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11

第11章 陈亮重事功的功利思想(1)

陈亮是历史上与叶适齐名的思想家。他们都生活在偏安的南宋王朝,在学术上深感道学的静坐修养、空谈心性误国殃民,而揭诸功利的旗帜。陈亮尤以其豪爽不羁的性格,不顾世人的各种冷眼甚至处心积虑的迫害,而与当时的道学代表人物朱熹,展开了一场关于王霸义利的论辩,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功利思想。

这场论辩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轰动,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相当的意义。无论是中国思想史的教材,还是专著,在论说朱熹与陈亮时,多对此有所论及。束景南教授的名著《朱子大传》、蔡方鹿教授的《朱熹与中国文化》等书,更对其专门详论。本文拟主要依据陈亮在这次论辩中的言论,结合他的其他论说,来讨论陈亮的功利思想。

一、“各务其实”

陈亮的功利思想,是以道“出于事物之间”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与程朱理学的以理为世界的最高与最终本原不同,陈亮认为世界的存在不过是事物的存在。他说:

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遇其变,而天下安之。今载之《书》者皆是也(《经书发题》,《陈亮集》。)。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不是物,就是事。古代的三皇五帝所以能够国治民安,就在于他们深明事物之故,圣人的经典所言也是如此。所以,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只是事与物,这既是由古代帝王“发言立政”所证明的,也是圣人经典所肯定的。陈亮此说是为他的道“出于事物之间”的哲学理论制造历史与经典的依据。

世界的存在只是事物,人们所说的道、理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没有所谓事物之外的道与理。陈亮说:

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与应仲实》,《陈亮集》。)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勉强行道大有功》,《陈亮集》。)。

夫渊源正大之理,不于事物而达之,则孔孟之学,真迂阔矣……(同上。)

道与理的存在,不能离开事物,而只能通过事物体现出来。离开事物,就无所谓道与理。事物千差万别,道与理依事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同时,也没有任何可以离开事物而存在的道与理,道与理都是事物之道与事物之理,所以说“何物非道”。对道与理的探求,只能从事物中来寻求。如果离开事物来言道与理,这样的道理绝不是正大之理,也绝不是真正的孔孟之学,而是不符合圣人之道的“迂阔”之论。

既然道、理只能存在于事物中,那么,一切道与理都是与事物相关的“实”。在陈亮看来,只有合于“实”,才是合乎天道与圣人之道的,由此,他激烈地批评离开事物大谈所谓心性义理的道学是“尽废天下之实”: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送吴允成运干序》,《陈亮集》。)。

道学的空谈心性,以“尽心知性”、“学道爱人”等相标榜,不过是使人们丧失了各自应该具备的本领,其结果只能是“尽废天下之实”,“百事不理”,祸国殃民。他分别批评道学的程朱理学与陆学说:“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可哀也哉!”(《与应仲实》,《陈亮集》。)认为陆学的“心学”是“得之浅者”,程朱理学是“得之深者”,相对于事物而言,他们都未得其实。陈亮以为,一切人事与学说都必须合于事物之“实”,才能有致用之效。

为此,他提出了“各务其实”的功利思想,主张士人能言文章行义,居官能通政事书判,不同的人应该精通不同领域的事物,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功绩。在他看来,只有他的“各务其实”的功利思想,才能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各务其实”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观念。一是“务”,一是“实”。“务”是人为,是指人的作为;“实”不但指事物之实,更主要指效果之实。没有“务”就没有“实”,“实”必须通过“务”来实现,离开人为的“务”就无所谓“实”;同时,没有“实”也就无所谓“务”,因为“务”必须落实到事物中,而体现在效果上。所以,“各务其实”就是要求不同的人,通过各自的人为努力,去实现其相应的功效,也就是陈亮所说的事功。陈亮在上孝宗书中,曾批评道学家只“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为何物”,指责道学家的只知议论正大,而既无“务”,也无“实”的空谈。因此,讲求人为的“务”,重视客观效果的“实”,构成陈亮功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在人为的“务”与客观效果的“实”之间,“务”既是前提,也是保障、手段,“实”既是结果,也是目的所在。“务”以“实”为归,“实”必先有“务”。而“务”的人为,是由人的行动来实现,故陈亮的功利思想特别强调动的意义。他说:

风不动则不入,蛇不动则不行,龙不动则不能变化。今之君子欲以安坐感动者,是真腐儒之谈也。孔子以礼教人,犹必以古诗感动其善意,动荡其血脉,然后与礼相入;未兴于《诗》而立于礼,是真嚼木屑之类耳。况欲运天下于掌上者,不能震动则天下固运不转也。此说虽麄,其理却如此(《又癸卯秋书》,《陈亮集》。)。

陈亮所说的动,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但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行动,而与道学的安坐静养完全相反。所以,“务”的人为是指以“动”为特点的人的主观行动。在陈亮看来,万物都是因其动,而后才有变化发展的。教与学、治国与平天下同样需要“感动”、“震动”,否则,就不能收到相应的功效。因此,“务”的人为就是指人的行动。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取得事物的成功。强调动对成就功效的意义,是陈亮功利思想的重要特点。

因此,陈亮把动与安坐,看成他与道学的根本区别。一方面自许:“亮虽不肖,然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蒙瞳精神以自附于道学者也。”(《又甲辰秋书》,《陈亮集》。)另一方面,指责道学的“欲以安坐感动”是“真腐儒之谈”。他在答朱熹的信中将此点说得更为明确:

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麄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又甲辰秋书》,《陈亮集》。)。

陈亮在这里公开地承认,自己与研穷义理的道学之儒是不同的。道学只是纸上谈兵,空谈义理,而无一点实际的行动,他则要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来真正行动,付诸实行。他认为,不能像道学家那样安坐无为,而只有靠各人自己气力来行动,才可以挽救南宋的偏安危机:“度外之功,岂可以辏合而行乎?天下,大物也,须是自家气力可以干得动,挟得转,则天下之智力无非吾之智力,形同趋而势同利,虽异类可使不约而从也。若只是欲安坐而感动之,向来诸君子固已失之偏矣。”(《壬寅答元晦秘书书》,《陈亮集》。)所以,他批评朱熹为代表的诸儒的空谈心性而无行动的行为是道路走偏了,并不合乎圣人之道。并指出道学自诩的得不传之绝学,完全是毫无“实用”的好高骛远,“故亮以为得不传之绝学者,皆耳目不洪,见闻不惯之辞也。……使世人争骛高远以求之,东扶西倒而卒不着实用,则诸儒之所以引之者亦过矣”(《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所以,陈亮的“务”是具有“实用”之“务”,而非离开事物之实与人用的。

由于陈亮的“务”具有“实用”之义,因而,他的“各务其实”的“实”就是一种有“用”之“实”,是一种带有客观效果的“实”,他称之为“适用”。陈亮在与朱熹辩论成人的问题时,曾有过一个比喻:

管仲尽合有商量处,其见笑于儒者亦多,毕竟总其大体,却是个人,当得世界轻重有无,故孔子曰人也。亮之不肖,于今世儒者无能为役,其不足论甚矣,然亦自要做个人。非专徇管、萧以下规摹也,正欲搅金银铜铁镕作一器,要以适用为主耳(《又乙巳春书之一》,《陈亮集》。)。

朱熹在复信中,抓住陈亮比喻不当的理论缺陷批评说:“正如搅金银铜铁为一器,不惟坏却金银,而铜铁亦不得尽其铜铁之用也。”并说陈亮的“搅金银铜铁为一器而主于适用,则亦可见其立心之本在于功利,有非辨说所能文矣”(朱熹《寄陈同甫书第八书》,见《陈亮集》。)。陈亮在复朱熹的信中,也承认自己有譬喻不当的错误,但是,对“主于适用”的观点却无所变更。陈亮通过不恰当的譬喻,表明了自己功利思想的基本观念,这就是通过“搅金银铜铁为一器”的“务”,而做出有该器之“实”的“适用”器物。一器之“务”与“实”是如此,万事万物之“务”与“实”也是如此。是否有“适用”之“实”,不仅是“务”的目的,也是陈亮功利思想的根本所在。而这一以“适用”的“实”为追求的功利思想,正是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的中心所在。

二、王霸与义利

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并不如某些观点所认为的,只是功利与仁义的对立(束景南教授早已指出这点,参见《朱子大传》第十四章。)。其实,陈亮与朱熹不仅有对立,也有一致。因此,陈亮在信中曾将朱熹的一些观点许为“名言”(见《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而朱熹对陈亮的“关键”处,亦表示“鄙意所同未有多于此段者也”(朱熹《寄陈同甫书第八书》,见《陈亮集》。)。

在王霸义利的关系上,他们都反对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所以,朱熹指责陈亮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与陈同甫四》,《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而陈亮则回答:“而来教乃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则前后布列区区。宜其皆未见悉也。……诸儒自处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自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又甲辰秋书》,《陈亮集》。)认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不是自己的思想,是朱熹强加给了他,并指责道学家才有这样的思想,而申明自己的观念是“自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

对于陈亮所说的直上直下的“头颅”,陈亮并无明说,令人费解。束景南先生指出,这个“头颅”指的是道,亦即天理(《朱子大传》第十四章,第605页。)。这是深得陈亮本意的。以天理为最高的范畴,是陈亮与朱熹的共同点。但是,对天理与王霸义利的关系,二人却有根本不同的见解。在陈亮看来,天理与功利不是绝对对立的,相反,天理、义必须通过功利来体现,而没有可以脱离开功利的仁义。王道与霸道不是相反的,“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又甲辰秋书》,《陈亮集》。)。所以,仁义、王道是天理,功利、霸道未尝不合于天理。故王霸义利的关系,绝不是天理与义、王道对应,人欲与利、霸道相应的关系。陈亮说:

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地暗合者,是以亦能长久。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物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蕃而道何以长存乎!故亮以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而人物赖以生息。惟其时有转移,故其间不无渗漏(同上。)。

所谓近世诸儒,指以二程为代表的伊洛诸公,实际上也包括朱熹本人。陈亮表面上说王霸义利之辩由他们大明,但却对他们的说法从根本上持反对意见。在程朱道学看来,历史上只有三代是行天理、王道的,三代以后即使是人们所推崇的汉唐,也是专以人欲行的时代,故他们说千五百年来只是人欲横流的“架漏过时”,是只在“利欲场中走”(陈亮在《又乙巳春书之二》中说:“而秘书必谓汉唐并无子些本领,只是头出头没,偶有暗合处,便得功业成就,其实则是利欲场中走。”)。陈亮则认为,汉唐虽“不无渗漏”,但是,绝不是仅有人欲,而无天理,其间仍是天理通行的时代,三代与汉唐只是有尽与不尽之分:“某大概以为三代做得尽者也,汉唐不到尽者也。”(《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亮大意以为本领宏阔,工夫至到,便做得三代,有本领,无工夫,只做得汉唐。”(《又乙巳秋书》,《陈亮集》。)尽与不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天理与人欲、义与利、王与霸的根本对立。

程朱道学否认汉唐,又不得不承认汉唐盛世的历史事实,于是,他们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一是所谓“假仁借义以行”的“假借”说,即陈亮所说的“秘书必谓其假仁借义以行之”(《又乙巳春书之二》,《陈亮集》。)。所谓假借即是对世人的欺骗,陈亮则以为:

同类推荐
  • 哈佛逻辑课

    哈佛逻辑课

    逻辑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关系犹如空气与生命,我们绝不会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它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具有超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尔不群的。请让我们跟随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们,一同走进哈佛的逻辑思维世界。在领略哈佛风采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本书收集了安德烈·莫洛亚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沉重的明天再作者笔下显得举重若轻,压制隽永。他用清新的语调、十个班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五大人生问题。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莫洛亚机智诙谐的生活艺术,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是以为用诗意话语记载伟大深刻思考、用精妙语言解释生活智慧的伟大艺术家!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沉思录Ⅱ

    沉思录Ⅱ

    本书汇集了爱比克泰德其中的部分思想精华,以精辟而又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授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真义。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热门推荐
  • 血族圣帝

    血族圣帝

    创世之神,不经意的动作,让世间多出了一个异族。他们称自己为血族,而在旁人看来,他们不过是靠着人血为生的吸血鬼。他们气质优雅,有着自己的生活法则,却处处受人排挤,遭受着世间的不公平待遇。然而恰恰他们又有着无尽的生命和不老的青春,这似乎像是一个诅咒,要让他们永久的活在世人的排挤中。血族亲王的长子,带着这个疑问,把西方诸神搅得天翻地覆,只为寻求一个答案。
  • 跳舞的人

    跳舞的人

    你想成为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吗?请看主人公吴良。你想处理好与身边女人的关系吗?请看主人公吴良。
  • 师姐轻点疼

    师姐轻点疼

    如果你有一个嚣张跋扈又逗比的大师姐你会怎么办?众弟子表示,师姐很脱线,无事请绕行。墨凌轩嫌恶地皱皱眉,这种人就该揍一顿!可是……自己打不过……苏箐越挑挑眉,只要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什么都不在话下……等……等!!师姐你放下我的琴!!哦!!!不!!我!的!琴!!顾长歌抠了抠耳朵,表示:啊?你们刚才在说什么?我们什么也没说!!!!
  • 孽海豪门

    孽海豪门

    乖乖妞变身罗刹女现身T岛,脚踩高富帅,手拎真善美,玩转豪门,颠覆贵族!欠我的钱,用心来填!欠我的情,拿命来还!!复仇,从恶魔的觉醒开始!!!
  • 混沌之重来

    混沌之重来

    屌丝楚问天是这亿万蚁族中的一个,奈何,命运好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正值大好青春,却得了不治之症,就在生命的尽头,却遇到了自己的师傅,一位曾经强大仙帝的仙器,开始修真。为报师傅再造之恩,从此走上了为师复仇的道路。成长道路坎坷,西方的吸血鬼,教廷,东海上的忍者亦或是那神秘的婆罗门都将臣服在我的脚下,哪怕敌人是强大的仙帝,也不后退!在他成就圣人之位时,发现原来在他身处的星空之外还有更加强大的世界,强大到自己的世界只是他们的附属品,身为这个世界的顶端强者,怎可看着自己所处的星空受到欺辱,唯有战!
  • 穿越之锦绣荣华

    穿越之锦绣荣华

    穆锦程觉得,自己这次穿越,穿得还不错。曾祖母是大长公主,当今圣上嫡亲的姑姑,父亲是毅勇侯府的侯爷,母亲是金陵王的嫡长女……而自己,打一出生,就封了世子。这一生,怎么瞧,都该怎么着的花团锦簇,荣华无量。就是……就是,她要真的是个男的,就好了!
  • 丫头许你来世今生要不要

    丫头许你来世今生要不要

    倾国倾城的容颜不是她想要的,权倾天下不是她所追求的,她只是希望可以一生一世一双人而已。可是,一道圣旨,她嫁给那个比自己父亲还要大的皇帝。一入宫门深是海,她扮丑颜,成为低等宫女,面对一连串的艰辛考验,她从容以对,没曾想却牵动了两个君王的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所欲致患经

    佛说所欲致患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辉山侯

    辉山侯

    《辉山侯》是历史虚构小说,他不拘于任何一个时代,故事讲述某年月日,君山号大副何源君受船长委托,为黑君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卑鄙小人的陷害,被打入地牢。狱友公孙正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辉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何源君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辉山侯,经过精心谋划,报答了恩人,亦报大仇。充满传奇色彩,奇特新颖,文笔俱佳引人入胜。
  • 神话探幽

    神话探幽

    民间文化是一方丰饶绚丽的园田,人类文化艺术史上一切引以自豪的奇范、巨树、大多根植于它的沃土,并因其内蕴丰厚、基拙深广而葆有无尽的魅力和特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