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侧重于使人的思考活动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运用逻辑思考方法侧重于使人的思考活动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条理性。郭沫若曾经说过:“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他的这句名言人们已普遍接受。实际上不仅科学工作者应当有这样的风格,各行各业的开拓型人才都应当有这样的风格。在运用思考方法的问题上,借用郭沫若的话,我们可以大体这样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善于运用逻辑思考方法;要做到“异想天开”,必须善于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的长期运用还能潜移默化地逐渐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与才能。逻辑思考方法的运用能使人逐渐养成严谨、冷静、慎重,富于条理的性格作风;非逻辑思考方法的运用能使人逐渐养成热情、开朗、乐观,勇于开拓的性格作风。
以上是将两类思考方法在创新思考中的作用作横向对比。如果对创新思考的发展过程作纵向考察,则可看出,思考和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创新课题,一般都要经过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大的阶段是“酝酿和产生新设想”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需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以突破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沿着各种非常规思路,反复进行辐射发散思考,力求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出一个又一个新颖、独特的设想。这个阶段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有如派出一支先锋队伍,披荆斩棘,筑路架桥,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通道。第二个大的阶段是“审查和筛选新设想”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需运用逻辑思考方法,对所提出的种种新设想逐个进行审查、检验、对比、筛选,从中选定和加工制作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个阶段运用逻辑思考方法,有如出动主力部队攻关夺隘,直捣黄龙,以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
还可以再作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在创新思考过程中运用两类思考方法就像撒网捕鱼一样,既要善于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尽量把网撒开;又要善于运用逻辑思考方法,及时将网收拢。
说创新思考过程可以分为以上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主要需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后一阶段主要需运用逻辑思考方法,这只是一种大体上的划分。实际上,一个较复杂的创新课题的整个思考过程,大都要经过“酝酿和产生新设想”与“审查和筛选新设想”之间的多次反复。逻辑思考方法与非逻辑思考方法不仅要彼此配合,相互促进,而且有时还会彼此交叉,相互渗透。一个较复杂的创新课题的思考成果,往往都是创新思考的“两个阶段”和“两类思考方法”多次反复出现和交替运用的产物。
三、非逻辑思考方法日益受到重视
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某种状况及其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和经济基础的需要所决定的。思考方法的研究与普及也不例外。当今以电脑的普遍使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决定了非逻辑思考方法必将日益受到重视。
1.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门类的高度分化,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它们不仅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互相交叉,而且在方法上彼此渗透:这样便淡化和模糊了各门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从而也就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更着眼于“综合”、“整体”的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考方法。
2.随着科技研究向宏观方面日益扩展和向微观方面的日益深入,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已成为当代科技研究的一个新的特点。与此相适应,必然要求更加重视同逻辑思考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迥然有别的服务于以上目的的各种非逻辑思考方法。
3.商品经济的日益迅速发展,使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必然要求工商企业不仅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而且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不仅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在为公众直接与间接服务的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必须更多、更快、更好地提出种种新设想,不断有所突破、创新,以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4.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在各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碰到的情况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变幻莫测,常常不能不在掌握的信息很不充分、时间又很紧迫的情况下,对情况和问题作出估计与抉择。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善于运用各种非逻辑思考方法。
5.电脑日益普及后,大量非创造性的机械、繁琐的思考任务,已可以交给电脑去执行和完成,从而便要求人去更多地从事开拓、创新的工作。这样,适宜和必须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的领域、场合就会越来越广,对善于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的人就会需要得越来越多。人的脑力活动正日益高智能化。人们预测,今后不善于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创新能力不强的人,将可能只适宜从事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
四、加强非逻辑思考方法的研究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人才学家一致认为,古今中外在各个领域里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关键的必要条件,既不是得天独厚的过人的天资,也不是令人羡慕的难得的机遇,而是卓越出众的创新能力。其核心因素则是创新思考能力。
有人对近代和现代1249位杰出的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作过统计。这些科学家在15岁和45岁之间作出了1928项重大发现,他们作出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37岁左右。相对来说,这一年龄段的科学家,比起老年科学家来,学识大都不免要贫乏、浅薄一些。而为什么科学史上绝大多数重大的发现发明又都是中青年人作出来的呢?这是不是可以表明:知识的丰富程度,并不与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的强弱成正比。
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离不开知识、依赖于知识。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这一面,大家都注意到了。特别是在学校里,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常常会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一面。
二者关系的对立一面表现在,知识增多,创新能力不一定就会相应提高,二者并不是必然同步发展,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因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内推演知识,那是难以创新的。这二者关系的对立的一面,注意到的人似乎还不多。
二者对立的一面还表现在,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错误,会干扰和模糊人们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视线。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已掌握的知识还可能会成为创新的一种不利因素,一种障碍。注意到这一点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由于知识和创新能力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不同的人,不仅在知识的丰富程度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是否善于进行非逻辑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强弱方面也会有巨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方面,有不少知识丰富,可是创新能力很弱的所谓“书呆子”。这甚至包括一些科技人员在内,尽管他们一生都很勤奋,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却总是搞不出有一定价值的创造发明来。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虽然缺少知识,但颇富有创新智慧的所谓“机灵鬼”。特别是在工商界、演艺界,有些人书读得不多,在学校里往往成绩不佳,可是后来却成了“大款”、“大腕”。即使在科技界,前面已谈到,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也是由知识相对贫乏,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或门外汉作出的。古今中外各个领域里的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一般都既有丰富知识,而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加强对非逻辑思考方法的研究和普及,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人们非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