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跳出框框想
——从“钱思公常被愚弄”谈起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他所著的《日知录》一书中,记述了他在洛阳任职时亲眼见到的这样一件事。
富有的钱思公生性节俭。他有好几个儿子,尽管他们一个个都已经长大了,除了逢年过节之外,很难得到一点零花钱。钱思公有一个用珊瑚雕刻成的很精致的笔架,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平时总是放在书桌上,每天他都要观赏一番。要是哪一天笔架不见了,他就会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然后就会悬赏一万枚钱寻找这个笔架。他的几个宝贝儿子很快就摸准了这一点。如果谁缺钱花了,谁就会偷偷把笔架藏起来,等钱思公悬赏一万枚钱寻找的时候,就拿出来说是从外面的小偷那里追查回来的,于是就能得到一万枚钱的赏金。过上一段时间,如果又有哪个儿子没钱花了,就又会这样如法炮制一番。这样的事,在钱思公家里,一年至少要发生六七次。在叙述完这件事以后,欧阳修发表感慨说:钱思公纯洁无暇的品德令人赞叹,可惜他常被不孝的儿子们愚弄。
钱思公为什么常会被这样不孝的儿子们愚弄呢?从他的思想上来找原因,这主要是因为他心爱的珊瑚笔架一次又一次地失而复得,在他的头脑中已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框框:“我的这个笔架很值钱,外面的小偷总想把它偷走。只要我悬赏一万枚钱,我的儿子就能把它找回来。”钱思公头脑里的这个“无形的框框”就是思维科学中所讲的思维定势。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加直观、明显的例子。如果问: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谁都会立即回答说:是“11”。如果又问:由三个“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也会迅速回答:是“111”。如果再问:由四个“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这时,很多人依然会很快就类推出答案说:是“1111”。这对吗?只要稍有一点数学知识的人都能判断,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四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何止“1111”!它们能排列成“11”的“11次方”,即“11(11上标)”。为什么很多人都会答错呢?原因也在于,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已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下面我们看一个农业科技研究中的实际事例。
法国的养蚕业在19世纪中期曾一度陷入了一场可怕的危机:快要结茧的蚕,身上长出一粒粒像胡椒面一样的小斑点,然后便一批批地萎缩死去。这种蚕瘟延续了20年时间,法国的养蚕业日益濒临毁灭的境地。法国政府应广大蚕农的要求,先后请了不少对昆虫深有研究的专家来商量如何对付此事,其中还包括请了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家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不少长期以来对付此类现象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用煤油的气味去熏蚕吃的桑叶;将硫磺、木炭灰、甚至烟灰撒在蚕的身上,等等。尽管这一类的办法采用了不少,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在1865年秋,法国政府又请来了化学家巴斯德。巴斯德对昆虫学一窍不通,他毫不掩饰自己缺乏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虚心地向法布尔请教。经过对病蚕的反复观察,他认为蚕瘟很可能与蚕身上的小斑点有关。他将病蚕和健康蚕分别加水磨成浆,然后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察看。他发现,病蚕的表皮和内部组织里有一种棕色的微粒,这是一种椭圆形的细菌。健康的蚕身上却没有。巴斯德意识到,蚕瘟正是这种传染性细菌引起的。他在分析了蚕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后认为,必须在蚕蛾产卵的阶段就采取措施。他采取的措施是:将每一个蚕蛾产的卵都隔离开,凡是在显微镜下发现有那种椭圆形细菌的都立即烧掉;没有那种细菌的则保留下来作为蚕种。蚕农们按照巴斯德的这种做法,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蚕瘟,使法国的养蚕业又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法布尔得知巴斯德制服了蚕瘟的消息后大为吃惊。他既对自己只是沿用一套老办法殊觉遗憾;也对巴斯德这位昆虫学的门外汉竟然完成了这一创举深感钦佩。后来法布尔曾发表感想说:“巴斯德真是个了不起的承认一无所知的榜样……看来,开始时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起点。”
就法布尔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深刻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看来,开始思考某个问题时,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起点。
当一个人在思想上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打个比方来说:那就好像在头脑中筑起了一条思考某一类问题的惯性轨道。有了它,再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思考活动就会凭着一种惯性在轨道上自然而然地往下滑。
思维科学上研究的思维定势来自心理学上研究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这种心理现象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发现的。他提出,在人的意识中出现过的观念,有一种在意识中再重复出现的趋势。他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心理定势的存在。比如,让一个人连续10次到15次手里拿两个重量完全相等的球,然后再让他拿两个重量有差别的球,他也会感知为完全相等。反过来也一样。
心理学上一般把心理定势解释为“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思维现象也属于心理现象,思维现象是心理现象的高级形式。思维定势也可以解释为“是过去的思维影响现在的思维”。
如果要对思维定势作一个定义式的解释,可以这么说,思维定势就是反复思考同类或类似问题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程序或思维模式。
各个领域里的很多经过深入研究最后导致获得了重大成果的现象,其实早就有不少人都遇到过。为什么总是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会去注意、重视和研究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人都难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有很多看起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其实它们往往并不是真正难在不容易想出办法来,而是难在不容易突破思维定势上。甚至有的问题只要突破了思维定势,不用去多想,就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们所讲的“跳出框框想”,也就是指的创新思考要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一般情况下,这可以说是创新思考的第一步。
二、跳出框框想的客观根据
——从“傻瓜相机靠什么驱动”谈起
一般机械要自动化,需有电动机来驱动。这早已成为机电专业方面的常识。这一常识,在众多机电专业人员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有了这样的常识和思维定势,使科技人员在设计各种自动化机械时,对于如何解决它们的驱动力问题,就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去逐一探索、试验,很快就能明确:需有电动机来驱动。这显然对设计自动化机械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日本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员在开始设计一种新的小型自动聚焦相机时遇到了困难。所谓自动聚焦,就是相机要根据拍摄的对象,自动测量距离,然后镜头作相应的调整,自动定好焦距。设计这种相机有几点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要小巧轻便、容易操作,而且要成本低廉。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在相机里装进电动机以后,体积就小不了,重量就轻不了。如果要为它再去特别设计一种专用的超小型电动机,成本就低不了。设计人员为此大伤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设计工作长时间裹足不前。后来一个不是学电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想到:自动聚焦需要的动力很小,而且距离很短,不用电动机,用弹簧行不行呢?这个突破了“必须用电动机驱动”这一思维定势的新设想提出以后,设计人员们沿着新的思路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没过多久,就相继设计制成了一种又一种小型和超小型的自动聚焦相机。这种给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连傻瓜也能使用的所谓“傻瓜相机”,科技界普遍认为,它代表了产品开发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傻瓜化,即“功能简单化”、“易操作化”,同时也是“高智能化”、“高科技化”。
从上面谈到的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思维定势对人们思考问题,既有有利作用,也有不利作用。
一般来说,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
思维定势对人们思考常规问题的有利作用表现在:使思考者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能不走或少走弯路,这样就既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耗费,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再就思考者的心情方面来说,还能起到一种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的作用。
思维定势的这种有利作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各个领域里的许多专家身上。他们常常能很快就找到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有效办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关于本专业问题的大量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利于人们学习知识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效率地理解和解答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鼓励学生准确迅速地形成种种学习上的思维定势,学生自己也往往会有这样的要求。
思维定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我们高速度、高质量地解决各个方面的大量问题。举个小例子,早上穿好衣服下床,有了思维定势,你就不必每天都去摇头晃脑地思考一番:我是该先穿鞋后穿袜呢?还是该先穿袜后穿鞋?
思维定势却不利于创新思考。
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碰到的新问题,还是对已熟悉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径地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先提出多种新的设想,最后再筛选出最佳方案。而基于反复思考一类问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对这样的创新思考则常常会起一种妨碍和束缚的作用。它会使人陷在旧的思考程序和模式的无形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而也就难以产生新的设想。
一个长期习惯于按思维定势考虑问题,很少进行创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往往会把很多本来大不相同的问题,也因为它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而看成是同一类问题,用相同的办法去解决。这样,自然就会碰壁,自然就会白费精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那个可笑的工人那样,由于成天到晚拧螺丝帽,一切圆的东西,包括衣服上的纽扣和圆形图案,在他眼里都成了螺丝帽,他都会用扳手去拧。
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了思维定势,时间越长,重复的次数越多,它对人的创新思考的束缚作用就会越强。要摆脱和突破它的束缚也就越加困难,越加需要作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归纳起来说,思维定势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用人们常说的一句形象的话来讲: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常规思考;另一方面,它不利于创新思考。这后一方面,就是我们所讲的创新思考要“跳出框框想”的客观根据。
一个人的创新思考陷入某种思维定势大都是不自觉的,而要摆脱和突破一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常常都需要自觉地作出努力。无论是在创新思考的开始,还是在它的其他某个环节上,当我们的创新思考活动遇到了障碍,陷入了某种困境,难以再继续想下去的时候,往往都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我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了某种思维定势在起束缚作用?我们的创新探索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手脚?
针对形成思维定势的几种主要因素和途径,我们提出跳出框框想的几种创新思考方法;也就是提出怎样检查头脑中有无对创新思考起束缚作用的思维定势存在。
三、怎样跳出框框想之一:“审视传统”
——从“理发店用三色圆柱作标志”谈起
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一般理发店的门前都有一个涂了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圆柱作标志。本来这种标志只有红白两种颜色,它从欧洲传到美国以后,美国的理发师为了使它同美国国旗的三种颜色保持一致,又加上了蓝色。最初圆柱的下面还有一个铜盆,后来一般都把它取消了。现在只有英国的一些理发店在圆柱的下面还保留了铜盆。圆柱上涂的红色和蓝色都是有象征意义的。红色象征什么?血液。蓝色呢?象征绷带。这种圆柱的出现,同以前欧洲的外科医疗有关。
为什么理发店门前的圆柱会同外科医疗有关呢?这是因为,几百年前,欧洲的医生们普遍不重视外科。他们大都把外科疾病的治疗交给理发师傅去处理。这样,当时一般的理发师傅,同时也就是外科医生。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所以各国的理发店都乐于沿用双色或三色圆柱作标志。
西方外科医学发展史上,曾经存在过与此密切联系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外科医疗的消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烧红了的烙铁灼伤伤口;另一种是用烧得滚开的油洗涤伤口。在消毒过程中,伤员的撕心裂肺的惨叫和惨状,令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不少病人伤口上的毒倒是消了,可是命也送了。那个时候较大的外科手术常常都是医死的人比医好的更多。
近代外科医学奠基人之一的16世纪法国著名外科医生巴雷,年轻时也是一位理发师。由于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不但理发技术高明,外科医疗技术进步也很快,后来成了法国军队中的一名随军外科医生。在一次法国和德国的战争中,大批中了弹的士兵需要他治疗。那个时候的枪弹口径很大,伤口很容易感染。当时巴雷医生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用滚开的油洗伤口。有一天,战地医院储存的油用完了,一时又不可能另外再弄到油,逼得他只好想其他的办法。他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冒一次险,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消毒方法。他用鸡蛋的蛋黄、玫瑰花的油(有的资料上说是蔷薇花的油),再加上松节油,混合成为一种药膏敷在伤员的伤口上。这个办法究竟有没有效,他心中没底。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当天晚上他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清早急急忙忙跑去病房一看,伤口既没有发炎,也没有肿胀,而且伤员的疼痛感也明显减轻。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新的消毒方法便从此诞生了。此后,各种新的消毒技术和药品不断出现,外科医疗的消毒方法得到了长足发展。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的外科治疗长期盛行上述酷刑式的消毒,是不是因为受着当时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只能那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