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9800000041

第41章 科教文化(3)

兰州解放后,兰州市军管会根据“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陆续接管公立中学合校,校名为兰州实验中学。次年8月,西北教育部令,将兰州实验中学改隶西北师院,复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兰州市立中学改为兰州市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甘肃省文教厅相继接办私立中学。接办后,私立西北中学正式改为公立,定名为兰州西北中学;私立陇右中学定名为兰州市第二初级中学;私立兴文中学并入志果中学,更名兰州私立建国中学,1953年改为公立,定名甘肃省兰州第二中学;原私立兰山中学并入兰州兰州中学后,省立兰州中学改名为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文革”期间,撤并农职中学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造成普通中学的畸形发展。1978年以后,中学教育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1990年兰州市的普通中学发展到205所,其中省属5所、市属28所、县(区)属113所、其他部门所属59所,在校学生132955人。由于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兰州市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2008年,市属中学44所,教职员工5467人,其中专任教师4580人。

清末,兰州府中学堂的教学实施班级授课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外语、体操等,由教师详细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民国初年,传入了西式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三段教学法”(预备、提示、应用)、实验教学法,但较少采用,中学的教学依然是注入式的讲演法和讲述法。解放后,为贯彻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中学教育开始改革教学内容,面向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运用民主启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课外教学实践活动。2006年,兰州市全面推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介工作,改革中考制度,将必考科目由原来的6门压缩为5门,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作为高中录取的一个条件。

兰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兰州电报局设立的电报学堂,有学生10余人,之后职业技术学校正式纳入官方学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州道彭英甲创办农林学堂和矿务学堂,两校合建于兰州西关以西萃英门旧贡院内,属于中等实业教育,学制为3年,由农工矿局总办兼学堂监督。1913年6月,邓宗与王之佐、李德裕等劝募经费,在兰州南府街(今金塔巷)租赁民房为教室,创办了甘肃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出任校长,以培养小学师资。由于风气未开,“闺阁千金,足不出户”仍旧是当时的一种女子行为规范,家长不愿送女上学。邓宗设法延聘女教员授课,聘女学监管理学生,因无人应聘,就动员夫人梁熙女士担任首任学监;先招收女儿邓春兰、侄女邓春藻、邓春芩入学,以起师范作用。经过这些颇费苦心的措施,终于打消了家长的顾虑,招收了三十多名女学生。1917年经甘肃省议会决议,改这所学校为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迁往兰山书院旧址(今兰州三中)。1920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任命邓宗为校长。1917年4月,甘肃省在原农林学堂基础上创办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

同年6月,甘肃测量局在畅家巷原陆军小学堂址开办甘肃测量学校。1923年,教育厅长赵元贞在兰州筹办矿务学校,1927年更名工矿师养成所。到1938年,兰州共有职业学校4所,即,省立兰州农业职业学校、兰州工业职业学校、兰州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兰州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42年秋,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为给工业合作运动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兰州创办培黎学校,实行半工半读,1947年迁往山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兰州市原有职业学校进行接管和整编。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新建的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调整。到次年,兰州市中专裁减为8所,1965年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恢复增加到36所,实行半工半读。“文革”开始后,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处于瘫痪、停顿状态。1978年后,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才日趋正常。到1990年,兰州市共有中专48所,在校生达17236人。

1998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从市职校、女子职校、旅游职校、商贸职校选调了12名优秀学生到人民大会堂工作。

进入21世纪,兰州市中专学校有所减少,但办学规模、效益却有所提高。2007年,中专学校减少为30所,在校学生增加为48799人。

(3)现代高等教育的演进

1913年,原甘肃法政学堂改称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兰州地区最早的高等学校。该校设有政治经济本科、预科和法律别科,校长蔡大愚,校址在兰州西关翠英门旧举院。

法政专门学校于1928年改称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改称甘肃学院,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并入甘肃学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

1939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改名为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学校分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专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当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所属的师范学院独立建院,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陕西省城固县,1940年,迁至兰州建校,校址在兰州市十里店。

1942年,在兰州新建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不分科,学制六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43年开始招收四年专科,对象是高中毕业生。1945年,原国立西北医学院迁至兰州后,该校并入西北医学院,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成立后,又并入兰州大学。

1946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1947年,将兰州大学兽医学院分出,并将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建成国立兽医学院,校址在兰州小西湖。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1日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事代表辛安亭率陆润林、孙达可进驻兰州大学,负责接管甘肃省4所高校和甘肃省图书馆及科学教育馆。在接管过程中,西北教育部决定,撤销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将其农田水利科并入陕西的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科并入兽医学院,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又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决定在兰州开办藏民问题研究班,11月扩大为藏民学校。

1950年1月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在兰州筹办西北民族学院的决议。8月西北民族学院成立。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的英文系并入陕西的西北大学,俄文系并入西安新建的西北俄语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并入西安体育学院。1954年,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成兰州医学院。1956年成立甘肃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天水。1957年上半年合并于西北师范学院。

经过院系调整,到1957年,甘肃省全日制高等学校5所,即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兰州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在校生共7930人,专任教师1187人。

1955年,甘肃省委决定,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迁至武威黄羊镇。1958年,将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12月5日,甘肃农业大学正式成立。

1961年后,中共甘肃省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学校布局,数量上要后退,质量上要提高。将甘肃省高等学校由1960年的43所调整为1961年的13所,1962年又调整为6所,分别是:兰州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医学院、甘肃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1962年以后,先后恢复了甘肃教育学院和甘肃工业大学,到196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达到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11765人。

1981年又成立了兰州商学院。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甘肃农业大学迁回兰州。这一年,甘肃师范大学恢复西北师范学院名称。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西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3.盛世遗韵诗话金城

悠悠丝路与滔滔黄河相交于兰州,丝路文明的传承和黄河文化的孕育,使兰州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西汉时期的边将赵充国的几篇奏疏极具散文特色和文学价值。赵充国为陇西上邽(天水市)人,后徙居金城令居(今兰州永登县西)。据《汉书》本传载,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湟地区的羌人起兵反抗汉朝的统治,朝臣多主张大军讨伐,但赵充国力主屯田河湟,以逸待劳,威慑羌人,使之分化瓦解,不战自溃。他连续上《屯田奏》、《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复上屯田奏》三道奏章与朝廷。这些奏章具体分析羌人情况,依据兵家策略,详细陈述大军进击之弊和步兵屯田之利。如《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开首云:“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离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敌,虽未及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也。”兰州作为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催生了文学的繁荣。特别是一些贬官谪吏,途经兰州,看到山容水态和风土人情,不禁挥毫写下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成为古代兰州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加之古丝绸之路又途经兰州,所以一些著名诗人如王维、高适、岑参等赴西域都要途经兰州,因此为兰州的崇山大河的壮美风光所吸引,写下了一些大放异彩的诗歌。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高适随河西节度使歌舒翰赴河西掌幕府书记,途经兰州时写下了《金城北楼》诗,其中有“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的诗句,这首诗是高适登上今黄河以北金城关一带的城楼上,俯瞰兰州时,由景入思,描绘了河声月色下的兰州的安静恬美,以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在此后的两年,天宝十三年(754年),著名诗人岑参途经兰州也写下了《题金城临河驿楼》,该诗不仅对兰州的地势、景色和物产作了描写,而且还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心绪。

到了宋代,由于词的兴盛,诗歌势有所减,兰州亦如此。

但是王珪、李致亨、刘宪、秦致通、郭傅师等依然写有一些歌咏兰州的诗歌,这些诗歌多描绘兰州的一些名胜物产,以及在金戈铁马中对和平的企盼。如郭傅师曾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来到兰州,在永登县的连城镇水磨沟内挦麻湾的石崖上,曾发现有他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的摩崖石刻。诗的内容为“水漱寒敲玉,山光翠泼蓝。虽然居塞北,却似到江南”。

明代,随着肃王朱楧的迁徙来兰,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多是一些游历、贬谪、仕宦而驻足兰州的客籍诗人。如陈质、丁晋、李文、杨一清、唐龙、光霁道人等,他们的诗作也多描绘了兰州的山水名胜,寺庙道观等。其中光霁道人写的《金天观》诗:“道院人来少,烟霞紫翠重。露鸣莎径鹤,月照石坛松。一曲幽兰操,数声清夜钟。碧空朝礼罢,独坐对危峰。”这首诗描绘了金天观的清幽、空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颇有王维诗歌的韵味。

到了清代,一些宦游来兰及甘肃本土的诗人,诸如宋琬、牛运震、吴镇、曾凤翔、严烺、张澍、叶礼等人,也写下了颇具篇幅的诗歌,形象地表现了兰州独特的风光和美丽的景致,同时也充满了对兰州的喜爱。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作,如张澍的《金城关》一诗:“依岩百尺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出冈峦。轮蹄不断氛烟靖,风雨常愆草木癏。回忆五泉泉味好,为寻旧日漱云湾。”诗中首联将金城关的险要位置进行了勾勒描写,并指出它是通向西域的唯一通道。特别是颔联“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出冈峦。”更是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地描写出金城关下白马浪的涛声和金城关一带连绵起伏的山峦。最后“尾联”写出了诗人对兰州充满了留恋。

当然,在清代宦游来兰的诗人群中,最著名还要算林则徐、左宗棠和谭嗣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西谪伊犁途经兰州,甘肃布政使程玉樵在兰州藩廨若已有园(今省群艺馆址)设宴为林则徐洗尘,席间赋诗以赠,为此林则徐写下了《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诗:

(一)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酿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获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二)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诗中既有对程玉樵的感谢,也有对若已园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充满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境。

左宗棠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任陕甘总督入驻兰州,从1866年到1881年他在西北度过了十五个春秋。他在兰州办洋务,创“二局”(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局);兴科举,建举院,筑饮和池,惠及百姓,正因为左宗棠政绩赫赫,所以对他的诗名有所掩盖,但左的确能诗善赋,他曾在兰州写有一首《秋日泛舟泉湖作》诗:“昔岁来兰州,随槎想碧落。黄河横节园,牛女看约略。以槎名其亭,南对澄清阁。走笔题一系,乡心慰寂寞。”清末民初,一些陇上鸿儒也写有一些歌咏兰州的诗歌,如刘尔炘、邓隆、慕寿祺、杨巨川、王烜等,这些诗歌大都咏物言志,抒发了诗人对兰州民风民俗的介绍和对兰州风光的无限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陈毅、叶剑英、沈钧儒等先后莅临兰州,当时兰州和全国一样,百废俱兴。因此,看到兰州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感而发,赋诗以咏。如陈毅所作的《游兰州五泉》(二首)诗:

(一)

星期佳日游五泉,危楼飞阁互连绵。

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

(二)

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扬。

杨柳行行多意态,笔挺穿空立道旁。

诗中展示了五泉山的“危楼飞阁”的胜景,由衷地表达了兰州人民种草种树,绿化荒山的热情和信念。

同类推荐
  •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如果找一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孔子;如果找一本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书,自然就是《论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倾情奉献,带你一起品读《论语》,与孔子一起同行,深入性情,长养生命!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 感悟红色诗词

    感悟红色诗词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 烟花三月的繁华都市

    烟花三月的繁华都市

    本书介绍了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繁华都市,其中有充满时代气息的古老皇都北京、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澳门等中国的繁华之地,以及伦敦、巴黎、雅典等国外著名的繁华城市。
  • 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长期聚居,多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力转化成经济力,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一条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出回族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热门推荐
  • 天上第一

    天上第一

    三十三重天之上,众仙宫阙。第一等逍遥,第一等孤寂。千万年来,寒凉透骨。而她贪恋最多的,却还是他指间片刻温暖,眉头无垢温柔。
  • 最强大神豪

    最强大神豪

    “什么?华夏的那个疯子要向我们美国发射装满了美金的....核弹?”
  • 天地玄冥

    天地玄冥

    鸿洲之北有群山,曰天界,直入云霄,无人可登临,无人知其高。浩渊之南有沟壑,曰地狱,暗入幽寂,无人可下达,无人知其深。冥海之中有迷岛,曰玄冥,隐入浪潮,无人可窥探,无人知其境。——《流士志》文若书友粉丝群:《文渊阁》——261489868
  • 不朽之国

    不朽之国

    公元2020年,大量人类的尸体产生了变异,成为残暴嗜血的怪物,这些怪物进化出毒牙和毒爪,人类一旦被其所伤将会在10分钟内死亡,变异成不人不鬼的怪物,这些怪物被幸存的人族称之为:尸鬼!我叫胡征,今年21岁,我和其他幸存者不同,他们只是想苟延残喘的活下去,而我……却想在危机四伏的地球上建立一个绝对安全的领域!一个,永垂不朽的……国度!
  • 轰天雷

    轰天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妖狐杀手被带歪

    妖狐杀手被带歪

    夜北雨提示大家,看见井盖这种东西一定要躲开,天晓得会不会突然去到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地方,还变成一只九尾妖狐?可惜命运多舛,刚适应穿越后的身体就被一个奇怪的人带走送了出去啊喂!被送出去也就算了,怎么还被那人骗到失心又失身呢?但是这种感觉,似乎还不错……【虽然简介看起来很欢脱,但是其实是很大众的杀手穿越,女主前期可以说是性冷淡。这是我第一次写文,文笔肯定都不是很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但千万别骂人,在这里谢谢大家配合。还有,我还在上学,随缘更新,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作品,绝对甜文莫方,再次感谢ヘ(__ヘ)】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衰神当道

    衰神当道

    啊米拉大陆的厄运之神由于得罪了太多神,因此被暗算和放逐到异空间了。怀恨在心的他,在地球找了个传入回去报复。来自地球的新的衰神,他将为啊米拉带去什么?新书《土匪和神》一本类似网游的穿越之书,正在更新中,希望大家过来支持一下,点击和收藏!
  • 灵幻国度

    灵幻国度

    天生修炼不足的少年,失去了家园,亲人消失火海;神秘的守护者,一切从传承开始开始……
  • EXO之新成员是女生

    EXO之新成员是女生

    一个豪门的女生,被哥哥托付女扮男装进入S.M公司,结识了EXO欧巴们他们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