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雷医生对消毒方式所作的变革可以看出,并非如此。虽不能说与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完全无关,主要原因却显然是由于长时期以来,那样的消毒方式彼此仿效,代代相传,已形成了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做法。这反映在一般外科医生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只能是那样消毒”的顽强牢固的思维定势。它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变革,即使看出了问题,也不想去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以致让那样的早就应该、也早就有可能摈弃的落后野蛮的消毒方式,竟然被采用了数百年之久。
我们再来看一个属于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突出事例。
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领导人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是这样。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板起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竟使整个公司因此而度过了难关的新产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而提出这一设想,既不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作过这样的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
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们有可能妨碍和束缚我们的创新思考。
审视传统作为一种跳出框框想的创新思考方法是指。思考需要有所创新的问题,对有关的某一传统观念或传统做法,是否会起某种妨碍和束缚的作用,需认真审视。
四、怎样跳出框框想之二:“检验书本”
——从“高频放大管的研制”谈起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研制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后来,由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了这一任务。上级主管部门在给贝利小组布置这一任务时,鉴于以往的研制情况,同时还下达了一个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经过贝利小组的顽强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
在完成了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想弄清:为什么上级要下达不准查书的指示?查阅了有关书籍后,他们全都大吃一惊,原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25”与“1000”,这个差距有多大!后来,贝利对此发表感想说:“如果我们当时查了书,一定会对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产生怀疑,就会没有信心去研制了。”
下面是其他科学领域里的几个类似事例。
医学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事:公元前2世纪罗马时代伟大的医学家盖伦,一生写了256本书。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医学家、生物学家们都一直把他写的书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盖伦的书上说,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大家也就一直都相信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后来有人通过实际解剖,发现人的大腿骨并不是弯的,而是直的。按理说,这时就该纠正盖伦书上的错误,还事物以本来面目了。可是因为人们太崇拜盖伦了,这时仍然深信他书上说的不会错。但又明明与事实不符,这该如何解释呢?大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法:说这是因为在盖伦那个时代,人们都穿长袍,不穿裤子,人的弯曲的大腿骨得不到校正,所以就都是弯的。后来人们开始穿裤子,不再穿长袍,这样长期穿裤子的结果,才逐渐把人的大腿骨弄直了。这是多么可笑的解释!人们竟然会普遍都相信!从中可以看出,一般人对盖伦的书盲目崇拜和迷信到了何等程度!
在天文学史上的类似事例有:天文工作者勒莫尼亚在1750年到1769年间,曾先后12次观察到了天王星。而有关天文学著作却一直认定,土星是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太阳系的范围到土星为止。这一书本知识牢牢地影响和束缚了勒莫尼亚,使他始终未能认识到,他所发现的这颗星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直到十几年后,才最终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1年加以认定。
生物学史上也有不少类似事例。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徐道觉的一位助手,在配制冲洗培养组织的平衡盐溶液时,由于不小心,错配成了低渗溶液。低渗溶液最容易使细胞胀破。当他将低渗溶液倒进胚胎组织,在显微镜下无意中发现,染色体溢出后,铺展情况良好,染色体的数目清晰可见。这本来已使徐道觉找到了观察人类染色体数目的正确途径,他已意外地获得了发现人类染色体确切数目的大好良机。可是他盲目相信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潘特20年代初在其著作中提出的:既然大猩猩、黑猩猩的染色体都是48个,可以推断,人类的染色体也是48个。徐道觉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研究,错失了一次荣誉本该属于他的重大发现。后来又过了几年,另一位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由于也采用低渗处理技术,才终于发现了人类的染色体不是48个,而是46个。
以上这些突出的事例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它们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都能启示我们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书本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不是一个人的书本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就一定强?
很多人都以为,一个人的书本知识增多了,特别是上了大学,成了硕士、博士,那么他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创新能力,自然就会相应地同步提高,自然就会很强。实际情况并不见得一定是这样。且不说书本知识本身并非都是真理,并非全都可靠,即使所学习的都是反映着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也还得看学习的人是否能正确、有效地加以应用。一般人都熟知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知识是潜在的力量。要能够正确、有效地应用知识,它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不能认为谁读的书多,知识丰富,谁的力量就大,创新能力就一定强。举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比如解一道几何题。哪怕你把有关的几何定理全都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不会应用,那你还是解不了这道题。这表明,你虽然已经掌握了解这道题的“知识”,但还并不具有解这道题的“能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知识可算相当丰富了,单是回香豆的回字,他就知道有四种不同的写法,可他不是连最起码的谋生能力都没有吗?
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这一面,大家都注意到了。特别是在学校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常常会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一面。
二者关系的对立的一面表现在,知识增多创新能力不一定就会相应提高,二者并不是必然同步发展,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因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内推演知识,那是难以创新的。这二者关系的对立的一面,注意到的人似乎还不多。
二者的对立的一面还表现在,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错误,会干扰和模糊人们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眼界与视线。因而在一定条件下,知识还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一种不利因素、一种障碍。注意到这一点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荣获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曾说过以下这样一段很值得青少年认真思考的话:“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它往往成为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
由于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方面,有很多知识相当丰富,可是创新能力很弱的所谓“书呆子”,这甚至包括一些科技人员在内。尽管他们一生都很勤奋,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却总是搞不出较有价值的创造发明来;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虽然缺乏知识,但颇有创新智慧的所谓“机灵鬼”。即使是在科技界,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是由一些知识相对贫乏,然而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或门外汉作出的。古今中外各个领域里的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一般都既有丰富的知识,而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检验书本作为一种跳出框框想的创新思考方法是指。既要接受书本知识的理论指导;又要防止它因可能包含缺陷、错误。或落后于客观现实的发现而妨碍创新思考。在创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应用有关的书本知识,特别是对所思考问题起关键性作用的书本知识,不可不严格检验,最终须以实践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
五、怎样跳出框框想之三:“鉴别经验”
——从“盗钞大案罪犯长时间逍遥法外”谈起
1985年夏天,某市发生了一起印钞厂印好的35000元钞票被盗的案件。这是一起重大案件,引起了厂方和市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厂里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市里派来的公安人员一起勘查现场,分析案情,后来断定案犯是该厂的职工。可是尽管反复地逐一甄别,摸底排队,内查外调,查了两年也没查出个结果。
为什么如此引起高度重视的大案,经过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那么认真细致地对厂里的职工进行逐个审查,竟然还是把案犯给漏掉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办案人员根据自己长期以来查这一类案件的实践经验,他们着重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哪些人在经济上有支出明显超过收入的反常表现;哪些人有过作案记录;哪些人收入少而又喜欢挥霍……当时这个厂里有个年轻工人,工资较低,平时在工作上有些吊儿郎当,这时他又恰好买了一辆新摩托车,于是他便成了重点怀疑对象,被审查了好几个月。而实际上的作案人是本厂职工张某。此人显得老实,做事循规蹈矩,工作上一贯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是厂里的骨干。一直到这一盗窃案发生之后,他还被厂里保卫部门派去地区治安联防片值班。最后还是张某因去银行存款,被机警的出纳员看出破绽才破了案。
在这个侦查案例中,罪犯张某由于有以上种种“表现”,竟得以消遥法外达两年之久。这显然与办案人员过分相信和依赖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不开。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能警觉地鉴别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个案件中究竟有多大参考、借鉴的价值?是否会对案件的侦破起一种妨碍、束缚的作用?那么,案犯张某恐怕早就被“揪”出来了。
下面是一个军事方面的著名事例。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埃及军队连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军事调动和演习。以色列依靠美国的“大鸟”卫星,对埃及军队的一举一动了解得清清楚楚。10月6日,当埃及军队进行第23次大规模军事调动向苏伊士运河方向集结时,以色列军事方面的领导人,由于已有了看见前22次都是军事演习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对这次埃及军队的调动,以为不过是又一次军事演习罢了,因而一点未作战斗准备,甚至还放假让官兵们去过犹太人的“赎罪日”节。结果,埃及军队突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一举攻破以色列耗资2亿多美元修筑起来的“巴列夫防线”,获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战果。
在科技研究中,由于老是陷在经验的范围内打转,迟迟提不出超越经验的新设想,这样的事是很多的。下面的两个事例,一个是关于航天方面的,一个是关于建筑工程方面的。
20世纪中期,美国和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技术条件。相比之下,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比苏联更强。但双方都存在一个卡脖子的问题:火箭的推动力不够,摆脱不了地心的引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美苏双方的专家都是根据自身长时间以来的实践经验。尽量设法增加所串联的火箭数量,以不断增强推动力。尽管火箭的数量已增加了不少,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摆脱了不断增加串联火箭的思路。他突破这一思维定势,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只串联上面的两个火箭,下面的火箭改为用20个发动机并联。经过严密的计算、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个办法终于获得成功。因为这样一来,火箭的初始动力和速度一下子就大大地增强了,就达到了足以摆脱地心引力的程度。于是一个长时间使成百上千专家束手无策的技术难题,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新设想的提出,很快便得到了解决,从而使苏联抢在美国之前,1957年,首先将人造卫星送上了蓝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同盟军的最高决策层作出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的决定后,从3个可供选择的登陆地点中,选中了比较理想的诺曼底。但是碰到了一个大难题,诺曼底没有大型码头,大型运输舰无法停靠。要是停在海上,然后再用登陆艇进攻,那么,重型武器上不了岸,登陆艇就容易被德军击退。必须迅速兴建一个大型码头,可是这谈何容易。根据众人的一致经验,即使尽量抓紧时间,没有三年五载是不行的。各方面的有关人员纷纷提出了不少可以进一步缩短工期的建议,但也至少要一两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