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有没有融合的可能?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让大家都舒服的生活方式,让大自然也舒服的生活方式。
学界争论最多的就是“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就好比一栋宅子,外观是现代的,内饰用中式屏风装点一下。我们在重拾古人智慧,可拾到的却总是皮毛。
要说环保潮流,没有比中国传统道家更环保了。时尚杂志上宣扬的环保多少是伪环保,刻意制造某种假相,却回避了真实的问题:你愿意为地球分担多少。这不过是偶尔作一下秀。
所有现代病都是生活方式病。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高血压、抑郁症、失眠症、神经功能症,等等,都与生活方式的不当有关。中国引入西方生活,也一并将这些病症引入。
生活方式只是文化的潜表层。我们需要在理念层面进行东方式的反省与回归。别想着用传统伦理拯救西方世界,当务之急是先自救吧。
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人。没有人的优化,哪来生活方式的优化?
几乎每个中国城市都有座国贸大厦或国际大厦,以显我们走向国际化的雄心壮志。只是市长与市民的国际化之梦往往有不小的距离。
和一座城市一样,生活方式的关键也在人。所谓回归人性,就是每人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种引导方式、榜样方式,有时还是一种限定方式,甚至压迫方式,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反省方式,是一种谈判方式:每个人都需要做出让步。
谁是生活方式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物质,人才是物质的尺度。人不优化,何来生活方式的优化?
20世纪8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我们没能改变世界,解救世界上2/3的受苦人,却被世界改变,而且变得不中不西,不土不洋。
人的优化,不只在生活方式的外表,更在制度层和价值观上。这不是一次性下载就能完成的任务,需经数代人的努力,有时需要系统重装。
送的不是礼,是人情债
送礼本来是那点意思,没办成事,最后成了不好意思,就变成人情债。
上礼品网站一看,中国礼品市场真红火;上京城三里河(国务院部委所在地)礼品收购一条街一看,中国礼品市场真烂。
送礼视亲疏,送礼见人品。每年元旦到春节,中国人必做一件事:送礼以夯实关系。
在送礼日渐工具化、物质化、利益化的今天,人们为礼所累,为礼所困,礼厚情薄。
我们正远离送礼的本意。让人情的归人情,让廉政的归廉政,重归中国传统送礼之美。
送礼是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我们中国人对他人好,一是请他吃饭,二就是送他礼。
年终或开年是互动关系、培养情感的好时候。人们期望来年在人际关系上有个好收成。
过去大户人家,逢年过节送礼是列单子的,礼品按轻重一字排开,重点户还附上礼单。现在人送礼,都在一家之主的心里或主妇的小本本上。社会关系因送礼而得以润滑。
中国社会,按《乡土中国》的比喻,是以“己”为中心的同心圆,好比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水纹,人伦关系之“伦”即水纹也。
以“己”为中心形成圈子、面子、份子,送礼是黏合剂。中国人心中有一杆秤,中国人心中有一台计算器。红包给几何,份子凑多少,视亲疏关系而定。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算计:我今天给的,明日你要还的。
家人关系、长幼关系讲责任,对回报的期望值低;熟人关系讲人情,越储存越多;生人关系讲契约,讲对等原则。但鉴于送礼价值的模糊性,斤斤计较是难免的。
送礼不是零和游戏,一方得到了另一方就失去了。你来我往相加并非1+1=2,而是3或更多。增加的是那份人情,是情感记忆。人类学家在太平洋一小岛上发现,土著们相互赠送一种叫霍拉圈的礼物,礼物只是戴在手腕上并无用处。霍拉圈的功能就是增进社会关系。设想中国远古社会也有这么个霍拉圈的东东,后来发展下来就成了礼品。
但送礼通常是不对等的,你送了我没还,或你送得多我还得少,于是就形成人情债。你收了礼觉得亏欠别人,就得替人办事,替人消灾。在商场上,送礼成为办事的必要条件。这么说,送礼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送礼不谈钱,可偏偏就是为了钱。真是反讽。
有时,送礼只为显示个人社会地位。你送表明还想着我,不送就是瞧不起我。送礼被金钱异化后,怕是又被权力异化了吧。
其实,送礼就是送礼,过节就是过节,春节大于春,情人节大于情人。谁也不去关心本意了。
在市场经济下,送礼多数情况下是铺设人脉,倒是目的明确。直到需要把人脉变现时,你才发现,平时没有功利目的的交往最靠谱。求趣味、交感情的送礼,得到的往往才是铁关系。而只求功利、谈不上有什么交情的送礼就是一次性交易,不马上变现就被遗忘。某种程度上,你送什么礼就是什么样的人,就造就了什么样的人脉。
送就送吧,可别把这点意思,变成不好意思喽……
中国人爱分自家人和外人,或熟人和生人。熟人就是能“吃”的人,搞关系就是把生人焐成能“吃”的熟人的过程。所谓“吃得开”就是能“吃”的熟人多、关系广。搞关系,就是把生人变成熟人,把外人变成自家人的过程。
中国的关系,可粗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讲责任、温馨、家族,工具性关系讲公平对等。但多数状况是说不清的混合性关系,尤其当权力介入之后。
在当下的职场、商场、权力场,人们就是拼关系。于是权与钱交易,权与物交易,权与性交易。这些远比送礼来得赤裸裸。拼爹就是拼权力,有一个管事的爹,顶得上送十次百次礼。
送礼变成了经济学那样的“学问”,讲投资回报,讲交叉持股,讲资源互补。但尴尬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送礼本来是那点意思,没办成事,最后成了不好意思,就变成人情债。人情债也是债,迟早要还的,你不还,小心有一日被捅到中纪委或挂到网上去。
还是最好别把送礼当“学问”以保持其单纯性、民俗性。让人情的归人情,让廉政的归廉政吧。
我怀疑中国式的红包文化就潜藏着行贿的种子。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不是“行贿”,以图将来对自己好点?红包文化奠定了孩子长大后社会的行贿文化。不像圣诞礼物,那是神的祝福,不在礼物轻重,而在意义。2011年,曾有个英国小孩要求加宽房屋烟囱,好让圣诞老人进得来。后来房地产商居然同意照办了。一个孩子纯洁的心愿是多么重要!
在今年的全球清廉排行榜中,新西兰、丹麦和芬兰并列榜首,此三国常年是“好学生”。丹麦法律规定,企业若出于商业目的,为政府官员安排旅行、赠送礼品,均属犯罪行为,即使被对方拒绝,亦视为犯罪。在芬兰,任何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接受他人赠送的任何礼物。即使是私交,礼物价值也不能超过25美元,且需上网申报。
新西兰人认为,我们不找你服务,你官员就得失业了。国内考察团考察西方,当官只是管管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这官当得还有啥意思呢?
在这些国家,年轻人进入公务员系统,如果琢磨着走后门或请客送礼,会让对方觉得人格受辱,事情反而办不成。送礼是高危行为。
中国式送礼的范畴是宽泛的。不是现金贿赂,而也许是一块手表,一幅名画,或购房时的一点儿优惠,再或者是孩子海外留学给过的帮助。不查则已,一查没收过礼者几稀。收礼不当受贿,难怪去年两会后纪委组织奢侈品学习班,有官员佩戴价值七十万的百达翡丽还不自知!所以“表叔”层出不穷。
中国的困境是,人们在网上谴责腐败,可很多时候是我们腿先软了,以为不送礼办不成事,不送礼心里不踏实,比如求职,比如住院,比如上学,比如孩子分班。
今年春节,在寒风中奔向送礼大道的人们,切记,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也别送塑化剂啊。
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
酒是用来吃的,亲朋好友也是用来吃的。酒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只是农业社会的温情酒意,已蜕变为犀利的攻关工具。
广州前汽车办的官员一次聊起京城攻关“历险记”,在贵宾楼请吃饭,一结账身上3万块钱的信用卡愣刷爆了,急忙招来广州驻京办的人救急。广州成为中国新的底特律汽车之城,贵宾楼那档子事要记上一笔。不夸张地说,在当今中国,地方政府所有重点项目都是一瓶瓶XO(一种酒的品牌)或茅台砸出来的。
40 000亿“铁公鸡”(铁路、公路、基建)项目里头有多少酒精不好说,但中国GDP里的酒精含量确乎不低。“公款吃喝9 000亿”是事实,是国家国防开支的5倍,是医疗投入的4倍。这叫“酒桌经济”。就怕你酒桌不经济,光喝酒不办事或办不成事。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瓶底带着印把子,跟你喝酒那是看得起你。
《基辛格回忆录》中记载了中美“乒乓外交”的一些逸事,在那次改变全球政治格局的破局之旅中,除了“小球转动大球”外,还有茅台的功劳。周恩来向美国总统尼克松详细介绍了茅台酒的妙用,说没油了可以当燃料。该总统果真回家求证,把中国赠送的一瓶茅台点燃,大火猛然蹿起。中国的茅台险些酿成国家灾难,基辛格这样写道。
有一段时间,媒体曾曝光了河南两家驻京办花66万元购买777瓶假茅台酒的丑闻。其实这本不是新闻,驻京办本来就是“酒精办”。到京办项目,没有“酒精老弟”攻关,焉能成事。通常部委办的官员只要答应出来吃饭了,那事情就成了一半。很少有像前广州市长黎子流那样,用粤式普通话到人家办公室硬讲,急得一头汗也讲不明白。坊间至今流传着那位市长“站在床头看娇妻”(站在船头看郊区)的美谈。想来部委办的官员,不知是真听不明白还是假听不明白粤式普通话,反正一到酒桌上就什么都听明白了。
地方官员“跑部进京”,小老板则泡走廊。一小老板讲述拿下北京站电控系统项目的故事,说他自己愣是在办公楼走廊里蹲了半年,从人生地不熟到混个脸熟,到最后答应出去吃饭,到最后拿下项目。这等艰苦卓绝脸皮厚的事儿不是尔等书生能为啊。
房奴抗议房价高,一把火烧到政府后院,政府代理人忙出来辟谣说,政府地价占不过房价的三成。这笔账现在算不清。有一点是清楚的,房地产业内都有10%的不可预见费,这一成房价里面少不了酒精的费用。包工头拿工程得酒,开工得酒,验收得酒,简直就是“中国大酒店验收”。开发商报建、卖楼要盖的那几百个图章更得酒,那是一瓶瓶XO磕出来的。瓶底带着印把子,酒桌上审批吧。
打通权力之门唯三样:烟、酒、性,此“世情三友”是当下中国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无此,一般人在中国断难前行。某老板从俄罗斯归国后赞叹,还是中国制度好,被问为什么,说道:“它给钱就办事儿啊,那帮俄国佬,拿钱还不办事儿!”
“百度百科”上写着:“酒,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这段陈词果然很“百度”,不通国情的谷歌只能撤出。谷歌,你退出吧,都不懂得用XO或威士忌去磕。
酒是民俗,向与婚丧嫁娶相连。酒神能打通阴阳两界,中西皆然。在今天的现实中国,酒能打通权贵之门。中国崛起,然而乡土中国人伦的“差序格局”未变,亲疏关系是由自己—家人—亲属—朋友—熟人—陌生人等逐渐推开出去的。想办事儿,我认识你是谁呀!
通常说某人吃得开,就是朋友关系多,能吃得到的熟人多。而生人是不能硬吃的,只有用一道道酒焐熟,才能开吃。
中国官场要找所谓“靠山”、“撑腰”,要“走后门”、“求情”、“托人”,无非就是把生人变成可吃的熟人。“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商量;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我放心。”领导也理由十足:“下级敬你酒,你不喝,他说你摆领导架子,不和群众打成一片。”
孙立平说中国社会溃败,吴思说中国社会“潜规则”。有几样东西确乎是把体制的大厦搞松了,不知是好还是不好。性就是这样的东西,人们的下半身一拱一拱,道德的大厦就松动了。酒也是这样东西,酒杯一举一举,体制的大厦就松动了。
前美国总统里根曾扬言,把共产主义埋葬在历史的灰烬中。要我看,腐败分子有可能将共产主义埋葬在酒杯中了。
酒已被工具理性化,沦为搞定人或事的工具。
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用酒说事。但寻常古人饮酒是为了作诗、猜谜,所以才诞生出《兰亭序》这般美帖。饮酒作为古代文人的雅趣,只属农业社会的浪漫,而今已不复存在了。工业社会将涤荡一切儿女情长。(麦克斯·韦伯)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犬儒主义者看来,李白因为当不上官才发此牢骚,一旦天子给个一官半职,也就没有“酒中仙”了。
古时饮酒,讲究饮人,或高雅之士,或知己故交,或玉人可儿;讲究饮地,花下、竹林、曲径、荷亭;讲究饮趣,清谈、妙吟、传花、度曲。另外,还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以上都是我抄来的,堪可回味吧。
要我看,俄罗斯人才是好酒之徒。他们不分场景场地,无需知己可人儿,一通海灌,酒喝得GDP掉了一半儿,总统连下禁令,可酒精已深入骨髓。相反,当今中国人喝酒是清醒的,是有明确目的的。今天的酒,是德国人麦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谓工具理性的代表,不再有昔日农业社会的温情。“说吧,搞定谁,茅台还是五粮液?”
工具理性所需要的回报是预期的最大利益化。请酒是人情债,要么回请,要么办事儿,必回报。你只要一喝上人家的酒,就欠下一份人情债,这是有社会记忆的。
在中国的公款酒席上,鱼翅、鲍鱼、海参等价格不菲的佳肴在菜单上只是配角,酒才是主角,酒钱有时会占掉整个费用的一半。酒的品牌是身份的标志,代表酒局的档次,也衡量你东家的诚意。酒瓶上的社会等级是国际化的,V.S.O.P.(Very Superior Old Pale),即非常优质的陈年浅色白兰地,请处长的;Extra(特级),请局长的;X.O或Extra Old(特级陈年),请市长的。只有美国人最平民,整出个鸡尾酒,只配到吧台请小蜜。鸡尾酒是用香料酒、鸡蛋、果汁、冰块和糖水等混合而成,美国本身就是混合而成。
现在学生们都被强制上课外班,以求锻造个人的复合能力。要我看,学生仔将来要适应社会,最缺一门酒桌社会学。大学生就业第一件事,就是先到“酒桌大学”走一遭,把“关系学”补齐,才好在社会上混;进单位后尽管红着脸,也要酒杯一举,“请多关照!”请多关照连老外都学会了。通常坏的东西不用学,快着呢。老外请酒当然不会在顺峰酒楼,那多不“欧”啊,直接请去法国酒庄伺候。这一套谷歌在中国怎么也学不会,所以出局。
过春节时,中国人民把脑子调到最弱智的波段,让小品主宰我们的趣味。此时,酒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燃料,回暖被现代社会疏远的关系。春节一过,酒依然是“锋利似钢刀”的理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