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1100000003

第3章 出家的程序(1)

僧人非等同和尚

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尚”也就是指“男性佛教僧人”,其实,这是一种误称。“和尚”的原意基本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高僧”,并非每个出家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和尚”。不过,既然这个词已如此深入人心,我们也就不妨入乡随俗。在此书中,除非特别指明,“和尚”就相当于“僧人”。那么,什么是“僧人”呢?“僧”并不是汉语中固有的词汇,而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从印度传来的一个外来语。《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尊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日桑门,亦声相通,总谓之僧,皆胡言也。

这条记载说明了成为僧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剃落须发,释累辞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出家”;另一个条件是“结师资,尊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也就是常说的“受戒”。只有经过了出家和受戒这两个过程,一个普通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佛教僧人。

名目繁多是称呼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于出家的佛教信徒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称谓,这些称呼语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现在简单介绍几种:

僧。僧是梵文音译“僧伽”的简称,意译是“和合众”,就是众多的出家人和合相处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看,僧其实是一个集体的称呼。所以有些佛学研究者就提出声明:一名出家人不能称为“僧”,就如同一名战士不可以叫做“军队”一样。《南山钞》说:“四人以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也就是说,四个人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这样的组织才能称为“僧”。

僧的“和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理和”,是指僧人有共同的追求,都希望通过佛教修行,达到断绝尘世一切烦恼而归于清净寂灭的境地;二是“事和”,就是说僧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心理和喜乐,表现为六个方面:(1)遵守戒律,依律修行;(2)因有共同的目标,所以有相同的见解;(3)共同和睦相处;(4)在僧人集体中利益均等;(5)没有利害冲突,没有争执;(6)因为思想相通,心情舒畅,所以有共同的喜悦。

沙门。是梵文的音译,也译为“桑门”。在佛教创立之处的古代印度,沙门本是婆罗门教以外的其他出家修行者的一个总的称呼(婆罗门教是佛教创立前,在印度占有统治地位的一种古代宗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但传入我国后,就成为佛教僧人的一个特有称呼。

比丘。比丘也是外来词语,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乞士。

佛教中认为,比丘包含着三种意义:(1)乞士。即卑下自谦,向施主乞求食物,以此修炼德行;(2)破恶。也就是通过戒律禅定等修行,破除烦恼恶念;(3)怖魔。魔在佛教教义中并不是指魔鬼,而是指妨害修行人成就佛道的邪妄杂念和种种外界干扰,也就是“心魔”。破魔,就是说比丘能够排除这些干扰。这三种意思合称为“比丘三义”。

另外,比丘不是指一切僧人,只有出家后受具足戒(比丘戒)的男性僧人才能被称作“比丘”。而出家且受具足戒的女性僧人被称为“比丘尼”。

和尚。也称“和上”,是佛教僧人的另一个重要称谓。和尚也是一个外来语汇。在我国,人们普遍把“和尚”等同于男性僧人,在对僧人的诸多称呼中,也以“和尚”最为常见、流传最广。其实,和尚本来是对有相当地位的僧人的尊称,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这个称呼的。唐朝僧人义净在他著的《南海寄内法传》中说:“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泛唤博士……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

这段话的意思是:和尚是有学问而堪为僧师的僧人,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称。原音译应为邬波驮耶。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先传入古西域诸国,依当地语称和尚,从而讹传至今。

和尚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著名僧人的尊称,如东晋时代的名僧佛图澄号大和尚;唐代东渡日本传教的佛学大师鉴真称“唐大和尚”等。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还曾把和尚译为“力生”,即和尚具有为僧人之师的能力,能够教导弟子成就佛教的道业。佛教认为,少年僧人一定要跟从“和尚”修行,称为弟子;而和尚要为弟子受戒并亲授经文。

一般的,中国人当然已经习惯了和尚的日常用法。所以又有“花和尚”、“野和尚”、“小和尚”等说法,虽然在正规的佛教意义上都不能这么用。

阉梨。阇梨的含义与和尚相近,它也是梵文的音译,原意为教授、轨范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为准则,能纠正弟子行为的一类僧人。阉梨在僧人集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僧人的出家、受戒、传授戒律礼仪、讲授经文等佛事都要有阉梨参加。阇梨与和尚的区别在于和尚的资历比阇梨深。据佛书《翻译名义集》讲,和尚要有10年以上受戒的经历,而阇梨只要有5年以上的受戒经历就可以了。

头陀。这也是一个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僧人称谓。和上面一些称呼一样,这也是一个佛教特有的外来语。它的原意是抖擞、弃除、浣洗等。正宗的“头陀”要抛弃一切物质生活的拖累,没有住所,云游天下,修苦行,以乞食为生。所以也称头陀为“苦行僧”或“行者”。

佛教对头陀的起居饮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规定共12条,称为12头陀行。这些规定在今天看起来极其残酷:在阿兰若处(住处远离世人);常行乞食;次弟乞食;受一食法(一日一食);节量食;中后不得饮浆;着弊衲衣(世人遗弃的褴褛衣服);但三衣(只穿佛教规定僧人穿着的三种衣服);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释子。也称“释氏”。中国僧人的自称,表示着中国僧人理解的自我的姓氏。在魏晋时代,僧人出家后多跟随自己师父的姓,比如名僧竺道生等。东晋时名僧道安则认为出家人最尊贵的共同的师父是释迦牟尼,所以僧人应该一律姓“释”。

因此,中国僧人出家后,就舍弃了原来的姓名,由师傅为他起一个名字,也就是法号。如道安、玄奘、惠能等,姓则统一姓“释”,所以也可称为“释道安”、“释玄奘”、“释惠能”。僧人在出家前的姓名一般不再提及。

此外,在中国僧人的名称中,还有大德、长老、导师、祖师、法师、上座等等,这些一般是根据僧人的资历、地位给予的尊称。

投身佛门有步骤

《红楼梦》中的一首曲子曾受到贾宝玉、薛宝钗的一致推崇。“漫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首曲子描写的是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迫出家避罪的心情。曲文的确绝妙,而且曲折表现了“出家”这一成为僧人的第一台阶。

一个人要出家,首先要舍弃父母妻子间的亲情,抛弃自己的家庭生活;并要断除对人世间财富、性欲、饮食、名利、爱情等一切欲望的追求,也就是要做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佛教对于出家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根据明末清初僧人读体所著《毗尼止持会集》一书的记载,佛教出家人,除了信奉佛教、真心愿意归依佛门之外,还有不少“硬条件”。

首先,出家人必须是一个能够自主的自由人。比如为人子女的,出家前要得到父母的同意;身有官职的要辞去官职;身为奴仆的要解除主仆契约;已结婚的,要解除婚姻关系;如果信奉过其他宗教,要坚决破除,断绝一切来往等。总之,在出家前要摆脱尘世生活的一切拖累,所谓的“跳出红尘”。

要出家也得接受“健康检查”。患有恶疾的人被认为没有出家的资格。而佛教更加忌讳的是“黄门”(阉人)。男性(女性)性征不全的人被视为身体不净,是不允许出家的。犯过重罪的人同样不被佛门接纳。

要受戒的人还得向寺庙交纳一定的戒金,以充戒堂的灯烛香花、戒牒、同戒录等费用。

当然,规定只是规定,这些规定是否被各寺庙严格地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类似鲁智深这等杀人犯,也照样出了家。当然,在《水浒》里,作者写道鲁智深能够出家也是托了人情、走了后门。相信在古代,这种走后门的事肯定不少。

“剃度在莲台下”,要出家,必须经过一定的仪式。这样的仪式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曾多次看见,比如《少林寺》。实际的情形也差不多。

通过了“考核”,下一步是对出家者授以“优婆塞戒”,也就是在家佛教徒的三归五戒。三归,就是归依佛、法、僧这“佛教三宝”。信奉三宝是一切佛教徒最基本的信仰。授三归戒的仪式大致是这样:在大德和尚的指导下,要出家的人先向佛跪拜三遍,再向大德和尚及有阔梨身份的僧人行礼三遍,然后在大德和尚前合掌发誓归依三宝。这个誓愿原文是这样:

大德,我某某始从今时乃至命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大德证知。

把愿文重复三遍后,如果大德和尚说“好”。就表示这个人已经归依了佛门。

五戒是戒杀生、戒偷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由传戒和尚向欲出家者解说,解说后,传戒和尚要向求出家者发问,问是否能“随学随作随持”,求出家者要回答说:“善”或者“能持”。

鲁智深在被询问是否能严守戒律时,回答“洒家记得。”引起了众僧的哄笑。台湾作家三毛评论说:这正是鲁智深的狡猾之处,记得是记得,能否照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授完三归五戒,僧众还要集会,由一位正式的僧人向众僧发问,说这人自愿出家,信心坚定,又是“遍净之身”,问大家是否允许这人出家。一般情况下,各位僧人不表示反对,也就是默认同意。于是出家的仪式告一段落。

但是还没有完。接下来还有这样几件事:

第一是请师。也就是请某位够资格的和尚收这位出家者为弟子。第二是请一位比丘(比丘尼)为这个人剃除须发,并进行沐浴。最后,由他的师傅传授衣钵,并亲自为他穿上,顺便再查看他的身体,看男相(女相)是否切实。这几件事,又被称为“剃发染衣”。

经历了这样一些麻烦的程序,这个人也终于成为了一名僧人。

出家先受沙弥戒

出家和受戒密不可分,出家就要受戒。一般来说,头一天出家,第二天就要受戒。中国汉地佛教的僧人,一生要受三次戒,第一次是沙弥戒,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萨戒。合称“三坛传戒”。

首先是沙弥戒。也就是新出家者立即要受的戒。沙弥是没有成为正式僧人前的一个过渡性称号。也可以说,沙弥就是“预备役”的僧人,是成为一个正式僧人的“试用期”。

沙弥戒一般在出家剃发后的第二日进行。受戒仪式在法堂或其他适当场所进行。到时候要鸣钟召集庙里的僧人。首先,新出家的人要向佛、师傅以及大德和尚等行礼;然后右膝着地,合掌发誓,再次表明自己终生归依佛教三宝的决心。

下面,则是由传戒和尚向新受戒者解说十戒的意义。由传戒和尚念一句,受戒者跟着念一句。其主旨是,从现在直到死亡,都要严守沙弥十戒,“随学随作随持”。

授完十戒后,授戒师一一问受戒者,这十种戒“尽形寿能持否(能不能一生中奉行不渝)?”受戒者则要一一回答“能持”,或者说“依教奉行”。这时,沙弥戒仪式就算大功告成了。

这时,受戒者还不能算是正式僧人,因此不计算受戒年限,只论生年。

比丘戒后方为僧

第二次受戒便是比丘和比丘尼所受的“比丘戒”,它是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说,受了比丘戒,就有了正式的僧人资格,成为“圣职者”。不过,这个“正式”资格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汉地佛教均依《四分律》受戒,其中规定的比丘有250戒,比丘尼则有348戒。光是要记住这些戒律,就够人受的,何况还要一条一条去遵守实行。

受比丘戒必须满足的条件一般有这些:

首先,受戒者必须年满20,并且曾受过沙弥戒。

其次,授戒仪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主持和尚和证明人。中国汉地佛教一般要求“十师”,或者称“三师七证”。三师包括:授戒的主师、教授师和羯磨师(羯磨,意为为业、办事等,指佛事中的表白、告知、表决等事)。其中,授戒主师被称为“衣钵传灯本坛阿阖梨”;羯磨师被称为“羯磨阿阖梨”,教授师被称为“教授阿阇梨”。三师缺一不可。七证则是七位受过比丘戒的僧人在旁为证。这十师都必须是通晓律仪并自身清净的僧人。“三师七证”如果不够数量或者其中有一个僧人犯过戒律,授戒仪式就不能成立。

同类推荐
  • 佛语禅心

    佛语禅心

    本书在选取翻译《百喻经》中每篇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阅读情趣与指导意义的禅林故事。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 古兰经百科问答

    古兰经百科问答

    《古兰经》包罗万象,蕴含丰富的各门学科知识,该书以问答形式分门别类整理和归类了《古兰经》中涉及的历史故事、山川河流、天文历法、动植物、工农业、商业贸易、社会关系等,有助于读者了解、认知和研究《古兰经》。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老子是一位不喜言论的思想家,然而他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字字珠玑——短短八十一章的《道德经》蕴含了老子智慧的精华,也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哲学之纲,其中具有统领意义可称之谓纲中之纲的是“道法自然”思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野里,“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源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为万物之母,化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仅化生万物,而且又是宇宙万物遵循的共同法则。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热门推荐
  • 咖啡棉花糖

    咖啡棉花糖

    像棉花糖一样软软的,但却是咖啡的味道,第一口,很苦,很想放弃;第二口,很纯,耐人寻味;第三口,很甜。在经历家人的憎恨,朋友的出卖,丈夫的背叛,徐文珊的人生再次回到黑暗里,这支咖啡棉花糖似乎越来越难下咽,究竟徐文珊会不会冲破所有的阻碍争取回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 大娱乐

    大娱乐

    这里是属于娱乐的世界。这里没有花里胡哨的玄幻职业,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娱乐业。新书等级制度:艺者,艺匠,艺宗,艺王,艺皇,艺帝,艺圣!仅以此书,恶搞那本把我们拖入书虫地狱的玄幻小说以及万恶的娱乐业。
  • 厨仙

    厨仙

    本来是个现代普通厨师的柳忻重生穿越在没落的厨师世家,作为传奇厨师的后代,从小便背负了重振祖先荣耀的重任……这是一个厨师为尊,弱肉强食,血淋淋的世界!柳忻说:“别人都是修炼金丹元婴,我独修炼五脏庙。”PS:本书永不断更,请放心收藏阅读,这是完成了两本A签近130W字的小作者的承诺,谢谢大家支持!
  • 腹黑竹马:青梅乖乖入怀

    腹黑竹马:青梅乖乖入怀

    小时候,某女在某男身后追问道:“什么叫吻?”某男曰:“嘴巴咬在一起就叫······”话未说完,下一秒,一个湿湿的东西贴上唇,某男呆愣,完后,某男落荒而逃。长大后,某男在某女身后问道i:“宝宝是怎么有吗?”某女曰:“啪啪啪啪······”下一秒,扑倒,某男在某女耳边低声说:“那我们要一个······”接着。上演少儿不宜画面。【本文一对一,养成文,简介无能,欢迎入坑】
  • 星空道神

    星空道神

    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欲。情欲入道,掌控万物,不过……喂喂,那个谁,几位圣女、公主,别一见面就脱衣服呀,坐下来谈谈人生可好?我是郭日天,喝最烈的酒,泡最美的妞,吃最爽的美食,刷最畅快淋漓的副本,苍生伏地,诸仙垂首,万魔惊惧,涅槃破轮回,星空全无敌!
  • 腐宅难民,前来异界

    腐宅难民,前来异界

    当一个b站难民来到异界,手持能改变世界线收束的辉光管时钟,什么,手持神器,改变世界?不不不,这里没有屁股玩,没有撸啊撸,没有动漫,我实在受不鸟啦,我要回去!!!
  • 破除咒语的钻石项链

    破除咒语的钻石项链

    小时候的顾蓝见到了空难中幸存了几分钟的一个小女孩,并帮她转述了她最后想要说给哥哥的话和送给哥哥的东西;长大后的蓝又见到了那个叫做湛的男子,冷酷又脆弱,迷人又无情,用耀眼的钻石跟女人分手,随意践踏别人的感情却不知羞耻。蓝恨这样的人,自私又骄傲,可是怎么总记得他曾经流泪的脸?是错觉吧?以为自己是最后一个见到他妹妹的人,所以总在自己的眼睛里寻找什么。
  • 总裁大人慢慢追

    总裁大人慢慢追

    岳溪彤觉得,遇上梁潇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灾难。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男人,睡了她居然还说救命之恩不就该以身相许吗?岳溪彤瞬间无语。
  • 陵武逸界

    陵武逸界

    当他再次返回到这个世界时……当那支普通的柳木箫来到他身边……陵武!在整个陵武界专有的名词!他带来了一种重生的辉煌!
  • 专宠:极品校草爱上我

    专宠:极品校草爱上我

    安玖薇,听着名字就是很文静的女生,但是,她真的很霸道,很无赖,很拽!但是,她拽她有资本,谁让人家又有脸蛋,又有家室,家里那么有钱却无心闯入了四个校草的世界,得到了那么多帅哥的青睐,她将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