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1100000007

第7章 弟子的饮食(1)

乞食为尊

佛教对僧人吃的饭分为三种,一是“受请食”,即僧人受施主邀请,到施主家就食;二称“众僧食”,即僧人在僧众中共同进食;三称“常乞食”,即穿戴僧服,带着乞食的钵盂,到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食物。在印度,在佛教创始初特别推崇乞食,认为“受请食”及“众僧食”都是被动的进食,会产生烦恼。比如施主请某僧就食,某僧就会以为自己是有功德的僧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反之,没有受到施主的邀请,会产生怨恨心理,或者感觉自卑。这些都对修行不利。众僧食要服从统一的规定,要进行种种准备工作,费思劳神,也会妨害修道。而只有乞食才是正确的进食方法。

头陀(苦行僧)所持的戒律之一就是只能吃乞讨得来的食物。但是,在中国,僧人只有在外出游方时才“化斋”(相当于乞食),而寺庙一般都自己有专门的厨房。

过午不食

在佛教关于僧人饮食的制度中,还有一条更重要的规定,就是“过午不食”。这一条在佛教的戒律中称“非时食戒”。在我国翻译最早的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中说:“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就是说日过正午就不能再乞食和进食,一天只进食一次,哪怕“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也是“非时”。如果在非时乞食和进食就是犯戒。佛教认为,从早展至日中为“时”,从日中至后夜为“非时”。日中午时是僧人进食的一个时间界限。当太阳在中天时,既是时,又是非时。如果在午时进食,当进食到吞咽食物的瞬间,已是非时了,所以这时进食也是犯戒。

过午不食这条规定的来历,在佛经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增一阿含经》和《c五分律》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佛教创始时,并没有关于非时食的禁戒。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迦留陀夷,据说是释迦牟尼未出家前的老师。这位僧人脸色极黑,两眼赤红,穿一身杂色僧服。有一天,天很晚了他才出门乞食,当来到一家门口,天色昏暗,又雷电交加。这一家的主妇,已经怀有身孕,在电闪雷鸣中看到这位僧人的凶相,以为是见了鬼,十分害怕,以至于流产。为此,她大声责问来者是什么鬼。僧人连忙解释,说自己不是鬼,是佛门弟子,前来乞食。妇人听后,十分气愤,破口大骂。释迦牟尼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狠狠地斥责了这位僧人,并规定,自此以后,过了日中,就不能再乞食和进食了。

而(《毗罗三昧经》则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在世时,摩竭陀国国王瓶沙王有一天问佛陀,为什么要在日中吃饭。佛回答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教认为,日中进食是和三世佛祖一起吃饭,而过了中午就是和畜牲一起吃饭了,到了晚上就是和鬼神一起吃饭了。

佛教关于过午不食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舍利弗问经》上说:如果僧人在非时向人乞食,就是破戒,如同盗窃了人家的财物一般。而如果施主在非时向僧人施舍食物,僧人接受了,也是犯戒,而施主也不会得到任何福德。如果僧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乞讨得来了食物,但等到非时再吃,那罪过就更大了。这种行为犹如“饿鬼”,决不是佛门弟子能做的。佛经上描述了如果在非时进食的可怕后果:哪怕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死了以后就要堕入焦肠地狱,吞烧红的铁丸。从地狱出来,要托生为猪狗,吃污秽腥臭的食物;再托生为恶乌,声音讨人嫌;此后再托生饿鬼,呆在厕所里,吃人粪便;最后托生为人,贫穷下贱,为众人所歧视憎恶。无疑,对佛教弟子而言,这是极恐怖的。

饮食沿革

乞食和过午不食是佛教初传时关于饮食方面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佛教的发展,这两条规定与僧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冲突,因此,它们并未也不可能得到严格的遵守。乞食仅仅成为一部分以修苦行为主的头陀僧的行为,而广大的僧人则过着以寺院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修行生活。

东晋的法显和尚到印度等地取经,他这样记载看到的情形:在印度,佛教僧人从国王及广大施主那里得到大量的田宅和民户,他们依靠这些田庄收入就可以满足吃穿需要,根本不需要乞食。到了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唐僧)赴印度求法时,其情况依然如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指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建立以来,七百余载,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梗米、酥、乳数百石。

很清楚,在唐时的印度,佛寺林立,每座寺院都占有很多的田产和供其役使的农民。这些农民向寺院供给衣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像玄奘这样的备受尊敬的“三藏法师”,不仅食物供应充足,而且有专人侍奉,出门有象舆代步,乞食更是用不着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乞食已极为少见,但过午不食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坚持着。《翻译名义集》记录了这样一件轶事:宋文帝请僧人吃饭,开饭的时间晚了点,众僧以为天色将晚,都不吃饭。宋文帝说:现在还是日中啊。僧道生说:外面大太阳照着,谁说不是日中?于是取钵盂开始吃饭,其他僧人也跟着吃了起来。宋文帝十分高兴。

起码在南北朝时候,中国的僧人还是遵从了过午不食的规定的。不过已经不那么严格了。

僧人应不应该自己劳动耕作,对这个问题佛教界争论了很长时间。传统的佛教教义认为,耕田会杀生无数,破坏修行,死后会堕入地狱。但许多僧人则认为,僧人为了自己衣食的需要,通过劳动来保证供给是完全有道理的。唐朝以来,特别是禅宗兴起后,中国佛教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僧人通过自己在土地上的劳动获得生活所需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僧人与普通农户一样,分得一份田地。男僧道士分田30亩,尼僧女道分田20亩。

禅宗对僧人参加生产劳动是十分推崇的。禅宗的四祖道信的弟子500余人全靠自己劳动生活,维持禅修。五祖弘忍更是亲自和弟子一起劳动,夜晚则进行修禅。唐宪宗时,禅宗著名僧人百丈怀海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主张。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禅宗僧人,包括主寺的高僧,都要平等地参加生产劳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原始佛教“日中一食”、“过午不食”的规定就再也难以坚持。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一日一餐是无法负担其体力消耗的。在唐朝,禅僧已经是一天吃两顿了。

素食为主

中国僧人饮食最重要的规定是“吃斋”,也就是素食。乞食,在印度佛教中,斋的原意是指“过午不食”。在日中进食就是吃斋。但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斋的内容逐渐从节制饮食的过午不食为主,演变为以素食为主,即不食鱼肉等荤腥。这是中国僧人饮食方面独具特色的地方。

原始佛教并没有禁止吃鱼肉的律条。在古代印度,僧人的食物分为五种“正食”和五种“嚼食”两类。五种“正食”指煮熟的母范、麦豆饭、炒米粉或面粉、饼和肉。五种“嚼食”则指可以生吃的蔬菜瓜果。正食就是主食,而五种主食中就包括肉。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与佛对立。他反对释迦牟尼的理由之一就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都使用乳酪一类的奶制品和鱼肉,认为这是夺取婴儿及幼畜的食物和杀生的行动。这些记载都说明,佛教在印度是不禁止食用鱼肉的。但是据另一部佛教律典(《十诵律》讲,僧人只准吃三种净肉:即不是自己杀的,不是亲眼见到别人杀的,不是亲耳听说别人杀的这三类牲畜的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开始时僧人还是允许吃肉的。到南朝梁武帝时代,中国僧人吃鱼肉还是极为常见的事。梁武帝对佛教十分虔诚。他根据佛教经文,以及佛教关于业报轮回的理论,撰写了四篇《断酒肉文》,提出了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张。他认为僧尼嗜食酒肉是“违于师教”;是“白行不善,增广诸恶”;是“违背经文”;是“披如来衣,不行如来行”;是与“盗贼不异”的假僧人的行为。他以皇帝的权威,下令严禁僧尼饮酒食肉。为此,他召集僧尼1448人在皇宫“凤庄门”集会,亲临会场,令高僧宣读《断酒肉文》。文章揭露了僧人食鱼肉、饮酒的种种劣迹,表示今后再有饮酒吃肉的,一律按王法处治。而且表示,要拿那些年纪老、弟子众多的高僧开刀。因为惩治一个无名小僧,用处不大,只有惩罚有名望的高僧,才能达到“惊动视听”的效果。

正是在这种强制性的措施下,形成了中国汉地僧人素食的制度,并一直坚持至今。要说明的是,吃素的制度只有中国汉地僧人独有,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蒙、藏及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佛教僧人都允许吃荤。

中国僧人吃素,不只是不吃鱼肉,还包括不吃“五种辛菜”,佛教称为“五荤”,指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即葱、蒜、韭菜、薤、兴渠。薤菜类似于韭菜,兴渠据说生长在于阗,味道像大蒜,汊地没有。为什么不吃这五种菜呢?佛经上说,这五种菜气味难闻,吃了这些东西的人,即使能说法讲经,十方天仙也会讨厌臭味,远远躲开。

僧人酒水

僧人不得饮酒是佛教通行的一条根本大戒。五戒、十戒及比丘戒中都有禁止饮酒的戒律。这表明,无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初出家的沙弥,以及比丘僧尼都不准饮酒。据戒律规定,饮一滴酒也是犯戒,甚至手拿酒器请别人喝酒都不可以,这种行为要得到“五百世无手”的报应。

不过,在中国,僧人禁酒的律令不见得被严格地执行了。《西游记》中写到唐太宗送玄奘西天取经,为他斟酒。

玄奘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

于是,玄奘也就把酒喝了。从《西游记》中看,中国古代有“荤酒”和“素酒”的区别。素酒指用葡萄等果品酿的酒。这种酒连唐僧偶尔也喝几杯,而他的几名弟子虽然严守斋戒,对素酒却是来者不拒。

同类推荐
  • 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都与伊斯兰教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回回民族与其关系更为密切。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中国佛教文学

    中国佛教文学

    本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佛教的产生与基本要义、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学、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余响期——佛教与近现代文学
  • 伊斯兰知识问答

    伊斯兰知识问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伊斯兰的知识,内容涵盖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信仰、教义,以及宗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学,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宗教节日。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热门推荐
  • 仙心樱梦

    仙心樱梦

    修修仙,打打怪,复复仇,恋恋爱!因为一件仙器,她众叛亲离,家破人亡,最后血祭仙器侥幸成功,在器灵“空”和龙魂“银夜”的帮助下破空逃到距离地球千万亿光年的仙灵星。距离误差,能量消耗一空,也导致她修为全失返龄成6岁孩童,从此开始了艰难地异星重修寻爱,哦不,寻仙之旅……(作品虽然不是最好的,却是柒柒用心码的。各位看官,伸出小手,留下个爪痕吧!更新时间:每日早晚7点半——8点左右)
  • 濒危物种

    濒危物种

    天啊,她竟然是世界上最后一名纯种的血族!永葆青春?绝美容颜?超能力?但是代价也太高了点吧!不能有朋友,因为知道真相的人类总会背叛和逃离。不能谈恋爱,因为要保持血脉的纯正,必须等待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另一只濒危物种来繁衍后代。不能有亲人,因为她的时间那样漫长,她总要亲眼看着她所爱的人从年少走向死亡。不能有家,因为,她必须随时准备逃亡,辗转世界每一个角落,躲避猎人家族的追杀。命定的缘分?到底在哪?天定的敌人?是爱是恨?濒危的物种,是延续?或者灭绝!
  • 《三公主复仇计》

    《三公主复仇计》

    三位公主被赶出家门,开始复仇的计划……
  •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青少年必读经典)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青少年必读经典)

    读诗使人灵秀,诗歌总是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感情,现代诗歌经典,带你走进一个诗歌的世界。
  • 佛屠逆天

    佛屠逆天

    一个身居佛寺的俗家弟子,一次意外的相遇,一次灭门的惨案,他该如何面对师兄弟都已西去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美丽的舍利,也有美丽的传来。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写的不好,但请大家不要见怪,一天三更,
  • 遗失古城

    遗失古城

    沙漠之下不知隐藏了多少的文明,无情的黄沙吞噬了多少的西域古国,楼兰辉煌的绝唱
  • 岁月带不走痛

    岁月带不走痛

    如果岁月带不走痛,我也不能回头。因为你是我心中一直想留住的幸运
  • 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

    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

    我以为妈妈是港湾、是依靠、是最后的壁垒;却发现,她也曾是别人的孩子,也渴求关爱和宠溺。我以为爸爸是头顶的天,是身后的树,能永远用最有力的手臂给我支撑;却发现他也会变老,老得需要我去呵护和照顾……妈妈也会想妈妈,爸爸也会变老,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无助,我们要抓紧时间爱他们。
  • 安琪的故事

    安琪的故事

    与其说是安琪的故事,还不如说成大学里的故事,这部小说是以安琪为主线讲述了在大学里和毕业后的故事。在大学里我们要经历上课、逛街、睡觉、逃课等等,但最期望还是有段甜蜜的爱情的到来,记得有人说过:“没在大学里谈过朋友的人,不算是读过大学。”想起这段话,那么安琪和米雪就是这样的可怜虫了,但她们并不可怜,她们在大学里找到了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与爱情不能相比的。大学的美好,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因为这就是大学,一个类似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我想读过大学的朋友们,肯定会有很多的故事在里面,慢慢回味,很好,毕业后的我们,总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幸福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 睿界

    睿界

    皓月机缘巧合来到另一个面位的异世大陆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