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父母对生活的很多领域都缺乏控制力。但幸运的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时,父母的积极态度会产生很正面的作用。那么父母怎么做才算得上积极呢?首先就是纪律。塑造孩子、指引孩子是父母神圣的职责。
我们得承认,孩子往往任性、叛逆、不服管,所以想制定出纪律来约束孩子很难。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用纪律来塑造孩子的性格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更进一步说,正面地为人父母就是要关心孩子每天所学的东西,而不是只量化地看他们学得多还是学得少。对父母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以此来判断他是否产生挫败感。当孩子需要面对和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时,父母是他最重要的同盟。当然,在这纪律和教育的背后,父母的任务不只是照顾孩子起居这么简单,他们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把孩子从完全依赖父母的婴儿,培养成独立的、负责任的成年人。
这一章要讨论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希望这些方法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无私的人,懂得帮助别人建立自信,而不是毁掉别人的自信。
惩罚孩子,但别伤他的自尊心现在我们谈论的自尊、自信和惩罚的问题非常重要。惩罚,特别是体罚,会不会毁掉孩子的心灵?这就需要视父母的动机和意图而定。这不是打还是不打的问题,而是怎么惩罚、用什么方法惩罚和为什么惩罚的问题。
其实,这个话题我已经在我的《敢于惩戒》一书中讨论过了,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特别是要思考惩罚与孩子自我认知的关系。
如果使用得当,体罚会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而且我也赞成父母对孩子进行一点体罚。不过,体罚和其他任何手段一样,都有对错之分。
有的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地将自己的郁闷和焦躁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父母也不该在孩子做错事、发生意外或者说出不负责任的话时揪他的耳朵。同时,父母没有权利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没有权利伤害他的自尊心。
曾经有一个不幸的女孩来找我咨询,被蛮横、霸道的父亲殴打,贯穿了她的整个童年时期。有一次,她晚上睡觉时不小心尿床了,父亲就用尿湿的床单捂住她的头,并把她头朝下塞进了马桶。她永远无法从那梦魇中醒过来,永远无法忘记父亲是如何伤害自己脆弱的心灵。毫无疑问,这种强烈、暴力、过分和变态的惩罚会彻底毁了孩子,特别是那些本来就觉得自己没有人爱的孩子。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要避免伤害孩子的心灵。
惩罚,因爱而起另一种情况,也能轻易毁掉孩子的自尊心,那就是完全不惩罚孩子。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特别是很自私或者对别人很无礼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有所反应,比如教训一下自己。毕竟,父母是孩子心中正义、法律和命令的化身。如果父母不肯惩罚孩子,那么孩子会觉得他们不尊重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再听父母的话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会觉得奇怪,如果父母爱自己,那为什么不让自己受点惩罚呢?
一个没有受过惩罚的孩子,不管父母多么爱他,他也会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家庭。加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斯坦利·库珀史密斯曾经对173891个中年级的男孩和他们的父母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孩子的青春期之前,并一直追踪进行到他们进入青壮年时期。斯坦利首先确定了其中一些孩子有着很强的自信心,他将这些孩子的童年与那些自信心较差的孩子的童年进行对比。他发现,那些自信心很强的孩子在家中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欣赏,而且父母都会非常严格地管教他们;这些孩子的家庭共同的特点是比较民主和开放。因此,一旦父母向孩子明确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那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有了自由的空间。
适当惩罚的要素既然适当的惩罚对孩子的自信建立如此重要,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其中有哪些要素。先回到体罚的话题上,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才适合体罚呢?如果你按照以下方法来做,那你就不会伤害孩子的心。
第一,要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孩子破坏规则之前,要先让孩子知道规则到底是什么。你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们怎么做,并说明为什么,不要等到他已经做错了再去惩罚。
第二,把体罚留在孩子挑战你的权威时使用。有些孩子可能会不遵守你的规定,借以挑战你的权威,想看看你会有什么反应。这时候,孩子认为你一定会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不要让他失望。体罚适用这几种状况:顶嘴、没有礼貌或者直接违背你的话。当孩子存有故意挑战心理的时候,体罚才是最好的惩罚形式。在对待犯错的孩子时,你可能会先吼、嚷、求、罚他打扫房间、让他面壁思过,实在没办法了,才会想着进行体罚,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如果孩子梗着脖子不服、攥紧拳头、伸着小手指蔑视你的纪律,你可以随时体罚他。
第三,不要因为孩子幼稚的行为和意外而进行体罚。不要因为孩子忘了喂小狗、忘了叠被子或其他幼稚的行为而体罚他;孩子已经得到了教训,就不要再体罚他,不要想着打一顿让他记得更牢;不要因为昨天发生的事而在今天体罚他。如果孩子不是在故意挑衅你,体罚反而会让他反感。
第四,孩子受到惩罚后,会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你要张开双臂给他一个拥抱。惩罚孩子后,把他抱紧,然后告诉他你有多爱他;轻轻摇晃着他,再一次告诉他你为什么惩罚他,告诉他今后该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当你还在气头上的时候,没法跟孩子平心静气地谈心,这样就不能与孩子相互理解,恢复亲密关系。适当地体罚孩子可以让你消气,然后静下心来跟孩子好好沟通,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
第五,孩子八九岁之前,你可以体罚他,再大一点儿就不行了。记住,永远不要对青少年动粗,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正陷在对自我的极度怀疑之中,一次体罚就将使他感觉受到侮辱,觉得自己在你眼里就像婴儿一样幼稚无知。
谁掌控此地很多儿童发展研究学的专家都认为,父母应该谅解孩子的故意挑衅,但任何一个尝试过这么做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谁最厉害”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搬到一个新的社区,他通常会通过吵架或者打架来建立他在这里的地位;老师也会在初到学校的一段时间里设法保护自己,因为整个班的孩子都想知道这个老师是强硬派还是软弱派。不管父母和孩子是为了什么起争执,最终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是你在掌控这里,还是我在掌控?所以,如果你们已经开始争吵了,那么你给孩子摆不管父母和孩子是为了什么起争执,最终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是你在掌控这里,还是我在掌控?
事实、讲道理就完全没用了,直接打他一顿就好了。
这些专家也会说,体罚会让孩子学会对别人动手,会让他们变得暴力。
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啊!如果你的孩子曾无意间把自己的胳膊放在滚烫的火炉上,那他绝对不会再故意这么做了,他不会因为被火炉烧伤而变成一个暴力的人;事实上,他会从疼痛中得到很有价值的教训。同样的,如果孩子从高椅上摔下来、手指夹在了门缝中或者被一只疯狗咬伤了,那他就会明白在这世上身体随时处在危险之中。童年遭受伤害的记忆,会自然地教育孩子要有所畏惧,这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自信,不会使他们变成恶毒的坏人,只会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现实生活。同样,来自父母的恰当体罚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会让孩子明白人活于世,不仅需要躲避一些威胁身体的危险,还要躲开那些社交陷阱,比如自私、蔑视、虚伪和挑衅。
塑造孩子的意志力现在我必须回到最原始的问题:惩罚,特别是体罚会不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伤害孩子的心灵与伤害孩子的意志有什么不同。人的心灵不管什么阶段都是非常脆弱的,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呵护。所谓心灵,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以及个人的情绪。家长很容易就会毁掉一个孩子的心灵,比如戏弄、无礼、威胁和言语上的拒绝。任何一种行为只要贬低了孩子的自尊,就会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父母要塑造孩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小心呵护,子的意志力,也要小心呵护他的心灵。
但他的意志就像钢铁一般坚定。孩子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坚强的意志,这是每个父母都深知的事情。即使一个孩子的心灵已经被深深伤害,但他还是可以向你展示坚强的意志。父母要塑造孩子的意志力,也要小心呵护他的心灵。
怎么才能做到呢?你要让孩子遵守合理的规定,当他主动挑衅你的权威时,那么你一定要赢。如果你对他放任不管,就会让孩子的意志信马由缰,最终变得极端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对自己、对他人都毫无用处。
常见问题和解答
1.问:为什么谈到惩罚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觉得这么困惑呢?
想要正确培养一个孩子真的那么难吗?
答:父母之所以困惑,是因为现在一些所谓的专家总是给他们提供一些不合理且不切实际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人甚至将惩罚孩子与压制孩子的天性混为一谈。举个例子来说,《成长的疼痛》是多年前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一本给父母阅读的书,里面是一些问题与对应的解答。下面就是书中写到的一个母亲的问题以及回答:
问题:当孩子生气地当着父母的面摔门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回答:退一步,在你没有确定孩子已经冷静下来之前,什么也别做。想要给一个正在气头上的人讲道理,就像把头往墙上撞一样。当孩子情绪稳定以后,跟他解释摔门有多么危险,告诉他这样做可能会伤到自己的手指。多跟他谈几次,就能慢慢让他改掉摔门的毛病了。
在我看来,这回答简直荒谬极了。作者甚至都没读出来,这种情况下,摔门的行为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孩子想借这个行为挑战父母的权威,作者应该在这一点上给家长作出解释。但是作者却告诉家长要耐心等待,等孩子消气以后再跟他谈摔门的危险。很明显,摔门的行为是孩子在拼命地挑战母亲的权威,可是母亲却在另外一个房间从1数到10,然后让自己冷静。我们还是默默祈祷这个母亲下次遇到这种事情时能足够幸运吧。
就像我所说的,这个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当孩子故意挑衅时,父母应该怎么做。例如,在上述情况中,母亲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前该做什么呢?如果孩子又去砸别的家具,或者在门上乱写乱画,母亲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冲她骂脏话或者打妹妹,又该怎么办?
你看,这个作者给母亲的建议只有一个,就是等孩子不生气了再给他讲道理。其实每个母亲都知道,在孩子又生气又无礼的时候,任何理由都没有用。孩子的无礼,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任性的一面,他们很容易一时冲动就生气,挑衅父母的权威,所以我希望一些专家不要再对惩罚的合理作用持怀疑态度。
2.问:你能不能再给我讲讲,孩子不负责任的幼稚行为和故意挑衅的行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了解这个区别对父母来说那么重要?
答: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孩子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这一点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决定着父母要怎么对待孩子。设想一下,孩子趴在桌子上吃饭,一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他并非故意要打翻杯子,可事情还是发生了;孩子下雨时忘了把自行车推到屋里;孩子弄丢了课本;等等。发生这些事情都是因为孩子幼稚、心智不够成熟,这时就应该根据情况正确处理。在我看来,父母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而去惩罚他,这是不对的。不过,父母还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你可以带他去修理他弄坏的东西,或者暂时不让他使用他并不珍惜的东西。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孩子不该因为做了他并不知道的事情而受到惩罚,除非是他做的事情非常危险,比如跑到马路中央、在药橱里乱翻等等。父母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错误,可以适当地惩罚他。
相反,故意挑衅则与这种幼稚的行为非常不同,一般经过预测和认真考虑,表现为有强烈的预谋。简而言之,这种行为是故意而为,发生时父母应立刻采取行动。
举个例子也许就能让你更加明白。我女儿5岁那年,收到了一个圣诞礼物,是一只小仓鼠。女儿自幼就非常喜欢小动物,收到这个礼物后,她对这个毛茸茸的小家伙爱不释手。不过,有一次我发现她在照顾小仓鼠的时候比较缺乏责任心,所以照顾得不太好。我一次一次告诉她应该把小仓鼠笼子的门关上,而且要按时给它喂食物和水,不然小仓鼠可能会死掉。可是有一天回到家,我发现女儿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而且眼睛红肿,看起来好像是刚哭过。原来,她又忘了把小仓鼠笼子的门关上,我们家的狗把这只小仓鼠给咬死了。当女儿看到小仓鼠血淋淋地横尸笼子边时,她的心都碎了。
那么,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呢?我已经告诉过她无数次应该怎样照顾小仓鼠,可她就是记不住。尽管如此,我也不能因为她这个错误就打她一顿。于是,我把她抱起来,直到她不哭了,我才温柔地对她说:
“达娜,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如果你不好好照顾你的小仓鼠,它可能会死掉。可是那时候你听不进去,你看现在,它真的死了。但是我没有对你发火,因为你也不是故意要这么做的,我不会因为你的行为太幼稚而惩罚你。不过,我希望你理解,我以前让你要照顾好小仓鼠,是因为不想看到你难过。
今后,为了不让你受到伤害,我还会提醒你、教你、督促你做很多事情。你要把我当作你的朋友,我告诉你去做什么或者怎么做的时候,都是因为我爱你,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你就会遇到一些危险,这些危险我已经看到了,可是你还没有看到。如果你能慢慢学着听话,你以后就不会再像今天这么难过了。”
我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了达娜的脑子里,她从没有故意与我对抗过,也没有受到过惩罚。同样,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明白,我们的孩子性格其实原本都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马上根据情况给他们一个反馈,然后教导他们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