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1100000005

第5章 僧尼的装扮(1)

统一的发型

僧人与俗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衣着,这也是人们区分僧俗的第一标准。成为一名僧人,第一课就是要“剃发染衣”,改变俗人的形象。即使其他的条件都具备,但不能按照佛教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形象,是不允许出家受戒的。佛教书籍上认为:“变俗易服是入道之初门。”

《水浒传》里鲁智深出家时,对自己的胡须被剃掉深感遗憾:

维那教鲁达除了巾帻,把头发分做九路绾了。

净发人先把一周遭都剃了,却待剃髭须,鲁达道:“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众僧忍笑不住。真长老在法座上道:“大众听偈。”念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竟。”长老念罢偈言,喝一声:“咄!尽皆剃去!”净发人只一刀,尽皆剃了。

剃发就是头发和胡须都要剃光。佛教规定,僧人的头发,不管是男是女,自出家就要剃光;之后,每半月就要剃一次,最长不能超过两个月,称“净发”。一般说,僧人的头发不能超过两指长(两个指头并起来的宽度)。

过去受戒的僧人,在头顶还有用线香烫出来的香疤。受沙弥戒时在头顶烫3个香洞,受比丘戒时在头顶烫12个香洞。

必备的三衣

佛教对僧人服装的样式、颜色、制作的方法及面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佛教认为,僧人的衣着只是为了达到御寒的最低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断除一切欲望,超越凡心的目的。所以,佛教崇尚的衣着偏偏是被世俗社会轻贱抛弃的。

佛教僧人衣服的统称是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意译“不正色、坏色”,是从颜色上为僧人衣服定的一种名称。佛教认为: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是纯色、正色;绯、红、紫、绿、硫黄这五种颜色称“五间色”。这些颜色缤纷斑斓,使人心神浮动,为世俗人争相追逐,因此佛僧衣服不能用这些颜色。袈裟所指的“不正色、坏色”就是破坏了正色的颜色。这些颜色通常指以下三种:铜青色,类似于青褐色;泥色,又称皂色、苍褐色;木兰色,指赤黑色。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法色”,即僧服区别于俗人服装的颜色。

僧服的来源颇多,《十诵律》上说:“一有施主衣(有名有姓的施主所送衣物);二无施主衣(施主姓名不明者所送衣物);三往还衣(死人生前用过的衣物);四死人衣;五粪扫衣(别人丢弃的破衣碎布)。”因此,僧服又称“衲衣”,或者称“五衲衣”、“百衲衣”。僧人的一个自称——“老衲”也由此而来。

说到粪扫衣,不妨多说几句。在古代印度,把火烧坏、牛嚼过、鼠咬过及死人的衣服当作垃圾抛弃,视同粪秽之物。僧人们要把这些衣服拣回来,经过洗涤缝补穿用。这些破衣碎布的来源是:道路弃衣;河边弃衣;破碎衣;蚁穿破衣;垃圾堆衣。穿粪扫衣是头陀的苦行之一。

具体来说,僧衣又分为三种,这就是三衣。僧人“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

三衣之一称“僧伽梨”,即大衣。我国俗称祖衣,又称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大衣是僧人出入王宫、升堂说法,去人们聚居地乞食,降伏外道等场合所穿的衣服,由9条至25条布缝合而成。大衣的条数是依僧人的财力而定,如果财力充足,就可缝制条数多的大衣;否则,衣服的条数可以减少。所以,大衣又分为三品九种。9条、11条、13条是下品衣,每条布再截成两长一短三块,依两长一短的顺序缝合起来;中品分为15条、17条、19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三长一短四块,依三长一短的顺序缝合;上品大衣分为21条、23条、25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四长一短五块,按四长一短的顺序缝合。大衣的品级越高,其割截的条数越多。所用面料越多,而制作的难度和费用也相应增加。

三衣之二是“郁多罗僧”,即中衣。用7条布缝合而成。故我国俗称为七衣。又叫“上着衣”、“中价衣”、“入众衣”等。僧人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自我反省及一切集合僧众办事的场合都穿这种衣服。

最后一种是“安陀会”,即小衣。也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下衣”、“杂住衣”等。僧人在寺中日常劳作、打扫卫生或者就寝时,都是穿这种衣。它是由5条布缝合而成。

三衣缝合后,在四周锁上边,四角安上钩和纽。三衣没有领子和袖子,依靠钩和纽披搭在身上。披搭时,将衣服搭在左肩,袒露右肩右臂,然后用身前衣角的钩与身后衣角的纽相挂即成。

佛教规定,三衣是僧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衣服。僧人要把三衣看成自己的皮肤一样,时刻不能离身,还要细心爱护。如果人衣异地就是犯戒。外出时,不穿三衣进入村落,就要按戒律处罚。大衣是三衣中最高级的,不能随意着用。《十诵经》上说:穿大衣时不能沾染石头泥土草木等;扫地时不能穿;不能把大衣铺在床铺座位上;不能脚踩着大衣;也不能把大衣拖在地上。在穿着时,如果附近有水源,应该洗干净手脚,用树木叶子掸拭灰尘,再穿大衣。七条衣属中等僧衣,应在干净的地方穿。五条衣是最低级的僧衣,在日常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处可随意穿着。

中国的僧衣

穿着三衣是在古印度的特定环境下形成佛教律仪中规定的。在古代印度的气候条件下,三衣足以御寒。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中国僧人仍然按照戒律坚持三衣的制度,但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仅有三衣是无法维持僧人正常生活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三衣逐渐只用作法衣,即只在正式的法会上穿用。而僧人日常穿的衣服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记载,在古代印度,僧人在披搭三衣时,本来在袒露右臂右肩的同时,在左肩有一件覆腋衣,称为“僧祗支”。是一块长形布片,盖住左肩,掩盖两腋,左开右合,长度过腰。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多次被请入内宫讲法,宫内的人看见僧人袒露右肩,认为不妥,因此另外做一件覆肩衣,给僧人披在右肩上。于是,在左右两肩都有了覆盖物,称为“两袖”。此后,又将两个覆肩衣连缀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称为“偏衫”的内衣。在内衣外再穿三衣,这是三衣在中国的一种变化。

为适应气候需要,中国僧人的衣服逐渐世俗化。发展到唐朝,在三衣之外,僧人平时的穿着与俗人已比较相似,即穿一种圆领大袖的僧服,称“直裰”。这种僧服在夏天有单衣,在春秋有夹衣,在冬天有棉衣。僧人不再穿裙子而改穿裤子。

在唐朝以后,又形成一种称作“海青”的礼服。它是一种袍服,袖子特别宽大。据考证,“海青”一词出自李白的诗句“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诗中说的自“海东”来的鸟称“海东青”,所以将这种袖子宽大的袍子称“海青”。这种宽袍大袖的海青本是唐人的一种礼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俗人的服装早已发生了变化,而僧人还在穿,而且一直保持了这种样式。因而,海青就成了僧人特有的服装。僧人平时出入寺院都穿这种衣服,遇有法事活动,就在海青外再加袈裟。海青以青灰色为主,也有黄色的。

僧衣的色彩

前面说过,僧衣都是染色衣,对染的颜色也有严格的控制。但是,就在释迦牟尼去世不久,僧服的颜色规定就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佛陀去世后,僧团内部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服装颜色。《舍利弗问经》记载:大众部衣黄,法藏部衣赤,说一切有部衣皂,饮光部衣木兰,化地部衣青。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是“法藏部”的僧人先来,所以在汉魏时,中国僧人都穿赤色僧衣。到南北朝,随着佛教戒律的逐渐完善,僧人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当时,梁僧慧朗“常服青衲”,被称为“青衣大士”。另外还有黑色、赤色、黄褐色的僧服。后来,僧服的颜色多以紫黑为主,像熟透的桑葚的颜色,被称为“缁衣”,而缁衣也就成了僧人的代称。

唐朝武则天时代,朝廷赐紫色袈裟给僧人,此后形成一种传统。“紫衣”也成为僧服的一种。不过,这颜色不是僧服特定的颜色,而是朝廷所赐的僧服颜色。

明朝有这样的规定:禅僧衣茶褐色,袈裟青绦玉色;讲色衣玉色,袈裟绿绦浅红色;教僧衣皂,袈裟黑绦浅红色;又有禅僧衣褐,讲僧衣蓝或红,律僧衣黑,瑜伽僧衣葱白的说法。佛家本意对僧服颜色的规定基本上全被破坏了。今天,汉族僧服多为褐、黄、黑、灰四种颜色。

在印度,僧人赤脚走路,不带帽子。这是印度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佛教传入中国,不穿鞋袜不行。中国僧人穿的鞋子是一种短腰的靴子。在冬天,僧人还戴帽子。这种帽子又称“头巾”、“裹头”,是用布做的一种盖头,裹在头上,也称“毗卢帽”。此外,僧人外出时,还常戴斗笠。

喇嘛的穿着

藏传佛教僧尼由于其教派及所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因此,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另一套着装规定。

同类推荐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热门推荐
  • 第一懒妃

    第一懒妃

    杀手重生!怎知再睁开眼,却发现自己重生在了一个胆小懦弱的公主身上,原以为可以混吃混喝顺便打探姐姐的消息,只是这皇宫前狼后虎,丫的,不给你们颜色瞧瞧,真的以为我这个现代杀手是白混的吗!只是为什么后面跟着一堆男人,她的魅力有那么大吗?
  •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但只要把与她相关的名字罗列起来: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莎乐美”便会如雷贯耳。这位出生于俄国,夹杂着法、德、丹麦、俄国四种血统的女子,一生之中,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吸引并征服了众多“时代名人”,直至生命末年,依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她凭借的不是超人的美貌,而是迷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非凡的领悟性和异常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她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和无可妥协的独立灵魂,本书讲述的就是莎乐美充满传奇的一生,由法国知名女作家、国务秘书弗朗索瓦丝·吉鲁完成。
  • 王者莫笑

    王者莫笑

    暴风雨肆虐,只有心智强大到可以和暴雨对抗,就有了胜算。云雾盘绕的战争顶峰,众神伫立,虚无缥缈的迷雾遮掩不了狂野的笑容。风起云涌的战场,笑容的后面,没有生存的希望,只有永不中断的危险!也许,在无意中坠落,也可以在怒吼声中站起!攥紧手中的利剑,继续你的步伐,战场上,从来没有笑容。尘封的意念,没有任何枷锁可以永久禁锢。沸腾的热血,没有任何人可以使它停止涌动。披上盔甲,带上武器,成为钢铁王者,在战争大陆上穿梭。没有任何钢铁栅栏,可以阻挡从不笑的王者踏上冲击极限的道路。生存还是毁灭,扫荡还是退缩,低头还是站起?
  • 霸道尊王:丑颜魔妃

    霸道尊王:丑颜魔妃

    神秘少女莫名穿越,废物丑颜又何妨。一张银月面具倾倒天下少男少女,赤红眼瞳魔界象征。呆萌耍宝她在行,绝情嗜血也是她。妖王是她哥哥,尊王是她男人。他说:“阻挡你前进的人,由本尊为你清除”。他说:“女人做本尊的娘子可好,本尊愿放弃一切陪你走遍这天涯海角”。她抬头犹豫道:“看在你这么诚心的份上,我考虑考虑,没办法身边美男太多,一时间不好决择啊!”他一头黑线眼里却是宠溺。
  • 我要当偶像

    我要当偶像

    穿越了,为了不丢穿越众的脸,所以第一步就是我要当上偶像!
  • 藤花与草莓

    藤花与草莓

    “雪花飘在水晶念珠、紫藤花、梅花上,漂亮的婴儿在吃草莓。”买了一本川端康成的掌小说,被漂亮的封面忽悠了,死活看不明白更深的意思。于是,我决定这本书的书名就和它同步好啦,虽然没啥关系,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了~~~~(>_<)~~~~
  • 一等弃妃

    一等弃妃

    她是现代的警花,再次睁开眼睛,那双木讷呆滞的眼神折射出冰冷的光芒,那双纤纤的素手掀起惊涛巨浪,浅笑盈盈,站在高处,望着那人后悔的眼神,毫不留恋的转过身。
  • 天皇太一神律避秽经

    天皇太一神律避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之我是你的小精灵

    TFBOYS之我是你的小精灵

    (TFBOYS短篇小说)一见钟情后TFBOYS和三个女生的故事开始了。
  • 侵蚀一切的黑暗

    侵蚀一切的黑暗

    最终的决战,却遭受到了来自背后的致命一击。无奈的强者几乎失去了一切,只得再次流落人间。重获新生,一次新的开始。算了,至少可以体验一下不背负任何责任的普通生活。然而现实却总是不如人意,混乱的都市,潜藏在黑暗中的种种诡异,还有更黑暗的人类的心灵。这之中,只有那依偎在身边的柔软,才是值得去保护的东西。口味稍重,有些无节操,但至少是可以给人欢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