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型性格的人刚烈正直,忠心耿耿,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威武不屈的伟丈夫。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忠烈型性格的人便会脱颖而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烈士风采,写下不朽篇章。
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生于相州汤阴县,即今河南汤阳永和乡的一个山村中。
岳飞自幼家境贫寒,聪明懂事的小鹏举很早就知道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岳飞少时沉默寡言,很有志气,他跟随汤阴县枪手陈广学“技击”,无所不精,成为一县无敌的人。后又随同乡人周同学骑射,研读《孙子兵法》,能挽三百斤的硬弓,且能左右射击。不久,金人入侵,岳飞的家乡遭到残酷的蹂躏,他目睹金军的洗劫及其铁骑践踏中原的惨状,便立志从军,投身抗金的战场,为国杀敌。
宋徽宗宣和四年,岳飞19岁时,因生活所迫,应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抚使刘裕的招募当上一名“敢死战士”。刘裕很欣赏他,便指定他当一名小队长。岳飞从军后,参加了宋、金联合攻打燕京的战役。这次攻战,宋军越过卢沟河,攻入燕京城内,但在巷战时被辽军打得大败,岳飞也随败兵溃退。
靖康二年,金兵在占领开封四个月后,俘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宋朝的旧臣拥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为帝,是为高宗,建立南宋。就在这一年,岳飞在归德城中结识河北招抚使司的干办公事赵九龄,他很佩服赵九龄的智谋和才干,赵九龄也很赏识他的军事知识和才能,经赵九龄的推荐,岳飞和河北招抚使张所作了一次晤谈,张所见他对兵法、军事形势、燕云的山川地理了如指掌,备加称赞,当即任命他为统领。
宋高宗赵构所建立的南宋王朝,是腐朽的北宋王朝的继续,他登位伊始,对金军南下的铁骑,怕得要死。面对金军的继续南侵,朝廷中很快就爆发了以李纲、宗泽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赵构、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之间的激烈冲突。主张抗金、光复旧疆的李纲,在做了七十五天的宰相后即被罢免;河北招抚使张所也被贬谪到岭南,不久病死。张所的部众王彦、岳飞等在新乡陷入了金军的重围之中。岳飞和王彦因为意见不合,遂各领一军,杀出重围,后来,又都辗转归附了东京留守宗泽,来到开封城外。
岳飞之遇宗泽,犹“千里马”之遇伯乐,从此得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的机会。宗泽十分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勇敢,相识之初,就派岳飞为“踏白使”,率领五百骑兵去抵抗进犯汜水关(今河南汜水镇西)的敌人,并一再叮嘱他说:我看你是一个很有作战本领的人,特地不追究你以前的罪过(指岳飞在新乡与王彦分道扬镳一事,这在当时意味着背叛上司,要被判处死刑),现今是你奋勇立功的时候了,但千万不要轻率从事。汜水关地势险要,为东、西两面的重要交通咽喉,也是南侵的西路金军必经的关口。领命后,岳飞率领这补给严重缺乏的五百骑兵,与数倍于己的金军,犹路相逢,对于这场人马悬殊的硬仗,岳飞毫不气馁,他认真分析各方面形势后,认为此战宜速胜而不宜久持。岳飞随即命令三百士卒,每人携带两束交叉捆在一起的柴草,埋伏在前山脚下。等到半夜,他们点燃柴草四端,高高举起,照得满山通明,金军以为是宋朝的大量援军来到,慌忙撤营遁去。岳飞乘胜追击,金军大败,疑兵之计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岳飞凯旋之后,宗泽论功行赏,用作统领,继又提为统制。
建炎二年,七月初一,抗金老将宗泽死于开封留守任上,临死之时,连呼“过河”。这一悲壮情景,使他的部下振聋发聩,岳飞更是义愤填膺,发誓要继承宗泽的遗志,北上收复宋朝江山。接替宗泽任开封留守的杜充,是一个刚愎、苛刻、喜欢残杀的无能之辈,根本无力约束和统率部下,集结在开封周围原归宗泽管辖的各路军队和忠义民军,不战自乱,自相残杀。开封城外一片鼓噪之声。杜充却带着岳飞等将官渡过淮水和长江南下。建炎四年二月,开封落入了女真统治者手中。
建炎三年秋,南下侵宋的女真兵马,在渡过淮水以后,取道滁州、和州,准备在渡江之后入江东而趋浙江。这时,担任建康行营留守的杜充,又不战而降,南宋的长江防线,如土崩瓦解。金军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高宗失魂落魄,流亡到明州附近的海上,金兵仍在后面穷追不舍,企图捉拿赵构。面对将帅叛逃、士卒溃散、金军席卷而来、百姓惶惶呼救的局面,岳飞集合部队,刺血激励部下说:“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矣?”士卒们被他慷慨陈词的爱国情怀所感动,都表示愿随他抗战到底。为使士兵不致剽掠、骚扰,岳飞严厉规定,不许侵掠百姓,所到之处,都要秋毫无犯。他先后移军驻屯于广德军、宜兴县,致力于安定地方的社会秩序,对窜入境内的散兵游勇,尽量加以收编,用军纪加以约束,不肯接受收编的或一向在县境内劫掠居民的,他就出动兵马去攻讨。并随时率领部队出外与金军作战。在很短的时间里,岳飞驻屯的宜兴县,竟成了百姓们躲避兵燹之灾的场所。岳家军形成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良好军风,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赞扬。他们建立起“生祠”,挂起岳飞的画像,纪念岳飞的恩德。
建炎四年春,南侵的金军统帅兀术,因遭到南宋军民的抵抗,放弃了追袭赵构的计划、放弃已攻陷的江南州郡,声称“搜山检海”已毕,准备率部北撤。但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南宋几位大将的几十万部队,全都拥兵自重、徘徊不前,坐失战机,眼睁睁地目送金军退回江北。只有岳飞,在金军北移之际,从宜兴出兵,打击了金军。
岳飞在探明金军的北撤计划之后,便率领部众主动出击,直趋静安,对金军予以拦腰猛击,并在建康附近的乡兵配合下,收复建康,就任通泰镇抚使。以后,岳飞又接受南宋王朝一次次的“诏命”,平灭了李成、张用和曹成等军贼游寇。绍兴三年,由于岳飞在抗金和各个战场所赢得的战功和声望,南宋政府就把东起江州(今江西九江)、西到荆州、北边包括长江北岸的一些州县,划为一个军区,由岳飞负责防守。岳飞此时俨然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独负一区之责的大将了。但是祖国的山河破碎、大河南北的人民在金兵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以及满朝文武将官的腐化怯战,却使岳飞的心头涌起一阵阵悲痛,他始终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以便能收复故土。当有人感慨地问起:“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方可太平。”他毫不迟疑地答道:“只要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自然就太平。”在他看来,只要朝廷能下决心北伐,文官武将不贪生怕死,不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团结抗战,丢失的故土是不难恢复的。
岳飞屡次向赵构上书,陈述收复中原的方略。这些愿望和战略计划,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和精忠报国的基础上,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襄阳地处长江中游,越过汉水就可进入宛、洛之地打击金军;如果宋军的守淮部队从东面配合,金军就会陷于东、西不能兼顾的不利境地。但是他的战略计划,对赵构这位毫无复国之志的懦夫来讲,犹如对牛弹琴,这些绝好的建议,始终都没有被采纳。
直到绍兴四年,金朝炮制的伪齐政权直接威胁到宋军的长江上游,并且威胁到下游安全的时候,岳飞才获得了率兵北上进攻伪齐的机会。
这一年三月,南宋政府下达了要岳家军进军收复襄阳等地的命令,但又规定,只许收“襄阳府、唐、邓、隋、郢州、信阳军六郡土地,即不得辄出上件州军界分。所至州县,务在宣布德意,存恤百姓。如贼兵抗拒王师,自令攻讨,若遁出界,不须远追……不得张皇事势,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之类,却致招惹。”这是一道何等软弱的作战命令!岳飞的战略计划与雄心壮志因此受到种种限制与掣肘,尽管如此,他总算有了部分实现自己平生志愿的机会。岳飞接到命令后,立即从江州移军鄂州(武汉),又从鄂州渡江北上。这时,南宋朝廷将曾在河南地区与金军、伪齐军队多次作战的牛皋拨归了岳飞指挥。岳飞十分喜爱牛皋的忠勇与豪爽的性格,委派他为神武后军中部统领兼制置司中军统领,让他率领“踏白军”。牛皋熟悉河南一带的地形,在此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襄阳的敌将李成不战自溃;攻打随州的张宪、徐庆却受到了挫折。牛皋自告奋勇,驰援张宪、徐庆,很快攻下随州。岳云也参加了攻打隋州的战役,并率先手舞双锤登上随州城墙,从此赢得了“勇冠三军、艺高胆大”的赞誉。
岳飞占领襄阳后,预料到逃亡的李成,必然纠合金朝和伪齐的军事力量,卷土重来,一场恶仗仍然不可避免。他立即上奏南宋朝廷,报告自己在襄阳等地的防守部署,并提出在襄阳等地实行屯田,寓兵于农,以作长久打算的计划。同时,岳飞又加紧调遣兵将,准备迎击来犯的敌人。他派部将王贵分兵横林,张宪取道光化,分路出发,以便两面夹击;继又派骑兵往来策应,突袭于两军之间。在邓州城下,岳家军与李成的金、伪联军遭遇,李成经不住几路兵马的掩击,弃邓州而逃。六天以后,岳家军收复了唐州、信阳军。
岳飞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收复已失的州郡,这是南宋王朝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实在出乎朝廷君相们的意料之外,他们称赞岳飞“机权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著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圉,实捍难于邦家”。提升岳飞为靖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一面加紧襄阳等地抗金基地的军政建设,要求朝廷“速赐差官前来防守”,布列州郡、治山筑寨以为“久安之计”;另一方面,他又派人结纳太行山一带的义军首领梁兴、李宝、赵云等人,准备实施酝酿已久的“连结河朔”,直捣中原的战略。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从鄂州移军襄阳出师北伐。岳家军顺利地收复了伊(阳)、洛(阳)、商(州)、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黄河两岸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纷纷与岳家军联系,准备一旦有实际军事行动,便配合岳家军作战。岳飞也兴奋的与部将相约:“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是这次北伐,虽然“五战五胜”,却因“钱粮不继而抽回干事军马未能成功”。岳家军驻扎在襄阳,距离南宋王朝所在地的临安(杭州)有数千里之遥,而且居于长江之中游,粮饷的运送常不及时,在平时即有“粮食不足”之忧。这次岳家军深入河南,朝廷措置粮草不力,以致留守在襄阳兵营中的士兵,竟有因饥饿而死的,处于前线浴血奋战的部队,也时时受到饥饿的威胁,这就严重地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岳飞面临着这种极其困难的处境,只得抽回前线的“干事军马”而半途折回。已经克复的州县再度陷入伪齐的统治之下,当地的忠义军民又一次遭受了金兵和伪齐的屠杀,岳家军与人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岳飞悲愤之极,感到自己的壮志难酬。岳飞的满腔热血沸腾起来,他想到自己从戎报国、矢忠矢勇,风尘仆仆地转战在南北各种战场上,固然已得到了节度使的荣名和少保的官位,但是与自己执著追求的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相比,个人的高官厚禄算得了什么?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时刻,他凭栏远眺,放怀遐想,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写出了一首成为千古绝唱的爱国诗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对待部属,恩威并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待千万人如待一人,真正的公正无私。有一位士兵,在严寒的冬天里仍然穿着很单薄的衣服,有位幕僚问他,你衣服不暖,是否觉得有所不满。这位士兵却说:在别的大将的部队中,士兵应得的奉给,总被克扣一些,所余的部分还强迫他们做棉袄穿,独有岳宣抚这里不然,应给多少就实给多少,从不克扣一文,且又听任士兵自行支配,不强令去做这样那样的衣物。我的衣著太单薄,是由于家累太重,所得奉给用在家中老小身上的缘故,并非上层克扣的结果,我又有什么不满呢?
杨再兴原是游寇曹成的悍将,打仗非常勇猛。岳飞在平曹成的战役中,杨再兴杀死了岳飞的弟弟岳翻,岳飞在击溃曹成军后,杨再兴自缚来见岳飞,岳飞不计杀弟之仇,把他收为部将,任用不疑。从此以后,杨再兴忠心耿耿地跟随岳飞征战,直至最后战死在小商桥。岳飞不计个人恩怨、待人以诚的作风,吸引了不少文人武士,他们纷纷慕名而来。有一个叫黄纵的文人,在岳飞的部下掌管机密文书。有一次,岳飞给部下分沉香,黄纵分到了最小的一块。岳飞看到分得不均,又拿出一袋再分,轮到黄纵时,又剩下最小的一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黄纵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感动得不得了,表示分到多少并无所谓。岳飞屯军宜兴期间,有一次他外出作战,接到对他的舅舅姚某犯法的控告,准备按军法加以处罚,但因为他的母亲出面说情,勉强作罢。不料在一次行军中,岳飞的舅舅却突然向岳飞放箭,射中他的马鞍。岳飞大怒,立即驰马追逐,将这个舅舅斩首处决。正是他的这种赏罚分明、待人以诚的作风感动了部属,所以岳家军的全体官兵,平时严守纪律,战时乐于效命,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金兵的铁骑,多次以排山倒海的密集队形,企图冲垮岳家军的阵容,结果都没有成功。他们连声惊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就是有着这样一位出色将领和勇敢作战军队的南宋统治者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他们贪生怕死,只知享乐。卑怯的宋高宗赵构,更是为了自己能坐稳偏安江左的皇帝宝座,而不惜出卖南宋的领土和军民的利益,向金国投降。绍兴七年十一月,金国废掉了傀儡皇帝刘豫,伪齐统治区的军民骚动起来,一部分将领逃归南宋,百姓面临着女真贵族的直接统治,更是盼望南宋能及时北伐,以便解除他们的苦难。从客观上分析,刘豫政权的被废,正是南宋政府北伐中原的大好时机,但赵构却认为这是求和的良机。次年,他再次以秦桧为相,开始了与金国的议和谈判。
岳飞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不胜愤懑。他向赵构上书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但“和议”在赵构、秦桧等卖国君相的主持下,终于在绍兴九年达成,这就是历史上的“绍兴和议”。双方议定以淮水为分界线,宋每岁向金朝贡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对此,岳飞上了一道名为“贺表”、实为抗议书的《谢讲和赦表》。指出:“夷虏不情,而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尊壑之术。”他一再恳请朝廷:“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这道谢表,声声泪、字字血,道出了岳飞多年来郁结在心头的积愤,也喊出了中原人民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声和愿望,激励了南宋军民抗金到底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