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01

第1章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政治学说(1)

德治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成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一理论是儒家的一贯政治主张,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孟子、荀子两位大家的发展,在先秦就确立了它的基本内涵。而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德主刑辅之说,则综合性地吸收了孔、孟、荀的德治理论,对先秦儒家的德治理论作了总结,在儒学德治学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孔子、孟子、荀子的德治学说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能够建立德治学说,就是以周人,尤其是春秋时期的重德观念为基础的。虽然“德”字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但夏、商两代的统治者相信天命、鬼神,还没有产生重德观念。而自视得到天命庇佑的夏、商两代灭亡的无情事实,使周人认识到天命是以德为转移的,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提出了重德的观念。尽管周人也讲天命,但又讲天命靡常,只有敬德才可保有天命,实际上是把德看成比天命更重要的东西。周人的重德思想是儒家德治学说的理论渊源。

周人的重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一些开明的思想家如子产、晏婴、宫之奇、祭公谋父、司马侯、众仲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德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刻的论说。他们认为德是政治的生命所在,天险、珍宝、权势较之于德都是次要的,历史上周人的先人是依靠德的作用,才取得天下的;今天也只有发挥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才可以在列国的竞争中取胜,成就霸业。但是,春秋时期人们的重德是以合于礼为前提的,因此,德受到礼的制约,理论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还不可能产生出独立的德治学说。然而,春秋时期德观念的发展,使德观念已经不再依附天命,而是一个较为独立的道德观念了(参见拙著《春秋时期的德观念》,载台湾《孔孟月刊》第35卷9期。),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治学说的产生作好了直接准备。

孔子的思想虽然重视礼,但以仁为中心。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仁则是内在的精神道德范畴。正是有了仁的核心地位,孔子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才有其德治学说的成立。他提出,德治是较刑政更为根本的统治原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一个高明的统治者根本用不着刑杀,而只需用道德来教化就可以了。所以,“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一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而德最重要的是孝悌,因此他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在食、兵、信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上。)。但是,他又主张给予人民一定的衣食保障,认为被统治者有了一定的生活资料,君王自然就不愁不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同上。)在他看来,德治的实行依靠的是以君王为首的统治者,以君王为首的统治者首先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必须是爱人的仁者,才可以实现德治,所以,他很强调以君王为首的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同上。)并把“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作为德治的最高境界。在讲德治时,孔子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刑罚的作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子曾评价郑国的子大叔攻杀萑苻之盗一事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可见,孔子的德治是以刑罚为其补充的。

孟子从孔子德治学说重视人的道德精神的方向,建立起了讲求仁政的德治理论。他的这一理论以其人性论作为出发点,认为人皆有天生的不忍人之心,人君若能将这一不忍人之心施之于政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可望仁政的实现。他还提出井田制、制民之产等一些具体措施,主张让人民拥有一定的财产和物质资料,能够供养父母妻子,在丰年有较为宽裕的生活,在凶年也可以免于死亡。他的仁政说对人民有较多的关注,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而对残害人民的帝王,如桀、纣则视为众叛亲离的“一夫”(《孟子·梁惠王下》。),则应该予以无情的诛灭。孟子的仁政说还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下》。)。以德服人就是用仁义去教化人民,而不是用刑罚镇压,也不是用利去诱惑,因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以人性为恶,认为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而要矫正恶性,必须依靠圣王的礼义教化。从此出发,他从重视礼义、王教的方向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也。”(《荀子·大略》。)认为礼是人君为政的根本,只有依靠礼,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才能各得其“分”,使社会得到治理。以至他说:“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一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把礼视为一切社会成就的根本所在。而礼的实行又离不开君主,故他又说:“君子者,治之原一也。”(《荀子·君道》。)并将君主视为可以与天地相参,为万物之总,民之父母的人物。由于荀子的礼主要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因此,他的礼治虽然主要是对孔子德治学说的发展,但又有与法相通的一面。

二、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说

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的儒学带有综合先秦儒学,并吸取阴阳五行、法家、道家之说的特点;西汉又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不同于春秋战国的列国纷争,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儒家的德治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德主刑辅的德治学说,就更具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时代特点。其后儒家的德治学说基本上未能超越他的这一理论,因此,他的德主刑辅之说在儒家德治学说中最具代表性。

孔子讲德治未谈及人性的根据,孟子、荀子言德治虽讲到人性的依据,却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董仲舒首次给德治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哲学根据。他的哲学以天为最高范畴,认为天对人具有决定的意义,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天所主宰的,并且一一与天相应,他称之为天人合一、人副天数。而他说的天既是有阴阳二气、风雨寒热、四季变化的自然物,又是具有意志、道德的至上神。他认为,德主刑辅的德治理论就是由天所决定的。“阴,刑气也;阳,德气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阴阳二气不仅是物质的二气,同时又有刑德二种属性。然而,由天意所决定,阴阳二气不是平行地发生作用,它们有主从之分。阳尊阴卑,阳贵阴贱,与之相应,与阳相关的义项都为尊、为贵,与阴相关的义项都为卑、为贱,都有主次之别。

具体到德刑关系上,就形成了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说。他的德主刑辅说包含如下主要规定:

第一,任德不任刑。他说:“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也。”(《春秋繁露·基义》。)

第二,厚德简刑。他说:“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同上。)

第三,德贵刑下。董仲舒说:“故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所以永全也。”(《春秋繁露·服制象》。)

第四,德为经,刑为权。他说:“是故天以阴为权,以阳为经,阳出而南,阴出而北,经用于盛,权用于末。以此见天之显经隐权,前德而后刑也。故曰:阳,天之德;阴,天之刑……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天之好仁而近,恶戾之变而远,大德小刑之意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在刑德关系上,德为经,刑为权,“刑反德而顺于德,亦权之类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依据这种经权关系,就应该显德隐刑、前德后刑、大德小刑。

第五,刑不能单独成政,只有在先之以德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他说:“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政,必有春秋夏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同类推荐
  •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本书选用书中一篇文章做书目,以有机地连接12篇各不相干的文化批判随笔。在这些文章中,有些篇章由于引用了古人的著作片断,对已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引起一些难以避免的不习惯。但这些篇章同其余各篇一样,充满了思想的灵感的闪光,引文并不多,文章是易读的,值得读者品味,其中的独创性、新颖性,很有启发意义。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

    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的任何进步。李华平的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是“批判一切”,“批判一切”就是“怀疑一切”。思想界要想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只有“怀疑一切”和“批判一切”。作者通过与27位已故名人的对话进行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要想和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进行对话,必须了解他们时代的背景、著作精华和社会评价,可以想见作者读书之广、思考之深。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与已故名人的思想交流,不如说这是作者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超越时空对话主题的自己的价值判断。“政治”和“思想”,在作者身上已经和“生命”高度融洽在一起了。
  • 重读《周易》智慧

    重读《周易》智慧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 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阴阳精神

    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阴阳精神

    中国人最宝贵的是阳刚精神,最缺乏的也是阳刚精神!孟子说的“刚”不是硬梆梆的刚,而是指仁爱,先天的一股浩然之气,它是刚中柔,也是柔中刚。究其本质而言,孟子说的“刚”与老子说的“柔”,与孔子说的“仁义”,与庄子说的“逍遥游”是一致的。孟子说的“刚”,指内圣之道,不是指外王。圣人之学,不是常人讲的“内圣外王”,君须记取:只有内圣,没有外王。孟子日:“收其放心”,如君心放任为所谓“外王”,则不可救也。梁漱溟最得孟子真传。这里不是说他学问好,而是说他有骨气。梁漱溟之与冯友兰,好比鲁迅之与胡适,不是一个档次。人得自然之道,当然浩淼如星空,浩瀚如海洋,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就是从这里来的。
热门推荐
  • EXO薇晗之恋

    EXO薇晗之恋

    她是长久出名的作曲家;他是人人都爱的“萌鹿小王子”。两人之间,因为一次偶然的歌曲创作,而遇到了一起。这一切,被陈果果尽收眼底,她,一次次地在两人背后使坏,妄图拆散他们……
  • 不败战祖

    不败战祖

    我若要有,天下我有,我若要无,星河破灭,战祖重生,不败天下。
  • 狂徒记

    狂徒记

    一个与天相斗的故事,一个单挑世界的故事。
  • 有时候

    有时候

    《有时候》由李正谦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对平凡生活的思索和感悟。我们的内心其实非常需要这种“有时候”的感动,正如《有时候》的名字一有时候。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宁静;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孤独中倾听心灵的呼唤;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风雨里期盼阳光、在迷雾中寻找出路。《有时候》分为感悟、纪实、故事、剧本、诗5部分。
  • 至尊邪帝

    至尊邪帝

    世界和久必分,分久必和。人间正道将能速成的修士视为邪道,欲要除除之而后快。邪道,为生存成立了邪部一国,成为一国的帝王很炫了吗?不,这只是一个开始。那统治一个世界可以了吧?不,这只是一个过程,我要的是所有的人神魔仙鬼都要听我的!毁天灭地很牛吧,这对我们主人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且看郑玄如何成为满天神佛都敬畏和恐惧的强者,一切精彩尽在《至尊邪帝》
  • 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创新的思考

    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创新的思考

    马斯洛根据对他的研究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的共同特点——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性或独创性。
  • 胜者为王之锋芒毕露

    胜者为王之锋芒毕露

    如果可以,我愿为你披甲挥戬破四方;如果可以,我不愿挥袖撒泪盼君归。江湖路上,情义重。义字当头,情入怀。--------这一刻,我只为你披甲挥戬破四方。
  • 神探双瞳猫:高校女侦探

    神探双瞳猫:高校女侦探

    【萌系青春推理轻小说,不一样的喵星人探案!】喵~我是一只充满正义感的猫咪!喵~我是所有罪犯的克星!喵~我是能开口说人话、还能变成人的超能小猫咪!喵~我不要吃猫粮!我要吃人的食物!喵~我是一直萌萌哒,人见人爱,聪明无敌的侦探猫咪!喵~喵~喵~【PK《金田一猫咪之事件簿》与《推理笔记》、《侦探齐木》!】【官方读者群,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们请加群:212134191】
  • 暴君孽后

    暴君孽后

    她叫他暴君,他唤她妖孽;她巾帼叱咤,他笑傲九方;沙场上,她奇袭得逞赏了他一箭,而他冷面旌挥灭了她一国;情场上,他不怒反笑许她一诺,可她淡淡回眸困他一生;帝王之愿,儿女家国,她倔强不过他的命运,他也豪夺不走她的真心;于是她妥协,怎奈得内忧外患他早已是无路可回;结果他退让,殊不知她根本不是他渴望得到的那个女人。血色应天,他笑的从容,说你终于得到你想要的了;月冷风寒,她泪花湮灭,说傻瓜,我终于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了…
  • 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要想让孩子成为富有的人,并不需要给他留下一大笔财产,而是应把他培养成一个可以创造财富的人!本书汇聚了多位成功父母的经验,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拥有比金钱更重要的学习能力,如何与命运抗争。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世界,以诚实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对孩子的财商进行开发。有了这些,让孩子成为“富一代”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