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28100000232

第232章 君臣相佐

异语25

楼主: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剪刀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的。

二楼: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楼:楼主滚出来,你再说一遍剪刀是谁发明的。

四楼:王麻子出来跟他说说

五楼:楼主吓尿了。

——————————————————————————————————————————《闲庭记趣》

卫青是个很厉害的人。

简单做个推断,公元前139年,17岁的刘彻去姐姐家,一眼相中了卫子夫。此时的卫子夫,年纪应该在15岁左右,不会比刘彻的年纪大。

随着姐姐在宫内地位提升,卫青也水涨船高。

公元前128年,宠幸十年之久的卫子夫为刘彻生下了皇子刘据。刘彻兴奋非常,自然讴歌一曲,命枚乘做了《皇太子生赋》。

二十八岁的刘彻,一生中一共有六位皇子,除第二位早夭外,其他都存活下来。这么晚才有儿子,刘彻将过错归结在皇后阿娇身上。

刘彻是有神论者,舅舅田蚡被窦婴、灌夫的鬼魂所杀,此事对他造成很大影响。当皇后阿娇巫蛊事发后,刘彻才明白,为何自己之前只能生女儿,为何一直没有儿子。

愤怒的刘彻废掉了阿娇,将那些巫师处死,第二年卫子夫就怀孕了,随即生下男孩。刘彻喜不自禁,心中对巫蛊之事,又信了几分。

中大夫主父偃上书请求刘彻立卫子夫为皇后,刘彻欣然应允,第二年更改年号为元朔元年,挑了黄道吉日,册封卫子夫为皇后,母仪天下。

诏书中:天地不变,施化不成;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一成不变不是好事,换个皇后明天会更好。

这大致是刘彻的核心意思,为了达成普天同庆的效果,刘彻还大赦天下,孝景帝三年以前的犯罪的,统统不与计较。

孝景帝三年以前,为何挑选这个时间点呢?

那年有场战争,叫七国之乱。

不过孝景帝三年,距今已经27年了,过了追诉期,当时犯罪的人都五十多了,事情也都过去了,追究起来没有多大意思了。

不过,即位之初,刘彻就已经对七国之乱中被牵连的宗亲贵族进行了赦免,还没被赦免的,估计就是罪大恶极了。

自卫子夫后,但凡册立皇后都会大赦天下,也算一种恩惠吧。

皇后上位,自然有臣子上贺表。枚乘写就一篇文章,呈献卫子夫,名曰——《戒终赋》。

文书称赞了卫子夫盛德,说她品貌端庄,性格温厚,是一位好皇后。而后话锋一转,说当初陈皇后阿娇当初也是如此,可惜后面行巫蛊之事,自毁德行,因为被废,希望你能善始善终。

卫子夫看过之后,深以为然,至此谨小慎微,从不居功自傲,盛气凌人。

如履薄冰冰未破,谨慎还要靠天托。

她虽是刘彻最后一任皇后,可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卫青的性格和姐姐类似,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得宠,一个为皇后,一个为大将军,名满天下。

《卫皇后歌》中: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家权势已极,可是姐弟俩的为人,着实值得称道。

卫青从骑奴起家,自少看惯了别人的脸色,养成了谦逊的性格,难得的是他得志之后,也没有改变。

卫青称得上是古之良将,功成名就之后也能身先士卒,又善待下属,王太后赏赐给他的东西,都分给下属,愿意为他效命的人很多。

淮南王刘安图谋造反时,对他忌惮非常,认为刘彻一定会派遣他平叛,可是此人又着实无懈可击。

思索再三,刘安派人去长安做卫青的门客,决定一旦起事就刺杀卫青。刘安事发自杀,没来得及起兵,卫青也躲过了一劫。

卫青在朝廷内,和将军公孙敖是结义兄弟,互帮互助。他本人也结交一些有才华的人,利用自己近臣的身份,将那些人推荐给刘彻。

主父偃郁郁不得志,他本人又由于性格缘故,人缘很差。卫青赏识他,将他举荐给刘彻。

主父偃非常感激,投桃报李,劝刘彻立卫子夫为皇后,成为卫青好友。

卫青曾派人去河东买马,见当地长官咸宣很会办事,于是将他推荐给了刘彻。咸宣是有名的酷吏,以执法严苛闻名,审理了之后的淮南王谋反案。淮南王是诸侯王,女儿刘陵在长安善意结交权贵,着实拉下水不少人,卫青的部下、好友也牵涉其中,咸宣自然不会让这件事烧到卫青身上,也算一种报答。

卫青成为大将军后,刘彻觉得要给点特殊恩宠,于是命大臣向卫青行跪拜之礼,卫青也没有拒绝。

汲黯不愿意,他家七代为官,在卫国时就是卿大夫。

他父亲内不避亲,保举他为太子洗马,自此成为刘彻太子党核心成员,平素里以严谨自持,威严很重。

刘彻即位后,行为随便,颇有刘邦的风范,接见丞相公孙弘,帽子都不带,见卫青更随意了,一边小解一边聊天,唯独见这位汲黯,必须正襟危坐。

这样的角色,刘彻虽然不愿意得罪,却也不愿意重用。

汲黯心里不平衡了,他认为自己怎么着也该当丞相、御史大夫风光风光的,可也不过传达命令的近臣,负责代替天子巡视,很不开心。

更不开心的是,如今要对小辈的卫青行礼,真是岂有其理。

汲黯见卫青,并不跪拜,只是行揖礼,而后离开。

卫青却不生气,他知道自己升得太快,资历太浅,对老同事非常尊重,向他请教一些疑难问题,礼遇程度超过了平常朋友。

当然,卫青这么识时务是很有缘故的,他久在刘彻身旁,连陛下都不敢对汲黯无礼,他更不敢了,不仅不敢,还要特别恭敬。

要是卫青对汲黯大为不满,传到刘彻耳中,刘彻会怎么想?

刘彻想,汲黯连我都不怕,要是汲黯怕你,那么你岂不是比朕都厉害?朕是天子,尚且尊重汲黯,你不过是大将军,仗着朕的恩宠,就想着无法无天了,朕死以后,你岂不要翻天了?

孝景帝对周亚夫的评价:此诚不足以辅佐幼君也。

卫青对汲黯尊重,是因为他是汲黯,跟刘彻关系莫逆。将无威不立,他既然身为大将军,爱戴士卒是应该的,可手下要是不听、不服他的,他自然也要有手腕制住他们,不然何以号令三军。

慈不掌兵,何况卫青还是建立大功的将军。

赵信投降匈奴,苏建战败,只身逃回汉军营寨。

卫青面临两难抉择,一方认为苏建兵少,苦战到底,兵败而回,不应该杀了他,不然以后败将都投降匈奴人了。

一方则认为,军中严明赏罚,苏建兵败,就该处死,不然令不行于三军,怎么可以。

将在外,刘彻给了卫青充分自主权,这件事卫青是可以自主决断的。

卫青却说,陛下虽有恩宠,他不敢擅专,于是命人将苏建押入囚车,将战况写明之后,交由刘彻裁决。

有人劝卫青,你就任大将军以来,还没有杀过将领,何不以苏建立威,事出突然,杀完之后再上报,陛下也不会不同意。

卫青摇摇头,我要那么多威望作甚?

居功不自傲,不想着树立个人威望,这也是刘彻对卫青放心的地方。

苏建回长安后,花钱宿罪,丢了官位。不过,他遭逢凶险,却没有投降匈奴,并将这一家风传了下来。

后来,苏建有了一个比他更有名的儿子——苏武。

回到长安之后,卫青发现,刘彻有了新的宠妃——王夫人。

据说这位王夫人也是平阳公主推荐的,毕竟卫子夫都30了,和刘彻也早过了七年之痒,留下更多的是尊重,而非宠爱。

历来贤后,都是以德行而立,没有以宠幸而扬名的。

李世民选择太子,无论怎么选,都是从长孙皇后的孩子中挑。他为什么喜欢长孙皇后,因为她贤惠,既能劝说自己听取大臣建议,又能挑选贤良的女人服侍自己。其他的女人,或许比长孙皇后漂亮,但又能漂亮多久,终究没有皇后那么贤良淑德。

羡美之心,人皆有之。

无论男女,喜欢都是年轻漂亮的人,卫子夫未必多喜欢刘彻,若是有的选,她也会选择比刘彻更帅气,更懂体贴的人。

可是身为皇后,卫子夫没得选,而刘彻有的选。

刘彻对卫子夫更多的是尊敬,觉得有她在后宫,后宫安稳啊,自己能少很多麻烦。

虽然尊敬卫子夫,可刘彻还是喜欢更年轻漂亮的,唱歌好听的,跳舞好看的,虽不至于冷落卫子夫,但去找她的次数也少了。

不过卫子夫倒也不怕王夫人,因为她是皇后,还是生下了嫡长子的皇后,她的儿子也终于被立为皇太子了。

公元前122年,六岁的刘据被立为太子。

为什么拖到这时候才立太子呢?

因为古代孩子的存活率不高,皇家虽然有御医在,看护的也好,可还是有夭折的概率的,故而得等到孩子长到一定年纪。

刘据和父亲刘彻一样,年纪轻轻就是太子了。刘彻当了十年太子,早早的继任,不过刘彻自身很能活,刘据当了31年太子,还是没撑乃父。

卫青比其他人更知道,宠妃的含义。卫子夫当年就是宠妃,替代了阿娇的地位,所以对待宠妃不能打压,而要拉拢。

宁乘对卫青说,将军能富贵,全靠了你姐姐。如今王夫人受宠,可是她家人还没富贵,将军何不送去千金,结交善缘。

卫青听从建议,取了五百金送给了王夫人家人。

此事传到了刘彻耳中,刘彻特意叫来卫青询问,卫青如实相告。

刘彻于是将宁乘提拔为东海都尉,调出长安。

卫青更加谨慎。

苏建曾经建议说,大将军应该多养一些门客,从古至今的达官显贵,没有不养门客的。

卫青摇头说,窦婴、田蚡都养了很多门客,陛下为此很不高兴,做臣子的奉公守法就好,养门客做什么?

作为刘彻昔日的贴身近臣,卫青知道了刘彻的好恶,向前面倒下来的前辈学习经验,总结教训。他能走到今天,不得不说,是因为见多了倒下来的人。

论宠爱,他不可以跟韩嫣比,韩嫣死了;

论资历,他不可以跟窦婴比,窦婴死了;

论亲疏,他不可以跟田蚡比,田蚡死了;

论贵贱,他不可以跟阿娇比,阿娇被废了。

卫青是真正意识到危机的人,所以他走到了最后,撑到了最后。

也有另一个人,和卫青一样不养门客——霍去病。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她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和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生下孩子。

家奴的儿子,还是家奴。霍去病还是私生子,身份更加低微。

然而,随着卫子夫步步升高,霍去病也得到了刘彻的赏识。

当然靠山再硬,在军中也要一步一步来。

公元前123年,年近十六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校尉,随卫青出征。

霍去病算是关系户,他之所以得到刘彻赏识,更在于刘彻也是青年才俊。霍去病不过是校尉,率领800骑兵,刘彻都是皇帝,统帅群臣了呢!

卫青已经够大胆了,他还要大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大胆的抛弃辎重,深入远处,找到了敌人的薄弱地带,第一战就斩获了两千多人,被封为冠军侯,勇冠三军。

卫子夫一家,何其荣耀。

然而,一件事情打断了汉匈之战——淮南王谋反案。

刘安,公元前179年出生,比刘彻年长二十三岁,是刘邦的孙子。

他七岁封侯,15岁继承淮南王的王位,也算是少年得志。共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二十四岁的淮南王刘安也接到了吴王的游戏邀请。

不过,淮南王最终渡过了这场危机,以一种很滑稽的方式。

对外宣言是这样的:

刘安想要响应吴王的号召,淮南国相非常兴奋的表示,微臣愿意为将军,替大王征讨刘启。

刘安非常高兴,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他。

大权在握之后,国相将刘安软禁起来,守城对抗吴楚联军。正好朝廷大军来救,淮南王得以保全,事后也没有被追究。

如此看来,刘安倒像是一位偏听偏信的人,然而从事情后续的发展来看,并没有那么简单。

刘安是和国相演了一出戏。

淮南靠近吴、楚,贸然拒绝,很容易惹祸上身,可是答应了,就是乱臣贼子,吴楚兵败后绝对脱不了干系。

于是淮南王上演了这么一出戏。

吴楚赢了,只会杀国相泄恨,对淮南王冷言冷语嘲讽两句,并不会废了他封国;朝廷赢了,自己只能算是意志不坚定,淮南也算立功了,顶多废了自己王位,让自己儿子接任。

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做法,让淮南王躲过了危机。

刘安知道朝廷势大,动刀动枪抢皇位是不行的,要玩就玩点高含量的,名正言顺的。

怎么是名正言顺呢?

周勃、陈平诛杀吕氏,而后从天下诸侯王选有才德的人,伯父刘桓因为恭敬孝顺,又是高皇帝的子孙,所以被选为皇帝,谥号孝文帝,皇位也被他儿子名正言顺的继承了。

这就是名正言顺。

刘安于是先求名。

诸侯王求名的途径,莫过于礼贤下士,可是招那么多人,又不能用来造反,招他们做什么呢?

写书啊!

刘安自幼聪慧,博览群书,爱护百姓,很看重自己的声誉。自古以来,诸侯王多的不可胜数,可是留下名字来的屈指可数,还都是处在风尖浪口之上,才留下声名的。

如今海晏河清,自己在一方博有贤明,可是放在历史看,也就平平无奇,过不了多少年就被忘掉。要想不被忘掉,就得留下点能让后人记得自己的东西。

孔子无权无势,靠着《论语》《春秋》扬名三四百年,而且名声越来越大,可见写书是最好的方式。

可是自己身为诸侯王,哪有时间皓首穷经的写文章呢,就算写出来了,也未必多好。

没有人看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

可是刘安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钱、权和地位。

刘安于是用自己有的东西,去换自己没有的——才气、学识和时间。

刘安召集数千人,用淮南之国力,写就了《淮南子》一书。

他本人也确实得以名扬天下,传之后世,历史课本上总免不了提他一句,虽然大多数人都没看过。

写好了书,那就要发出去。

刘安将书献给了太皇太后,书中推崇道家的清静无为,很合太皇太后的胃口。

当时,太皇太后和刘彻的权力之争,聚焦在道家和儒家的治国之争上。

刘安的举动再明显不过,博得太皇太后的好感,为太皇太后提供理论依据,支持她与刘彻斗下去。

不过太皇太后终究没有让刘安代替刘彻,毕竟刘彻是自己的孙儿,刘安是谁?

刘安的父亲刘长,被太皇太后的丈夫孝文帝发配而死,就算刘安大度,太皇太后心中未必不会想这一关节。

若是刘安当了皇帝,那么孝文帝这一脉,就废了。

后来太皇太后身死,刘安的算盘也并没有落空。他的女儿刘陵周旋在王室之中,为他积极奔走,只为一个缘故——刘彻无子。

很明显,若是刘彻有了意外,那么就要重新选人。

大臣们会选谁呢?

按照继承法来说,应该是孝景帝的其他儿子们。可是按照继承法,孝文帝根本没资格当皇帝,皇帝应该是孝惠帝的子孙。

可是大臣们将孝惠帝的子孙杀光了,迎立孝文帝。大臣们只关心谁上台对自己有利,反正都是你们刘家人,又轮不着我。

王太后没有其他儿子,那么刘安的机会来了。

刘安结交田蚡,得到了他的拥护,心中大定。田蚡是丞相,陛下死后他最有发言权,只要再拉拢其他大臣,到时候支持自己的大臣一多,那么王位非自己莫属。

应该说,刘安比皇后阿娇更有诅咒刘彻的可能性。

不过,即位这种事,谋划当然是好的,前提是出现意外。要等,也要靠运气,刘安运气明显不好。

他等了十二年,等到了皇长子出生,愿望破灭,心碎无痕。不过人生际遇难料,《淮南子》一书,给了他皇位都给不了的荣耀,足矣。

同类推荐
  • 明末乱世江山

    明末乱世江山

    崇祯十一年冬,满清分两路南犯,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整个华北就像不设防一样,被满清攻城七十余座,掠夺人口五十万,牲畜、财物不计其数。其中一路避开重兵,直至真定府,李爽本来是真定府获鹿县五品兵备道之子,机缘巧合下,思想被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教师李塽占据。华夏沉沦,神州腥膻,野蛮倒退,百年欺凌,熟知历史的李爽拼尽所有也要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从此,拿笔的手学会拿刀,教人的书生要学会杀人!乱世求存,便要遵守乱世的法则。
  • 历史年鉴之1901

    历史年鉴之1901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 前燕之无名路

    前燕之无名路

    他是军神!十四岁带三千人斩三万首级十六岁杀得高丽心惊胆战说到名将战绩,很多人会说白起一生不败,岳飞一生不败,但是纵观二十四史,真正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只有故燕国太原王慕容恪。他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空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在多的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
  • 华夏历史

    华夏历史

    介绍中国历史,让大家知道,历史并非只有枯燥,其实历史是一项充满哲学和智慧的东西,而且还很有趣。本书共分历史主体,家族门派,人物,历史上比较有趣的故事,四块。
  • 召唤名将之大汉帝国

    召唤名将之大汉帝国

    21世纪宅男意外穿越到汉景帝时期成为了景帝十子刘彻并且获得了帝皇系统,能够召唤后世众多名臣猛将,我们将看到陈庆之和霍去病一起追亡逐北,美周郎同施琅一起乘风破浪,岳武穆与李靖一起征西拓土。他还会是那个穷兵黩武的汉武大帝吗?他还会让苏武牧羊于北海吗?
热门推荐
  • 魔刀屠九天

    魔刀屠九天

    天才的对决!热血的战斗!这里没有废物!这里是妖孽的集中营!我有一刀!可杀天下!可镇九天!可证大道!你敢战吗!
  • 小花仙游记

    小花仙游记

    修真者穿越到小花仙................
  • 易烊千玺之宛若星辰

    易烊千玺之宛若星辰

    她被家人重男轻女,在那受够了委屈和冤枉,当她想过一死了之时,她看见了电视屏幕上的少年,从此,她喜欢上了他。她为了他,从学渣转变学霸,她想考上北大,只为看他一眼。梦想成真时,她带上自己所有的积蓄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当少年遇见她时,一眼认出了她宛若星辰的眼睛,直到有一天他问她,可她却忘记了他......
  • 大清王朝第一帝:皇太极

    大清王朝第一帝:皇太极

    本书主要内容有:努尔哈赤一统女真、随父征战沙场、佐父业初露锋芒、金戈铁马踏九洲、称汗位谋略天下、征伐四方建国大清等。
  • 文明赞歌

    文明赞歌

    我有宝剑一柄,久囿名泽高山,何日携志而出,斩破无尽河山。
  • 丑女青城

    丑女青城

    苍溪有女,名青城,小小木匠之养女,形貌丑陋,为人坚韧诚善。一个发生在架空时空本土小小丑女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饶,不向命运低头奋发图强的故事,且带你走近淳朴善良的苍溪村民青城的世界。
  • 太霞

    太霞

    血洒星河,魂断太霞有万魔遮天,群仙摇摇欲坠下界,一名凡尘俗子,正挣扎在修仙路上……
  • 极品江湖VS骚包宫廷

    极品江湖VS骚包宫廷

    江湖VS宫廷?极品VS骚包?这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邪道鬼儒魔和尚

    邪道鬼儒魔和尚

    小提示:此书在“三十二章玉醉儿”后,热度再次提高,请看官们多多支持,多多关注。邪魔鬼,本为世人厌弃。佛道儒,本为世人敬仰。看似背道而驰的六种法门,却全都兴盛于修行道中。六种法门修出的天道究竟是什么?是正是邪,是善是恶?酒坊少年、将军后裔、落榜书生,三个出自锦绣城的凡人,在机缘巧合之下闯入修行道,在相反的法门修行之中,渐渐明悟天道真谛。与此同时,修行道上乱象纷争,蛮祸、妖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人面对命运的抉择时,又该何去何从?是独善其身,还是大展拳脚,一切精彩尽在此书中。
  • TIMEZ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TIMEZ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与众不同的美丽面容,富可敌国的家庭财富,遇上了暖暖的他们,又会有怎样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