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玫瑰花,手上常有一缕芳香。——中国谚语
透过约哈里窗户
你天天都要同人打交道,与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在职业生涯中,你与人的交往更为丰富、复杂和多样化。人际交往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它实际上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这是因为你在考察人际关系状况时,着重点在于彼此之间感到满意还是不满意,相互之间是吸引还是排斥。在这种状况中表现出来的选择和取舍,实际上是你的一种心理状态。劳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安排一群小孩分三人一组玩游戏。有的小组玩得好,受到了奖励;另外一些小组玩得不好,没有受到奖励。然后,又让每个小孩挑选两个伙伴去度假游玩,并且说可以打破原来的小组界限。结果发现,曾经受到奖励的小孩,大多数挑选了原来同小组的人;没有受到奖励的小孩,则较少挑选同组的人,这一事例反映出一种人际之间的心理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际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事实上,人际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在许多具体的、直接可以观察到的关系中表现出来,诸多具体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人际间心理联系的“载体”。
职业生涯人际关系网络与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相比,有自身的一系列特点:
1.职业人际关系不是靠血缘、地域来维系的,而是靠在共同的职业生涯中的兴趣、看法、价值观的一致来支撑的。如果彼此间想法一致,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那关系就会十分的牢固,人际间也会感到分外亲近。
2.职业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人们的行动。如果一个人在十分融洽的人际环境中工作,那么,他的工作热情就会高涨。相反如果彼此存有疙瘩,人际关系不融洽,那他的工作情绪就会受到影响。
3.职业人际关系要靠人们精心的维护和培养。彼此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来,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这本身就有一个过程。如果双方能彼此交心,那更需要长期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职业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只有经过有意识的培植和了解,良好的人际环境才会产生。
4.职业人际关系比较敏感,人际间往往容易因陌生而产生戒备心理。有的人有时为一丁点儿小事闹得不和,就是由于彼此间缺少一种天然的联系而不容易互谅互让。
在职业生涯中,一个人要与别人较好地相处,首先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的状况的认识。比如,一个人身高一米九零,他会意识到“我很高”;又如,一个人比较软弱,遇到困难就会哭,他会意识到“我很软弱,不坚强”等等。这样一些意识或感受都是自我意识,只不过是分别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与他人关系状况的认识罢了。自我意识是充斥于人的活动之中的。自我意识与你的活动相伴,你能觉察出自己的一切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控制与调节。
从自我意识产生的过程来看,是从周围人们的感情与评价自己的过程中由主观体验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把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当作一面镜子来映照自己,认识自己。心理学家柯里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人的形象,比如,一个人穿了一件款式新颖的服装,别人看了以后连连说‘好看’,此时,她会感到满意、满足,产生相应的认识:‘我这身服装很漂亮。’”
柯里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有三方面内容:
(1)对他人所看到的自己姿态的自我觉察;
(2)对他人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
(3)自己所怀有的某种感情——自尊或自卑。
也就是说,自我意识虽然也是一种主观意识,可以通过他人来掌握,通过一系列形象来认识和了解。
在职业生涯中,在与人接触时,有的人比较容易接近;有的人却很难深交。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考虑,人际间的联系和交往一般出于三种需要:
互动的需要
在职业生涯中,你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职业生活、认识社会,这就表现为一种互动的要求。你努力工作,就想通过工作的成绩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别人认识和赞赏;在与别人谈话时,就想把自己的想法、态度告诉对方,同时又希望引起对方的反映,了解对方。人际关系的网络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动的网络,在互动中彼此获得认识、获得发展。
影响他人的需要
你生活在社会中,不仅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向,还有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他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你对工作计划和安排有自己的看法,就会利用一切机会阐述,表明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事、上司的重视和接受。
表达感情的需要
人是有情感意志的动物。你的喜怒哀乐总希望能够表示出来,被人知晓,为人理解。你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希望能找到一个知己的人,在他面前倾诉一番;你事业上获得成功,也希望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交流信息的需要
在职业生涯中,人与人的接触,人与人的亲近,人与人的了解,都离不开交流信息。只有顺利地、畅通地交流信息,彼此间才能了解,生涯才会变得有意义。
学者约瑟·勒夫特和哈时·莫尼姆把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划分为4个区域部分,这就是著名的“约哈里窗户”:
你的自我分成4个部分。
开放区域:内容不仅你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如姓名、性别、籍贯、外貌、脾气、职业、兴趣、年龄、婚姻状况等。开放区域所容纳的内容多少,是要受交往对象、时间、地点及有关条件制约的。对关系密切的人,开放的内容会多一些。
盲目区域:涉及的是他人知晓而你却不知的内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
秘密区域:这是你心中的圣地,自己知道而不愿让别人知道的内容。
未知区域:这是指自己不知、他人也不知的内容。
在人际交往中,开放区域比较大的人,往往易受到欢迎,易与他人相处。总是把自己紧缩在秘密区域之中,不愿向他人吐露半点想法的人,很难进行交往。
在职业生涯中与人相处时,尽量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秘密区域,可以减少人际关系的隔阂。你若不主动地向对方进行有效的“自我暴露”,对方又怎么会告诉你他的情况呢?人与人的交往是平等的,双方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对自己“滴水不漏”,无疑是向对方做出不信任的表示。
“自我暴露”是扩大开放区域,搞好人际沟通,促使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自我暴露”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自我暴露”。比如向交往的对象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业、家庭、身世、经历,以期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这种自觉水平的“暴露”有口头谈话形式和书面报告形式。前者随便一些,宜用于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后一种则比较正规和严肃,常表现在上下级的交往中。所谓不自觉的“自我暴露”是一种无意识的暴露,如酒后失言,下意识的动作、表情,以至服装穿著、环境布置等等。别人可以通过这些细小的方面来了解一个人,知晓他的人生观、情操、兴趣爱好等。当然,要向对方表示诚意和信任,应比较注意自觉水平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不是不讲内容,不分地点场合,不分对象地乱说一气。“自我暴露”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在职业生涯中要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应当学会怎样来开放自我,暴露自我。
自我诊断
人际交往有不同的结构,从人际关系学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个人交往结构
个人交往结构是从交往全体的数量上划分的,即只是由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
个人交往的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性”,也就是说交往的过程、形式、内容均由交往的主体——你自己来选择。爱好下棋的人总会主动地觅求一些棋友交往,正在学外语的人希望多交上几个懂外语的朋友。
个人交往的结构存在于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群体之间。以个人为中心点或出发点来构起交往的网络。个人交往结构质量的好坏,效果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的好坏,即个人的素质。你受教育程度较高,心理健康、思想品质好的人其个人交往结构往往是不错的。
单向和双向交往结构
在人际交往中,信息交流往往有单向和双向之分。单向是指信息只单方面输出而无反馈;双向是指信息流通既有输出也有输入。一般来说当你受委托发布某项消息时,是单向的交往。而与人谈话时,不仅自己发表看法,而且听取对方的意见,就是双向的交往。
单向交往的信息传递速度比较快,双向交往信息传递比较慢,因为要有反馈的时间。比如你说:“你去开门。”这种交往表示你不希望听到对方任何其他反映,只要求对方去“开门”。而如果说:“你去开门好吗?”这就包含着一种期待,要等到对方有所反映以后才能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向交往的信息比较准确。
一些专家十分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双向结构,汉纳雷曾研究过十八个团体,发现在这些团体中有90%的成员在单向交往中工作效率低,对操作要求缺乏信心。而在双向交往中工作效率高,自信心强。
纵横交往结构
在职业生涯中,人际交往时还会呈现出纵横的结构状态。比如你既要与同事交往,又要与部门主管、公司经理和自己的下属打交道。这样一种上下和左右的交往情景表现为交往的纵横结构。
由于交往的目的不同,交往的心理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纵向的交往比较严肃,双方都会感到其间的地位隔阂,为了使纵向交往顺利进行,设法打破或消除这种因地位而引起的心理隔阂就很重要。横向交往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双方地位上的平等,使得彼此间容易交心,往来和沟通。
群体内部的交往结构
在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具体的交往结构。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群体内部有五种不同的交往结构:
1.链式
A与B发生联系,B和C发生联合,A与C不直接发生联系而是通过B的“中介”。这种交往结构单线联系,信息传递的速度最快,并且在交往者中有明显的领导人物,即信息发生者,但这种交往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因而士气低,适应工作变化慢。
2.圆周式
圆周式交往结构是个大循环,A不仅与B发生联系,而且最终与E发生联系。圆周式的结构是个大循环,工作速度慢,工作正确性高,无领导人,但士气很高,适应工作变化较快。
3.轮式结构
A能与各方面发生交往。轮式结构的工作速度快,正确性高,有确定的领导人,但士气低,适应工作的变化慢。
4.Y式结构
Y式结构实际上是轮式结构与链式结构的结合,仍然保留了效率高的优点,但仅适用于处理一些简单问题,这样的人际交往是比较单一的。
5.全通式结构
全通式结构最明显的特点是每个人之间都可沟通,对解决复杂问题十分有效。由于全通式结构里人与人之间全部沟通,因此士气也很高。
了解了人际关系结构,现在,看一看你的人际关系,你的人际关系状况究竟如何,不是靠你自己的感觉所能确定的。你说“我的人际关系很好,同事和上司见我都笑嘻嘻的”,或“我感觉到人们对我很好”,这些只能从你自己的角度得出推断。究竟人际如何,人缘好到什么程度,在主观感觉的范围内是无法得出结论的。
你的人际关系状况也不能靠一种表面现象来判断。比如你的家中经常高朋满座,或办公桌旁常集聚着几个人,这些从表面上看是人际吸引的表示,但靠什么吸引?如果你结交的都是酒肉朋友,聚在一起的都是好事之徒,那么,这种人际关系的状况不能说是好的。
你感到身体不适,就应该上医院请医生诊断。在职业生涯中,人际关系发生问题也应该及时诊断,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你究竟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晓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常见的方法大致有下面四类:
直观法
靠直接的观察来测量和估计人际关系的状况。比如,当你上班踏进办公室后,与多少人打招呼?又有多少人向你打招呼?在与你交往的人中有哪几种类型的人物,各占多少?你与人打交道时彼此表情如何。
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设计一套严密的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然后回收上来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对人际关系予以诊断。问卷法的难度在于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得好,不仅诊断的精确程度可以提高,而且易于被调查者填写,容易赢得他们的配合。
一般来说,问卷有两种形式,一是开放式,所谓开放式是指问题虽然对每一个填写者都是相同的,但填写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自由回答,事先不列出答案。比如:“你认为约翰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你认为部门主管的为人如何?”等等,这类问题的答案可以由填写人自由发挥,可以不拘形式地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封闭式的。封闭式问卷就是不仅问题都是相同的,而且每一个问题都事先罗列好若干答案,由填写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在其中选择一个认为恰当的答案。比如:你认为卡特在工作中待人①诚实;②狡诈;③虚伪。从这些答案中选择出一个自己认为最准确的。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你在设计问卷时最好采取两者结合的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通过一些模拟实验来诊断人际关系的实际状况。
实验法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模拟情境。如果模拟的情境不真实,得出的结论就会降低诊断的精确度。有的学者设计了一项诊断人们对某人态度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把与此人相识的人分成两组,分别阅读一篇文章(与此人写作风格相似的文章)。一组人被告知此人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而另一组被告知,文章是一个不认识的人所写。结果发现两组人的评价不相同。前一组人认为这篇文章写得不好,逻辑混乱,而后一组人则认为文章的观点尚可,只是文风上有点问题。这就表明,前一组人对那人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与此人不和,由于这种原因而影响了对文章的评价。
抽样分析法
抽样分析法是在无法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相关因素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进行调查,并把这种结果又推论到总体上。被选取的部分称之为样要。一般来说,在对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诊断时采用的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按照概率的原理进行的,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其结果就有科学性。
你在采用抽样方法来诊断人际时,要注意到抽样的面,即不仅向被仅调查者同一办公室的人询问,而且还要向与调查者有关的上司以及其他办公室的人进行询问,这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构的可靠。
弄清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就该诊断了。
你首先要从主观方面检查,看看自己的交往动机、交往内容、交往态度、交往形式、交往时机、交往空间、交往频率、交往仪表、交往谈吐、交往举止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