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16

第16章 传统政治文化批判与当代民主建设(1)

在八十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锐利武器,同时也是为之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两个方面在今天仍是没有很好实现。

单就民主而论,今天社会民主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恐怕很难见到公开反对民主的人物了。但是,民主又很不健全,在某些地方人们的民主权利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这也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的民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因此,批判地剖析传统政治文化,分析其在今天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表现,追寻其发生影响的原因,对当今的民主建设是有直接的积极作用的。

一、传统政治文化简剖

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这一未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国度而言,主要是指封建政治文化。

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最易见的事实,就是君主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主宰一切。《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社会上的亿万臣民,即使位居三公九卿的权贵,在君主面前都是毫无一点自主权的奴仆。因此,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根本否定人的平等权利、个性自由以及民主,君主至上则是其核心观念。

君主至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是亿万臣民无条件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威。在这一人际关系中只有一个权威,即君主的权威,亦是绝对的权威。君权要通过各级官吏来实现,各级官吏是以君主代理人的身份来行使权力的,从庶民到君主间的各种政治等级,相互间的关系只是卑对尊的服从,最终归结为对皇帝一人的服从。

传统政治生活中这种人与人间的关系,把全社会分成了对立的两个方面,一面是有权势的命令者,一面是受奴役的服从者,从而导致权利与义务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权势者享有不受限制的一切权利,而不负有任何义务;另一方面是被奴役者处于只有义务,而无丝毫权利的可悲境地。因此,普遍的公开不平等就成为封建社会理所当然的现实秩序。

君主至上反映于政治生活,是以君主一个人的命令为唯一的信条。这个信条要求人们对君主只能盲目地服从,而绝不容许有丝毫的怀疑与反对。谁敢对这一信条有所违背,就会被视为犯了天条,大逆不道,轻则治罪,重则株连九族。历史上页页都有这样血淋淋的记载。

在这样的政治准则之下,社会形成了对君主的个人崇拜迷信之风,与之相应的是全社会普遍盲从之风。唯上是从,成为人们在封建政治生活中的常识习惯。在这样的社会中,就必然排斥思考怀疑,而引导人们向盲从与奴化方向发展;就必然否定对真、善、美、正义的追求,淡化乃至消除对这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价值取向的追求;就必然导致否定法制,使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成为一句骗人的空话。这就难怪封建君主的政令,哪怕是极为荒诞的政令,都会得到臣民的狂热拥护,而下级臣属为表忠心的层层加码,又注定将其演变成一场深重的政治灾难。相反,为民请命者倒注定只能成为历史的悲剧人物。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民贵君轻、道义比君令更根本的观念。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语》说:“事君从其义,不阿其惑。”《荀子》讲:“从道不从君。”《春秋繁露》更称赞司马子反的“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平”,是“当仁不让”。但是,在君权至上的政治生活中,这些议论除了培养出个别杀身成仁的志士、为民请命的清官外,很少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

由上述人际关系与政治生活准则所决定,封建社会一个人的政治升迁,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唯贤是举。虽也有考核、监督的政府机构,但只是对君权负责的设施。官员的政治升迁,根本不是凭道德、才干、政绩来决定,而完全取决于君主与上级官吏的好恶。如汉文帝喜邓通,邓通官至上大夫;哀帝悦董贤之貌,董贤官拜大司马。相反,许多才德超群之士,因不得皇帝、权臣的好感,而贬在下流,连为群儒之首的董仲舒也要受公孙弘的排斥。难怪王充要在《论衡·逢遇》中发出这样的愤叹:“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这就使得对皇帝负责、讨好上司,根本不管人民死活,成为绝大多数官吏为官之道的金科玉律。因此,官场中有所谓不开罪权贵的“护官符”,《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的就是这回事。

而一旦取得一官半职,有了一定权势,就成了该权限内的君权代理,拥有在该权限内决断一切的权力。有权就有一切,成为传统政治文化中不争的事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一个写照。权力拜物教浸透到社会生活中,以致许多人终生为谋一官半职,而不惜在科试中耗尽青春与生命。

为了谋取官职,阿谀奉承、贿赂钱财、攀附权贵、认贼作父等各种令人不齿的丑行,几乎都集中在封建官场政治中。《官场现形记》这一现实批判小说,就是对封建官场政治淋漓尽致的揭发。在这样的风气下,培养出许多两重人格的投机政客与官吏:道德龌龊,人品卑劣,但外表冠冕堂皇,“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就是他们的最好形象;才能浅庸,不学无术,但不失为拍马的高手,钻营的能人;对皇帝、上司奴骨十足,唯唯诺诺,对百姓民众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等。

而正是这批两重人格的官吏操纵着社会政治生活,从而使官场成为人品污浊之流得意忘形的天堂,政治腐败的普遍化更成为封建社会的不治之症。因其普遍的腐败,才民不聊生;因其民不聊生,才会有清官的观念。

所以,清官的观念并不表示封建社会的政治清明,而是在普遍腐败黑暗(腐败必然黑暗)之下无奈的一种精神寄托。

传统政治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构成作为根基的。前贤指出,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是由家族而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走的是一条维新的道路。因此,宗法的家长制成为社会的组织细胞,人们借助血缘纽带的联系组成家庭、家族,家有家长、族有族长。家长是一家之主,族长是家族的领袖。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君主至上,正是家长制在国家范围的扩充,因此,具有极其广泛、深厚的社会根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最重人的伦理关系,由此决定着传统政治与伦理的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政治原则与伦理原则的认同性。一方面,政治以伦理为其内在的规定,如为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仁政、德治,就以伦理的仁、德为其要求。

另一方面,是二者的直接相通,如伦理的亲亲,在政治上表现为任人唯亲,这就使封建政治盛行裙带之风。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其民间的说明。《红楼梦》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其体现。又如忠与孝,前者是处理君臣政治关系的政治准则,后者是处理父子关系的伦理原则,但移孝为忠、推孝及忠,乃是历代统治者用人的不成文法。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几乎成为封建时代人人皆知的常识。

第二是伦理的道德修养以政治为归宿。其最突出的理论莫过于《大学》的修齐治平,这就是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而以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为归宿。宋代以来,《大学》成为四书之一,正是由这一独特的内容所决定。这样,政治追求就由内在外化为道德修养的目标,而伦理修养又外在化为政治的行动。因此内圣外王不过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伦理的理想人格亦是政治上的完善人格,董仲舒以圣人为天子,就是其最好的说明。

传统政治与伦理的紧密联系,使伦理化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给君主至上的封建政治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传统政治文化变成了人的情感所较易接受的东西,并由此潜移默化,形成千年积淀的政治习俗。在此风气下,盲从及其必然伴随的全社会愚昧,就永无终结之日。

同类推荐
  • 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这本书收录了梁濑溟先生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濑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书中的主题有人生的意义及态度、欲望与态度、人生观、道德观、儿童心理及青年修养问题、朋友与信用、择业、中国文化问题及构造问题、求学与不老、成功与失败以及谈佛、宗教等方面。该作品是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精华作品的集萃。
  • 马克思主义说明

    马克思主义说明

    马克思何许人也?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本小书正是要介绍他的思想、生平与著作,提供一个逻辑清晰而又不失笑点的全面视角,把漫画与哲学、幽默感与整合概括的学术精神相结合,通过其现实性来展现这位反资本主义理论巨匠的思想。马克思长久不衰的名气正是来自于他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危机的阐释。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下去,在本书中我们将读到有关资本的侦探小说——《追忆逝水价值》。我们还将重新追踪资本积累的机制,直到洞悉商品拜物教的秘密。本书既是一份备忘录,也是一堂导论课程,同时还是一本趣味读物,本书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工具箱。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哲学盛宴

    哲学盛宴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德格尔说:“哲学不能引起现状的任何变化。不仅哲学不能,而且所有的一切只要是人的思索和图谋都不能做到。”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工具层面、实用层面、现实层面,甚至价值层面的“元思考”,它无力也无意回答许多现世和现实世界的责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哲学缺席,人类追求“意义”的冲动和企图都将乏力无着,实现无期。由此可见,哲学不仅有自己的问题和概念,而且它又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可供理解的语言图式或叙述模型。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热门推荐
  • 爱上已婚女人

    爱上已婚女人

    那天,我去咖啡馆上班,我遇到了她,一个开着奔驰车的富婆。她说她叫兰姐,我想我爱上了她.....
  • 男人是狗

    男人是狗

    女人们,男人究竟是虽怜犹贱?还是虽贱犹怜?看了这本书,你就清楚啦!这本书并没想要揭男人的底,也并非想拍女人的马屁,只想告诉全天下女人,我们男人要的其实并不多,千万别让男人得寸进尺!狗也许可爱,但宠过头了,后果不堪设想。希望这本书可以让天下男女更了解彼此,更能够互相扶持。
  • 豪门遗珠之与子成说

    豪门遗珠之与子成说

    他是照进她漆黑生命里的一抹暖阳,温暖而炙热,让她在人生最灰暗的那段时光里重拾信心。因此重归家族后,她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报答他。怎么报答最好呢?少年时的他一脸玩味——……以身相许吧。可为啥当落羽杉再次碰到这个男人的时候,他有了未婚妻?!!本作品独家首发于晋江文学城,谢绝转载
  • 重生女配不做白月光

    重生女配不做白月光

    某一天,孙女问席陆泽:“爷爷,听说你年轻的时候是奶奶的痴汉!”席陆泽撇撇嘴,骄傲的说:“你们奶奶才是我的迷妹!”席嘉木:“爸,那当年是谁把妈妈高中证件照给偷偷抠下来?是谁给妈妈买水喝还事先偷偷喝一口?是谁在我小时候和我说,男子汉不许缠着妈妈,结果你自己天天缠着她!”
  • 吾当不朽

    吾当不朽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仁王般若实相论

    仁王般若实相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妖怪不妖

    妖怪不妖

    妖怪降下的诅咒使得空也家的历代子孙只能够和妖怪通婚并且产子,而末代当家的这对父子却因为有着纯粹的妖瞳而被家族畏惧排斥着...就此悲苦寂寞的半妖少年邂逅了一个又一个妖怪......半妖少年和妖怪们的同居生活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感动一个又一个的欢喜渐渐的填满着所有空虚寂寞的心...
  • 给加西亚的信(精)

    给加西亚的信(精)

    898年4月至12月,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莱急需以闪电般的速度把一封绝密信件以最安全的方式送到加西亚将军手上。经过推荐,一名叫安德鲁·罗文的年轻中尉担当这一项关系国事的重任。他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信交给加西亚。这个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它几乎已被翻译成所有语言,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全球累计销售达八亿册。它代表着敬业、忠诚、勤奋、主动、自信,成为一种承诺,一种敬业精神的荣誉象征。有许多军队和企业将这本书发士兵和职员,以示表彰。今天,人们阅读着这本承载百年智慧的小书,强烈地震撼着久已单调枯燥的心弦。
  • 花渡青玉案

    花渡青玉案

    生若求不得,死如爱别离。是今生相伴或来世再惜。
  • 唐门逆子

    唐门逆子

    龙朔,一个唐门少主年轻时风流赌约的产物。找回自己的身世后,迎来的却是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被家族排挤,长子的身份不被承认。而他面对自己的父亲时,却只称呼“老爷”,从来没有叫过一声“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