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02

第2章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政治学说(2)

董仲舒在德刑关系上虽然也承认如同天有阴阳一样,刑德都不可少,但更多的是强调德的一面,始终是将德放在第一位的位置,而把刑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他的德治理论是德刑两存、德主刑辅。由于他在论证德主刑辅时,将其与天意联系在一起,这就将德主刑辅的德治理论上升到了天意的高度,为其提供了哲学的依据。孔子有刑德两存、以德为主的思想,但他没有明确提出德主刑辅之说;孟子只讲仁政,不讲刑的一面;荀子重礼,对德的一面重视不够。因此,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说,是把孔子不明确的思想明确了,并克服了孟子与荀子的不足。而他从天意角度对德主刑辅作出多方面的具体规定,更是先秦儒家德治学说所没有的。

同时,董仲舒还从人性上论说了德刑两有、德主刑辅的合理性。先秦的孟子只讲人性善,就否认了刑罚存在的必要性;荀子只讲性恶,则缺乏实行德治的基础。人性如果是同一的善,就没有教化者存在的必要;如果是同一的恶,则何来教化者?董仲舒在人性论上则认为,天有阴阳,阳生性,阴生情,性善情恶,故德刑对人说来缺一不可;但人的本质特点在有善的仁义,而不在贪利的恶。在性与情、善与恶之间,性与善是人的主要方面,因此,应当主要通过德治来教化人民。董仲舒又提出,人性有上、中、下的品级之分,上品的圣人之性是绝对的善,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德治的实行者;绝大多数的人是中品人性,有善有恶,能够接受圣人的教化;只有下品人性的人是不可教化的对象。这样,董仲舒就首次从人性论上,为德治的实行者与被教化者提供了人性的全面根据。正是有了哲学与人性的双重依据,才使儒家的德治理论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董仲舒的天子教化论

董仲舒德主刑辅所说的德治主要是指对万民的教化问题。而怎样的人才配称合格的教化者,即合格的德治实行者,是董仲舒的德主刑辅以及儒家德治学说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先秦儒家都把君王视为德治的实行者,但历史与现实都不断证明,绝大多数的君王不仅不能实行德治,反而道德堕落,无耻之尤。在君权至上的时代,又不得不承认君王的统治地位。这是儒家德治学说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也是儒家德治学说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它又是儒家德治学说所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在儒家德治学说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的天子教化论,首次较为明确地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的天子教化论又可称之为圣人教化论,因为董仲舒所说的天子并不是指那些居于帝王地位的君主,而是指受命于天的圣人。董仲舒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把天子与圣人作为同一的概念来使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天子或圣人这一人格有两个缺一不可的特征:其一,具有至高无上的德性,在人性上是具有纯粹善性的圣人之性;其二,是受天命居于君主之位,具有君主的地位。而圣人之所以能够居于受命于天的君主之位,又在于具有至高无上的德性。因此,这两个特性中最根本的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性。依此规定,董仲舒只承认尧、舜、禹等君王为合格的天子,而将没有道德的君王如桀、纣等人,则统统斥之为“独身者”、“一夫之人”。他说:“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这与孟子斥责桀、纣为“一夫”是一脉相承的。

董仲舒认为,只有这一具有至高无上的德性的圣人,才是天命的君主、合格的教化者。他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而安民的根本内容就是教化人民,使民性为善。可见,董仲舒的天子教化论是以至高无上的德性作为合格教化者的根本条件,而不是以帝王的权势为标准。所以,那些虽有君主地位而无最高德行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君主,更不是合格的教化者;他们既无资格统治人民,更无资格教化人民。因此,他的天子教化论实际上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君师合一论。这是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注重人君道德作用的极度发挥,也是对荀子强调君主教化作用的发展。

然而,实际上能够充任教化者的决定因素是权力,而不是道德的高下。因为,教化权利是一种政治权利,它并不与道德发生必然的联系。在现实中,也根本就不存在具有至高无上德行的天子。所以,董仲舒的天子教化论完全是一种理想,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因其是空想,所以,董仲舒所说的圣人只好从所谓尧、舜、禹、汤、文王的虚构历史政治中去寻找。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是,它却从理论形式上解决了德治实行者的资格问题,宣布一切不具有至高无上德行的君主,都不是合格的君主。这些不合格的君主常常会因政治的失误,而受到上天的谴告,以至被上天剥夺君王的地位。这对于从天意的高度鼓励君主进行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以及制约君主不顾道德要求肆意为非作歹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董仲舒看来,天子或圣人的教化是使社会得到治理的根本所在。《汉书·董仲舒传》载其对策之言:

今陛下贵为天子……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他认为,从古至今都是通过道德的教化来统治人民,才能够使社会得到安定与治理。否则,再多的刑罚也不起作用。董仲舒讲道德教化,与孔子、孟子一样重视的是道德的教化功能;但他又把这种教化功能比喻为堤防,具有防御的作用,这与荀子言礼的作用较为接近,因此,他讲的道德教化兼有防与化两种功能。这是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综合扬弃。

董仲舒所说的道德教化,主要是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来教化人们。他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先秦儒家讲德治的名目众多,各人所重也不同,孔子重仁,孟子重仁义,荀子重礼,董仲舒在儒学史上首次将先秦儒学大师们的说法统一起来,将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五常之道,使五常之道成为儒家德治的基本内容。加上他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妇的王道三纲,从而构成了以五常为教化内容、以维护三纲为教化目的的儒家教化理论。其后儒家的德治理论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脱这一基调。因此,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在儒家德治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仁义礼智信之中,董仲舒最重仁义。他在《春秋繁露》中专门列有《仁义法》,论说君主如何运用仁义来教化人们。他吸取孔子的仁者爱人及其统治者首先应当身正的思想,将教化的实行归结为仁义的实现。他说: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仁是对他人之爱,义是对自身的制约。只有以义正其身,才能有对他人之爱。因此,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首先是要能够行义,然后才谈得上行仁。而且,君主仁爱越远,他的德治的成就才越大,所谓“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相反,若是颠倒仁义的关系,对人讲义,对己言仁,这样的君主就会成为仅爱亲信的“危者”与只爱自身的“亡者”。孟子的仁政学说也讲仁义,但孟子未从人我之分来区分两者,董仲舒的仁义法的教化理论,用人我之分区分仁义,从而将君主的道德修养与德治的实行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深化。

依据他的德主刑辅的原则,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施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措施,如兴办各级学校,通过学校的道德教化,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使德治有教育的基础保证。这一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并且自汉以后被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它使儒家的德治学说的道德理念,通过学校传播到全社会,不仅使儒家的德治理念成为公认的政治观念,而且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兴旺发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还提议把学校的道德培养与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通过选拔、任用有德行的人才来充当官吏,引导人们对道德的向往,使德治得以有人才的保障。这也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采纳,对确立中国古代政治仕途制度影响极大。历代朝廷有一批由学校出身的官吏,是儒家的德治理论能够一直成为官方的统治理论的坚实社会基础。

董仲舒的德治学说,其后受到历代正统思想家的肯定,也为许多统治者所欣赏。但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历来是将君主个人的私欲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因此,包括董仲舒在内的许多儒家的德治学说,都只是统治者用来欺骗人们的说教,根本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实行。但是,儒家德治学说的积极意义还是值得发扬和继承的。

同类推荐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空前大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来完全不同。
  • 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言若讷,大勇若怯。我们看世事。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成大事、生活得轻松自如的,则常常是那些“笨蛋”、“傻子”。就像老子说的:“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 庄子思想新探

    庄子思想新探

    本书先编选庄子书中典型性文章加注加译,作为学习中的主要读书。其次在以此读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我讲课中的分析介绍和一些更新资料,以写成讲义。在此次成书时,我对这些文章进一步加上注释和能人讲解,使中青年读者能了解其愿意和进一步探索出哲学思维规律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文学上的写作技巧等。所以此书对于提高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是有帮助的。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热门推荐
  • hello暖心小娇妻

    hello暖心小娇妻

    那年夏天,林溪向乔雨琳保证过“无论在哪里,我林溪永远都不会忘记乔雨琳。”可是林溪从国外留学回来后,见到乔雨琳,却再也没有叫出那声“琳琳”而是从她身边走过。那年的夏天,也许我们都向彼此保证过,可是,谁都能正真做到呢?那年的夏天,许下的不离不弃,也许早已随风飘去,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许,也在各奔东西里,消失声迹。
  • 吸血鬼降临

    吸血鬼降临

    蓝色的血,也可以燃烧出火红的炽热!拥有人类血统的贵族小吸血鬼李斯?斯宾塞无意间吸食了一个人类女孩百丽儿的血液,从此开始了他神速的崛起,如彗星一般的璀璨人生。光辉灿烂的一生,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切都从那头龙开始!…………自此起,每天两更,一更中午12:00——14:00;二更20:00——23:00
  • 神宗道

    神宗道

    黄河浊水、沙淀水清;天上神玺,形遁影空。灼夏寒冬,花开禽鸣。天地人、鬼仙神,六道轮回终破碎。一代神明起。处,高之高;见,远之远。宇宙之大,不过手心一握。人间之多,不过心头一念。沙现水浊,天地人,四季分明。千年后他再次重生,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物总会笑傲,是英雄注定被膜拜。重生的他从孩童开始,一步一步慢慢长大,一点一点变得强大。千年前的使命他再次义无反顾担负,为了人类,为了修真界,他唯有走上巅峰,才能重整命运。神宗道,道亦道.....
  • 亚玛蓝号

    亚玛蓝号

    千年之前,精灵、魔族和魔法从这块大陆上消失了,而人类则被围困在大陆的西部,被诅咒永远无法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千年之后,维尔亚国的王子在一次爆炸中丧生——至少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他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
  • 罡气破九霄

    罡气破九霄

    一个瑰丽壮阔的大千世界一个主修罡源强者为尊的大千世界一个天骄辈出异体纷呈的千古盛世且看,一个从芸芸众生中走出的少年,看他如何修行,如何登临绝顶,俯瞰万古青天,独步天上地下!
  • 灭绝万重

    灭绝万重

    古泮一个疯狂迷信神魔仙的考古学家,在遥远的恒古肯定隐藏着神秘的神魔仙时代,似乎是上天为了印证他的猜想,在一次考古之中发现了一座庞大繁琐的祭台。从来没有出现在历史中的文字与图案祭台之上躺着一具干枯的尸体,尸体高达十丈……十丈约为三十三米!这究竟是神话中的巨人,还是传说中的妖魔?求仙途,登天梯,成真仙一世荆棘,绝代风华
  • 帝星赋之映月楼

    帝星赋之映月楼

    人生如梦,人身如幻。是梦是幻一念中,是假是真道成空,大梦恍惚千百世,蓦然回首阑珊中。我们的故事,从一个叫做映月城的地方开始......
  • 丹青客

    丹青客

    她,一只小树妖。而他确是天上战神——燎原。而他在人间的名字——百里玄策,她说她更喜欢。天命不敢违,而百里玄策,也是战神燎原,在与她分离后三十年背弃神职去与她相会。而她已香消玉损,留的一绢“堂前燕鸣几时归,柴扉轻开为你留。”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才子佳人,帝王美人,身处乱世,便注定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恨意绵长。我的眼前仿佛有一抹颀长的身影,与皎洁的月华一起,等待那缠绵的柔肠,守候那悲怆的坎坷,追忆那似水的流年。在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里,忘记了苦痛,忘记了伤痕,忘记了落寞。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华爱灯初上

    华爱灯初上

    前言:一个娱乐圈火的发紫的巨星一个落魄忙碌的陪酒千金他和她相遇会牵引出怎么样的故事?五年前,是她把他从幸福的云端推向阿修罗的地狱深渊。五年后,带着仇恨,冷血残酷的他刀刀凌迟着她,舔着刀口耻笑,在她每个伤口撒上痛苦的盐料。五年沧海,回到原点,一切……死于灰迹?还是死灰复燃?他和她的故事终究是曲终人散,还是娓娓道来的苦尽甘来?………8月的绛州成全一切的可能,也会拆散一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