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是不是兄弟姐妹中排行中间的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能明白为什么我的二儿子从来都不自信了。
答: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缺乏自信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与他在家中排行老几或者年龄多大没有太大关系。不过,你说得确实没错,排在中间的孩子有时候会觉得要在家里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是件很难的事情。大孩子的地位无法撼动,最小的孩子总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他可能是在家庭最忙乱的一段时间里出生的,特别是他妈妈,可能那段时间最忙乱。等他刚刚学会了走路,他之前在家中的地位就被一个新生儿取代了,这个又可爱又小巧的婴儿就会占据妈妈的精力。这就难怪中间的孩子常常会问:
“我是谁?我的人生坐标到底在哪里?”
我建议父母采取一些行动来确立每个孩子在家里不同的地位,特别是中间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集体中的一员。接下来我给你两条建议,这样能将我要说的话说得更清楚:
首先,让每个孩子设计一面代表自己的旗子,在对孩子来说特殊的日子,例如生日、在学校得了A、足球赛进了一个球或者棒球赛中打出了全垒打,把某个孩子的旗子挂在院子里,这将成为有效的鼓励孩子的手段。
其次,我建议父亲带孩子去玩儿,每次只带一个,四五个星期为一个周期。不要告诉其他的孩子你们去了哪里,除非是被带的孩子自己回忆时说出来了。父亲可以带着孩子去打微型高尔夫、打保龄球、打篮球、吃墨西哥卷饼或者披萨、玩电子游戏,或者去滑冰场。到底去哪里,去做什么,让孩子来决定。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也同样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再强调一遍,我们的目标是专门为某个孩子计划一次活动,而不是为了一群孩子计划。
4.问:我们社区的孩子对待彼此时非常粗暴,一天到晚互相嘲笑、谩骂,甚至打架。我们作为父母,有什么能做的呢?
答:同一个社区的家长如果能够相互沟通,关系良好的话,就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和睦的氛围。因此,孩子的行为其实反映了这个社区中大人之间的关系。一般的父母不会把别家孩子的事情告诉他们的父母,因为这样可能会激怒对方。孩子觉得大人们不会谈论自己的事情,也就会为所欲为。如果你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就得在众人面前表态:
“我想知道孩子在外面的所作所为,如果他欺负别人,请告诉我;如果他不尊重大人,那么也请告诉我。
我不会觉得你是在背后议论他,也不会因此而记恨你,我也希望把我知道的你孩子的所作所为告诉你。我们的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开诚布公地说出对方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们,更清楚该如何教育他们了。”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学习社交技巧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感知”别人,也是做父母的责任。
5.问:我的小女儿有时候乖巧可爱,可是有时候却脾气非常不好。当她犯了不能被惩罚的小错误时,我该怎么做才能把她从这种坏情绪中拖出来呢?
答:我建议你把她抱起来,然后这样对她说: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有双重性格,不同的性格让你说话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了。你的一种性格是乖巧可爱,当这种性格出现时,没有人比你更可爱,也没有人比你更能让我开心。你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小天使,每天都给全家带来快乐。你想要召唤这种性格,只要按一个按钮,‘叮’的一声,这个性格就出来了。可是有时候你按了另一个按钮,也是‘叮’的一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性格。
这种性格让你看起来既暴躁又烦人。这种性格出来的时候,你会和哥哥打架,还会反抗妈妈,你一早起来就不开心,一整天都会抱怨。我知道,你可以按一下按钮,把那个讨人喜欢的性格召唤来,也可以把你那个烦人的性格召唤来。有时候,我需要打你一巴掌,你才能按那个对的按钮。如果你一直按那个错误的按钮,就像今天一样,那我会惩罚你。我已经被你这个烦人的性格折磨够了,我想看到那个乖巧可爱的你。答应我好吗?”
就像上文中的这段对话一样,当惩罚变成一个游戏,那不必争吵或者动怒,你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用心走进孩子的课堂当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作为父母,有必要明白,学习成绩不理想是由很多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是学习不努力、不用功,有的孩子是学得比较慢,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因此,父母在着手帮孩子之前,必须先确定问题所在。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当你需要一些诊断测试时,他们会给你提供帮助。有这个需要的家长可以先给学校的咨询办公室打电话,然后请学校帮忙给孩子做一个评估。如果学校不提供这一类服务,那你就得去私人诊所找心理医生帮忙了。
当你知道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后,就可以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以下建议,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
1.请家教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上查漏补缺。在学习方面,有的孩子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学习效率很低,很多事会让他分心,专心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不过,当家庭教师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时,孩子就能很认真地学习。
你可以给孩子找一个有耐心、有能力的家庭教师。
2.要保证孩子在二年级结束之前学会认读。我认为,比起其他方面来,认读上的障碍更容易让孩子的自尊、自信受到伤害,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育学家们已经研究出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认读能力,比如更简化的字母、多个感知手段同时干预,或者借助其他科技手段等。只要教学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学会认读,极少有例外的。可惜,有些帮助提高认读能力的器材很贵,一般学校不会提供,只提供传统的群体性教学,所以失败率很高。我强烈建议父母找个家教来帮助孩子提高认读能力。在上学初期就学会认读,对孩子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校的老师没办法教会你的孩子,那你就一定要另外找一个合适的人选。
3.如果你的孩子本身能力很强,但就是不听话,不肯用功学习,那这个问题就麻烦了。我想你已经意识到了,你用了所有的办法——喊、嚷、哭、惩罚、没收他的东西,可他还是哈欠连连,毫无进步,考试的时候还是不及格。我曾经尝试了很多办法,希望能让这些天天嘻嘻哈哈的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可是我发现大部分办法都不奏效。其中的一个办法起过作用,就是认真计划,在孩子每取得一点进步时就马上给他奖励。不过,仅仅靠给孩子奖励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总是这样做,孩子会很累,长此以往他明显就兴趣不足了。
4.我们必须解决一下如何帮助学习速度慢的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问题。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因为很多孩子都存在这个问题。在传统的智商测评系统中,人的平均智商指数大概在100左右。从理论上讲,有50%的孩子智商应该高于100,而另外50%的孩子则低于100。显然,这些智商不足100的孩子在学校中更容易遇到学习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怀疑。
智商比平均智商指数低得越多的孩子,就越容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在美国,接近22%的孩子智商在70到90之间,这是智商的分界,可以帮我们知道哪些孩子学习速度慢。他们刚上小学时,我们就能预测,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缺陷,进而陷入自卑。因此,我们的孩子中有1/4到1/2都会带着“我是笨蛋”的想法慢慢长大,而且永远无法忘记这种感觉。
如果你有这样的孩子,我希望能给你两条有用的建议:
第一,在家中不要刻意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在成绩为王的社会中,这样说似乎太可笑了。可是,如果你给孩子确定一个他根本达不到的目标,只会毁掉他的自信心。如果你的孩子对某件事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做不到,那么就要弱化这件事的重要性。父母不会期待一个残疾孩子变成田径比赛的明星,但都希望自己平庸的孩子能成为大学生。如果我的孩如果你的孩子对某件事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做不到,那么就要弱化这件事的重要性。
孩子智商仅为85,他就要很费劲才能做到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那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他消除压力。我会只关心他是否努力,而不去关注他那不够理想的分数。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都比学习成绩重要,建立自信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必须在两者之间选一个的话,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则是首选的。
第二,不要让学校毁掉一个学习速度慢的孩子。我能想得到,对一个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他要得到公平对待是很难的。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周围的人也会觉得他是个失败者,这样的看法将直接毁掉孩子的自信心。他只知道自己是个笨蛋,并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有的朋友都会升到高一年级,只有他留级了,跟一群比他小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我们这种古板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成为受害者,使他们开始自暴自弃。留级不会让学得慢的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孩子不会在接下来的一年突然变聪明。接下来的一年唯一有变化的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他的自信心会从顶端一下子降下来。父母应该帮助学得慢的孩子培养其他的技能,同时让他明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并不只是学习成绩。
5.父母要明白,智商的表现有很多种,我们不能只用传统的智商测试来断定孩子的智商高低。你的孩子可能智商指数不高,却在机械操作方面非常敏锐,或者在理解空间关系上表现得很好。如果你能发现他在某个方面的特长,不仅可以帮他建立自信,还能够利用这个特长帮他学会其他的知识。
耶鲁大学教育学专家罗伯特·斯皮尔伯格将学生分成了三类。第一类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极强,这一类学生在考试中往往表现良好;第二类拥有创新能力,一般能用新奇的办法解决问题,可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在考试中表现不够好;第三类是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没有一方面精通,这样的孩子往往经验丰富,反应迅速。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将智力表现分为七种。语言和数学能力可以通过传统的智商指数测试来检测。可是,还有些人的能力表现在出色的空间思考能力、音乐天赋、整体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
这个理论目前颇有争议,因为它的出现动摇了很多传统理论的地位。《父母》
杂志对此是这样评价的:
加德纳博士的理论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确信的智商、测量智商的方法和促进智商发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定位那些我们一直认为是高智商的人。在加德纳博士的理论基础上,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并不比一个优秀的芭蕾舞演员或诗人聪明或者更有天赋;一个自信的、善解人意的孩子和一个擅长写作或音乐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没有谁更聪明,只是才华不同,都应该得到鼓励。
大部分学校现在只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和数学能力,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因为这也许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两项能力。但不幸的是,很多学校因为资金短缺,所以就取消了美术、音乐和体育等本来可以培养孩子空间思考能力、音乐素养和体育能力的课程,这让孩子失去了很多机会。
不管学校会给孩子提供什么课程,父母都需要发现和确认自己的孩子在哪个领域有着出众的能力。不管智商测试的成绩如何,父母都不要忘了帮孩子弥补他的弱项,发展他的特长,让他觉得自己是可以做得很好,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正如心理学家朱利叶斯和塞尔达·西格尔所说:
“我们针对孩子的智商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智商测试的结果如何,每个孩子的个人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能力都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6.有时候换个学校,或者只是在学校内部换个老师,都可能对孩子有利。当有必要换老师或者转学的时候,父母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学校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有的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较高,那里的学生智商在115到120之间,比一般的学生资质要高。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力比较平庸的学生将面临什么问题呢?即使他在一所普通学校中学习成绩非常好,可到了这样的学校,他也可能会排在倒数几位。成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个孩子不会问:
“我表现得怎么样?”
他只会问:
“跟别人相比,我表现得怎么样?”
举例来说,在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学校中,小约翰尼是个聪明的学生,可是到了爱因斯坦加强班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个笨蛋,这个想法会伴随他长大。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班级中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那么让他换到一个更合适的环境中,也许他就会学得不那么吃力了。
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想要在这么简短的篇幅中完全讲清楚,实在不太可能。不过经过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并适时地给予他相应的帮助。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应当是让教育给孩子带来益处,而不是威胁到孩子的自尊、自信。
常见问题和解答
1.问:学得慢的孩子和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也像正常人一样需要信心和尊敬吗?
答:有时候我也希望他们没有这样的需求,可是他们所需要的,跟正常人一样。我在兰特州立医院给孩子进行训练时,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意识到大部分智力有障碍的病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很多次我刚走进孩子的病房,40多个智障的孩子就跑到我前面,大声喊:
“爸爸!爸爸!爸爸!”
他们围着我,伸着胳膊,推推挤挤,几乎要把我弄倒。尽管医院的条件非常好,可是他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被关爱,但医院生活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个要求。
他们对爱和尊严的渴望让我开始支持目前的一种教育趋势,就是把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安插到普通的班级中学习,并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我们称这种做法为“回归主流”。如果把这些孩子独立出来,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此一来,这些孩子就会牢牢记着自己是智障,这会给他们带来无法弥补的深深伤害。在一些学校,“回归主流”的做法已经取得了成功。在有缺陷的孩子来班里之前,老师会先向班里的孩子说明情况,并且鼓励孩子主动报名,做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