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8100000029

第29章 苏炜(5)

苏炜:写作多年,我自己,现在还常常碰到这个“为什么写”的问题。我承认文字书写已经成了自己的一种“瘾头”,或者也可说是职业习惯,就像木匠一天不碰碰木头刀斧、外科大夫一天不摸摸手术刀,就感到不舒服一样。但是,在海外坚持中文写作,在功名、名利这些动力已经变得很轻、很淡以后,我问过自己:你为什么还要写?还想写?我认真想过,自己写作的动力其实有两点:一是来源于现实--现实刺激出来的思考,现实的、人文的关怀,等等;二是对写作的可能性的好奇,这里也包括想象力的可能性。

李陀:正像你刚才说的,小说越写越“小”,确实是当前的普遍的趋向:小小情仇、小小无聊、小小恩怨,还有小白脸、小粉脸们的孤独啊,欲念啊,遮遮掩掩的自私后面的自鸣得意啊,等等等等。我曾经在跟阎连科关于《受活》的对谈中把它称作“小人文学”,有人误解,有人反对。其实文学写作变得越来越“小”,并不是作家的才能或品质有什么问题,而是另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文学写作不能不受制于所谓“后工业时代”--(苏:你把它叫做“全球化时代”也行。)--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环境,中产阶级生活的平庸、机械和刻板不能不制约文学的生产和消费,让越来越多的写作变得鸡零狗碎、家长里短,非常庸俗。所以,把这种平庸的写作风气纳入“中产阶级的写作”这样一个讨论框架里,可能更容易把事情说清楚。

苏炜:“中产阶级的写作”,恐怕更容易引起误会吧?怎么,中产阶级就不能写作啦?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一种现实存在,作家的笔触当然可以也需要面对这样的生活。这里面,我想有一些概念、意义及其指涉关系需要仔细廓清。

李陀: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廓清,不过不是很容易,要作很多具体研究。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很多地域和国家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中产阶级社会完全成熟,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构成的主要成分。从那时起,理论界、学术界还有媒体界,甚至包括普通百姓,都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中产阶级社会和当代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观念、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这种关注已经开始进入当代的知识生产,而且在理论研究中得到了相当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和文学批评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些新问题?是不是认真研究一下这个新的社会环境对文学写作的制约和局限?自觉的、具有批判意义的写作究竟还是否可能?还有,谁都知道现代文学是与资本主义一起发育起来的,对这种关系也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是,这个历史同时也是文学和中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在成为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之前,它也有一个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相互缠绕的历史,如果我们架起“中产阶级写作”这样一个批评和研究的框架,就有可能把文学写作变迁的历史和中产阶级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看能不能在其中找到一定的内在联系,能不能为文学发展作出一些新的视角、新的说明--这种说明在已有的文学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中是不能提出的。依我看,如果今天不作这种新的批评和研究,很多文学发展中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虽然已经说了不少),比如现代主义、后现代等等。因此,这应该是个大的研究工程,绝不是主张写作不能以中产阶级生活为题材,更不是说中产阶级出身的人就不宜写作,不,不是这个意思。

近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千呼万唤的中国中产阶级终于形成、出现,而且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发展得很快,甚至有人说在全国人口中很快就要达到一亿、两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变化带了一个结果,就是很多中国作家像做梦一样,发现自己一下子已经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他们的写作生活、社会交际也很快都胶结在这个圈子里。这样,作家们写作的立意、构思、笔触、情绪,都难免受中产阶级的利益、兴趣、道德和视野的限制,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这非常令人担忧。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如欧美那样的完全的中产阶级社会,中产阶级的文化价值、道德观念和经济利益不应该也不可能覆盖全社会。更何况,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包括政治文化领域,中产阶级和社会其他上层集团之间有着很多层面的复杂联系,其中有矛盾,也有合作(我看更多是合作),而对下层群众多采取怜悯和漠然的态度。作家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不能不在写作目的和写作态度上多作考虑。我一直认为,原来中国作家的一个大优势就是,大家在阶级出身、社会经验、文化教养、语言背景等等方面都区别极大,真是天南地北各路英雄大聚会,那才是真正的多元化,那是一种了不起的噪杂和杂色,在这样的土壤里发生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可惜,这一切都像炎炎夏日下的冰块一样,正在迅速消融,可惜!

苏炜:最近从中国大陆回来的朋友和学生,常常跟我说这么一句话:中国太有意思了!北京、上海太有意思了!你在那里生活,好像每日每时都在随时发生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太好玩、太丰富了!可是,怎么翻开我们的文学期刊,我们的文学面貌却显得那么苍白、平面和单一呢?这真是一个很大的反差。

李陀:你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吗?由于中产阶级社会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中规中矩的、在日常生活里也是绝对遵守“红灯”和“绿灯”的规定的、对浪漫很陌生也害怕浪漫的社会,很多感觉细致敏锐的上班族,也觉得有必要尝试着改变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无聊,可他们选择的余地很小,经常的做法是把模糊记忆中的“浪漫”加以歪曲,把它变成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没危险的东西,比如到人烟较少的地方旅游啊,登山或是跳滑翔伞啊,搞搞一夜情啊,等等。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其中会有真正的叛逆者)不会满足这些东西,想在精神上作些更边缘化的探索和询问,我想这就给文学中有浪漫倾向的写作留下了空间。实际上,这个空间早已经被商业写作开发和利用,例如在美国书籍市场上占很大一个份额的“罗曼司”小说,就是这种开发的典型例子。我看这几年中国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写作,前些日子我认真看了电视连续剧《玉观音》,“罗曼司”味道十足。

衔接读者的现实思考

李陀:从这样的背景看《迷谷》和《米调》,我想你的写作实验的意义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把一定的浪漫想象和写实性的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不会与现实隔离,反而有可能衔接读者的某种现实思考,甚至具有一种针对现实的颠覆性。

苏炜:我喜欢你提到的“衔接读者的现实思考”。有人说《迷谷》想写一个“桃花源”的故事,这其实不是我的本意。仔细读来,我相信读者是可以读出小说的奇情、神幻背后的现实关怀的。特别是把这样的富于奇情、神幻意味的故事与人物,置于文革背景之下--虽然那个背景被推得很远。

李陀:《米调》的叙事的主线,是米调和廖冰虹的爱情故事。说真的,由于这故事里种种非常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因素特别多,我不知道今天的读者能不能接受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不但爱看这故事,还能被感动,生出思考和共鸣。我对这一点非常好奇,如果能搜集到更多的反馈,作些分析就好了。就我自己而言,这故事让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不是这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如果那也算是悲剧的话),那其实没什么,我们真实生活里这类故事太多了,不足以感人。我感兴趣的,是这两个人长达三十年之久的互相寻找。这个“找”是推动你的小说叙事不断向前走的主要动力,也看得出你对这个“找”的情节是下了功夫的(可惜,我以为你下的功夫还是不够,对这一点并没有充分利用,不然叙事的发展会更有波澜,更有曲折,更有戏剧性,更有意思)。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找”对读解这篇小说至关重要,或许是读解的关键。首先,在小说的发展中,这个“找”无论对于廖冰虹,还是对于米调,其实都缺少充分的合理的理由--叙事者也似乎有意模糊这一点。爱情本来应该是他们互相寻找的一个最合理的理由,但是这两个人的爱情在三十年前,不过是革命浪漫曲中的一个小小变奏,并没有坚实的基础,在三十年后,由于时间的灼烤,这爱情又已经完全蒸发,不复存在。有意思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不但坚持相互地寻找,而且还都愿意以相当夸张的方式,不断在回忆中重温他们三十年前的爱情,似乎这样回忆就能为他们的“找”提供使他们自己信服,也使别人信服的理由,可是,他们越是把文革时期的那段爱情说得如何美好,他们今天的相互寻找就越显得虚妄,那“找”的理由就越不可信。很显然,他们“找”的不可能是爱情,而是别的东西,是什么?我以为那是一种具有相当心理变态意味的证明--证明他们还在坚持某种理想,证明他们还能够坚持。复杂的是,两个人,特别是米调,完全清楚他们当年的革命理想已经完全破灭(他对西夏考古的业余兴趣,正是这幻灭的倒影),在今天的现实里,那些理想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荒诞的。不过,这两个昔日的红卫兵又都具有超人的顽强和意志,他们如果已经没有理想可以坚持,那么他们就要以某种形式证明,至少他们还可以证明有“坚持”的品质和能力,他们可以为坚持而坚持。

苏炜:你的分析,真的把作者的“天机”给泄露啦!确实,我在《米调》想写的不是爱情,而是理想。写理想的幻灭、荒诞与寻找、坚持。

同类推荐
  • 岁月的情帆

    岁月的情帆

    “在一层鹅黄霞影余辉里,一对对归巢的鸟侣飞鸿携翅低吟,又轻悄柔缓地停栖在深灰色的晓夜丛林中。”作者记录下的故事大多是平淡的,夹带着他自己的情感独自品味生活,如他所说“回味人生聚散无常,也恰是这一点,使我们更应该格外珍惜这份心灵默契通达的和悦。”
  • 北大故事

    北大故事

    北大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可是要为北大的传奇做出完整的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你翻拣不出一个固定的词。对那段美丽悲壮的岁月,做出确切的描摹。所以,我们只能退居一隅。为大家奉上一篇篇凝结岁月的文字。是嗟叹、还是神伤。留待您细细地“品尝”。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这样一所大学,有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执著地想着,坦然地活着。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与风趣。重读那所大学。重读那些人物。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
  • 乡韵沃土(彭阳)

    乡韵沃土(彭阳)

    这本书内容详细、文字易懂、通过阅读,将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
  • 中国经典诗文集-桃花扇

    中国经典诗文集-桃花扇

    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诗人就写出了美丽的《诗经》和《楚辞》;以后,他们又创造了更加灿烂的唐诗和宋词。《论语》《老子》这样的经典著作,则在塑造、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作品既是联接所有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许渊冲先生从事翻译工作70年,2010年12月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被称为将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经他的妙手,许多中国经典诗文被译成出色的英文和法文韵语。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热门推荐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盛顿图哈切夫斯基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盛顿图哈切夫斯基

    本书讲述了华盛顿、图哈切夫斯基两位军事家的成才、成功过程。文中对他们各自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很有帮助。
  • 青春纪末

    青春纪末

    本书描写了一群年轻充满朝气的90一代的亲情,友情,爱情。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写作本书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留个纪念,那些我们不断提及的青春,那些我们共同经历的青春,那些属于你也属于我的梦幻般的青春,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共同怀念起来的时候可以从故事中回到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回到那段被我们一再提及,一再想念的时光。写给那些热爱青春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总会长大……欢迎大家支持《青春纪末》,下面是链接http://novel.hongxiu.com/a/118878/如果喜欢,一定要记住这个地址哦O(∩_∩)O~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由此起步开局。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破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第三次农村改革的标志。
  • 圣紫天澜

    圣紫天澜

    一抹笑,一丝忧。她,天澜族族长--澜嫣,被所爱之人的逼迫,竟在爆炸后去了古代,还非常弱小。哼,且看她白手起家、至尊天下……,终于放下结念,于所爱人在一起。而一件惊天之事,将他们的上一世浮出水面……
  • 谁勾走了我的魂
  • 帝尊的傲娇妻:狂傲天下

    帝尊的傲娇妻:狂傲天下

    万年前,掌管三界之外的女神突然陨落使三界之主疯狂地寻找,两人的爱情穿越万年,等待女神万年的帝尊能否让她们的爱情继续延续下去?21世纪,代号“死神”的杀手腾空消失,她和这件事又有什么关联?敬请观文吧小仙女们!本人不喜欢虐文,绝对一对一宠文!
  • 文学与情感

    文学与情感

    本书分人间诗意、锦绣文章、剧坛春秋、小说天地四章,分别从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个面向集中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性质和时段特征给予细致的梳理、解说。
  • 灾厄风暴

    灾厄风暴

    末世降临,丧尸横行,世界天翻地覆,杀机四伏!青年陈铮,自末世中走出,他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一面盾,是一堵墙,是一座山,更是一个浩浩荡荡,坚固无双的屏障!是朋友的,我们敞开心扉欢迎,是敌人的?抱歉,请留下你的狗命!!!“我平生宏愿,便为斩尽世间不平事,杀尽人间作恶人,还世界一个朗朗乾坤,清清白白!”——陈铮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本书分为李冰、蔡伦、张衡等部分。
  • 快把我师父带走

    快把我师父带走

    一觉醒来莫名其妙的就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星球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橙子(强行强卖)收作徒弟,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到地球,甩掉这非人类师傅,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