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70800000005

第5章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3)

宫之奇的说法对不对?对,但是说得晚了。如果在三年之前,这一番话向虞公说出来,可能还会有转机,因为三年前虞国好歹还有虢国作为外援可以抵挡晋国一阵,而现在两国已经决裂,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虞公又怎么会选择独立抵挡晋国的大军呢?而且,宫之奇所说的道理,虞公在三年之前未尝没有考虑过,他拿不出新的说法来说服虞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虞公再次不采纳宫之奇的建议。

事实上,虞公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了,答应借道也是灭亡,不答应借道也是灭亡。历史不再给虞国任何的选择机会,只留下一个标准答案:亡国。

在无奈之下,虞公只能再次答应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到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且虞国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他便率领着族人逃离虞国,到他乡去避祸了——他的选择,其实和虞公有什么区别?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战术而已。

这一次,晋献公亲自统率大军,经过虞国的国土,前去攻打虢国,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声势上都比前一次更大。进入虢国后,晋军推进的速度十分迅速,很快就兵临虢国都城上阳(今河南陕县附近)城下,几个月后便灭亡了虢国,虢公丑也仓皇逃走。

晋国大获全胜,凯旋回师,看上去并没有对虞国进行攻击的迹象。而在回师的过程中,再次经过虞国时,晋国军队在当地驻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进攻,结果一举成功,生擒了虞公,虞国也步了虢国的后尘,没有逃脱亡国的命运。

为什么虞公作出了种种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国家灭亡的命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虞公的选择基本没有错误(最后一次他相当于没有选择,所以不算),但结果却是失败的,这正说明了在权变的策略选择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左右着权变的成败,那就是实力。

“权”字在历史中的魅力就在这里,权力与权变永远不能分离,但在历史的事实中,它们往往难以统一,因此当事人只能艰难地选择,而后来者只能做一些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

霸主的难题

在两个强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击败对手,还是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自然是后者。因为双方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战胜对手,他们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一时的冒进或是偶发的原因所引起的。因此,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上再图胜利,是强者之间进行争斗的一般原则。

如何想办法让自己不受损失?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学说来解释,不外乎是论证“势”、“道”支持的是哪一方,而自己应该如何让这种“势”与“道”成为己方的保护伞。然而,“势”也好,“道”也好,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的笼统因素,因而在可行性方面就差一些。如果运用博弈论来进行解析,可能结果就会清晰得多。

“风马牛”能否相斗

当两个强者因为某种利益冲突而剑拔弩张的时候,如何选择最利于自己的策略,在博弈论看来,就属于“斗鸡理论”的应用范畴。

一旦出现两个强者互相对抗的局面,用俗语来讲,恐怕就会出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结果。但显然双方都不愿意自己是“伤”的那一个。因此,在博弈论中,就给出了一个最适合当事人的策略选择:一方选择前进,一方选择后退。前进的一方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值,而后退的一方也不会损失太大,因为失去面子总比伤痕累累要好得多。看起来,中国的古人虽然不知道几千年后会出现博弈论,但“斗鸡理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早已经得到过很好地应用了。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这东、南两方的霸主之间,就曾经出现过一场争斗,而最后,恰恰是用“斗鸡理论”的模式来解决的。

当时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作为自己争霸天下、指挥诸侯的旗号。他首先帮助燕国打败了屡次进犯的山戎,而后又帮助受到狄人侵扰的邢国击败侵犯者,并且协助邢国重筑了城墙以抵御狄人的再次入侵。后来,卫国也受到了狄人的进犯,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因为积极地讨伐“夷狄”,保卫同属于周文化辐射的中原诸国,齐桓公在各国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他想成为中原霸主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时,只有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还常常和齐国对立。

齐桓公如果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就必须收服楚国,但楚国肯定不会听从齐桓公的号令。这样,齐楚之间就形成了斗鸡的局面。

楚国地处南方,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有过于密切的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也当成“蛮夷”来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楚国国君干脆自称楚王,超越了周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体制和周天子的名号(王)等同,明显是要和中原分庭抗礼,更没有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

齐楚两国本来相隔很远,发生战争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上述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的交错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更是对他的一种挑衅。对楚国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至于如何收场,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于是齐国就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先攻打蔡国,蔡国一败涂地,而齐桓公意犹未尽,乘胜与七国诸侯继续南进,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但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觉得与齐国直接交战,对楚国并没有好处,甚至不利于楚国的发展,他在心里是极希望齐国退兵的。但如果真要打起来的话,那就只能是两败俱伤了,谁也得不到好处,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又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

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见齐侯,请教一个问题:你们齐国在北面,我们楚国在南面,两国毫不相干,而且素无往来,真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我们这儿来呢?”

楚国使者说的本来是事实,但他却忘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是以空间距离来划分的,而是以利益值来进行衡量的。风马牛是不相及,但风马牛的主人却可以相连,发生利害关系的。

“斗鸡”的虚与实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的封地。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道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了呢?所以,我国国君前来讨伐你们。而且,当年周天子昭王南征到了楚地,却一去不返,所以我们国君前来询问你们。”

管仲话里的潜台词是:不是我们齐国要来攻打你们楚国,而是周天子派我们来征讨你们楚国的,所以我们是正义之师,师出有名的。

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不向周天子进贡的不止是一个楚国,中原的一些诸侯国也是如此,那么齐国为什么单单来进攻楚国而不去攻打他们呢?而且,周昭王南征一去不返,并不是楚国的责任,而是他被人暗算了,这笔账又怎么能算到楚国的头上呢?

可见,管仲所提出的攻打楚国的理由,其实并不成立,但管仲又不能直接说出齐桓公攻打楚国的真正动机,所以只能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楚国的使者能够抓住管仲言语中的漏洞进行反驳,又会如何?

显然,直接戳穿管仲的谎言,证明这个理由不成立,会赢得当场的面子,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让齐国恼羞成怒。一旦管仲或齐桓公发怒,下令进攻,结果可能就是玉石俱焚,楚国会损失惨重。楚王之所以派使者前来联系,为的就是平息可能出现的战事,因而使者的任务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要息事宁人。因此,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至于周昭王的事情,我看您还是去水边寻访一下吧。”

楚国使者口头上承认了错误,但齐国汇集的诸侯联军不能就这样撤退,如果仅凭使者的一句话就撤退,那这场战争的收益值显然没有达到预期,并且过于没面子。最主要的是,在这场争斗中,齐国还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而事态也还没有到楚国不能忍受的状况。就这样,齐国自然会选择继续前进,这虽然有两败俱伤的可能,但如果不前进的话,也就不能完全使楚国屈服,所以要获得最理想的未来收益值,也就只有冒风险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和策略,在楚国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陉。此时,楚国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再也不能退了。至此,楚国如何选择应对策略,就变成了影响全局的关键点。

此时,楚成王派出了第二个使者进行谈判,这一次他派的是出自楚国公族大姓屈氏的屈完。

进退之“道”与攻守之“权”

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乘车观看诸侯联军的队伍。屈完一看,诸侯联军果然名不虚传,队列整齐、训练有素。齐桓公炫耀过了他的联军,便对屈完说:“我们起兵,难道是为了我区区一人吗?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应该继续,我们维持旧交如何?”

屈完马上截住齐桓公的话头:“君侯亲临敝国祈福,承蒙您抚慰我们大王,两国维持旧交,正是我们大王的心愿啊!”

齐桓公还有一半的话没有说完,此刻又继续讲道:“你看到以我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了,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谁能够抵挡得住?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有什么拿不下的险关?”(此处齐桓公与屈完之间的对话,采用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中的翻译,略有修改。)

齐桓公想通过炫耀武力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获得最大的收益值,但他考虑到楚国已经退无可退,因此也向屈完透露了一个信息:我们诸侯联军也并不想和楚国开战,但你们的行为太不尊重我了,必须要让我赚足面子,获得实际的利益,我才能收兵。

按照斗鸡理论,齐桓公的做法,正是实力稍强、占据先机的一方主动前进以试探对方反应的行为。如果楚国决心破釜沉舟,结果可能是僵持或开战,也可能是齐国适当让步;如果楚国让步,那么自然正中齐桓公的下怀。

此时楚国(临时决策者为屈完)有这样几种选择:

第一种情况:态度强硬,激化矛盾,双方开战。

第二种情况:态度强硬,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但都惧怕对方的实力,形成“冷战”。

第三种情况:态度强硬,令齐桓公和诸侯联军恐惧,对方让步。

第四种情况:主动让步,让齐国获得利益而退兵,保全领土,但后患无穷。

第五种情况:伪装主动让步的姿态,麻痹诸侯联军,然后主动出击,将其消灭。

第六种情况:刚柔并用,有礼有节,与诸侯联军进行和谈,双方面子、利益都不受损。

大体而言,楚国能够作出的选择及各种选择引发的结果就是这六种类型。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种情况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屈完的任务就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更不是出卖楚国利益。

第五种情况,属于诡诈的手段。虽然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情况越来越多,使用诡道、诈术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比比皆是,但他们往往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获得一时的利益而失去天下诸侯与舆论的支持。楚国本来就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如果再采取这样的手段,可能会受到更强烈的排斥。

那么就只剩下了第三种和第六种情况两个选择。严格来说,第六种是将第三种情况进行改造,强调立场、原则并显示己方实力,同时又不像第三种情况那样气势汹汹、破釜沉舟。

在斗鸡理论中,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就是双方的理性与情感所能接受的限度在哪里。所有的选择,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

齐桓公的底线是“面子”与“利益”,要么得让楚成王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要么就要从楚国捞到点好处;楚成王的底线是“尊严”与“利益”,不能被齐桓公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北国君主欺凌,也不能让楚国的利益受损。

屈完就如在跷跷板中寻找平衡点一样,只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就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相比较而言,齐桓公更希望得到形式上的尊重,而楚成王更需要实质上的尊严。因此,屈完的选择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刚柔并用,有礼有节,与诸侯联军进行和谈,双方面子、利益都不受损。

事实上,屈完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去与齐桓公交涉的。齐桓公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后,知道他不过是想用武力求尊重,求得楚王对自己霸主地位的认可。齐桓公会不会对楚国开战呢?只要不损害他的面子,就不会。

屈完正是看穿了齐桓公这一点,说:“君侯若是协助天子、扶助弱小、讲究道义,那样人家才会真心真意地佩服你。要是光凭借武力使人屈服的话,即使我们楚国国力没有你们强,但却可以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战壕,与您对抗。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派得上用场。” 屈完的潜台词是:面子是要靠互相尊重才能维护的,如果要和谈,我们接受(屈完之前已经表示过了),如果要打仗,我们也奉陪到底。

当然,屈完能够这样抢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楚国确实有实力与齐国对抗。试想,如果是齐桓公在进犯蔡国的时候,蔡国的使者这样说,齐桓公还不马上宣布进攻?而屈完这样说却可以,因为齐国也不敢贸然与楚国在战场上决一胜负。

为什么屈完的口气、态度与之前的使者截然不同?除去个人的性格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之前的使者与诸侯联军谈判时,联军还没有任何动作,只是逼近楚国边境,因此想办法化解可能发生的战争是他的任务。而屈完出使时诸侯联军已经大兵压境了,因此遏制住齐桓公的势头并让局势转向和谈才是最关键的。

按照《左传》的记载,屈完说了这番话之后,齐桓公是什么表情,不知道;齐桓公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管仲这样的名相有什么反应,也不知道。只有一个结果: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订立了盟约。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消弭了,原因就在于屈完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看清了楚国与齐国这一对斗鸡的底线,促成了和谈。结果是,楚国表面上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争得了面子,而楚国也没有丧失尊严,双方都满意而归。

为什么齐楚两国能够和谈?并不是因为国君热爱和平,而是“权”的作用——他们的实力、地位相差不大,双方彼此忌惮对方的实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表面的和平才容易实现;而管仲偷换话题、强调齐国侵楚的合法性在前,屈完有礼有节、消除双方的摩擦在后,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用权变之法争得面子、保全实力,自然就没有必要开战了。

德与法的盲区

同类推荐
  • 唱着征服回古代

    唱着征服回古代

    李天恩一个属于现代社会的军人回到了一个类似于战国时代的社会,满心的豪情壮志。阴谋诡计,皇家交易,刺杀这所有的一切都接踵而来,这个时候他才知道重生得到的并不是呼风唤雨,而是步步危机......吞并,征服,反抗,奴役,背叛,联合这所有的一切都为了活下去。这个互相倾扎的社会,就像一个处处充满了毒蛇猛兽的世界,猎人与猎物的角色随时都会发生改变,想要好好的活下去,就必须适应这个社会的同时,不断地进化。
  • 中国历代冤案

    中国历代冤案

    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梗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
  • 铁腕权臣

    铁腕权臣

    他不会武功,天下顶尖高手却甘拜门下当一名普通家丁,给碗饭吃就行;他没有官场名分,当朝一品却托亲拜友要给他做门馆先生,食宿一定自理。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他的最高理想,他要依靠穿越者的绝对优势,开启一个异族统治的败亡之路!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洋务运动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开始,晚清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当权官僚,感受到外国的“船坚炮利”从而意识到无论挽救民族危亡,还是维持自身统治,都不能再固守陈腐的“祖宗之法”,唯一的办法是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从而形成了以拯救清王朝封建统治、御侮自强为目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这次活动,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而倡导和主持这些活动的官僚,则被称为“洋务派”。
  • 神明劫

    神明劫

    随波逐流无路,乱世逼人反。明末年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缢,崇祯皇帝的四代表了两百七十六的明王朝政权统治的结束了。但在崇祯皇帝自缢前夜曾秘密召羽林左卫指挥使何岱骏,并发出了崇祯人生的最后一道圣旨……
热门推荐
  • 今天我要爱上你

    今天我要爱上你

    这是一个校园爱情小说有许多字都很难认我会在后面标上拼音因为我是刚上初一的学生有写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建议因为上学忙可能不会天天更新
  • 冷酷少爷迷糊妻

    冷酷少爷迷糊妻

    倔强美丽的卿夏从未想过,一盘阴差阳错的煎蛋竟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过,缘分也的确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有谁会料想到调皮的月老竟会把那根姻缘的红线藏到一盘煎蛋中呢?为此,身份高贵却冷若秋水的慕冰偏偏对她情根深种,没错,任星月沉沦,也要与她长相厮守。此刻,盛夏的拂晓才微露天光,但那一场梦幻华丽的绝世卿恋冰舞曲却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 阖家欢乐

    阖家欢乐

    一个大都市女孩的农村奋斗发家史……
  • 《本草纲目》中的五色蔬果养颜经

    《本草纲目》中的五色蔬果养颜经

    本书把《本草纲目》中五色蔬果的养生原理介绍给读者,选取常见蔬果品种,并为每一种蔬果编撰美容功效和食单。
  • 圣僧

    圣僧

    既然生来便是和尚,若能安心的做个和尚也不错,可以烧丹求长生,可以入寂问生死,可以飞天觅嫦娥,可以下海鱼龙舞,最不济还可以打打妖怪,可冥冥中似有一只大手,在摆布着一切,让人不得舒展,不得已,便将天捅个窟窿吧.。。
  • 性格决定命运:论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性格决定命运:论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教养方式影响性格,一个封闭型性格的幼儿,怎样使性格内向的幼儿转为自信,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是可爱的孩子,让性格内向的孩子活泼起来,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 青春有爱之幸福滋味

    青春有爱之幸福滋味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 强势总攻:溺爱来袭九九天

    强势总攻:溺爱来袭九九天

    『1v1甜宠,欢迎入坑』总裁爸爸的规矩:早安吻十分钟,晚安吻十分钟?“总裁爸爸,宝宝怎么来的啊?”“上来坐我腿上,乖乖,把裤子脱了把腿张开,我教你。”“啊,总裁爸爸你的针刺对我屁股了,好痛啊。”“乖乖,忍着,你打针的时候不就是会痛么?等一下就好了。”“总裁爸爸,晚上我不想打针了好痛,我要去学校。”“乖乖,我轻一点打针,学校是你爸爸的。”“总裁爸爸,学长喜欢我。”“哦是吗?来人把他的枪给我废了。”当大灰狼遇小绵羊爆笑生活来袭了,收藏没?她明明长的瘦瘦像小豆苗,胸前平平没有俩快肉。他眼睛是斜着长的嘛?“乖乖过来,今天不听话,要打针。”“总裁爸爸我不要,听说打针多会怀孕。”“不会,我技术很好。”
  • 北小灰:杀手女神的重生

    北小灰:杀手女神的重生

    请大家多多支持!温暖的杀手柏笙竹在天神的帮助下成功转世,重新看见自身所在的团结互爱的杀手集团,她继续开始她的成长之路,眼前充满了所谓的希望与坚强……
  • 弑神:崛起

    弑神:崛起

    废柴蜕变史。见证神与人的战争,神,不一定是人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