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拍摄同样需要场面调度。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现场场面调度是指摄像师在现场选择和调整镜头的角度、景别和运动方式等,使摄像机和被摄对象之间形成适当的时空关系,以获得最佳的画面内容。与电影、电视剧中场面调度的不同在于电影、电视剧的场面调度可以调度演员、道具、布景、摄像机等,而电视新闻是纪实,它一般只能调度镜头和记者自身。
一、镜头的运用
现在的摄像机都采用了变焦距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既包括长焦镜头、标准镜头、广角镜头,还可以在长焦和广角之间连续变化,给摄像师的拍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体现在新闻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在新闻拍摄的环节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拍摄时多用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视角、景深、空间透视关系最符合人眼的视觉感受。但在不同的场合,也常常使用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
1、长焦镜头,又称望远镜头、远摄镜头或窄角镜头
(1)对于不易接近或无法接近的新闻现场或新闻人物,可采用长焦拍摄。如拍摄火灾现场、领导人外出活动时多用长焦镜头。
(2)对在镜头前不自然或害怕被曝光的被摄对象,可以采用长焦镜头进行偷拍,从而获得真实自然的效果。黄河电视台反映五龙口附近长途车拉客的新闻就是躲在远处楼上用长焦镜头进行偷拍的。
(3)利用长焦镜头简化背景,突出主体。当新闻人物处在繁杂的背景前时,可用长焦镜头景深小的特点,使背景虚化,从而突出新闻人物。
2、广角镜头,又称短焦距镜头
(1)利用广角镜头视野开阔的特点,近距离拍摄大范围景物,如拍摄广场、会场等远景、全景画面。
(2)既可突出主体,又可介绍主体所处的环境。环境对主体可起到解释、说明、烘托等作用。采访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都可通过广角镜头景深的优势作全面介绍。
(3)有利于扛肩拍摄及运动拍摄,这是由于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较为稳定,不像长焦镜头那样,稍稍的振动便可在画面中较为明显的反映出来。
(4)利用广角镜头也可进行偷拍,如室内采访时被摄对象不配合,可将摄像机置于桌上或地上,关掉录像机前的“TALLY”警示灯,好像没拍,其实已开机;或手拎摄像机跟拍新闻事件。
二、构图
1、角度
角度是摄像师在现场作出的第一选择,它包括位置、高度和距离,以便与被摄主体形成最佳的空间关系,拍摄到最具表现力的形象。不同的拍摄角度决定被摄物在电视画面中的轮廓形状,同一个物体由于不同的拍摄角度构成完全不同的线形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力。
很多情况下,电视采访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拍摄角度,就拍不到被摄主体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比如在电视记者采访一位热点新闻人物时,正面角度能突出他的面部表情、音容笑貌,侧面角度只能表现他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事物或空间了。
此外,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对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对某个事物的表现。角度决定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及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氛围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不同关系,所以在许多新闻现场,摄像师都是争先恐后地抢占有利的位置,寻找最佳角度。
角度能传达不同的情绪。重要人物的讲话,多用正面的角度。像《实话实说》这样的节目,大都用与人物平行的平角度,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拍摄领导人和英雄人物,稍仰的角度会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表现事物的高度,仰角最为有力,比如纪录短片《走索艺人》中,为了突出铁索的高度和表演的惊险,摄像师下到了峭壁的底部向上仰拍,表演的人物像是悬在空中。表现场面和人物方位关系时,仰角就很有力。训练有素的摄像师几乎是本能地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电视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事物的原貌。在拍摄现场,摄像的多角度对于表现新闻的主题形象很有帮助。
在拍摄新闻片《我国首次用直升机跨越长江放线获得成功》时,记者为了向观众展现我国笫一次主要依靠本国技术力量使用直升机施放输电线导引绳跨越长江的实验过程,选择了多个拍摄角度:在长江上拍摄、江边山顶的大桥上俯拍、江心的船上仰拍,从远处以大桥为前景拍摄……多种角度立体化地记录和展示了“首次”的壮观场面,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电视的优势。
2、景别
景别是指每个画面的景物范围及主体在画面中面积的大小。虽然景别的划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无外乎远、全、中、景、特。新闻摄像中景别的运用,一般来说,既要有新闻事件的全景画面,也要有新闻细节的近景或特写画面,还应考虑到后期剪辑的方便而不同景别的画面。全景、中景、近景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1)远景。远景画面视野开阔,景物范围大,包含的信息量也大,新闻主体虽不明显,却能清楚交代新闻事件的整体环境,这种画面多用俯角度以登高望“远”。如拍摄城市新貌、厂区环境。
(2)全景。一般新闻事件都需要拍摄有全景画面。全景画面不仅可以介绍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还可以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并且常用作一条新闻的开头或结尾画面。常见的有带有横幅的会场全景、大型活动的现场全貌、领导视察、体育比赛等。
(3)中景。中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情和上半身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环境在中景画面中已退居次要地位。新闻摄影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领导剪彩、工人在机器前的操作多采用中景镜头。
(4)近景。近景画面中的环境进一步缩小,主体形象得到较有力的突出,常用来细致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情或事物的局部特征。采访某个新闻人物、领导人物讲话、商品包装箱上的品名与商标等。近景景别因类似于人物之间交谈时的感受,所以能使观众产生一种交流感和亲切感,这也是新闻播音员出图像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近景景别的原因所在。
(5)特写。特写画面更加突出表现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局部形体动作,从而起到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如热泪盈眶的面部特写、手捻衣角、双手交叉来回搓动表现人物内心的局促不安等。对物体采用特写拍摄,可以突出其富有意义的细节特征,从而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如:不符合卫生防疫条例的作坊里,.一块月饼上正叮着一只苍蝇;劣质工程的大楼墙面上已经出现了剥落、裂缝现象等。
在所有景别中,特写画面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最强的,更能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新闻摄像中如果能说明事件特征的局部细节,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新闻摄像构图
新闻摄像中首先应以记录新闻事实为主(尤其是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中),同时也不能忽视画面的构图,即拍出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美感,让观众看得舒服,有一定的形式美。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充分利用光线、色彩、形状、线条、影响、质感等手段,在画面中合理安排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和环境。
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新闻摄像构图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主体。构图主要的任务就是突出主体。新闻摄像当然要表现好主体,突出主体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体积、形状突出——拍摄孩子丛中的老师;通过位置突出——视察工作时,站在众多人中的领导;通过线条突出;。利用景深突出;利用色彩的对比,影调的对比突出;拍摄特写画面突出等等。
(2)选好角度。严格来说,为了达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最佳的拍摄角度只有一个,尽管有时摄像记者会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但也能选取一个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拍摄角度。如记者招待会时,记者众多,此时应尽量往前挤,正面拍摄。好心人扶老年乘客上车,侧面拍摄其形体动作等。角度的选择反映出摄像记者的艺术鉴赏水平和画面取材能力。
(3)选好环境(包括背景)。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可以交代事件的发生地点特征,传递时间信息,还可以说明人物的职业特点、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比如:拍摄火灾及对有关人物的采访,要选择火灾现场;在田间地头或挂满玉米、辣椒的农庄小院采访农民;选择白宫作背景报道中美首脑会晤等。
(4)掌握均衡。均衡是指画面的结构元素、影调关系等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平衡,不至于产生失重、偏颇的心理感受。通俗地说,就是看着舒服,不别扭。它包括线条均衡、体积均衡、影调均衡、色彩均衡、数量均衡、动静均衡等。在新闻节目拍摄中,尤其要注意人物,包括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
(5)台标、字幕的影响。如今国内各电视台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屏幕左上角显示出了台标图案,台标成了电视画面固定的组成部分,势必对画面的构图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台将台标作成半透明的(如中央台),尽量减少对画面的影响,但减少不等于消除,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的时候要有台标的意识,不能将重要的元素安排在画面左上角的位置。
字幕对画面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播出时被采访对象的身份、方言等应有字幕说明,或横排在屏幕下方,或竖列在屏幕左右,这时候字幕已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摄像记者在拍摄需加字幕说明的画面时应给予后期字幕留有适当的位置。
上述两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说只有在播出时有了台标、字幕的画面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才算是美观的画面,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三、运动摄像
运动摄像通过改变摄像机位、光轴式焦距,形成景别和视点的变化,活跃了画面构图形式,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从而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记录和动态的表现。
新闻摄像中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各种方式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取得比固定画面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以下简要谈谈这些方式在新闻摄像中的运用。
1、推镜头
推镜头有变动焦距和移动机位两种方式,表现为明确的推向目标。景别连续变小,环境也不断变小,甚至“出画”。
(1)从环境或群体中突出主体人物或重点形象。推向目标在画面中不断变大而得以突现,如中央台《中、俄、哈、吉、塔五国签字仪式》的现场直播中镜头推摄到签字桌前的江泽民主席;宣传济南交警的新闻中,镜头从井然有序的十字路口交通中推向岗台上英姿飒爽的交警;从福利彩票发行现场人山人海的环境推向台上待字闺中的汽车。
(2)突出事物的局部或重要的细节。细节虽“细”,但富有意义的细节却很能说明问题,如镜头推向正往选举箱中投票的江泽民主席的手,意义深远;推向英雄事迹报告会上摘下眼镜擦眼泪的听众;《唐山大地震20年祭》中镜头从一片废墟中急推至废墟上一只停摆的闹钟,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了闹钟指针的位置,有力地突出了地震发生时刻;南京电视台的获奖作品《为历史作证》中镜头缓缓推向史东郎的脸,观众看到这位当年侵华的日本士兵正痛苦地闭着双眼,极度忏悔的表情——往事不堪回首……
(3)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表达“某面内有某点”的含义,突出的是“某点”。如从车站拥挤不堪的人流中推向正在值勤的干警,表明车站广场正有干警在巡逻;从带有会议横幅的全景推向主席台正中就座的某位领导,表达了该重要领导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从大全景推向正在倒卖发票的犯罪分子,表明这伙人正在这个黑暗的角落里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4)推进的速度快慢可产生积极的意义。如前述推向史东郎的脸,宜用缓推适应其情绪;反映香港回归推摄中国革命博物馆前的倒计时牌,使用手动变焦急推,表达了香港回归的急切心情;急推到腐烂变质的食品,令观众触目惊心并极度愤慨。
(5)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要有目的性,有推向目标;
掌握好推进速度,始终要匀速;
对落幅画面的构图推前要有判断,让画面的落脚点准确稳定;
注意推进过程中焦点的变化;
推进过程要完整而连贯,保持稳定,避免犹疑顿挫的现象发生。
2、拉镜头
拉镜头也有变动焦距和移动机位两种方式,表现为主体越来越小,景别越来越大,环境也越来越大。
(1)拉出主体所处的环境,表明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这种用法具有“某人或某物在某处”的含义,强调的是环境。
如中央台直播的《中、俄、哈、吉、塔五国签字仪式》一片中,镜头从正在签字的江泽民主席的近景画面,拉成签字仪式的现场;从荷枪实弹的某个士兵拉出有众多士兵、多辆坦克,远处还有硝烟的全景画面,表明战局的紧张;从发行福利彩票现场的待奖汽车拉成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大场面,表现人们踊跃购买的热闹气氛,等等。
(2)事物的局部特写,拉成事物的全貌,在一个镜头中关照事物的局部和整体。如,从一箱假酒拉成堆积如山的假酒,令观众看后心有余悸;从胸前佩带的红花,拉成劳模站在表彰大会主席台上的全景;从纸上某单位的公章,拉出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从毛主席像拉出天安门城楼全貌,等等。
(3)利用纵向空间形象间的对比,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批评公园内人们肆意践踏草坪的新闻中,可由远处“小草是地球的肺”的标志牌拉出正在草坪上打扑克的青年男女,含蓄地表达了记者的观点;从花坛里的鲜花拉出正在校园里玩耍的天真孩童,象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等等。
(4)拉镜头应注意的问题。实践中运用拉镜头除了要注意拉出的速度快慢以及稳而匀之外,还应考虑到由于在拉出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元素人画,从而带来了构图形式的变化,所以对落幅画面应心中有数,并且防止意外之物在镜头前出现,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3、摇镜头
机位不动,改变镜头的光轴方向就是摇镜头。摇镜头有水平摇、垂直摇、倾斜摇等方式。
(1)拓宽画面空间,展示画面全貌。远景画面具有展示大场景的作用,但有时会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远而拍之,并且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很小,得不到有效的突出。摇镜头就可做到用较小景别摇出全貌,犹如画卷的展开。如摇摄人民大会堂的与会者;摇摄工厂的厂区、厂房;站在山顶上摇摄城市的全貌,等等。
(2)跟摇运动着的人或物,展示其运动过程。百米赛跑时摄像机常常架在和终点对齐的位置上,摇摄整个比赛过程,这样既可以展现运动员的风采,又可使观众看见谁最先越过终点;拍摄汽车拉力赛,也常将摄像机置于一拐弯处,对参赛车辆进行跟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