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型性格的人生活检朴,不尚奢华。他们务实不务虚,长于策划,心思缜密。这种性格的人为官则清正廉洁;从商则精打细算,是当家理财的好手。
生活俭朴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曾因大胆坚持改革而两度拜相,两次被罢;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是抚州(今江西抚州)人,世称王临川、临川先生,因曾被封为荆国公,故又被称为王荆公。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博览强记,尤好文学,成绩优异。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拜封参知政事,力主实施“变风俗,立法度”以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次年,王安石拜相,开始实行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位高洁的改革家生活极其检朴,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传说有很多。
在《宋稗类钞》中曾记载有一则王安石不择衣食的小故事。故事说王安石性格直率,平时很不注意修饰保养。衣服脏了,饮食粗糙,全不挑拣。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王安石做官的时候,后来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韩缜(字玉汝)曾拉他一同到寺院去洗澡,他事先偷偷地准备了一套新衣,把他脱下来的旧衣换掉。等到王安石洗完澡出来,叫仆人拿新衣给他穿,但却不告诉他。王安石竟然就像穿他原来的衣服一样,没有觉出有什么两样。等到王安石做了执政,有人说他爱吃獐脯。他的夫人听了感到怀疑,说:“他平常对吃菜从不挑拣的,怎么独独爱吃獐脯呢?”于是叫人去问王安石身边的人道:“何以知道相公爱吃獐脯呢?”王安石身边的人回答说:“每次吃饭,其他的菜他看都不看一眼,只有獐脯吃光了,因此知道的。”又问他吃饭时獐脯放在什么位置?回答说:“放在靠近羹匙筷子的位置。”夫人说:“明天暂且换别的菜放在靠近羹匙筷子的位置。”结果,王安石果然只把这盘菜吃完了,而獐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他只是因为獐脯放得距羹匙筷子近所以才吃它,根本就不是有什么饮食嗜好的人。
宋人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也记述了王安石自奉简朴的故事。王安石因有人揭发他的私信而引咎辞职。这时,他已经出了东水城门,率领全家上船,而跟随着他的儿子元泽,失手打破了洗脸的瓦盆,因此又叫人去买,而买回来的也是一个瓦盆。由此,可见王安石父子没有什么过高的欲望,向来都是这样的自奉俭朴。
王安石作为宰相,居家是如此俭约,待客也不糜费。宋人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记述了他有一次招待客人的趣事。这事发生在他任宰辅时,他夫人的亲戚萧某来京师拜谒他。王安石约好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某衣冠整齐地前往,心想王安石一定会以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他。可是,日过中午还不见一点动静。他觉得很饿了,但不敢离开。又过了好一会儿,才请他入席,可是饭桌上并无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那人心中颇有点不自在,责怪王安石怠慢客人。劝了三巡酒,才送上了两块胡饼,接着上了几块烧猪肉。这之后,很快就上饭了,旁边摆着两碗青菜汤,仅此而已。萧某一向奢侈惯了,见是这样,便不再动筷子。因此这顿饭,他只吃了胡饼中间的馅,把四边都留了下来。王安石见了,就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人一看,十分惭愧地告辞走了。
王安石政务繁忙,生活俭朴,但却很能体恤别人。宋人魏泰所著《东轩笔录》记载了王安石嫁媳妇的趣闻轶事。王安石的第二个儿子名,在太常寺当太祝令丞,平日就有神志不清的毛病。娶的是同郡庞家姑娘为妻,一年之后生了个儿子,王认为相貌不像自己,千方百计想要杀死小孩。后来这个小孩终于患心悸病死了,他又常与妻子打架吵闹。王安石知道自己的儿子有病,失去了理智,媳妇没有过失,便想让他们离婚。但又怕离婚媳妇被人误解,背上个坏名声,于是便找了个女婿,让她作为自己的女儿出嫁。此事可见王安石为他人想得是如何周到。
节俭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对那些挥金如土、出手大方的“大款”羡慕不已。其实这些有钱人所过的都是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而真有事业心、有进取心的实业家以及世界富豪们,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挥霍无度、一掷千金。相反,他们中有些人是非常节俭,有时节俭得甚至让人感觉是吝啬。
世界上有数不清成功的企业家,一贯奉行节俭,以身作则者也不乏其人。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洛克菲勒的节俭和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他虽然精打细算,但不是守财奴,而是能通过各种手段挣到钱后再驾驭金钱。这也可以视为洛克菲勒的高明之处。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10大财阀之一,由于他垄断着美国的石油工业,所以被人称为“石油大王”。这位大名鼎鼎的大富翁,在摆脱了贫穷,拥有了自己的企业之后,他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亿万富翁。但他时时刻刻也没有忘记创业的艰辛,处处精打细算,想尽一切办法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他将1加仑石油的提炼成本价格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数。这种计算法增加了计算的艰难程度,但会更加精确。洛克菲勒之所以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增加产值利润。他创业初期,这么做人们还多少能够理解,而他成为亿万富翁后,仍然依如故我。
一次,洛克菲勒亲自到一家炼油厂查看生产情况,发现这家炼油厂在存货上有些小问题。洛克菲勒专门给这家工厂写了一封信,着重指出了该工厂价格不高的油塞子存在的问题。他在信中说:“上月你厂报告有1119个存货,本月初给你厂送去了10000个,使用了9527个,剩下了580个哪儿去了?”作为一个世界巨富,能够掌握如此细微之处的差别,的确难能可贵,这不但体现了他一贯奉行的节俭原则,还体现了他对每一件事都精打细算的性格特征。
节俭和精打细算的性格体现在洛克菲勒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由于节俭习惯,他对自己的企业非常留心,不允许有丝毫铺张浪费行为。他经常微服私访,到公司下层部门视察。他会突然出现在年轻的记账员面前认真地、非常内行地翻阅他们经管的帐本,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富翁洛克菲勒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节俭和节省钱的“道”。在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笔记本,只要是好主意,便记录下来,然后交给工人们看,如果可行,马上实施,有人说,洛克菲勒经营中节俭的精打细算几乎达到了极端、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他是“石油大王”,总与油罐打交道。一次,他发现工人用锡焊封油罐时,一般都加40滴焊锡。他认为还有节约的可能,便建议工人在焊封时加38滴焊锡,但结果不甚理想,油罐漏油。工人们又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加39滴焊锡就能把油罐封住。于是,在焊封时改原来的40滴为39滴。这么一个小小的节约,在大多数人眼里这算不了什么,可是洛克菲勒却非常高兴。经此一提醒,洛克菲勒认为装石油的木桶上的铁箍没有必要那么厚,完全可以节约一点儿原材料。他又派人进行了实验,如果少用几英寸铁箍,木桶的坚固性不会降低。因此,在这一项目上洛克菲勒又有了发现,再一次降低了生产成本。从细微之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正是洛克菲勒的风格和性格。
后来,洛克菲勒成了名扬天下的亿万富翁,有人曾和他谈起过节俭,洛克菲勒非常得意地说:“一大笔钱,全是我们这样省出来的,这是一大笔钱啊。”洛克菲勒的亿万财富真的是这样一点点节俭出来的吗?精打细算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吗?自然不是。但不可否定的是节约节俭、精打细算的确对一个创业者有益而无害。
洛克菲勒念的书不多,高中没念完就中途辍学了。除了当时一些其它原因外,父亲的灌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父亲曾多次对他说:“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人生只有钱!钱!钱!在美国更是如此。”有了父亲这样的“教诲”,洛克菲勒自然也无心思再继续读书,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在一家公司作会计助理。在这段时间里,洛克菲勒学会了记账,一边记公司的账,还要记自己的账,详细地记载各项支出情况。用这种方法他使自己花钱有计划,杜绝了盲目性。
1864年,洛克菲勒和罗拉小姐结婚了。与罗拉小姐结婚,给洛克菲勒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他的岳父是有名望的人,金融界马上对这位名人的乘龙快婿另眼相看。但是善于理财,精于打算的洛克菲勒把情感和金钱分得一清二楚。他甚至在自己的账本上详细地记载了和罗拉谈恋爱以及结婚时的各项开支:“买鲜花,一次是6角,一次是5角,一次是1元5角”;“1864年4月8日,买订婚金戒指:118元”;“同年9月8日,婚礼费:20元;领结婚证:1元1角。买结婚戒指17.75元;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7.5角,给新娘买垫子7.5角”。除了洛克菲勒,恐怕还没有人能够做到如此“斤斤计较”。节俭、精打细算的性格使洛克菲勒抓紧一切机会赚钱,有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石油上。
19世纪中期,汽车尚未问世,石油的用途极其有限,并不被人们看好,甚至在美国的企业界还没有被人当作一种事业。但洛克菲勒以商人特有的直觉和敏锐,决定涉足这别人看来风险很大的商业领域。1870年,洛克菲勒正式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经过竞争、兼并,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石油界的地位。1882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个托拉斯。托拉斯的鼻祖是洛克菲勒,公司变得庞大了,资产也雄厚了,但洛克菲勒主持下的托拉斯对账目的监管仍然相当严格。洛克菲勒每天准确地查阅报给他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各项开支,并及时了解销售和利润情况。托拉斯也通过严密的查账制度,控制和监视着分公司、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洛克菲勒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厉行节俭,在生活衣食方面也无过多奢求。与人们意识里的“大款”完全相反,洛克菲勒很少为自己买新衣服,他只要求干净整洁。饮食上也很随便,面包加牛奶即可,餐桌上一向都很简单,洛克菲勒的庄园,也不像其他富豪那样豪华,以简单舒适为主。
洛克菲勒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很少打骂孩子。由于他的性格所决定,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对金钱的处理是谨慎的。他的儿子,也是他未来的接班人小洛克菲勒小时候曾学过小提琴。他没有特殊的“待遇”,必须和姐姐们一样靠自己打工赚取学费。这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难以理解的,认为洛克菲勒太“抠门儿”。对金钱的严格控制是洛克菲勒的性格,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抠门儿”或是“吝啬”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节约、精打细算的性格帮助了洛克菲勒成功,使他成为石油大王世界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