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12

第12章 陈亮重事功的功利思想(2)

惟圣为能尽伦,自余于伦有不尽而非尽欺人以为伦也;惟王为能尽制,自余于制有不尽而非尽罔世以为制也。欺人者人常欺之,罔世者人常罔之,乌有欺罔而可以得人长世者乎(《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

三代圣王可以尽伦尽制,包括汉唐在内的后来君主虽然不能尽伦尽制,但是,不尽绝不是“假仁借义以行”的欺骗。因为欺人者人常欺之,罔世者人常罔之,如果汉唐君主只是行“假仁借义”的欺骗,人民也会用欺罔来对付他们,就绝不可能有长久的统治。

二是所谓偶“有与天地暗合者”的“暗合”说,陈亮批评说:

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赫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岂举世皆盲,便不可与共此光明乎?眼盲者摸索得着,故谓之暗合,不应二千年之间有眼皆盲也。……今不欲天地清明,赫日长在,只是这些子殄灭不得者便以为古今秘宝,因吾眼之偶开便以为得不传之绝学。三三两两,附耳而语,有同告密,画界而立,一似结坛,尽绝一世之人于门外,而谓二千年之君子皆盲眼不可点洗,二千年之天地日月若有若无,世界皆是利欲,斯道不绝者仅如缕耳。此英雄豪杰所以自绝于门外,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这些好说话且留着妆景足矣(《又乙巳秋书》,《陈亮集》。)。

眼盲本身无视力可言,故朱熹的“暗合”不过是说汉唐本无天理,只有如“眼盲者摸索得着”的“暗合”天理。陈亮从人的常识出发,认为眼盲只是少数人,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是盲人,也不可能两千年来的人都是瞎子,而无有对天理的认识。道学家说的两千年的天地日月若有若无,世界皆是利欲横流,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陈亮还指出了程朱为代表的道学家,一方面以“暗合”否定两千年的历史,另一方面又极力夸大自己的“吾眼之偶开”,“便以为得不传之绝学”的狂傲,这一狂傲的不传绝学不过是只可以用来作装饰景点的“好说话”。而道学所要否定的“立功建业”,正是陈亮所要肯定的,在道学家看来,汉唐的“立功建业”不过是反天理的人欲、功利,而陈亮则认为,汉唐的“立功建业”的功利正是天理的实现,或道的体现。

“假借”说与“暗合”说在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认心可以“有时而泯”,法可以“有时而废”,而有可以脱离人之外的所谓天理(《陈亮集·朱熹寄陈同甫书第八书》说:“但谓之无常泯,即是有时而泯矣;谓之无常废,即是有时而废矣。盖天理人欲之并行,其或断或续,固宜其如此。”)。陈亮则说:

夫心之用有不尽而无常泯,法之文有不备而无常废,人之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非天地常独运而人为有息也。人不立则天地不能以独运,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矣。夫“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者,非谓其舍人而为道也。若谓道之存亡非人所能与,则舍人可以为道,而释氏之言不诬矣。使人人可以为尧,万世皆尧,则道岂不光明盛大于天下;使人人无异于桀,则人纪不可修,天地不可立,而道之废亦已久矣。天地可架漏过时,则块然一物也;人心可以牵补度日,则半死不活之虫也。道于何处而常不息哉(《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

心有时而泯,可也;而谓千五百年常泯,可乎?法有时而废,可也;而谓千五百年常废,可乎?至于“全体只在利欲上”之语,窃恐待汉唐之君太浅狭,而世之君子有不厌于心者矣。……一生辛勤于尧舜相传之心法,不能点铁成金而不免以银为铁,使千五百年之间成一大空阙,人道泯息而不害天地之常运,而我独卓然而有见,无乃甚高而孤乎!宜亮之不能心服也(《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

针对朱熹的理论,陈亮明确提出心无常息、法无常废、道必须依人而存在的观念。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朱熹的“舍人可以为道”不过是佛教的理论。陈亮认为,道或天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如日当空,人有见有不见,但见与不见,都不害道与天理的存在;人非都是尧舜,故不能穷尽道与天理,这就是所谓心有不尽,法有不备;人又不都是桀纣,故不能完全背离道与天理,这就是所谓心无常泯,法无常废。在心有不尽、法有不备与心无常泯、法无常废之间,陈亮强调的是后者。既然心无常泯、法无常废,故人虽不能穷尽道与天理,却可以常行天理而合于道,而道或天理的存亡也不能离开人道而独运的。所以,汉唐虽不如三代,于道或天理有所不尽,但是,汉唐仍有天理的运行。若是以为汉唐以来千五百年只是反天理的人欲功利,天地就是块然一物,人也成了半死不活之虫。

他还针对道学家的汉唐之君有家天下的私心而否定汉唐之说,作出如下评论:

至于以位为乐,其情犹可以察者,不得其位则此心何所从发于仁政哉!以天下为己物,其情犹可察者,不总之于一家则人心何所底止!自三代圣人固已不讳其为家天下矣。天下,大物也,不是本领宏大,如何担当开廓得去?惟其事变万状而真心易以汨没,到得失枝落节处,其皎然者终不可诬耳。高祖太宗及皇家太祖,盖天地赖以常运而不息,人纪赖以接续而不坠,而谓道之存亡非人所能预,则过矣。汉唐之贤君果无一毫气力,则所谓卓然不泯灭者果何物邪?道非赖人以存,则释氏所谓千劫万劫者,是真有之矣(《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

即使汉唐之君有家天下的私心,也不能否认汉唐开国之君的本领宏大,而正是有赖于汉唐开国之君,仁政才得以推行,天理才常运而不息,人纪才接续而不坠。在陈亮看来,三代以后的家天下,是圣人都承认的历史发展趋势,惟其家天下,君主才可能有行天理、施仁政的地位与条件。

三、成人与功利

在同朱熹的辩论中,陈亮的功利思想除了主要表现在对三代、汉唐的王霸得失的论说外,还反映在他关于成人的理念上。他的成人理念是直接针对朱熹的要他以“醇儒自律”而发的:

夫人之所以与天地并立为三,以其有气也。孟子终日言仁义,而与公孙丑论一段勇如此之详,又自发为浩然之气,盖担当开廓不去,则亦何有于仁义哉?气不足以充其所知,才不足以发其所能,守规矩准绳而不敢有一毫走作,传先民之说而后学有所循,此子夏所以分出一门而谓之儒也。成人之道,宜未尽于此。故后世所谓有才而无德,有智勇而无仁义者,皆出于儒者之口。才德双行,智勇仁义交出而并见者,岂非诸儒有以引之乎?故亮以为学者,学为成人,而儒者亦一门户之大者耳。秘书不教以成人之道,而教以醇儒自律,岂揣岂分量则止于此乎(《又甲辰秋书》,《陈亮集》。)?

陈亮认为,人能够与天地并立为三,是因其有气。这个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而浩然之气绝不是道学家所解释的是仁义一类的东西,而是血气:“人只是这个人,气只是这个气,才只是这个才。譬之金银铜铁只是金银铜铁,炼有多少则器有精粗,岂其于本质之外,换出一般,以为绝世之美器哉!故浩然之气,百炼之血气也。”(《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所以,陈亮所说的气是指人的血气而言,并以为这一血气就是人的本质。人正是有了这一血气,才可以有“担当开廓”,仁义才能够有所落实。故他说的成人,是指有血气之人。因其有血气,故成人绝不是仅仅空谈仁义义理的儒生,而是能够“建功立业”的“才德双行、智勇仁义交出而并见者”。他以为,所谓儒不过是气不充、才不发的因循守旧之人,根本不能与他所说的成人相提并论。所以,他不赞成道学家的以“醇儒自律”。

故陈亮以为人生的追求就是成人:

天地人为三才,人生只是要做个人。圣人,人之极则邪。如圣人,方是成人。故告子路则曰:“亦可以为成人。”来谕谓“非成人之至”,诚是也。谓之圣人者,于人中为圣;谓之大人者,于人中为大。才立个儒者名字,固有不尽之处矣。学者,所以学成人也,而岂必其儒哉(同上。)?

陈亮的成人以圣人为标准,其实只是理想的人格。他的成人还有现实的人格,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与东晋时期的王猛,故他在给朱熹的信的结尾时说:“管仲、王景略之不作久矣,临染不胜浩叹之至。”(《又甲辰秋书》,《陈亮集》。)这是以管仲、王猛自许。朱熹复信说:“然夷吾、景略之事,亦不敢为同甫愿之。”则明确反对陈亮以管仲、王猛为榜样。

管仲与王猛尤其是管仲都是历史上以功业著称的人物,陈亮以他们为成人的现实人格,其着眼点正在于他们的显著功业,从他关于管仲的评论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孔子称管仲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曰:“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者以为孔氏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孟子力论以力假仁,而夫子称之如此,所谓“如其仁”者,盖曰似之而非也。观其语脉,决不如说者所云。故伊川所谓“如其仁”者,称其有仁之功用也。仁人明其道不计其功,夫子亦计人之功乎?若如伊川所云,则亦近于来谕所谓“喜获禽之多”矣。功用与心不相应,则伊川所论心迹元不曾判者,今亦有时而判乎(《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

陈亮认为,孔子的许管仲以仁,是因其有“九合诸侯”与抗击外夷的丰功伟业,并批评自孟子以来的后儒曲解孔子之义,于语法不合。他还援引程颢的解说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说明孔子称管仲之仁是与功业联系在一起的。陈亮关于管仲的这段评论是他与朱熹在王霸义利论辩中,最为明显肯定功利的地方。因此,陈亮在成人问题上的功利思想表现得更为明白。

从上可见,陈亮对汉唐及其管仲的论说中,都肯定他们在事功上的成就,并据以否定朱熹等道学家的汉唐专以人欲行、五伯无仁义之说;陈亮论成人,也以建功立业为其必备的条件,并以管仲、王猛为成人的代表,这些论说都集中地反映了陈亮功利思想。故陈傅良在评论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时说:

以不肖妄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功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则是天命可以苟得。以三代圣贤枉作功夫,则是人力可以独运,其弊上无兢畏之君;谓天命可以苟得,其弊下有觊觎之臣。二君子之论,不免为骄君乱臣之地,窃说未安也(《致陈同甫书》,《止斋集》卷三六。)。

以“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来概括陈亮的功利思想,这是符合陈亮的功利思想的。陈傅良的概括,也可表述为天理、仁义必落实到事功,或必由事功以见天理。所以,重事功是陈亮的功利思想根本观念。

四、陈亮功利思想的评价

对陈亮的功利思想,朱熹除了在其论辩中予以激烈的批评,还前后多次予以抨击。朱熹曾比较当时的江西陆九渊的陆学与陈亮的功利之学:

陆氏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为功利。……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朱子语类》卷一二三。)。

认为功利之学较之陆九渊的心学更为有害。在他看来,功利思想可以将人引导到为利而不顾一切的危险境地:“今浙中人却是计利害太甚,做成回互耳,其弊至于可以得利无不为。”(《朱子语类》卷一二二。)并惊叹:“陈同父之学已行到江西,浙人心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萧何,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朱子语类》卷一二三。)

朱熹说“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对陈亮的功利思想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陈亮虽然有强烈的功利思想,但是,在理论上却无有对功利合理性本身的学理性论说,而只是透过对汉唐与管仲的评价、成人理念的阐发来间接表达的。而且,他的功利思想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只注重功利的相关,而没有对人的主观动机的考虑,即朱熹所说的根本田地;只重心无常息,法无常废,而忽略了心有时而息,法有时而废;只强调人能弘道的一面,而否认了人也会离道的一面,如此等等。所以,连陈亮本人也不否认自己理论的粗俗。陈亮虽然有明确的功利思想,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功利主义的理论,这就是本文以功利思想为题的原因。

陈亮的功利思想在当时的出现,是当时社会需要的理论反映。在学术上,道学的空谈误国殃民,已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认识;而偏安的南宋,也面临着抵御北方金人入侵,收复失地的两大时代重任。无论是对道学空谈心性的矫正,还是在理论上为两大历史重任制造理论的依据,都需要一种重实的事功功利思想。所以,陈亮、叶适的功利思想一出现,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有朱熹的“家家谈王霸”的社会现象迅速出现。

作为一种理论,陈亮的事功的功利思想对鼓励人的建功立业、成就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事功的功利思想不讲动机,只求效果,也确实有朱熹所担忧的为利而不顾一切的消极后果。今天浙江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实业家、商业家,但也有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后果的诸多现象,这或许都与陈亮的功利思想的影响有某种联系。

同类推荐
  • 哲学盛宴

    哲学盛宴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德格尔说:“哲学不能引起现状的任何变化。不仅哲学不能,而且所有的一切只要是人的思索和图谋都不能做到。”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工具层面、实用层面、现实层面,甚至价值层面的“元思考”,它无力也无意回答许多现世和现实世界的责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哲学缺席,人类追求“意义”的冲动和企图都将乏力无着,实现无期。由此可见,哲学不仅有自己的问题和概念,而且它又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可供理解的语言图式或叙述模型。
  • 老夫子品评管子

    老夫子品评管子

    《管子》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曾经达到“家有之”的程度。《管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精气说,在继承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肯定“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内业》)“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世上万事万物,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管子》不但明确指出物质性,而且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也能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律。《管子》一书中,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被众多学者们视为“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的代表作。
  • 范畴篇

    范畴篇

    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范畴这个术语的,他规定出十个范畴,作为基本概念,它们是:实体、数量、关系、性质、活动、遭受、姿态、时间、地点、状态。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前面四个范畴,特别是性质,尤为重要。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热门推荐
  • 月芒法师传

    月芒法师传

    一个充满了冒险和激情的故事。绚丽多彩的魔法,洒脱飘逸的剑技;神秘的妖魔族,在苦难中挣扎前行。傲慢的圣族,蔑视着人界的生灵。沉睡的月之女神,潜伏的灰色罪恶。妖魔,仙灵轮回,因果你们还在,我便无惧!
  • 我是驱鬼师之梦中奇缘

    我是驱鬼师之梦中奇缘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最近在我身边,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每当我做梦时,就会穿越回古代,然而穿越后的我并没有现代记忆。在古代,我跟随师傅学法术,因为天资不凡,加上两世灵魂,所以很快就成了一名驱鬼师。一只无恶不作,法力高强的千年老鬼,有一次在吸食少女精血的时候,被师父发现。为了保护我,师父动用禁术,耗尽了生命,将他打成重伤。然而一千年一度的,“七月七,恶鬼兴”的日子,马上到来。如果让他捱到了这一天,法力必定大增,那时候我就打不过他了。而师父最后的心愿,就是要我必须要在这一天之前抓住他,消灭他。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TFBOYS之千总别走

    TFBOYS之千总别走

    这是一本甜文,你们喜不喜欢看穿越的?喜欢的话我就写穿越的,不过穿越现代还是古代我也不确定,说不定我脑子一抽就不写穿越的了,又或许我脑子一抽有些穿越的了
  • 服饰心理学

    服饰心理学

    服饰心理学的研究,当然要依托普通心理学。人的心理机制、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都是服饰心理学所必然涉及的内容。但是,服饰心理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即必须限定在衣服、佩饰、着装者及其关系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普通心理学并不能完全具备解谜的作用。同时,服饰心理学也涉及审美心理活动诸问题,但因本人著作中有专门的《服装美学》,所以对于美的认知问题,不再作为服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愿生在那幻想乡

    愿生在那幻想乡

    一万个人的心中会有一万个幻想乡!PS:其实就是幻想乡的故事合集啦,每一卷主角,设定都会不一样。不过都是幻想里面发生的故事就是了。
  • 梦幻仙旅

    梦幻仙旅

    一个白血病,快要死去的女子,本以为,生命已到了尽头,却不料有个人告诉她,说,他可以给她一个梦,在梦中完成她这一生,未走完的遗憾,她想,晚走一个月和早走一个也没什么区别,便沉睡,再次醒来,却是空白,以前的一切忘得干净,面对那残酷的,弱肉强食修仙世界,她一步一步走来,有了自己在乎的一切,朋友,姐妹,爱情……只是当有人告诉她这只是梦,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只是虚幻,所有的一切都破碎,梦醒一切都是虚无,可所有的一切已在她心里深深烙印下无法磨灭的痕迹,此时她该何去何从……
  • 我的地仙老板

    我的地仙老板

    零奇行走人世已经有八百多年了。他中过科举也当过官,虽然官名不响,但是也算清正廉洁,造福过一方;而后他也上过战场杀过敌,从驱逐倭寇到义和团成员,乃至于抗日时期的志士仁人;他也经过商,当过苦力,抛弃一切体会过人生之艰难......唐朝是地仙的鼎盛时期,那个时候地仙被称为土地神亦或是天神,以各种形象高调的出现在世人眼前,最强者甚至被奉为一国之师,光耀无比,风头一时无两,教徒万千。那个时候,天师斩妖,土地神馈赠万民是传颂最广的故事。但自唐朝鼎盛之后,邪魔隐匿,末法来临,地仙也无用武之地,逐渐没落于世人眼前,最终只能流转于人口耳相传之中,成那闲人茶余饭后所谈论的闲趣逸事,不复荣光。
  •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议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议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世的尽头

    三世的尽头

    为了封存前世的记忆,你会不会忍受千年的折磨纵身跳入忘川河?看他一遍一遍喝下孟婆汤走过奈何桥,你会不会有一丝心疼过自己的决定?三生石上刻下你们终究不会幸福,你还会相信他说的给你的承诺吗?第一世她说总有一天会亲手杀了那些伤害过她的人。第二世他守护她成为最优秀的杀手。第三世他告诉她不要再对他痴情。他说的话像一把匕首刺进她心里:“爱情多久可以被证明?我向你证明了一千多年,三生石上写的你我注定无法厮守,我也爱够了你。”她傲然转身离去,他却跪在她身后为她改变了整个世界,只为她曾经一句“愿流年安稳,你我缘定三生。”三世的尽头,留下了什么?对你的思念?还是我孑然一人的空梦?
  • 皇室公主你别逃之无法触及的爱

    皇室公主你别逃之无法触及的爱

    她——韩鄀翎,从日本留学回来了。在皇室学校和那个男生成欢喜冤家,被夺走了初吻,遭到男友的背叛,好友的唾弃。心情失落至极,一直陪在她身边的不是只有闺蜜,还有值得的人。就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却是独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