,隋朝曾经下了很大的工夫用于修订礼仪。唐初李渊刚进入长安之时,“天下方乱,礼典湮没”。于是李渊大至都是沿用了隋礼。唐太宗即位后,就在隋礼的基础上加以损益革新。贞观二年是礼仪制定的重要时期,房玄龄召集了许多礼仪官员,以隋朝的礼仪为依据,通过对社会的考察,制定了适用于唐朝的礼仪制度。这次制定的礼仪被命名为《贞观新礼》,历时五年,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也就是《贞观新礼》制定还没有多久,就发现礼仪制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唐太宗也不太满意,于是下令重修《贞观新礼》。为了能修订得更完善一些,他同时任命房玄龄、魏征等人一起参与修订,另外还命人找来当时著名的学者孔颖达、颜师古、李百药、令狐德棻等。到贞观十一年,礼仪再次修订完成,命名《贞观礼》,共有138篇。唐太宗下诏颁布天下,说:“广命贤才,旁求遗逸,探六经之奥旨,采三代之英华,古曲之废于今者,咸择善而修复,新声之乱于雅者,并随违而矫正。”

唐太宗也对礼法很重视,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让自己符合礼法的规范。例如,他根据周礼对国君死了才避讳作了规定,他认为周文王在世时并没有避讳,春秋时的鲁庄公也没有避讳,所以规定“世”“民”两字不连读的都不必避讳,以免引起用字的混乱。贞观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表说,看到密王李元晓等人对皇帝的儿子互相下拜(回拜),认为这不符合“礼”的要求,因为他们都是王爵,就要以叔侄相待,不能违背常规。太宗下诏李元晓等人,对吴王李恪、魏王李泰致礼下拜,不能答拜。

礼仪制度是每个社会都需要的,而封建社会更重视礼仪,封建社会用礼仪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用礼仪来教人们臣服于他们的统治,不要反抗。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礼仪制度,对人民毒害甚深,例如什么一女不侍二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有很多好的礼仪,一直流传至今。封建的礼仪制度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是维护森严的尊卑的封建等级关系。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对大臣们说:“近来听说京城的官员和百姓,在父母丧期中,有人竟然相信巫书,在辰日那天不哭,以此谢绝吊问,这是败坏风俗的行为,违背了人伦礼法,命令州县官员予以教育,一定要按丧礼的规定居丧。”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宗对大臣说:“佛道施教化,本是行善的事,怎么能使和尚、尼姑、道士妄自尊大,坐着接受父母下拜呢?这是伤风败俗,违背礼法的行为,应马上禁止,仍要他们向父母下拜。”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太宗对房玄龄说:“近来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然家世已衰落了,可是还依仗旧时的名望,自称士大夫,每当嫁女给别的家族,都索取大量财礼,败坏风俗,扰乱礼法,和他们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实行改革。”

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人修订氏族志,高士廉等人仍把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有的人才能低下,还以为门第高贵而悠然自得,贩卖祖宗的名望。我不理解社会上为什么看重地位,士大夫应该立德立功,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者道义素高,学艺宏博,才能成为高尚门第,才可称为大丈夫。现在崔、卢这些家族,只是夸耀先辈,怎么能和本朝的大臣们相比呢?你们仍把崔氏作为第一等,是轻视我给你们的官爵?”

于是崔氏列为第三等。按当时的官,崔民干只是个侍郎,不应列到第三等,但已把皇族立在第一等,外族列第二等,太宗不再坚持。

太宗下诏:“不准因自称高尚门第而索取钱财,纠正因自称门第高而不孝敬公婆,从今以后,明白告示,使大家懂得嫁娶的仪式一定要符合礼法。”

同年,礼部尚书王珪的儿子王敬直娶太宗女南平公主。

王珪说:“《仪礼》规定了媳妇有拜见公婆的礼节,近代风俗败坏,公主出嫁,拜见公婆的礼节都废了,现在皇上英明,一切都按照礼的原则办事。我接受公主的拜见,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是要全国树立崇尚美德的社会风气。”

王珪和妻子坐在公婆的位置上,命公主拿着帕子,行洗手进食的礼节。太宗听到后非常赞成。从此以后,公主下嫁,如父母健在的,都要完成这一礼节。

太宗说:“昔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久之乃成。逮朕即位,数年之间,成此二乐五礼,又复刊定,未知堪为后世法否?”

魏征称赞说:“拨乱反正,功高百王,自开辟以来,未有如陛下者也,更创新乐兼修大礼,自我作古,万代取法,岂止子孙而已。”

除了官修《五礼》外,还盛行私人的礼学研究,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三礼”专家。

于是,“礼”制约着各种社会关系。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太宗在洛阳宫积翠池宴请群臣,赋诗一首:

日昃玩百篇,

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

商辛亦流湎,

姿情昏主多,

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

成名由积善。

魏征也作诗道:

终藉叔孙礼,

方知皇帝尊。

太宗很高兴,说:“魏征一开口,就要我以礼作为行动的准则。”魏征的诗中引用了刘邦的典故,刘邦当上皇帝后,叔孙通为他制定朝礼,刘邦高兴地说:“到了今天,我才感到皇帝的尊贵。”魏征所说的“叔孙礼”即指此。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八月,太宗下诏:“常服未有等第,自今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服青,妇人从其夫色。”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因诸侯来京朝拜的人都租房子住,与商人杂居,仅能安身,接待之礼不充分,命令用京城的空地,为各州来京的朝集使造府第,完工后太宗还亲自去视察。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礼部尚书王珪上奏:按照礼法,三品以上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不应该下马,现在都下马,违背了礼法。

太宗说:“你们想抬高自己而贬低我儿子吗?”

魏征说:“魏晋以来,亲王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和六部九卿给亲王下马,这是不适当的,旧时的礼法没有这样的先例,现在的礼法也无规定。”

太宗说:“太子是准备继承皇位的,假若没有太子,就要按同母弟依次立为太子。按这种推断,你们不能轻视我的儿子。”

魏征说:“商朝有兄死传弟的事,自周朝以来,太子必立长子,以断绝庶子非分之想,堵塞祸乱根源。治理国家的人对此要十分谨慎。”

太宗准奏,三品以上官员见亲王不再下马。

贞观十四年,太宗对礼官说:“同住在一起的人死了,还要为他穿缌麻,而叔嫂间却没有丧服,舅父和姨妈,亲疏差不多,丧服却不同,都不合礼法,其余有亲情而丧服轻的,也要上报。”

就在这个月内,尚书八座和礼官研究后上奏:“礼是用来判疑惑、定迟疑、辨异同、明是非的,不是从天上来的,也不是从地上生的,是人的感情决定的。人们的关系首先在于九族和睦,九族和睦要从最亲的人开始,由近及远,亲属因有亲疏而有差别,丧事的礼数就要依次减少。舅舅和姨妈,虽然是同辈,但是从母亲份上看,舅是母本家,姨妈是外姓亲戚,姨妈不在母族之中。现舅丧服三月,姨五月,失掉了根本,应调整。曾祖父母,旧服丧三月增为五月,嫡子妇、旧丧服九个月,增加为一年,其他子妇,旧服五个月,请增为九个月,嫂和小叔,过去无丧服,现服五个月,给弟弟的妻子和丈夫的哥哥服五个月,舅舅增加和姨妈一样,服五个月。”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二月癸丑,太宗对侍臣说:“今天是朕的生日,民间以生日为喜庆之日,在朕看来,大为不当。”他说子路对父母非常孝顺,自己吃粗糙的饭食,而把米留下来侍养父母。当他父母去世后,子路就说再也不能背米侍养双亲了。“况且《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什么为自己的生日而劳累父母呢?这种做法不符合礼法。”太宗的这种观点与传统的习俗不太一样。但他的这种提法确实新颖别致。

唐太宗即位之后,及时调整了统治方向,由武德年间的重武轻文改变为偃武修文,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因而使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盛世景象——观贞之治,这显然应归功于唐太宗以武拨乱、以文治国的政治策略。这对当今社会其实也是一种有益的历史经验借鉴。

太宗用礼仪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在自然而然中接受一种有利于上层阶级的思想,接受被统治的现状,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同类推荐
  • 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

    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4月16日,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从小就对机械装配和飞行怀有浓厚的兴趣,从事自行车修理和制造行业。奥托·李林塔尔试飞滑翔机成功的消息使他们立志飞行。1896年李林塔尔试飞失事,促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飞机的平衡操纵上面。他们特别研究了鸟的飞行,并深入钻研了当时几乎所有关于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个时期,航空事业连连受挫,飞行技师皮尔机毁人亡,重机枪发明人马克沁试飞失败,航空学家兰利连飞机带人摔入水中,等等,这使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
  •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迄今已来,关于王阳明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是神奇的圣人,也不是明朝一哥,一本最真实的王阳明传记。不妖魔不神化,33篇阳明诗文分析,44位阳明信徒微故事,18副珍藏图画,还原最真实的千古圣人王阳明翔实的一生:叛逆、问道、格竹、中举、入狱、贬官、悟道、崛起、平贼、戡乱……三真不朽,千古唯一。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碰撞,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末日决战。还原正德皇帝朱厚照、造反宁王朱宸濠、风流才子唐伯虎、一代奸臣严嵩的真实历史形象。……
  • 大唐女人

    大唐女人

    为了权利,本性刚强果断的媚娘武则天变得丧心痛狂,毫无人性残忍至极。先是把自己的亲姐姐韩国夫人当成了美丽的诱饵,以迷惑皇帝无心于政事……
  •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内容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他五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病死征途……
  • 魅力毛泽东

    魅力毛泽东

    本书从政治、军事、文化、交往、读史、志趣以及生活等多个角度解读毛泽东,力求史料翔实,论述清晰,语言生动,行文流畅,视角独特,选材新颖。
热门推荐
  • 顾少,轻点爱

    顾少,轻点爱

    (新文:情深因你而起)某天,某人例行完公事照常回办公室,一名女子连跳带蹦的蹦了进来“顾少,顾少,看,我拿到了证书!”“嗯,很厉害”“那是”女子高傲的抬起下巴洋洋得意,“那是不是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庸俗的男人”女子不屑的看了一眼,然后低头把玩着手里的东西某人看着嘴角不由上扬,趁着女子不注意一把欺身而下“那夫人这番是不是要被我潜规则?”“才不是呢!”“嗯,确实不是,不过夫人的身体却更诚实”
  • 九尊妖皇

    九尊妖皇

    世人都说她是妖界的红颜祸水也是人界的救世主,而真实的她,不仅是魔界独一无二的王后,更是仙界天生地养的奇葩!她有龙之九子当后台,四方神兽做至交,更有无数兽宠陪伴她,试问天下,谁敢拦着她?
  • 诸神冕下

    诸神冕下

    愿化作剑上铭文永存,也不愿被遗忘的活着。从神眷大陆杀向万古星空,踩着诸神的尸体,踏上至高的神坛!
  •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本书分为仲尼梦尊帖、自叙贴、送梨贴跋、前后赤壁赋、草书诗贴、醉翁亭记、难得糊涂等七部分,内容包括:欧阳询书房夜话写神帖、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苏轼两次作《前后赤壁赋》等。
  • 重生复仇:领养老公太霸道

    重生复仇:领养老公太霸道

    阮喻诺:九岁怎么了?就不能领养小孩儿了?阮喻诺一个重生之魂打着大公无私的名号领养了这个疑似混血儿的十四岁小帅哥。她当他是儿子,他当她是仇人。她当他是别扭孩子,他当她是早熟娃娃。诶!怎么会是这样?直到被压倒之后阮喻诺才反应过来这个家伙真的是长大了。宋以泽:哼!这个小屁孩才九岁就要领养他们?做梦!哼!这个小屁孩儿九岁小时候好看长大就丑了!哼,这个小屁孩怎么那么可爱?哼……他怎么觉得他爱上她了?当一场追逐开始,前世的恩怨如同梦魇一样挥之不去他们又该何去何从?真实的身份,地位的悬殊他们的感情真的会固若金汤?
  • 秦腔万里

    秦腔万里

    一个性格有些内向固执的流浪儿对武侠有着狂热偏执,为了习得传说中的内功而疯狂研究,一次事故越回战国时期,成为秦始皇,既然上苍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了;我要这地,再埋不住我心!我要那众生,都知晓我意;我要那万千里疆域,都秦腔遍地!本书已经A签,可以的请亲们投个推荐票支持下,谢谢!那么多的会员点击,只有几票推荐票,作者真心伤不起啊,到底新人九流作者啊!
  • 光棍外传

    光棍外传

    【谨以此书献给共和国三千万单身贵族】。我知道这本书会感动很多很多读者,请你们不要流下眼泪,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青春励志故事。
  • 烈焰,爱是宠

    烈焰,爱是宠

    爱是什么?青梅竹马的宠溺不是爱,满心欢喜的付出不是爱,强取豪夺的占有不是爱,仇深似海的报复不是爱。爱,是烈焰,爱是宠。
  • 威尔传:血与火之歌

    威尔传:血与火之歌

    为了何人?吾等奋勇向前若是吾等,注定要为他人凋零奋勇是为何?全力去摧毁?天时已来临!苍穹已消逝在风中。安居仍遥距数十年。既已决定就切勿再踌躇。勇往直前吧骑士啊。生路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既已立下那一个誓言。便再勿犹豫立刻挺身而出。纵使重责于困顿的宿命吾等亦绝不屈服....——泰格勒威尔家训
  • 墓语:寻踪

    墓语:寻踪

    清末,大军阀孙殿英手下的一支摸金校尉,开启了慈溪之墓,我的太爷爷当时就在那支队伍里面,他从墓中得到一副来自战国时期的古墓地图,这幅地图究竟有何玄妙,它又会将我带向何处?那竹林之下恐怖的地下河,还有那棺木中的碧眼猫尸,蛇花鬼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