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
[释义]比喻有史以来第一次或从末有过的。也比喻开创极大的事业。
[出处]三国·徐整《三五历记》
[同义]亘古未有
[例句]新中国的建立,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故事]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世界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天和地都还没有形成,到处都是混沌的一片,也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又过了很久很久,盘古出世了。他发现自己的眼前是漆黑的一片,手脚都施展不开,觉得非常的生气,于是自己便制造了一把斧子,用这把斧子劈开了围绕在身边的这些混混沌沌的东西。随着一声巨大的响声,这混沌的东西被一分为二。其中轻的阳气渐渐地上升,逐渐形成了高远的蓝天,而沉重的阴气则慢慢地降下,形成了广阔坚实的大地,从此,这世上才有了天和地。
当时天和地还不像现在这样相距遥远,盘古手托着蓝天,脚踏着大地,他每天都在生长,天和地也随之相距越来越遥远。过了很久之后,天地才形成现在这样样子。
盘古开天辟地后,就成了天地间唯一的主宰,他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天和地。当他感到愉快的时候,天空就一片的晴朗:当他生气发怒时,天空便会乌云密布;他哭泣,天空也会下起大雨:他长叹一声,天地间便狂风大作,甚至当他睡着了,发出了鼾声,空中也会响起滚滚的雷鸣。
又过了许多许多年,天地不可能再聚在一起了。盘古也歹巴了,他躺在了地上,他的身怖化成了五座大山,就是我国的五岳,他的头变成了雄伟的东岳泰山,双脚变成险峻的西岳华山,两个肩膀分别变成了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他的肚子化成了巍峨的中岳嵩山。他的身怖的各个部位都变成了人类生存中需要的各种元素,甚至于他的毛发和汗毛,都变成了花草树市,来增加天地间的姜丽。
脍炙人口
[释义]脍:切得很细的肉;炙:烤肉。人人都爱吃的美味的东西。后比喻人人都赞美的事物或诗文。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同义]喜闻乐见 交口称誉
[例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徒弟来传播思想,其中有两个人是父子。父亲的名字叫做曾哲,儿子的名字叫做曾参,曾哲父子的感情非常好,曾参也十分孝顺。曾哲爱吃一种野生的叫做羊刺的果子,曾参常采来孝敬父亲。而且父子二人也都爱吃脍炙,脍炙指的就是烤羊肉。
后来,曾哲去世了,曾参十分的伤心,从此后竟再也不吃羊枣了,以此来哀悼父亲。这件事传了出去,被许多的儒家弟子所称赞。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成为了一代儒学大师,他的弟子公孙丑对曾参不吃羊枣的事情感到不解,便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脍炙同羊枣哪一种更好吃呢?”孟子回答道:“当然是脍炙好吃了,几乎很少有人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听后便接着又问:“我听说曾爹的父亲既爱吃羊枣又爱吃脍炙,曾参也爱吃,而且脍炙远比羊肉好吃的多。既然曾参要纪念他父亲,为什么只戒羊枣而不戒更好吃的脍炙呢?这样是因为他沽名钓誉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孟子听了,略一思考回答道:“脍炙味美,是所有人都爱吃的,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而羊枣对于曾参的意义就不同了。他的父亲曾哲活着的时候特别地喜爱这种东西,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所以更有纪念的意义。所以说曾参戒羊枣而不戒脍炙就好比晚辈对于长辈只忌讳叫名字,却从不忌讳称姓一样。因为姓是许多人公有的,而名字只是个人独有的,这就是曾参戒吃羊枣的原因啊!”
听了孟子的一番教导,公孙丑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