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2000000020

第20章 几种特殊的采访方法(2)

在云南丽江地震的突发事件的电视报道中,《东方时空》记者电话采访丽江当地的党政领导,了解灾情,配以丽江的地理位置地图等,做到了报道迅速快捷;同时电话中同期声具有的现场感,使采访具备了较强的真实感。

在很多国际突发大事的电视报道中,中国的电视台由于资金和人员的局限,在来不及派记者到现场或无法迅速回传图像的情况下,都采用了电话采访的方式,由出镜记者和主持人在演播室对国外事件发生现场的中国记者(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机构的驻地记者)进行电话采访。在画面的一角,放上被访记者的照片,这种采访效果比单纯地依靠国外电视机构的图像资料加解说要真实可靠,因为至少它是由中国记者做出的现场报道。

(2)电话隐性采访。在批评性或曝光性报道中,有时为获取真实情况,记者为隐藏身份或摄像意图,通过电话与被采访者对话,同时用摄像机将电话中双方交谈的内容记录下来,作为节目编辑的素材。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报道《同是114》(获1996年度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中,记者就中国各大城市的114电话号码查询服务台的服务质量进行了电话采访,采用的方式是:记者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镜头前一一拨通各大城市的114服务台进行电话号码查询,现场记录对方的服务过程。最后得出结果——北京的114查号台服务质量最差,而上海的最好。由于电话采访时采访对象并不知道电话的另一端正在进行现场录像,所以拍下的采访对话一般是真实可信的。这一隐性采访的内容是公务性的,也容易取得观众的认同。

4、电话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人物。在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射3颗导弹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大多数的电视媒介无法马上到达现场,选择合适的人物进行电话访谈成为许多媒介的采访方式,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但在所有的电话采访中,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栏目的人物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由于导弹轰炸我驻南使馆是突发事件,爆炸的原始画面已经无法补拍,因此,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是最有价值的采访对象。在中国众多电视机构的众多电视新闻栏目的采访中,只有北京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采访到了四名住在大使馆的中国记者中的唯一幸存者——《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由这位记者在长途电话中详细描述了遭受轰炸当晚的真实情况。突发事件的电话采访成败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采访对象和现场的关键环节。

(2)准备好提问的提纲。电话采访的时间限制比较大,记者不能在电话里进行时间过长的访谈。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前要作好准备,提问简洁扼要。

(3)记者在电话前表述要简洁明了。记者通过电话,无法确认电话那端的被采访者是否方便继续谈话,因此,记者不宜在电话中发表长篇大论,而是应该尽量表述简洁。

(4)记者的访谈要以对电话那端现场情况的了解为核心。电话采访本身不具采访优势,使用电话只是以同期声来弥补现场缺失的不足,所以,记者在电话采访时,要抓住对方所在的现场进行提问,比如:“你那里现在的街头有没有骚乱”、“你现在能听到枪炮声吗”等,目的都是尽量利用来自现场的声音,对画面无法传递的现场进行详细的描述。

(5)一般来说,除隐性采访之外,电话采访之前应尽量与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征得对方同意,并预约好通话时间。

随着电视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其他高科技的发展,电视新闻报道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电视连线报道,通过电话、微波、光纤、卫星、网络等传输技术手段,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里,由新闻主持人与现场主持人或出镜记者或采访对象共同参与的对接报道,大大提高新闻时效性,同时比单纯的口播更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组织拍摄

在电视采访中,争议最多的就是组织拍摄。

组织拍摄是指电视记者在采访中对现场直接进行人为干预。以非生活原生态的形式记录现实的方法。

组织拍摄主要有三种情况:补拍、摆拍和真实再现。

1、补拍

补拍是指新闻事件发生不久,记者对一些没能抓拍到的关键环节,采取重复一遍的拍摄方法。补拍通常运用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人和场景进行重复。

我们知道,采访现场稍纵即逝的特性,使得相当多的瞬间没有能够被摄影机和摄像机记录下来,从而永远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纪录电影工作者和电视新闻记者多年来一直为此困惑不已。

苏联纪录电影的两位巨人——艾斯弗里·苏勃和吉加·维尔托夫之间就曾经对这一问题发生过争吵。事情是这样的:

“与世隔绝的、当时刚刚接触现代文明的斯瓦涅特山区,一些热心的山民经由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运去了一架钢琴。维尔托夫惊叹地说,这是一桩惊人的事实,然而被我们错过了。苏勃则认为:搬运钢琴的情景可以专为进行拍摄而重演一次,因为这是显示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应该在银幕上反映。于是,争论越来越激烈,余音至今还时有耳闻,两种观点都有它们现在的信徒……”

补拍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是,作为电视记者,必须认清补拍的几点局限:

(1)补拍的场景再逼真,效果再好,也不等同于真实的“第一次”。“第一次”中曾出现的细节、情感、氛围等永远不可能再现了。

(2)对补拍的依赖会使记者逐渐丧失敏锐和快捷的品质。

(3)补拍是违背新闻真实的,有时还会使观众产生误解。

在电视纪实中,真实具有双重意义:结果真实和对象真实。所谓对象真实,是指拍摄对象应该具有“这一个”的具像特征,即在对象上应该是绝对真实的。时空的替换已经改变了“这一个”的本质,是不具对象真实的。

1986年5月3日下午,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架机飞回祖国大陆,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由于事先电视台不可能预知这一事件,所以王锡爵走下飞机的镜头自然没有被记者拍摄下来。但是,几个小时后,当地电视台记者获准采访王锡爵时,王主动登机,让记者补拍他再次走下舷梯的镜头。这组画面也被编入新闻中,并于当晚传送中央台播出了。结果一些海外观众反而对此提出疑义:电视台记者怎么会凑巧拍到王锡爵走下舷梯的画面,而且早已手持话筒等候着采访他呢?一些人还就此对王锡爵是主动投诚还是“策反”这一敏感话题产生了疑问?可见,补拍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

曾经认可补拍的伊文思也承认“补拍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武器,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加倍小心”。

我们认为,在新闻节目中不应使用补拍。

2、摆拍

所谓摆拍,是指电视采访中,记者直接指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按照记者的意图进行现场表演式的谈话或行为的拍摄手法。

在纪实类电视节目的采访和拍摄中,摆拍是一种违背新闻记录和纪实原则的错误工作方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电视采访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对真实问题的影响很大。比如:有些外国朋友看了中国的电视新闻之后,问道:“为什么中国工人干着重活,农民在烈日下紧张的劳动还笑?在我们那里,干活就意味着竞争,紧张得很!而你们的工人、农民却在笑,真不可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电视记者来说是不难回答的——因为这些场景是摆拍的结果,是有悖于真实生活的。

到过拍摄现场的人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扛着摄像机在喊:“头向左边一点,多了多了,再向回转一点。”(这是摄影师看中那个挺拔的鼻子,非要拍个侧面头像不可。)

“哎,笑一点,随便说点什么,反正不录音……”

“王总经理,把中山装换掉,穿西装,打条高级领带,企业家嘛,来点时代感。没裤子,没关系,坐在那儿采访拍不着下面。只要有脸就成。”

“最好在你床头挂一幅字,上面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找个人写一下。工会主席,你字好,现在就写。”

这些拍摄手法让人想起故事片中的导演,他们将虚构和纪实完全混淆在一起,应该坚决反对。

由于技术的局限,补拍和摆拍在电影新闻时期比较普遍,这是因为胶片昂贵、电影记录的声画分离等确实造成了一次性抓拍的实际困难,于是补拍和摆拍被许多电影新闻记者认作了“理所当然”。在电视技术产生之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视采访也沿用了这些方法,但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观念的变革,电视记者在拍摄中首先突破的领域就是补拍和摆拍,形成了电视自己的现场采访方式。今天,如果电视采访再回到补拍和摆拍的路子上去,就是一种倒退。

随着电视纪实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摆拍在电视采访中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并没有绝迹。摆拍存在的原因在于:

(1)一些电视记者对新闻规律和新闻基本原理缺乏了解,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真实观念。

(2)对一部分电视记者来说,摆拍的存在是工作作风不够端正的产物——为了轻松地获取需要的“理想”画面,而任意摆布被采访者以及采访环境。实际上,这种工作方式也并不见得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纪实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抓取难得的闪光瞬间,这些是摆拍永远都无法实现的。

(3)目前,在纪录片创作群体中,还有一些人观念混乱,对电视纪实的理论和技巧掌握不够,在拍摄现场指挥调度采访对象,认为这是拍摄效果的需要。

(4)记者对生活、对被采访人物的了解不够,造成在现场抓拍不到有效的画面,只好采用摆拍和补拍。

这几方面的改善都并不很容易,它需要记者、领导以及被采访者三方的共同努力。

3、真实再现

所谓真实再现,是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通过复制尽可能逼真的历史人物、细节、环境、场景等来再现历史事件面貌的导演式拍摄手法。通常,真实再现的事件离现实比较远,往往不可能是真实的人物和环境。

真实再现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但是随着一些国外“真实再现”的电视片的引进,这类手法也容易引起电视记者思想上的波动。

必须明确,真实再现既不具真实性,也不是纪实手法,它的一切貌似真实的外型都是建立在复制历史的前提下。但是历史的时空恰恰不能复制,一切都已随着时空的转变而变化了。导演们精心寻找的历史依据也只是混杂着人为想象、错误加工的尘封档案。即便档案完全真实,经过现代导演的复制,也将丢失大部分的真实元素。

在本质上,真实再现与虚构的故事片并无二致,属于同类。因此,在新闻采访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这种手法是不能轻易使用的。实际上,真实再现的段落和节目都已不属于新闻和纪实的范畴,如《9·18大案》就全部采用“真实再现”手法,但它是纪实性电视剧,不应出现在新闻部门制作的节目之中。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新闻的本质属性要求每一个细节真实,也就是说,画面中的新闻要素必须是新闻事件中具备特定时间属性的“这一个”,如果不是“这一个”,或者是“另一时间”的“这一个”,都不具备对象真实性。所以,新闻采访中的组织拍摄是违背新闻真实性要求的。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新闻中心坚决禁止记者、摄制组、制片人和导演去编导任何新闻事件,绝不能去组织新闻事件,不能去改变、编导和设计这些事件,也不能去仿造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在编播其他节目的情况下,有时候可以搞点编导,即仿造某一事件的现场实况,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在每个节目或片段的开头和结尾必须声明这是仿造的。除口头声明外,最好再在片头加映“仿造”字样。

(2)任何对事件的仿造,都应当尽可能准确地符合原事件的实际情况,不允许对该事件搞任何戏剧化,任何拔高或夸大。

在某些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和专题片中,节目的第一宗旨是传达情感和意义,对“对象真实”要求不那么严格,通过组织拍摄复制真实生活的外在形态作为节目素材的构成部分,而观众在收看这些段落时既能了解这些场景并非生活真实,又能接受这种以“逼真”代替的“真实”。比如,电视专题片《失落的文明》中,编导在片中采用了探寻文物古迹、访谈考古专家等进行时态的素材,而在叙述某些久远的历史事件时则采用了大量的扮演、意象重现等拍摄手法,复制了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文明古国的历史生活场景,将远古的历史形象化,具有很强的逼真感,也具备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这种非新闻类的电视片中,可以谨慎地使用某些组织拍摄的手法,补拍、摆拍某些场面,但必须利用字幕或编辑手段,向观众表明:这里是再现和虚构。

五、体验式采访

又称参与性的采访,就是记者亲自尝试感受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类)中与采访活动相关的事物,以获得切实而深刻的认识。

体验式采访可以缩短记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很多生疏的事物,亲自参与一下便能体味到其中的全部内容,如果在电视上展现,可以给观众一定程度的可信感。

体验式采访的目的主要是客观、公正地展示事实的真相。

体验式采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体验是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有效途径。第一手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具有真实可信的说服力,给人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感和真实性。

第二,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报道中的千篇一律,干巴无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缺少现场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记者通过体验则可以抓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第三,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记者亲临现场体验可以验证第二手材料,在记者阅读了文字材料和倾听了别人的叙述后,有时会发现基本事实不够完整,支离破碎,或者令人迷惑不解,存有疑问。遇有此类情况,亲临现场体验往往可以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

从电视新闻采访的角度来说,摄像永远是电视新闻采访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核心部分。我们有必要将摄像师的工作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就是因为摄像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电视画面的质量和内容的表达。

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摄像记者首要的任务是采录到能把新闻事实交代清楚的画面和声音,同时还应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熟练运用景别、构图、运动、光线、色彩等手段,报道好新闻事件。

同类推荐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石鼓文诠释

    石鼓文诠释

    在石鼓身上,记载着鲜为人知的秦人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它填补了历史的空白。首先,石鼓文字是“金文之嗣”,是“小篆之祖”,是秦统一文字依据的母体。它承载着中国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 高考向何处去

    高考向何处去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曾经令万众欢呼。无数怀才不遇、承受整整十年压抑的知识青年终于久旱逢春雨,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高考已经进行了整整三十年,它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同时,以高考为轴心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也日益显露出其难以抑制的负面效应……
  • 树人文库-警示一生的成语故事

    树人文库-警示一生的成语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货币银行学作业集

    货币银行学作业集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其涵盖面宽,凡与金融相关的范畴几乎都包含在内。为了在网络教育中帮助同学们能及时、快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便于复习考试,我们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及能力层次为线索,将每一单元可能出现的所有考核知识点按考试题型编写成同步跟踪强化训练题。这对于同学们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掌握重点与难点,正确解答各种题型,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佛说佛名经续

    佛说佛名经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契约千金

    契约千金

    本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宗旨,穿越后的林薇一直尽心尽力的扮演着亲亲表妹一职,可随着各色人物的登场,林薇渐渐发现,原来表妹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不但要尽职尽责的哄老爷子开心,还要做低伏小的与表哥相处,期间还要与各路亲戚虚与委蛇,这日子,怎一个忙字了得!“什么?你说让表哥娶我?老爷子,虽然你是赫连家的权威,可那冰山一般的煜表哥是你可以搞定的吗?”“如果老爷子搞不定,那换成我这冰山自己融化可以吗?”天然小腹黑的某女仰天蹙眉,十分正经的道,“表哥,是你说男女有别,不宜靠得太近,请问能拿开你的贵手么?”
  • Letters of Two Brides

    Letters of Two Brid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半夏纪年爱微凉

    半夏纪年爱微凉

    五岁是她厄运的开始,家人什么的,都已经成为缱绻万千的梦靥,十二岁是她被幸运女神眷顾的序幕,拥有亲情的温暖,也遇到最重要的那个他,阳光恩赐了她一抹明媚的花季,十六岁是她一切命运的转折点,不复存在的不是爱,更不是情,而是一幕幕不堪的过去。当年,是谁?在稚嫩的心上留下的伤疤,多年以后的今天,又是谁无情地揭开这旧伤。幸福来之不易,来得急,去的无法知晓,也可以痛的淋漓破碎。马上阅读>>
  • 追车

    追车

    通过追车而形成的校园爱情的男主角陈奇缘跟女主角红玫瑰通过曲折,离奇,艰辛的过程,而最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啊!
  • 寒孤

    寒孤

    (『炼狱巅峰』正式更名为《寒孤》)……一个被命运捉弄被上帝慈爱的孤儿,面对着熙熙攘攘的城市,迎接着不同的挑战……他又会制造出什么传奇!
  • 爱是毒药吗

    爱是毒药吗

    青春校园,爱恋都市,爱恨纠缠,一位高官子弟磨砺创造一生荣耀,俘获美人心,从幼稚青年成长到成熟稳重,创立世间神话。
  • 千世花都

    千世花都

    如果世界发生了歪曲,那么是拯救还是将错就错
  • 符道通天

    符道通天

    落仙界浮图天师惨遭大劫,神魂穿越,夺舍在穷困潦倒,混吃等死,因为欠债被人打死的小散修身上。小散修一改过去的作风,重修浮图道,以符道印证仙道,以我心印证天心,走上了一条精彩的通天大道……………………………………………………………………………………新书上传,请各位多支持!书会越来越精彩,若是觉得好看,请轻轻点下《加入书架》,投上张推荐票,那将是对我最大的支持。PS1:新书成长期,求一切点击,推荐,收藏,回评必加精。ps2:前来书评区留言的,定然回访支持。
  • 若少年翩翩而来

    若少年翩翩而来

    喂!请你等等我。喂!请你勇敢与我相爱,面对世人恶俗的目光。喂!你要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了。喂!小呆呆,嫁给我吧。】是不是死掉会比活着轻松?是不是我的未来交由一纸文凭决定?高中迷茫的你,初中乐观的你,甚至小学不携世事的你都可以进来看。这不仅仅是他和他,还有他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