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0100000029

第29章 激发灵感想(1)

一、什么是激发灵感想

——从“爱因斯坦的灵感”谈起

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学说,举世公认为物理科学中的伟大革命,是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划时代贡献。爱因斯坦在谈到他形成狭义相对论观点的情景时,他是这样叙述的:“我躺在床上,那个折磨我的谜(指对同时性的绝对性的怀疑),似乎毫无解答的希望,没有一线光明,但是黑暗里透出了光亮,答案出来了!于是我立即投入工作,连续奋斗了五个星期,写成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这几个星期我好像处在狂态里一样。”关于他又是怎么形成广义相对论观点的,他曾回忆说:“一天,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设一个人自由落体时,他会不会感到自身的重量。我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我创立引力论的灵感。”难怪,爱因斯坦曾郑重地向世人宣称:“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上面谈的是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观点得助于灵感的著名事例。对于什么是灵感,可以这么说,它是指的这样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一个人长时间思考某个问题得不到答案,中断了对它的思考以后,却又会在某个场合突然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所领悟。

为了说明灵感现象的普遍存在,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个人想买一件新的家具,它或者是一个电视机柜,或者是一张写字桌。而他所住的房间,粗略地看,已没有可以摆下这件家具的地方。他设计来设计去,想了不少方案,甚至还画了若干张草图,结果都不行。当他不再想这件事,去干别的事情,头脑中却又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新方案。照这个方案办,可能一试就成功,也可能依然行不通。这个突然在头脑中冒出来的新方案,就是一般所说的灵感。人们是不是普遍都曾有过与此相似的经历呢?

灵感现象自古以来就曾使无数的人大感惊异、玄妙和神奇,历代都有众多的学者对它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灵感问题一直是对人类具有巨大诱惑力的研究课题;同时,它也是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为了更好地开发人类的创造潜力,我们有必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加强对灵感问题的深入研究。

人类历史上对灵感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中世纪以前是第一阶段,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天赐神授论”。在西方,一般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代表。他在灵感问题上有过不少著名的言论。他说:灵感是“神的诏语”,“诗神给人灵感”,“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诗史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均见柏拉图:《文艺对话录》)。古希腊人相信神的“灵气”可以像空气一样随风飘动,能够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智慧的源泉。据我国古籍《管子》一书中记载,我国春秋时代齐恒公的贤相管仲,也曾说过类似柏拉图所说的话:“思之不得,鬼神教之。”

天赐神授论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可笑的,但它抓住了灵感的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特征:人们获得的灵感,仿佛是来自身外,都是由于得到了某种神奇力量的启示和帮助。“天赐神授论”一直深深地支配和影响着人们对灵感问题的认识。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灵感问题的研究一贯受着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的控制,被披上了形形色色神秘的外衣,并被当作了支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神学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灵感研究的第二阶段,在西方是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与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以神为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潮相呼应,灵感问题的研究这时才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观点:灵感是天才特有的一种素质,是天才的内在秉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20世纪初,灵感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以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学说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的第三阶段。

再从横向来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首先被人们注意和重视的是文艺领域里的灵感现象。关于灵感的理论,最初都是作为一种文艺理论,特别是作为诗歌创作的理论提出来的。因为在当时,文学艺术创作显然最需要、也最有可能让人去无拘无束地自由创造。后来才逐步扩大为也研究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灵感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灵感并非只在文艺创作和科技研究领域中属于一部分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所有,更不是什么天才的专利品,它是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术界除了在研究文艺理论中有时会提到灵感外,一般都不去碰这个长期被唯心主义观点所支配和歪曲的问题,以免被别人扣上宣扬唯心主义的大帽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由于国民智力开发及各项工作亟待创新的现实需要,灵感问题已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和重视。

灵感是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同时它也是一种人人都能够自觉加以利用的创新思考方法。有些人说自己从未出现过灵感,这主要是因为还不了解什么是灵感,以及灵感有些什么特点和规律,因而即使头脑中已经出现了灵感,也往往会感受不深,把握不住。在灵感问题上呈现出这样的现象:一些人觉得获得灵感很容易,而且作用很大,对它的评价很高;另一些人则觉得它似有若无,无足轻重;还有一些人对灵感虽然早已心向往之,却又感到它朦胧不清、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个别的人还会根本不相信有灵感存在,而斥灵感之说为歪门邪道、荒诞不经。其实,只要对灵感现象的机制、特点,及其出现的某些规律有所了解,并且有一定的捕捉和利用灵感的精神准备与敏感,那么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常常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或正在品尝到灵感的甘露。

灵感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影响与深远的科学意义,能有力地推动相关科学早日攻下人脑这个最顽固的“科学堡垒”;同时又具有广泛适用的巨大的实用价值,它关系着人类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着亿万群众思维效率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尽管灵感这种思维现象极其复杂奇特,受到现有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它的研究,总的来看,还只是刚刚入门,还停留在经验描述、现象归纳、揣测推论的阶段,还谈不上已登堂入室。但经过不少学者多年来的艰苦探索,毕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个人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从事复杂的需要高度发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如果能对灵感现象有所了解,那对于他做到善于捕捉和利用灵感,以进一步开发和提高自己的智力与创造力,将会是大有好处的。

二、激发灵感想的客观根据

——从“巴尔姆断言”谈起

我国荣获戴维逊奖的数学家侯振挺,对他自己如何得益于灵感的帮助而证明了数学难题“巴尔姆断言”,曾作过以下这样的回忆:“我一头扎进了对‘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的边缘,但是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走路,头脑中总是萦绕着‘巴尔姆断言’。难啊!确实是真难……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个证明的轮廓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但有一些问题还证明不了,又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我把已经得到的进展写成一篇文章。当时我正在外地实习,就让一位同学带回学校去请教老师。我送那位同学上火车站,火车将要开动时,在我那始终考虑着这个证明的头脑里闪过了一星火花,似乎在那挡路的大山里发现了一条幽径。于是,我把那文件留下,立刻在车站旁的石条上坐下,拿出笔推导起来,果然一星火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曲折的幽径越来越宽。十几分钟以后,这最后一座大山终于被抛到我的后面去了,‘巴尔姆断言’完全得到了证明。啊!好容易!只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灵感包含多种因素、多种功能,有着多侧面的本质属性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灵感也是人脑对信息加工的产物,也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质变、一种飞跃。但由于其信息加工的形式、途径和手段的特殊性,以及思维成果表现形态的特殊性,使灵感成为了一种令人难识其庐山真面目的极为复杂、玄妙而又神奇的特殊的思维现象。

关于激发灵感想的客观根据,我们分别就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方面来谈。

1.关于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从人脑中有潜意识、潜思维存在的观点来看,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可能大体上是这样:当一个人长时间思考着某个复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去干别的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去从事某项轻松愉快的活动的时候,这时人的显思维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潜思维却仍在那里继续想(或这个时候潜思维才把问题接过去思考)。潜思维能从比“显意识信息库”信息量更大得多的“潜意识信息库”中,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反复检索和提取有关的信息;能以极高的速度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进行各式各样的信息组合,因而它常常能获得显思维所不能获得的思维成果(潜思维自然也不会是万能的。尽管它能高速度地这样尝试那样尝试,在不少情况下它也会所获甚微或一无所获)。当潜思维对问题的思考有了一定结果后,便立即与显思维沟通,立即将结果输送给显思维,这时就表现为人获得了灵感。

认为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就是潜思维输送成果给显思维,就是潜思维转化为显思维,这一至今仍带有科学假设性质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接受。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光潜早就说过:“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是在潜意识中工作,在意识中收获。”钱学森也曾多次明确指出:“灵感实际上是潜思维。它无非是潜思维在意识中的表现。”

原苏联曾有学者提出过“优势灶理论”来解释灵感的心理机制问题。他们认为,人们经过一段时间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虽然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但由于收集了一些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了一些解题的尝试,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个“优势灶”。它受到激发,就有可能产生灵感。他们认为思考问题的“优势灶”的形成,是灵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2.关于灵感产生的生理机制。目前有以下几种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有关解释,它们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看,能使我们在现有科学水平的条件下,对灵感的生理机制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初步认识。

创新思维的实质,在于知识的重新组合。从生理机制方面看,也就是大脑皮层的细胞建立起新的联系。按照巴甫洛夫所揭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长期紧张工作所形成的优势兴奋中心区一旦被抑制,就会自发地引起这个中心区外围皮层细胞的兴奋,这时常规思路外围的知识和经验就可能被激发出来,从而打破常规思维。因为某些创造性课题的答案本来就不在常规思路的范围之内,因而打破了常规思维的信息的闪现,就有可能恰好把思路引向问题的答案。

灵感思维在人的大脑中有相应的活动区域。灵感区是脑的两半球之间的狭长地带,即从额页到皮层后部,这里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交叉互补的最佳区域。灵感的产生,就是这个区域的一种特殊的被激发状态。

人在接受外来信号刺激时,会在大脑皮层的某个部位产生“诱发电位”(只要是活的神经细胞,在正常情况下都会产生一定的电位。这种电位只有万分之一伏特,用电脑仪可以导出和记录下来)。这种电位的高低与注意力的强弱有关。人在注意某一信号时,这一信号激起的电位就高,反之则低。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转变一下注意力,就可能在受到某一偶然刺激时,突然激发出一个相当高的“诱发电位”,从而立即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所思考的问题接通关系,产生灵感。

长时间思考某个问题,会使大脑中的血液缺氧,使思维变得迟钝,这时停止思考而让大脑轻松一下,或使思考转到另外的问题上,大脑血液中的含氧量就会增加,思维就会随之变得清醒敏捷。因而容易产生灵感。

三、灵感的基本特征

——从“巴顿将军的灵机一动”谈起

1944年12月,在卢森堡的一次战役中,美国的巴顿将军凌晨4点钟就把秘书叫到办公室。秘书见他衣着不整,半穿制服半穿睡衣,知道他是刚下床有重要事情要口授。巴顿将军如此着急,原来是因为他刚才想到,德军在圣诞节时将会在某个地点发起进攻,他决定先发制人而向秘书口授了作战命令。果不出他所料,几乎就在美军发起攻击的同时,德军也发动了进攻。由于美军的先发制人,终于把德军阻止在冰天雪地之中。

过了一两天,在同秘书的一次谈话中,巴顿将军回想起那天早晨获得的灵感,洋洋得意地笑着说:“老实对你说吧!那天我是一点也不知道德军要来进攻的。”据《巴顿将军》一书叙述,后来巴顿曾两次谈到,这次军事行动是他的“突然灵机一动”的又一次表现。那天,他在早上三点钟无缘无故地醒来时,脑中便突然地想到了这件事。该书还引了巴顿将军本人所说的话:“像这样的主意究竟是灵感还是失眠的结果,我不敢说我知道。以往的每一个战术思想几乎都是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不是有意识的苦思冥想的结果。”

这是现代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得益于灵感的著名战例。就一个个具体的灵感事例来看,它们可能各自都有其自身的某些特点。一般来看,灵感大体上共同具有以下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1.突然来临。不期而至,突如其来,这是灵感的最突出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灵感的产生是潜思维和显思维的一下子接通,是潜思维将其思维成果突然输送给显思维。在此之前,思考者并未觉察到还有潜思维也在那里积极活动。思考者自以为早已停止了对问题的思考,想不到头脑中竟又会一下子冒出问题的答案来。这自然不能不使人感到灵感来临的突然。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灵感,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只是在程度上会有所不同。

灵感的突然来临,不同于一般的某个念头突然在头脑中出现。忽然想起了某件事或某个人,这不是灵感。灵感总是针对思考某个问题的需要而出现的。反复思考某个问题,或反复回想某件事或某个人,老是想不出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意外地突然顿悟,这才是灵感。

同类推荐
  • 《手机》中的生存哲学

    《手机》中的生存哲学

    电本书以《手机》的剧情为依托,对现代都市人在情感、事业、做人等方面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度的阐释与剖析,并从中提炼出22种生存哲学,帮助读者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更成功自在。
  • 思路决定成败

    思路决定成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既复杂又棘手的难题。这时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路,勇敢地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这样才能在人生路途中把事情做对。
  • 向成功者看齐

    向成功者看齐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强者为王——一定要做胜利者;选择环境——让环境助人成功;结交强者——积极结交成功者;跟随强者——选择值得跟随者;智者无畏——勇于走近强权者;追求卓越——争取成为优秀者等。
  • 吕老师教你填志愿——专业篇

    吕老师教你填志愿——专业篇

    全国每年有一千万考生参加高考。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每一个考生后面,都有无数亲人在密切地关注、焦急地期盼,这些“亲友智囊团”的人数远远超过参考的人数。多数家长从孩子上高一开始,关注高考;近年来,关注孩子高考的家长日趋“超前”,绝大部分考生、家长、老师对填报志愿存有各种各样的误区和盲点。全书力求从特色入手,给考生和家长实实在在的建议,对每一所专业介绍时,突出该专业的就业真相、职业分布、初次就业率和“吕老师提示”。
  • 方与圆

    方与圆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方圆之道解读说话技巧、方圆之道解读处世方法、方圆之道解读商场风云、方圆之道解读职场准则、方圆之道解读爱情与友情、方圆之道解读人生禁忌。
热门推荐
  • 邪王追妻逆天三小姐

    邪王追妻逆天三小姐

    她,令人谈风色变的杀手之王“弑”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一时大意被同伴亲手所杀,魂穿到了异世大陆,废材?草包?她,杀手之王“弑”一定要在这异世大陆闯出一片天!天资卓越的他,冷酷邪魅强势霸道,众人皆知她是草包废材,随意欺压凌辱,唯独他慧眼识珠对她纠缠誓死不放手。且看他们将会上演一场怎样的爱恋!
  • 狂人纪

    狂人纪

    从小到大,我都把自己定义为狂人,很多人不解,问我是轻狂?还是猖狂?每每听到这些问题,我都很不爽,老子一共也就读了两年书,懂个屁啊!不过我还是喜欢“狂人”这两个字,一来笔画少嘛,二来,我是个粗人,粗人不好听,还是狂人好听些。至于怎么狂……就刚才,我拿着菜刀唰唰唰,一个看起来很了不得的人给我弄趴下了,后来才知道,那货居然叫——神仙!这名字了不得啊,回头给我儿子留着用…………这是一个狂人的故事,也是一本慢慢翻开的笔记。
  • 以剑为友

    以剑为友

    一剑走天涯与剑相伴,与她相守剑不离,她不弃
  • 霸道校草无限宠:Y头,你是我的

    霸道校草无限宠:Y头,你是我的

    她是个普通的A市市民,父母跟他的父母是世交?只因为小时候玩的好,就定了娃娃亲?!天啊!“Y头,你只能是我的!”
  • 爆宠萌妃:夫君乖乖哒

    爆宠萌妃:夫君乖乖哒

    第一次见面,她以为他是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她以为他是看中金钱和利益的拜金女;第二次见面,他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她是他众多秀女中的一个;受人污蔑,她被他打入冷宫,本以为她会万劫不复,可谁知,,,“皇上,斗地主三缺一你玩不玩啊?赢的人不仅有钱拿,还有生煎吃哦!”“来了!等等朕!”咦,画风又不对了,反正哪里有咱这寂雪呀,哪里就不会正常!!!后宫佳丽三千?那又何妨!皇上就偏偏宠我!害我宫女孩子?开玩笑!我二十一世纪的特工女毒医其实闹着玩的?宠文,帝王宠,喜欢穿越小说的欢迎泥萌入坑哦(?????)
  • 三界至圣

    三界至圣

    天界圣仙凌云,莫明被暗算陨落。天道轮回,却在人间轮回重生,化身成寒室小子方凌云。为了追寻前世陨落的背后阴谋,方凌云踏上了重修玄道之路。武道、丹道、器道,道道精通。人劫、地劫、天劫,劫劫破封。
  • 红颜笑傲盗乾坤

    红颜笑傲盗乾坤

    一次白雪灵猿的劫亲事故,引发二十年后,白影狂魔狂杀新郎,掳掠新娘的江湖浩劫!一时间,天下再无人敢娶亲,更无人敢嫁女!隐逸江湖已久的四大名宿,佛门高僧禅痴一点禅;道门琴魔一线香;儒门书狂雪千秋;玄易棋邪妙妙生。为正义复出,为还江湖太平而汲汲奔走…杜子衿天生尤物,无双红颜,明眸慧眼中别有一番不输男子的英气,温婉动人处自然流露一股悸人风流。身世牵系前代渊源,后连诡计迷踪。步香尘清冷傲世,琴艺超绝,信仰正义,为爱而战的一代琴侠;楚方舟出生渔农,刚正耿直英武霸气,铁血柔情的硬汉;真武君,一个异域奇士,一个武学怪才,一个敢爱敢恨的风流侠士…生命不息,更新不止。请放心阅读,我保证每天两更,日日更,日日新。
  • 重生,嫡女翻身计

    重生,嫡女翻身计

    传闻说安国公府全家抄斩因为叛国,传闻说安国公之女怕被娘家连累临死也不看爹娘最后一眼,传闻说安国公之女在全家死后第三日就难产死了,又传闻安国公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了皇子。上官琉月死后被人唾弃不孝不义罪有因得,婆婆说她晦气,夫君嫌她丑陋,却没人知道她被人蒙蔽不知娘家出事,又遭人算计动了胎气被冤枉不贞,可是毒药还没被灌下去她为什么就中毒身亡了?再次醒来她成为了父亲挚友之女,为了洗刷一家的冤屈,为了查明自己被害的真相,为了查探兄长为何成了皇子,她不惜盯着前世的夫君,上要斗伯母姐妹,下要搏丫鬟姨娘。前世就是太温柔善良才会被人害死,今生她怎么可能重蹈覆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之暖暖的掌心

    EXO之暖暖的掌心

    一天,某女趴在一个房间的窗户前,上看看,下看看。这时,灿烈走了过来,“妍汐啊,你在干嘛呢?”听到突然的声音,某女吓得连忙转过身来,看到来到的人是灿烈后,“额,我在锻炼锻炼身体呢。”于是乎灿烈单纯地走开了。看到灿烈离开后,某女继续趴在窗上偷看了。这时,钟大走过来了,“妍汐,你在干什么?”某女又被吓到了,“我在锻炼锻炼身体呢。”于是乎钟大也单纯地走开了。看见钟大离开后,某女又继续趴在窗上偷看。这时,又有人碰了碰某女的肩膀,“哎呀,都说我在锻炼锻炼身体啦!真是的,你们烦不烦啊?”某女生气地转过身,看见鹿晗和世勋站在门口,立马嬉皮笑脸地说“你们怎么从房间里出来了?”
  • 医理真传

    医理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