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若市
[释义]市:集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同义]车马盈门 户限为穿
[反义]门庭冷落 门可罗雀
[例句]新开的这家饭店,价格便宜,风味独特,每天都门庭若市,生意十分红火。
[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名邹忌,身高八尺,长得端庄英俊。当时的齐国还有一个著名的美男子,人称徐公,据说长得十分漂亮。有一次,邹忌去问他的妻子说:“我与徐公比较,谁更漂亮?”妻子回答说:“当然是你漂亮了。”邹忌不太相信,就去问他的爱妾,爱妾也回答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到了第二天,邹忌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客人说:“你比徐公要漂亮得多。”后来,邹忌见到了徐公,才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实在是不如徐公漂亮。
于是,邹忌就去拜见齐威王,给他讲了这件事情。他说:“我的妻子说我比徐公漂亮是因为爱护我、偏袒我;我的妾说我比徐公漂亮是因为惧怕我;而客人说我比徐公漂亮是因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没有对我说实话。而现在我们的齐国这么大,整个国家的人不是偏爱您,便是惧怕您,更有很多人有求于您,所以他们对您所说的话,都是讨好的话,是不值得相信的,所以您也一定是受了很大的蒙蔽。如果您能认清这一点,广开言路,听取广大臣民的意见和建议,那么我们齐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认为十分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悬赏进谏的人。此令一下,全国上下都受到了鼓舞,从大臣到百姓纷纷向齐威王进谏,朝庭变得像市场一样的热闹。
果然从此以后,齐国更加兴盛,邹忌也受到了封赏,成为齐威王朝中重要的大臣。
面如土色
[释义]脸色如同灰土。形容因极其害怕而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也指面带病容。
[出处]明·马萝龙《警世通言》
[同义]面无人色 面如死灰
[反义]面不改色
[例句]这个犯罪分子在被公安干警逮捕时,面如土色,吓得说不出话来。
[故事]南宋有个秀才叫俞良,他自幼习文弄墨,立志要考取功名。
俞良二十五岁时,参加币斗举考试,他意气风发地上路了。不料,行至半路,却身染重病,盘缠全部花光。无奈,俞良只得将毛驴卖掉步行到京城赶考。他住在一家规模小,价钱便宜的小店栈。但不曾想,自己名落孙山!身上的银子也花得差不多了,店主孙婆也催促他交住店钱。俞良无颜面回乡见乡亲父老,只得委曲求全,终日借酒消愁。
日子久了,孙婆也不愿收留他,想撵他走,而且还甘心情愿地送他两贯钱做盘缠。俞良81想不开,自己惦量:这日子实在难熬,不如用这两贯钱多买些好酒好肉,吃饱喝足,跳下西湖做个饱死鬼,一死了之。
于是他便拿着铜钱到西湖畔丰乐楼饮酒。喝得大醉,正欲投湖自尽时,忽发奇想,要留名于后世,就含泪蘸墨写下一首《鹊桥仙》,署上俞良的大名。一切就绪,就准备纵身一跳。
不料,酒馆的小二一把抱住他,说:“这位爷,您可千万别在俺这小店自杀,那会连累我们的!”店主索性派人把他强送回孙婆的小店。
一天夜里,太上皇做了一个箩:游西湖时,忽见两条黑气冲天而起。第二天醒来,他找来圆梦先生,先生说:“有一贤人流落京城,黑气乃怒气十足,要向太上皇倾诉,故托梦于太上皇。”
太上皇听,立即遣人到西湖丰乐湖,见到署名俞良的词《鹊桥仙》,便认定此人正是萝中所指贤人。于是,差役在全城搜找,最终在孙婆的小店找到。差役先用绳索套住孙婆,本想说:“太上皇圣旨宣俞良进见。”因走得过急,口中只连声唤道:“俞良,俞良!”孙婆以为被俞良告了官,吓得面如土色,双膝下跪,磕头不起。
俞良被接入宫中,身着紫衣软带,纱帽皂靴。太上皇说:“我知道你有才能,本不应死,今封你为官,好为朝廷效力!”
明目张胆
[释义]明目:指扬眉张目;张胆:放开胆量。原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形容公然作恶,无所顾忌。
[出处]后晋·刘晌等《旧唐书·韦思谦传》
[同义]明火执仗 胆大妄为
[反义]偷偷摸摸
[例句]事情败累之后,他竟明目张胆地行贿公安人员。
[故事]秦朝时,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领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加入。
张耳、陈馀是魏地同乡。二人自小在一起,极为要好。他们二人商议之后,也加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帮助陈胜的部将武臣打过数仗。他们两人初见陈胜时,对陈胜说:“秦末无道,荒淫奢侈,残害忠良,造祸百姓,今有将军,振臂一呼,明目张胆,出生入死,为天下百姓除暴!”
后来由于张耳、陈馀二人意见不合,两人分开。张耳投降,冻馀被韩信击败战死。
在史书《旧唐书·韦思谦传》中,也出现了“明目张胆”的话。
唐高宗任命韦思谦为监察御史。当他发现中书令褚遂良以低价强买民田的不法行为后,不顾褚遂良权高势大,立即上书弹劾褚遂良。因为证据确凿,唐高宗即便想庇护褚遂良也不可能,只得将褚遂良调离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
但末过不久,褚遂良又被调回,仍官复原位,任中书令的职务。褚遂良对韦思谦怀恨在心,借故打击报复,将韦思谦贬出京城,到一个偏远地方当县官。有人打抱不平,但惧怕褚遂良,只得暗自去安慰。
而韦思谦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一个正直不畏市又势的人,看到不合法的事情,当然要仗义执言,我从不去考虑个人损失及个人安危。大丈夫应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忍气吞声,庸庸无为,只考虑自己及家人的安危呢!”
“明目张胆”起初是说眼明胆大,不畏强权,敢说敢干,并敢于同恶势力公开斗争,但后来演变成贬义词了。
名落孙山
[释义]名字排在孙山后面。指考试末被录取,耪上无名。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
[反义]金耪题名 独占鳌头
[例句]由于小明学习不刻苦,今年高考他名落孙山。
[故事]孙山是宋朝时期的一个读书人,他头脑灵活,能说会道,说话也很风趣,常常能出口成章。
有一年秋天,孙山准备参加乡试。他整理好行装,带上书章,准备去省城考举人。
临行前,乡里一位老人来拜访孙山,请孙山和他的儿子一起去省城应考,以便儿子能得到一些照应,孙山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来到省城,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参加了考试,接着是等待发耪。
发耪的一天终于盼到了,孙山怀着紧张的心情,到发耪处去观看。发耪处拥挤不堪,孙山拼命往前挤才挤到前面。他从第一行看到最后一行,终于在最后一行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孙山长出一口气,虽然是最后一名,毕竟是中举了。孙山十分高兴,而一起来应试的同乡落榜了。
孙山同剥客栈,把发榜的情况向同乡说了。同乡听说自己没考上,情绪很低落,准备在省城呆几天,散散心。中举的孙山则归心似箭,巴不得马上能让亲友来分享自己的幸福。于是,孙山便辞别同乡,自己先回家了。
孙山回到家乡,邻居们知道他中举,都来祝贺他。那位老人也来了,见儿子末与孙山一起回来,便向孙山询问儿子的情况。孙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诙谐地念了两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原来乡试中举的第一名叫“解元”,所以乡试也叫“解试”,孙山所说的“解名”就是解试所录取的名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举人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之后呢,也就是说他没有考中。
那老人见很有才气的孙山只考了最后一名,而他儿子才气不如孙山,没有考上也很正常,便默默地离开了。
墨守成规
[释义]墨守:战国时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世称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章或方法。形容思想因循守旧,只知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
[出处]战国·墨翟《墨子·公输》
[同义]因循守旧 陈陈相因
[反义]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例句]他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新,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故事]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门徒很多,影晌很大,在当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子》是他及其学生的言论、著作集,中心思想是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
有一次,楚王想去攻打宋国,就让当时最有名气的工匠公输班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听到这件事,就急忙从鲁国赶到楚国的国都,想劝说楚王放弃攻宋的打算。
墨子见到楚王,就对他说:“听说您要打宋国,有这回事吗?”楚王回答:“有”。墨子说:“楚国地大物博,宋国只是个弹丸之地,您有了华贵的马车,为什么还要去夺人家的破车呢?而且,要打仗也一定要有占领宋国的把握才能去,如景打不赢,会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啊。我认为您一定打不下宋国。”楚王根本就不相信墨子的话,他认为墨子是想阻止他才会这么说,所以仍固执己见。墨子说:“那么好吧,请让我代表宋国,让公输班代表楚国,让他用新制的云梯来攻打我,看他能不能攻进城。”
于是公输班用他制造的云梯,去攻打墨子守御的城池,一连攻了好几次,都没有攻下来,反而被墨子打退。后来两人换了过来,公输班守城,墨子攻城,墨子一连攻下来九次,楚王见公输班制造的器械并不能攻破墨子所守的城,很生气。这时,墨子对他说:“我已经派了300个徒弟守在乒R国,等着你们进攻呢。”楚王见这次出兵攻打宋国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放弃了攻宋的打算。
墨子善于守城的故事,就演变为成语“墨守成规”,只是意思有所不同,指的是技老规矩办事,不求改革。
目光如炬
[释义]眼睛亮得像火炬。原形容人发怒,眼中冒火,后形容限光远大、见解高明。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檀道济传》
[同义]目光炯炯
[反义]目光如豆 目光如鼠
[例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慷慨激昂,目光如炬。
[故事]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大将,他为宋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擅道济攻下了洛阳,在这场战役中,他们俘虏了许多敌人。有人建议把这些俘虏都杀死,被檀道济制止了,他认为不杀俘虏可以平定人心,就把俘虏都放了。洛阳百姓见此都对宋军表示欢迎。宋武帝知道后,封檀道济为护军将军。
后来,宋武帝死了,宋文帝即位,派檀道济去征讨北魏。檀道济率军取得了连连胜利,一直打到了北魏的历城。这时遇上了粮食缺乏的问题,军营产生了骚动。有些士兵认为没有粮食,自己一定会失败。针对这个困难,檀道济想出了一个办法。当天的夜里,他派亲信弄来几车沙子,把剩下的粮食放在沙子上伪装起来。第二天早晨,士兵们看见了成堆的粮食,都放下心来,又把注意力一致对外了。
又有一次,宋兵被魏军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宋兵将士又有些担心。于是檀道济令军士脱下甲胄,身穿白服,缓缓走出军营。魏军被檀道济打怕了,以为这次又是什么计谋,竟然没敢进攻,宋军安然脱险。
檀道济的功劳越来越大,又深得人心,而且手中掌握着兵权,宋文帝开始担心他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和近臣商量怎样除掉他。有一次宋文帝生了急病,恰好魏军来进攻,便把檀道济召入朝廷,乘机以意图谋反的罪名,把他打入大牢。对此檀道济十分愤怒,目光像灯一样亮,像火一样发光,一口气就喝下了一斛酒。后来,宋文帝把他的部将和十一个儿子也全都捉住,并把他们和檀道济一起杀害了。
没过多久,魏军就得到了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他们都感到心头如释重负,就肆无忌惮地大举进攻宋国。兵马渐渐逼近了石头城,宋文帝闻讯登上石头城,看着铺天盖地而来的魏军,不禁想起了檀道济临死前说的话:“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