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4400000023

第23章 《俱舍论》及《成实论》(1)

§§§第一节 世亲菩萨与《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理论,在阿毗达磨论典中,可谓最富哲学性与分析性。作者名世亲,梵名音译婆薮槃豆、筏苏槃豆、筏苏畔徒、波薮槃头、婆修槃豆。又作天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有宗)创始人之一。公元4—5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人,乃国师婆罗门尸迦第二子。与其兄无著初于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直入大乘,世亲欲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为众讲“毗婆沙”,因为《阿毗昙心论》、《阿毗昙心经》、《杂阿毗昙心论》除了《杂阿毗昙心论》最后加上一品做为补充外,上述三论之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教理细节上彼此有所不同和发展。虽然《杂阿毗昙心论》之教理系统理贯,阐释亦精,然其系统仿照《阿毗昙心论》,其安排亦未臻完善。为去其缺点,世亲造了系统完整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计六百颂,而且加了注释。据说世亲初抨击大乘佛教,谓大乘佛教非佛说。后无著以方便开示,始悟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其论著与注释之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瑜伽学派之基础。重要著作有《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四十多种。然而,并不因为世亲改宗大乘而使《阿毗达磨俱舍论》失色,相反,《俱舍论》在印度原有“聪明论”之称,系世亲早期半生精力所聚之学,虽然后来将世亲之《俱舍论》与“唯识”分为大小乘二系,一生中的两个阶段;但就世亲而言世亲,不论从任何角度,欲了解整个世亲的思想,则重唯识者亦必须重《俱舍》不可;重《俱舍》者,当然亦必须要重其后期的唯识不可。欲了解后期的唯识,亦必须从早期的《俱舍》下手不可。故古德有“唯识三年”、“《俱舍》八年”的名训。由此可知《俱舍论》在整个佛学上的重要,藏传佛教将《俱舍论》列为一个扎巴到格西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

关于世亲,另据现代学者之考证,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称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之论师(称古世亲)。历来将一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大师所译《婆薮槃豆传》之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之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之资料。古世亲即富娄沙富罗城尸迦之子、无著之弟,出家后初学一切有部之学,后转习大乘,其年代应在公元320—380年间。新世亲之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说一切有部,然后又倾向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帙底也礼遇。其年代约在公元400—480年间。《阿毗达磨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均为新世亲所造。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内容共分为:界、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定、破我等九品,古来为了记忆起见,有所谓“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的偈颂。《俱舍论》的构成,首由现实世界的分析,综合出发,阐明了诸法的本体和作用,这就是界品和根品的主要内容。其次的世间品和世品、随眠品,则说明了迷界的果、因、缘等三部门。迷界的世界分为生类的世界(有情世界)和不含生类的物理世界(器世间)二类。此中器世间心经:成、住、坏、空等四劫而循环;生类世界必依生、本、死、中等四有而存在,同时更认为它必经十二因缘轮回转生,为迷界的业,行业分为身、语、意三业。此中,身业与语业露于表面故,故叫表业。对此意业覆藏于内心故,叫做无表业。为迷界的随眠,就是所谓的烦恼或惑,这大别为根本烦恼和枝末烦恼。此中迷于四谛理的叫做见惑,迷于感觉对象的事界叫做思惑(又叫修惑)。思惑虽以贫、慎、痴、慢等根本烦恼为体,但不管迷的见惑也好,迷的思惑也好,都把它配以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说明之。

贤圣品、智品、定品是阐明修行与悟证的果、因、缘的部门。其中贤圣是关系修行的二种阶梯,此中贤圣有三贤及四善根二类,圣位有有学、无学二类。无学位就是阿罗汉果,为佛弟子最高的阶位。但能得此果的因,非智莫亦故,智复分为:有漏智与无漏智二类。有漏智共有:生得、闻、思、修等四闻;无漏慧共有:法智(断迷于欲界四谛理的智慧)、类智(断迷于色界、无色界之同类惑,相似法智故叫类智)二类。能发生无漏智的原因,无非是定(心一境性)故,又把它分为生得定和修得定二类。可见定为修行阶梯的助“缘”了。

最后的破我品是站在佛教的无我立场,针对外道及异执之有我邪见而发的。要之,《俱舍论》以存在论为出发点,渐次进入伦理论以至宗教的实践,即:首指出规定我人一切存在的行为(业),然后再进一步地探究行为的根源——心作用。更将最高的人格完成——善置于阿罗汉,而认为善的实现,必须体得无我的宗教生活。可见《俱舍论》首尾一贯,理路井然,有着严密的组织了。其组织如下表:

《俱舍论》之能成为佛学的基础理论,而至今研究不绝,其理由固然是起因于它对问题的赅备与整饬的美妙,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哲学上有许多的贡献,即把一切万有以五位七十五法事归类。这在在论门的界品和根品中阐述甚详。五位法就是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等五法。《俱舍论》就是以此五种范畴,统辖了一切万有的存在。“法”是梵语“达磨”或“达摩”的意译。达磨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就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这就是说,每一事物保持它特有的性质和形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一看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温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看便生起对水的了解。俄典中的“一切法”或“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者“宇宙万有”的意思。轨生物解是说有一定的规范,可以使人产生认识。任持自性是任载摄持自身的特征或质的规定性。这就是说明,作为“法”有两方面的规定,即:自有特性和能为轨范而使人理解。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大是小,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恒常不变,并由此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但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细微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如眼根,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其他任何一法,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合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日常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法”就是现象。

五位法中,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意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王”,是对于心所而言,为心所所依。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为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学论述心分为二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部分,称为识;一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与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也称不相应行法,略称不相应法。心所法亦可称为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心法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故称为心不相应或不相立。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它与色法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是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前四种法通称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就是说五类法可以概括为二大类,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分别为有为和无为二种。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宇宙万有分为二类。

《俱舍论》的五位法,以色法领先,强调了色法引起心法。以后大乘的五位法,以心法领先,将色法排在了心法、心所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表现出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一种差异;同时《大乘百法明门论》亦为世亲所造,亦可看出世亲的思想由小乘向大乘的过渡。《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如下:

(一)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

(二)心法一:心王(摄六识);

(三)心所法四十六,计六位:

1大地法有十种: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2大善地法有十种: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

3大烦恼地法有六种:痴、放逸、懈怠、不信、昏忱、棹举,

4不大善地法有二种:无惭、无愧,

5小烦恼地法有十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

6不定地法有八种: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

(四)不相应行法十四种: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

(五)无为法三种:虚空无灭、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五位的分类,早见于《品类足论》中,而且起源甚古。原始佛教一般都将有为法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来总括,但《俱舍论》却把它摄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等四位中,以表无常的有为世界,而于第五位摄取无为法,那么五蕴与四位之关系究竟如何呢?前者的色与后者的色,在大体上是相同的,而前者的识亦相当于后者的心。只是受想行三蕴与心所和不相应行二位的配合,盖受想行三蕴统为心作用,但行蕴却包含着非普通心作用的东西。此三蕴的顺序无非是暗示人的心理过程,所以在行蕴的概念中,必须把非心作用的成分别立为不相应行。故其余的受想二蕴摄入心所了,如此将五蕴中含有暧昧概念的成分清除后,从新使其脱胎成为论理哲学,这就是《俱舍论》创制五位法的意义及进步发展。总之,五位法的分类,为说一切有部适应时代的创见,是原始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思想的特征。

《俱舍论》作为《大毗婆沙论》之纲要书,乃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汉译本有:一为陈天嘉四年(563)真谛所译之《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对之,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译之《俱舍论》三十卷为《新俱舍》,两本均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九册。该论典在印度、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在中国,《俱舍论》译出之后,即取代前此之毗昙宗,而成为隋唐佛教十三宗之一的俱舍宗。日本在奈良时代传入《俱舍论》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研究学传统延续至现代。在印度及中国西藏,亦盛行研究,梵本已于西藏发现,西藏译本除此之外,犹保存有满增、寂天、陈那等之注释。汉译有安慧《俱舍论实义疏》之残本五卷,敦煌本有此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真谛注《旧俱舍疏》十六卷,《义疏》五十三卷已逸失;有普光之《俱舍论记》三十卷及法宝之《俱舍论疏》三十卷,注释玄奘之译本,向被视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籍。另外圆辉之《俱舍论颂疏》三十卷亦受珍视,此疏省略争论部分,简明地解释有部教理,故容易理解。

同类推荐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 中国佛教文学

    中国佛教文学

    本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佛教的产生与基本要义、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学、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余响期——佛教与近现代文学
  •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 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

    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

    《智慧人生》写大手印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智慧“看法”,分为两个部分:人生方向——智慧路标,人生选择——智慧问答,内容涉及怎么在工作中兼顾修行,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影响家人、怎么对待爱情、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修行人怎么面对日常纠纷、怎么看待社会热议的一些问题,等等。第一部分为散谈随笔,第二部分为问答形式。问答多临阵相遇,直面“交锋”,机锋外露,流于自性,妙趣盎然。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二是鲜活生动,包罗万象——因为问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行业、心病不同,问答之间便显出了一种大海般的宽广,集结了当下生活和修行中的方方面。
  • 往事百语(三)

    往事百语(三)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影后大人,皇冠掉了

    重生之:影后大人,皇冠掉了

    上一世,某些人亏欠她太多了。这一世,老天既然让她重生,她就一定要把握住机会。重生.?复仇.?逆袭.?璀璨夺目的灯光,雷动轰鸣的掌声,众星捧月的待遇,还有...还有某些人嫉妒的目光......好久不见呵......
  • 樱花下的爱恋,穿越千年

    樱花下的爱恋,穿越千年

    那年,他身受重伤,他还只是一个七岁孩童,但纯真坚毅的脸上却充满冰冷,他隐约在模糊中看到了一个明媚的身影,淡粉色的衣服与她身后不知名的树上开的花的颜色是那么和谐,恍如隔世般冲他笑着,而他的心也变在那一刻沉沦。再见之时,她已然不是当初的她,而他依旧是冰冷的他。可去不知为什么,他对她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第一次见她,外人传的没有情丝的他笑了。第二次见她,嗜血如魔的他对她产生了兴趣。第三次,便将她和梦中的小女孩重合在了一起。一直到后来,开启了漫长的追妻之路。
  • 第43条疤痕

    第43条疤痕

    14岁的少女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非洲丛林赢得了各类危险人物的尊重,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又是什么力量让她忽然消失,直至10年之后又一次现身?亿万富翁的女儿在一次非洲旅行中神秘失踪,长达4年的寻找,雇佣兵、私家侦探、甚至国家力量的介入,女孩仍然杳无音讯,真相如何被掩埋?这是一本拥有着所有黑暗元素的小说——无止境的欲望、杀戮、性侵、迫害、绝望直至死亡,即便如此,在每一条疤痕的深处,依然清晰可见纯真、善良、信任、勇敢的光亮。
  • 九命真灵

    九命真灵

    九世流转,千年真灵。不以身形见真灵。世界所有的形都是因缘而起,生生灭灭、流动变化的虚幻之身。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无论心迹藏的多深,只要存在,就能被察觉到。真灵像空气,你看不到,闻不到,听不到,触不到,尝不到,但你知道,于生命而言,没有空气将无法呼吸存活。真灵有洞悉事实真相之力,还可以看到来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便可穿越时空。当你有缘看到这卷书,真灵将引领你进入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我将心无旁骛把我所知道的写下来,无论它被流转或雪藏,或灰飞烟灭。也许对我们来说它只是一个梦幻泡影,但在历史长河里,它真真实实的存在过。愿你我断思惑,不再入欲界受生死之苦。顿首礼敬,一日一更。
  • 沙漠动物探索大百科

    沙漠动物探索大百科

    本书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沙漠动物辑录成册。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将沙漠动物分为哺乳类、鸟类、爬行类、昆虫类等,介绍了沙漠动物的习性、觅食特点、繁殖方式等知识。
  • 鬼域天书

    鬼域天书

    我是一个幻想着美好生活的普通人,但是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普通,一切的一切,都在逼迫我,在社会的夹角里实在难以生存,我该怎么办?我的祖先曾经到底做了什么事,让我被这种事情所缠绕,我不就是渴望一个普通的家庭吗?为什么为什么?不相信,为了生活,不管什么我也要去做,盗墓?杀人?放火?
  • 光明石神

    光明石神

    你说我是野种?看我把你赶出家门!你说我是旁门左道?看我把你打得满地找牙!你说我配不上她?看我抱着她笑靥如花!毁誉?冷眼?干我何事!吾心直指巅峰,何人可挡?
  • 盘古开天之前

    盘古开天之前

    盘古为什么要开天?盘古开天之前是什么?三界之前是洪荒,洪荒之前是盘古开天混沌之前又是什么?盘古在混沌之中开天辟地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混沌又是什么?其实混沌一直都在,从未走远跟随这个凡人宁三四的步伐一起走进《盘古开天之前》借他的手讲述一段传奇的故事
  • 仙征

    仙征

    超级宅男刘辩,在一次车祸事故中,灵魂伴随神秘莲花石灯穿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成为登基前两年的短命废帝汉少帝。这是一个修真练仙的世界,神仙方士和妖魔鬼怪再这个世界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真实存在。且看男主角如何在这个猛将遍地、美女如云的仙侠世界里走上成龙为皇,一统天下征途,如何借助帝王之尊、收获天下信仰力量,踏上修真练仙、最终成为至高圣尊辉煌征程。《仙征》读者交流群:129394326;欢迎各位童鞋进群交流。
  • 青春暖暖,许你十年

    青春暖暖,许你十年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还有那么多那么多时间的以后。相遇,相知,相离,青春他是个什么东西?天真岁月不忍欺,青春荒唐我不负你。阳光明媚,依旧暖暖,许你十年,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