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1100000004

第4章 出家的程序(2)

沙弥戒的仪式一般在佛殿上就可举行,而授比丘戒的仪式却非要特定的地点不可,这就是“戒坛”。我国戒坛的创设始于南朝,到唐朝初年,全国已经有300余处戒坛。在我国现存的戒台中,以北京西戒台寺戒台,福州开元寺戒台、浙江杭州台庆寺戒台最为著名,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戒台”。

戒坛一般设于寺院左后侧或右后侧,自成一个院落。院子里,正殿是戒坛殿,正殿前有一小山门殿,象征着进入此门就得到解脱。戒坛殿是方形大殿,中间设立三层玉石砌成的戒坛。戒坛是正方形的,每层四面都有石龛,龛内安置着小型戒神,龛外侧站有比石龛还大的大型戒神。戒神包括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神、土地神、金刚力士等,各个面目狰狞,手持法器。戒坛上正面设莲花座,供奉佛祖。下面放置着给三师七证的座椅10张。

布置好了戒坛,“三师七证”也安排妥当,那么就可以举行正式受戒的仪式了。比丘戒受戒仪式的程序大体如下:

首先,寺院鸣钟,将僧众和受戒者集中到戒台殿,然后迎请三师七证入戒坛。十师由教授阿阁梨手持香炉在前引路,由戒坛南面下层东阶登坛,并自东向北绕坛一周。

这时,十师拈香礼拜一番,然后登上中层,向西绕行登上坛顶。在坛顶自东向北绕佛像一周,依次就座。

其他的僧人都在戒坛的中下两层依次坐下,而受戒者则站在坛下南边东阶上,面向西方。这时候,威仪教授师(专门负责指导和纠正僧人威仪的执事僧)引导受戒人先向佛像行三遍跪拜礼,再一一礼拜十师及僧众,接着合掌跪在草垫上,念乞戒文:

大德一心念我某某,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做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接着,教授阿阁梨下坛,询问受戒人衣钵是否俱全。教授师要向受戒人说明比丘必备的衣钵等六种物品(三衣、钵、坐具、滤水囊)的名称和样式,并一一询问:“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一一回答说:“有”。接下来,受戒者还要表白,自己的确持有这些衣钵用具。比如:

和尚存念,我某某此钵,应可用食,是堪可器,

是大仙器,是乞食器,我今受持。……

对每一件物品的表白都要说上三遍。幸亏僧人的用品不多,否则就太累了。表白完了,教授师说:“好。”受戒者回答:“善。”

此后,教授师带受戒人到无人的隐蔽之处,单独向受戒人查问十三种“难事”和十六种“轻遮”。

“难事”是指不能受戒的恶事。十三难事分别是:一、边罪。曾受具足戒但又犯了四根本戒的。二,犯比丘尼,对比丘尼行非礼之事。三、贼心受戒,指的是未受比丘戒却谎称自己是比丘的恶行。四、破内外道,原来信奉外道,后来投入佛门,之后又返归外道,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称“破内外道”。五、黄门,五种不具备男性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不完整的人。六、杀父。七、杀母。八、杀阿罗汉。九、破僧(指破法轮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是鬼怪变化为人形者。十二、畜生变化为人形的。十三、二形,指兼有男女两种生殖器官的阴阳人。

轻遮,指的是人本身具有某种缺陷,不符合受戒的条件,并不是做过恶事。十六轻遮包括: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知道自己跟从的受戒和尚的名字(这两条指痴傻愚钝);年纪不满20;不具备“三衣”;没有钵具;父母不允许;有债务;为人奴婢;身有官职;有不符合出家条件的疾病等等。

对教授阿阁梨的询问,受戒者要诚实地回答。这些“难事”和“轻遮”中,只要受戒者符合其中一条,就不允许受戒。如果考核全部通过,教授阿阁梨就告诫受戒者,呆会儿还要在僧众面前再次正式回答这些问题,要以“无畏心”如实回答。

问完后,教授阿阁梨向僧众说明,这个受戒者是“遍净之身”。众僧同意后,受戒人进来,再次礼拜佛像、十师和众僧,然后登上坛顶,在羯磨师面前请戒。

羯磨师在坛上当众再次查问受戒者是否犯有“难事”和“轻遮”。问完后,羯磨师开始做“白四羯磨”。这里的“白”是表白的意思,也就是羯磨师要向主戒的大德和其他僧众说明刚才审问的情况。羯磨师指出:受戒人年满20,衣钵俱全,是“遍净之身”,没犯过任何遮难,要求受具足戒,请众僧表示是否同意。说完这段话,还要再重复一次,不过在最后要加上一句话:“若许受戒者默然,若不许者说”,这其实就是要众僧表明态度,称为“初羯磨”。连说3次,称为“三羯磨”。3次羯磨加上开始的“白”,就是“白四羯磨”。最后一遍羯磨说完,众僧都不说话,就是表示全体通过了。这时,羯磨师就宣布,此人可受具足戒。

比丘的戒律十分繁复,比丘有230戒,比丘尼有348戒,不可能在戒坛上一一宣读。故主师只宣读这四种最严重的戒律。其他律条,在受戒后,再一一讲解。

受戒完毕,十师和众僧依次下坛。比丘戒仪式结束。

比丘戒是僧人的根本大戒,首届后的僧人称“比丘”,正是有了僧人的身份。比丘受戒的年月日十分重要,以这个时间计算僧人的法龄(当僧人的资历)。僧人的法龄称为“夏腊”。夏腊是僧人排列座次,按辈行礼的一个根据。

过去受戒时还要燃顶,即烧香疤,俗称“烫香洞”。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叫志德的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敬。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顶。受沙弥戒的燃3炷香,受比丘戒的燃12炷香,在头顶上烧出疤痕,作为终身之誓。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曾对此有过精彩的描写。但现在中国大陆已经废除。

菩萨戒是最后戒

第三次受戒是菩萨戒,又称“大乘菩萨戒”。这是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人都要奉行的戒律。中国汉族地区主要信奉大乘佛教,所以出家人在受比丘戒后还要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一般要在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后。蔷萨戒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包括六项重戒,即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卖酒戒,再加上“说四众过戒”(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过错)。另外还有二十八轻戒。

出家菩萨戒包括:“十重戒”,又称“十重禁戒”、“十不可侮戒”等,其内容是在家菩萨戒的六项重戒加上自赞毁他戒(夸耀自己、诽谤他人);吝惜加毁戒(别人求财、求法,吝惜不给别人并且对人诽谤侮辱);嗔心不受悔戒(不容受别人善言忏悔)和谤三宝(佛、法、僧)戒。犯了这十戒的,立即被逐出佛门。

菩萨戒法及其实践又总称“三聚净戒”。戒规具体如下:

慑律仪戒:即遵守所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佛教基本戒律所规定的各种避免恶行的戒条。

慑善法戒:主要是行善积德的戒律。

慑众生戒,也称“饶益有情戒”。主要是劝化众生、济度众生的戒规。

三聚净戒中,后两种是要求对佛陀指导的实践身体力行,强调佛教徒普度众生的社会责任。

菩萨戒一般在佛殿举行。正中设一高座,供释迦牟尼佛位。左上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的尊位。右上方则是主持菩萨戒的法师的座位。

到了指定的时间,佛寺鸣钟,僧众及受戒者在佛殿集合,请主持菩萨戒的法师入坛。菩萨戒的仪式与比丘戒差不多。先是菩萨戒师解说“三聚净戒”,然后拈香祷告,请释迦牟尼为授戒主师,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梨,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闺梨,十方一切佛为证人。接着,受戒者在佛前忏悔三世一切罪业,并发十四菩萨行大愿。最后,菩萨戒师宣读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并询问受戒者“能持否”,受戒者做肯定答复后。仪式完毕。

戒期结束时,传戒寺院要给受戒者发放戒牒和同戒录。戒牒是出家受戒后传戒寺院所发的受戒证明。同戒录就是传戒寺院发给受戒者的同戒诸人名录。

僧人的户口档案

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出家为僧既要忍受数不清的清规戒律,又生活清苦单调,实在难以忍受。但在古代,做和尚却是许多穷人心中的梦想。做了和尚,就不愁吃不愁穿,原来要负担的徭役赋税也一并取消。出家人一般也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在我国古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曾写到一名丫鬟想出家做尼姑,她的心理活动读来颇为有趣:

(做了尼姑),就如那盐鳖户一般,见了麒麟,说我是飞鸟;见了凤凰,说我是走兽;岂不就如那六科给事中一般,没得人管束。但凡那年小力壮,标致有膂力的和尚,都是我的新郎。……且是往人家去,进得中门,任你甚么王妃侍长、奶奶姑娘,狠的、恶的、贤的、善的、妒忌的、吃醋的,见了那姑子,偏生那喜欢,不知从哪里生将出来:让吃茶,让吃饭,让上热炕坐的,让住二三日不放去的,临行送钱的,送银子的,做衣服的,做鞋袜的,舍幡的,舍桌围的,舍粮食的,舍酱醋的……

对佛门的这种理解当然不正确,但在中国古代还是很行其道。从许多古典小说中可见一斑。

不过,和尚尼姑并不是人人可做的。自唐朝以后,建寺、度僧及度僧人数都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就曾下过一道《沙汰僧道诏》,规定在两京(长安、洛阳)及天下诸州的寺院要有定数。唐太宗及武则天时代都曾下达过敕建寺院及度僧的诏令。此后,唐代统治者不断明令禁止私建寺院和私度僧尼。这方面的法律甚至相当严酷。

唐贞观年间,有因为私度僧人而被处以死刑的记载。在《唐律疏义》中有这么一条:“私入道,谓为道士女冠、僧尼等,非是官度而私入道及度之者,各杖一百。注云: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即罪家长,即私人道者不坐。己除贯者徒一年及度之者亦徒一年。本贯主司,为私入道人所属州县官司及所住寺观三纲、知情者各与入道人及家长同罪。”这个法律非常明确。要出家为僧为道必须得到官府批准,即“官度”。否则就是犯法,不仅私自出家和私自度僧者要“杖一百、徒一年”,还要连累许多人。宋代的法律更加严格,曾规定:如果有人私度在寺院服役的童子为沙弥的,除了勒令这个少儿还俗外,本师主两年徒刑,其他知情的僧尼杖80下,并勒令还俗。

政府批准的“官度”有两种情况。一是每家寺院每年有一定的度僧名额,在这一限额内度僧算是合法的;二是皇帝在重大庆典及其他特殊情况下,恩赐某地区或某寺院可以度一定数量的人为僧,这称为“恩度”或“赐度”。恩赐度僧的记载在唐宋时代极为普遍。凡是官度的僧尼都要有政府发放的证明文书,这就是度牒。

度牒的发放从唐宋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唐朝时,度牒由祠部发放,一般用白绫、白锦制成。上面记载了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签发度牒的官府名称。在宋朝,度牒开始用黄纸印造,因为容易伪造,后改用绫纸,还有“防伪标志”——在绫上织有“文思院制敕绫”六字。度牒上有祠官员的签押和左右街僧录司的印章。

度牒证明了僧人的合法身份,《水浒》里的武松被官府通缉,就是靠着在孙二娘家获得的一身头陀打扮和一本度牒,避过了灾祸。

度牒对僧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凭着度牒也可以免除徭役赋税。正因为这样,大批人丁涌入佛门。王公贵族、富豪地主为了逃避丁税徭役,也以种种手段度人为僧,这就使发放度牒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情。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时候,往往用这一招来要钱。比如唐玄宗安史之乱期间,军费困难,政府便公开在太原收钱度僧尼,10天就得钱百万。宋代,政府出售度牒几乎成为一种制度。当时印造的度牒分两种,一种填有僧人名字,另一种没有写名字。这种没有写名字的度牒就是专门为出售印的。每年都要印一定数量的这种度牒,国家因此每年得钱几百万。

除了度牒,政府还有对僧人进行管理的僧籍制度。僧籍由祠部管理,每隔几年就要清查重造一次。僧籍的内容包括僧人的法名、俗姓、籍贯、所习经业、所在寺名、寺中定额的僧人人数等项。如果僧人身死或还俗,当天就要报送祠部,注销僧籍。后来,明代对僧籍的管理更加严格。不但天下寺院要上报僧籍,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编造“周知录”。也就是由京师的僧录司将天下僧寺尼庵及所有的僧人一一辑录。在每位僧人的僧名之下,记录着他的年龄、姓名、出家的时间及度牒的字号。这本“周知录”编成之后,颁发给所有的寺院。这样,凡有游方僧人前来寺院“挂单”,寺院就要查问这位僧人来自哪座寺庙,叫什么,年龄多大等,然后根据“周知册”核实。如果册子里没有这位僧人的名字,或者其他方面不符合,就认为是欺诈行为,可以把他缉拿,送到官府去。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本书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分为药师法门的特质;身光破暗愿(开晓事业愿);魔外归正愿(回邪归正愿);解脱忧苦愿(从缚得脱愿);药师法门是当代最契理契机之法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等内容。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总裁你好坏

    总裁你好坏

    她是野蛮、任性的方氏集团当家千金;他是独断、霸道的费氏集团领军人物,号称商界奇葩。他们因政商联姻从小就被定下娃娃亲。可是她怎能接受这种古董礼教,誓死捍卫到底!可是为什么见他一面就控制不住了呢?既然如此,总裁你就乖乖接招吧!
  • 捉刀人

    捉刀人

    "乱离人不如太平犬".自觉连一只太平狗都不如的姜桓终于忍无可忍,要发出自己的呐喊!一个平凡的人,一些平凡的事,在一个无法容忍平凡的年代里发出疯狂的呐喊。历史的天空几千年来一直冷冷凝视着这片发生着有幸或者不幸的大地。繁华易逝,烟尘归于尘土,苦难被掩埋,还剩下什么留存?我来做这个时代的捉刀人,夜半虎视众生。
  • 至尊狂帝

    至尊狂帝

    一剑断天地,一拳灭鬼神,翻手可遮天,覆手灭万界。这是强者的世界,热血沸腾,热情无限。天界狂帝重生落魄少年,觉醒太阳神体,修最强龙臂,踏遍诸天万界。
  • 开胃下饭菜

    开胃下饭菜

    根据人们不同时候的不同胃口,精选了近百道家常开胃下饭菜,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开胃开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得舒畅。《开胃下饭菜》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沙沟行

    沙沟行

    街头显得潮湿、泥泞,他们经过的地方到处有蔬菜腐烂的叶子。两只灰溜溜的鸽子飞过县城雨雾笼罩的上空向下跌去。环绕四围的山冈若隐若现。汽车呜呜吼叫着,驶过古老的土街,溅起雨点般的泥水。
  • 雪中刀

    雪中刀

    这江湖,有诗有酒,有剑有刀,有男儿孤胆单刀战群雄,有儿女长情相忘于江湖,有侠客重义气轻生死,有庙堂倾轧尔虞我诈。将军百战死,少年出而白发归。公子剑无敌,落寞寄于青山书。今我出青山,执单刀入江湖。
  • 邪王圣宠:一笑倾城

    邪王圣宠:一笑倾城

    第一次,两人在马车里打起来;第二次,两人在王府里打起来;第三次,两人在皇宫里打起来...她是腹黑无双的翩翩公子,也是四王府里的丑陋王妃,更是一笑倾城的绝代佳人;他是不学无术的纨绔王爷,也是夜幕下的绝顶杀手,更是风华绝代的倾世美男。情深的爷:“王爷,你说过溺爱不是爱,是害!”某爷不悦道:“本王那不是溺爱,是宠爱!”;王妃入府,王府从此鸡飞狗跳;两军阵前,某爷:“天下和命都可以给你,唯有念雪,不能给你”。任他江山如画,只愿携手天涯,但求相守一生,共白发。男主腹黑情深,女主机智聪慧,欢迎入坑!
  • 放开舍得吗

    放开舍得吗

    不明来历的女孩,竟然是个保镖,这样的柔柔弱弱,怎么看也不是个杀手的样子,可是……出人意料的敏锐,超乎想象的身手,让人对她过目不忘,笑靥如花,可是身边那个男人却是个冰块的模样,眼神冷的要结冰了,他是她的老板,保护他是她的责任,男人在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奇妙的感情浮现,可是只能说是一种孽缘……他的镁儿回来了,她的存在居然是威胁。选择离开……可是为什么却都不放过她,为了生存,只有放下一切,可是结果呢?……风水轮转,放不开的人是谁?
  • 我的创业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经营课

    我的创业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经营课

    这是一本成功励志书,也是一本创业教辅书。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马云的创业经历出发,向人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本书针对创业中的关键问题,如管理、经营、营销、融资、竞争、用人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最真实的领袖魅力、人生理想和处事技巧,而最重要的还是获取宝贵的创业经验。
  • 三少与三公主的恋爱

    三少与三公主的恋爱

    三位美女与三位帅哥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她冷,她散发出高贵的气概,她可爱。他冷,他温柔,他是花花公子,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