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9600000002

第2章 先身陇亩,巧遇“贵人”(1)

为学军事,东渡日本

蒋介石出生在一个小业主家庭,早年丧父,生性顽劣,幸而其母王采玉对他督导甚严,19岁时蒋为了学习军事以报国,东渡日本。

蒋介石,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人。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中午时分,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

蒋氏的先世,据其族谱的记载,远祖为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国。蒋国封邑在今河南固始县。伯龄之子孙,西汉初年迁陕西长安之杜陵。西汉宣帝时,蒋满出任上党郡太守,后任淮南王相国。满子蒋万,曾任弘农太守。蒋万之子蒋翊,字元卿,于西汉末元帝、成帝时,曾任刺史。东汉初,蒋翊三世孙蒋横为光武帝之大将军。其子山亭侯蒋澄,字少明,迁至江苏宜兴县境(阳羡)。蒋澄之八世孙蒋枢,为晋朝吴郡太守,字伯机,伯机再迁至浙江台州。伯机的二十世孙蒋显,为唐朝末年四明监盐官,又由台州迁居明州(浙江宁波)。子蒋光定居明州。孙蒋宗霸,于宁波东乡小盘山参禅,称摩诃居士,死后即葬于此,称摩诃大公坟。宋代蒋浚明、子蒋琉等,均为朝官或县官。蒋浚明由明州迁奉化三峡。元末,蒋仕杰由三峡迁溪口。计算起来,蒋介石系蒋翊第六十代孙,蒋显的第二十九代孙,蒋仕杰的第十五代孙。

溪口蒋氏成员,自明末以来,均不为清朝当官,一直保有民族气节,与黄宗羲的反清斗争,可以说是互相辉映。蒋的新三房的始祖为蒋祁增,字怀盛,生有三子,名:斯生、斯水、斯千。斯千为蒋介石祖父,字玉表,系蒋祁增之第三子,始改旧业,以经商为主,经营“官盐专卖”盐铺,以及作酒和石灰等商业。盐铺店名为“玉泰盐铺”。店内还挂有“官盐”专卖的招牌,此后家道日益富裕。

蒋玉表与萧镇永兴盐行(亦为专卖)的孙昭水为同行,有世交关系,其子蒋肇聪原配徐氏死后,就娶孙昭水之女为续妻。孙玄木就是蒋介石(前母)娘舅,也是蒋在凤麓学堂的教师。

溪口之东不远处,为任宋村,是蒋介石姐夫的家乡。任宋村之东,又有一镇为畸山下,蒋曾在此从竺景崧读书;溪口西南又有公棠市,在剡溪之南,是一个大市镇。

大凡大人物的祖上,如果是富庶之家,每一写及,便是乐善好施,周济贫穷,蒋的祖父也不例外,并信奉佛教。蒋说他能够研究佛家经典,并手抄佛经多种。他既信佛教,则乐善好施便自然能够做到,这对于蒋的祖父来说,或者不是夸大之词。蒋对他的祖父评价很高,说他“性慈善,待人以恕,而教子孙则严。衣布茹素,耽好内典(佛经)”。又说其祖父对于来往行旅,“施茶给饭以给之,凡六、七年”,“而博爱之旨趣,充然溢乎事境如此也”。1862年,因为清军镇压太平军,奉化逢遭战乱,蒋祖父盐铺停业,家产亦近于毁灭。太平天国失败后,蒋父肇聪22岁,受父命重振家业,专开盐铺。几年后,很幸运,又把家业复兴起来。蒋父是玉表的次子,小名明火,字肃庵,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生。精明强干,善于言词。据乡里人说,凡事不吃亏,还要占三分便宜。亦为乡里排解纠纷,然一生未当官;镇上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叫“埠头黄鳝”,意指其难对付。另有田地30亩。

蒋父不仅经商有方,且好代别人打官司,朱执信受托为蒋父萧庵作的《墓志铭》,对此有记述:

自先生之殁,乡人有讼兴,父老往往相与叹息言曰:“肃庵先生在,不至是也。”

蒋父还善于管理公堂(乡间庙社的首事),经他接手后,“治其社数年,产倍于初”短期内就翻了一翻。这种“小能人”虽不见得是社稷栋梁之才,却是乡间的致富高手。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蒋介石9岁丧父。从此,蒋由母王采玉一手抚养成人。家人中对蒋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当是这位乡间妇人了。

王采玉,溪口之西的葛竹人;葛竹原属被称为“越剧之乡”的嵊县。采玉19岁嫁与乡里的俞某为妻。过门不久,夫婿病故,接着公公也死了。“屋漏更遭连夜雨”,王氏生计艰难,于是只好在葛竹庵带发修行。

这无边佛海的暮鼓晨钟,又怎能驱散人世间的愁云苦雨!

王氏精于女红,粗通文字,心地善良,本无心遁入空门。后经玉泰盐铺老伙计王某撮合,再嫁给肃庵为继室。蒋在他所写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写道,他母亲王采玉——嵊邑葛溪王有则先生之女也。年23,来归先考肃庵府君。

王氏为何会成为肃庵的“继室”呢?朱执信在《墓志铭》中说,因为肃庵——初娶徐氏,生子锡侯、女瑞草而卒,继娶孙氏,无子卒。又娶王氏,生子中正、瑞青、女瑞莲、瑞菊。

王氏来到蒋门第二年,公元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在玉泰盐铺楼上生下了蒋介石。他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字瑞元。邑人记不住那许多名字,都称他为瑞元。

1908年,蒋加入同盟会以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按中国人旧俗,“直呼其名”为不敬,所以国人多称他为介石;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名字则为中正。“中正”何来?说法不一:有说是他母亲希望他由“中庸”做到“公正”,故名中正;有说是孙中山很器重他,乃赠名中正;有说是他很崇拜孙中山,所以改名中正。我们认为后说较为可信。因为王氏仅粗通文字,不会有那么多的学问;孙中山器重的干部很多,却并没有为他们“赐名”的习惯。

王氏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瑞莲、瑞菊和一个儿子——周传(即瑞青),瑞菊和周传早夭。

王采玉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她是蒋家的得力主妇,除了帮助、照顾丈夫以外,对上得侍奉年迈的公公,对下得教养几个同母和异母的儿女。这是个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女人;夙兴夜寐,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是她,使这个家显得亮堂,使一家老小感到温暖。

1894年蒋祖玉表去世;丧葬刚毕,次年蒋父肃庵又亡。此时的王采玉,年仅31岁,却10年间两度成为“未亡人”。从此,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守寡26个春秋。

蒋父前妻之子锡侯(字介卿,1875年生,长介石12岁),对继母王氏不甚孝顺,家庭中常生龃龉,1908年(光绪二十四年)与王氏分家另起炉灶。介卿独得“玉泰”全部财产,还继承了他伯父的一份遗产(伯父没有儿子,介卿过继了去),按照当地习俗,立名为“夏房”。介石仍承“周房”(又名“素居”)。后蒋介石的弟弟瑞青出世,“周房”又一分为二——“丰房”和“镐房”,合称“丰镐房”。

1930年的蒋已是中国第一号人物了,他对丰镐房——素居加以扩建,规模不大,但用料讲究,计有房44间,系旧式世家府第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中西家具齐备,点缀着各色宫灯,颇为精致。这是后话。

胡汉民、汪精卫合撰的《蒋母王太夫人墓志铭》中,提到了这次分家的事:

析遗产分授诸子,以锡侯失母,独加厚焉。

“厚”,就是多“分授”一些,可见蒋母贤惠,对待遗产的风格颇高。

为什么将“素居”称作“丰镐房”呢?丰和镐都是西周京城——文王迁都于丰,武王迁都于镐,两城故址都在今西安附近,以“丰镐”命名,乃是蒋介石向邑人,更是向后人表明:蒋氏仲昆之源,源自周代,西望长安。中国人爱用各种形式,显示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丰镐房”的命名耐人寻味,分家之后,瑞青夭折。“呦呦鹿鸣”,再也听不见了,王氏心头上所受的打击是沉重的。她找不到她命运多舛的答案,只得求之于神灵,于是吃斋诵经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她的儿女、保佑她的家庭。她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羊有跪乳之恩”。蒋对蒋母的慈爱是感激的,对蒋母的期望是领会的。他在所撰的《先妣事略》中说,分家后未及二年,而瑞青弟殇,先妣悲痛深至,精神与躯体因之乃大衰耗,而其期望中正自立之心,亦于是益切矣。

蒋介石就出生在这样一片平凡的土地上,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中。这地方不是《西游记》中的“黑风洞”,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卧龙岗”。

蒋介石又是如何走向成年的呢?

从6岁开始,蒋祖玉表先后为蒋请了两位家庭教师、一是任亨铎,一是蒋谨藩。蒋学的是《四书》、《礼记》、《孝经》和唐诗之类的典籍;“正心”、“修身”、“以孝治天下”、“少壮当努力”,这类古训当是记取难忘的。

蒋祖、蒋父相继去世后,家道中衰;稍后,家庭教师请不起了,但蒋母仍千方百计让蒋就学。从12岁那年开始,他先后到外祖家的葛溪和另外两个村镇,又念了三四年的私塾。少年蒋介石也有些诗才:某日,姚姓塾师,以“竹”为题,令诸生作诗,蒋按时交卷,其中有这么两句:

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小诗朴实无华,抒发了村童的真情实感,博得了姚先生的笑口称赞。

少年蒋介石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淘气。只有蒋母管得住,旁人他是不买账的,故蒋母终日为他提心吊胆。一日,蒋母把他关进房子里,痛加鞭挞;蒋情急生智,钻入大床底下不出来。适有邻居来寻蒋母,蒋乘开门之机,像耗子一样逃出屋外,蒋母又急又嚷,蒋则忽跑忽停,气得蒋母嚎啕大哭。

他常同村里的放牛娃、砍柴娃在山坡、田野间挥刀舞棒,蒋自封为“大将”,指挥双方或一方作战。娃娃们有时被“战”得衣破鞋丢,或伤头、伤手、伤足、最后是:娃娃号哭、家长干预、蒋母道歉。村童们做这类游戏实属平常,因为是发生在少年蒋介石——这个以后成了将军的人身上,故后来为蒋写传记的文人都不愿舍弃;我们也“吾从众”。

二是好学淘气归淘气,学习归学习。一味贪玩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蒋的老师毛思诚在其所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中说:蒋一旦开始用功,不管周围如何吵闹,还是能够埋头读书或奋笔书写,丝毫不受影响。

经过了几个塾师的教导,蒋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不少篇章。好男儿当“求取功名、光耀门庭”、“扬名声、显父母”,这些想法已逐渐培养起来。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蒋的“立志”也在这个时候。

三是早熟。蒋介石在年仅14岁的时候,便看中了一位秀丽、温顺的女子——19岁的堂表姐毛福梅。蒋表示爱情的方式十分豪迈,他公开宣扬愿意同她结婚。王氏好生害怕,怕的是儿子为此惹是生非;但也想为自己找个得力帮手,经过一番思忖,于是央人前往说媒;略经周折,终于定成了这门亲事。小两口的婚礼很有意思,这里,我们借来一段文字:

婚礼开始了,起先他打起精神做筋骨,不使母亲“坍台”,处处表现得彬彬有礼。可到后来,他实在憋不住了,尤其在拜堂的时候,两旁由傧相挟着,礼生喊:“拜——”他只能跪下来;礼生不喊“升——”,就不能站起来。他自幼指拨别人惯了,如今让别人指拨,该多憋气!好不容易听到礼生喊“送新郎新娘入洞房”,他好似得了赦令,霍地直起身子,一手摘下头上的红缨西瓜皮帽,“呼”地向空中抛去,随着一声吹叫,飞一般地跑到门外街上去了。待到人们簇拥着小脚伶仃的新娘走进洞房,找新郎官继续进行坐床、撒帐、喝交杯酒、相量盏时,蒋瑞元早已不知去向。

新婚之夜,毛福梅独坐洞房,面对龙凤花烛,流泪不止。

“洞房花烛夜,月上柳梢头”。新郎官居然“擅离职守”。这样看来,说蒋介石“早熟”,又有点不确切了。

也许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毛氏过门后,对丈夫又疼又哄,对小姑亲亲昵昵;婆媳之间更是情同母女,两代人处得十分融洽。

1902年,15岁的蒋到岩溪村再读私塾,塾师毛思诚(毛以后成为蒋的幕僚)教他温习《左传》、圈点《纲鉴》,使蒋大有长进。夏,蒋到奉化县城参加了一次“童子试”——清政府最初级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为“童生”,然后再去考“秀才”。蒋文场失意,名落孙山,主要在于没有下工夫。因为他在县里看到了科场的一些腐败现象,引起了他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失望;再则,当时正在废科举、兴学堂,蒋多少也意识到走科举老路不一定会有好前程。

20世纪初,西风渐入中华大地,奉化城里也出现了三四所洋学堂。这洋学堂对于青年学子极具诱惑力。因为在私塾里一天到晚,一味摇头晃脑,背诵“子曰”、“诗云”,这种生活是很枯燥的。1903年,16岁的蒋,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就学于奉化城里的凤麓学堂(后为奉化第一中学),妻子毛氏也随同前往。这对蒋母来说,是因为她对爱子单独生活不放心;同时,她更希望早日抱个孙子。

蒋自有他的算盘:从来就是乡下女子向城里人学时髦,携妻入城,也可借此开拓这位贤惠妻子的眼界。那时奉化城办了一所作新女校,校长是一位事业心很强、中年丧夫的闺阁诗人王慕兰。校内设有启蒙班:毛氏这个“上了头”、“开了脸”的已婚少妇,也在奉化城里过了两年“蒙童”生活。毛氏贤惠、乐于助人,受到了同窗小妹妹们的敬爱。

凤麓学堂,只是一所半新半旧的学校。总教习是一位名叫竺麟祥的翰林,新瓶装的还是旧酒,他主讲《礼记》与历史;还有一位是教《周礼》的,这些对蒋介石来说,是“温故”而不“知新”。当然,该校也开设了一点英文、算术等课程。这所凤麓学堂因为内容陈旧,学生们甚不满意,蒋很有一点造反精神,带头闹了一次小小的学潮,几被开除了学籍。

风潮过去,蒋也不愿再待在这个学堂了。“燕燕归来”、小两口又到了溪口。一家人正忙着准备过年,却来了一位举止阔绰的孙家舅父——孙琴凤。(他是蒋父第二个妻子孙氏的堂弟)。孙在宁波经商,见识多;他尊重蒋母,也欣赏外甥在“凤麓”的越轨行动,便介绍蒋到宁波继续上学。

“飞鸟择林而栖”。新年刚过,即1905年春,蒋又就读于宁波的箭金学堂,毛氏也同到宁波伴读。小两口租了一间住宅,过了一段小家庭生活的日子。

宁波,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实行“五口通商”中的一口,濒临杭州湾,与上海隔海相望。两地往来,乘轮船朝发夕至。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被“渐”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箭金学堂有个老师叫顾清廉,先生博学、他教学生阅读《周秦诸子》、《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和《曾文正公全集》;他向学生讲解世界大势,鼓励学生出洋留学;他还向学生介绍孙中山“伦敦蒙难”的故事。

蒋第一次听说中国有个革命家叫孙中山——他浪迹天涯,在国外鼓吹革命。蒋敬佩顾老师的博古通今和思想开明,顾欣赏蒋介石的勤学好问和追求进步。

“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顾老师把一部心爱的经过一番圈点的《曾文正公全集》赠给了这位高足。

青年蒋介石在投身革命前,读了四书、五经、尚书、孝经、左传、纲鉴、若干周秦诸子和曾国藩文集之类。

民国以前,“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们读的书也就是这些;应该说,蒋的“国学”基础还是扎实的。

同类推荐
  • 孙中山全传

    孙中山全传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奇闻轶事贯穿始终,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各种人物的众生百态。既而,使读者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发觉那个动荡的年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风云变幻的社会本质。本书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袁世凯、阎锡山、张作霖、毛人凤、黄金荣、孙中山、蒋介石等等一系列民国历史人物,再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混乱中闪亮登场。无论在历史角度或者人物刻画方面,本书都做到了言辞鲜明,语意深远,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逝去不久的风云年代。
  • 卑鄙的圣人:曹操4

    卑鄙的圣人:曹操4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我们身边的名人

    我们身边的名人

    本书集纳了中外诸多优秀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学大师们精彩的人生片断,在这些精彩的人生片断中,无论是大到对手之间的过招,还是小到友人之间的戏谑,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是名人们在人生这个舞台上的上佳表演。本书以翔实的材料,有趣的意境和诙谐的语言,展示了名人们与众不同的人生。读者在轻松阅读、感受名人们独特魅力的同时,可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提升心智。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名人就在身边。
热门推荐
  • 血弑动天

    血弑动天

    我原本只想复仇,可世道不公,弱者只有被欺凌,我要成为强者,主宰一切的强者!
  • 超凡飞升

    超凡飞升

    一枚残缺的白玉指环、一位绝美的极品校花、一层隔绝千年的灵力封印……。巍峨昆仑山下的小山村,竟然走出了一个绝世高手。萧凡,带着一只还没脱奶的小熊猫,就这么一头闯进了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踏上了装逼撩妹的修真不归路,开始了一段解救失落文明的伟大征程。
  • 上神大人偷偷爱

    上神大人偷偷爱

    哎呀!在上班路上的田可心痛呼出声。一块性感的石头华丽丽的砸中了她的头。额。很痛。什么?这块石头是什么上神?谁能告诉她一块硬邦邦的石头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性感的男人?没错是性感,肤色古铜,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犹如希腊的雕塑,幽暗深邃的冰眸子,显得狂野不拘,邪魅性感。她要钞票这个男人给他变出了一大堆的金子她要看月亮,这个男人带她去月宫看嫦娥??????????????
  • Strife

    Str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缘生三世

    缘生三世

    一件神秘物件历经三世,,身在其中,看尽三世情缘。第一世,她死了,他为她终身不娶。第二世,她身披霞帔,却是嫁与他人为妇,他却独身一人。第三世,她与他因命运相遇,因世俗而不得不分开。
  • 你我她的三叶草

    你我她的三叶草

    我,家境贫穷,成绩优异,样貌一般;你,家境贫穷,成绩中等,样貌出众;她,家境一般,成绩中下,样貌出众,混血出身……
  • 绝命3号

    绝命3号

    一种国家实验室中研究出来的药品,一场深不可测的阴谋,一瓶被封为机密的药剂。拨开层层迷雾,只为寻找打开密室的钥匙。在国家与家人之间,她会怎么选择?神秘的女人、失踪的博士、身份不明的少年,会檫出怎样的火花?Thoughtspassinmymindlikeflocksoflucksinthesky.
  • 百炼神体

    百炼神体

    从一个平凡的吃货,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特殊的能力,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的吃货之路……一息若存,希望不灭。身怀饕餮体的吴天,开始了他的征程,开始了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问鼎之路,何其困难,无边杀戮,蔓延而来。且看,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吞天噬地决》,君临天下!金刚之身,问鼎苍穹!
  • 龙盘九霄

    龙盘九霄

    破天道,引天劫,销金身,万古不灭……吾化身为龙,斩千邪,翔于九霄!
  • 居延

    居延

    居延在大学时代因崇拜而爱上了哲学老师胡方域,胡方域不仅哲思敏锐,而且颇擅人情世故,地下师生恋顺风顺水,居延毕业后,胡副教授终于离婚,二人同居。某夜在城南体育场散步,借买烟胡副教授一去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