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型性格的人坦诚磊落,率真朴实。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爱憎分明,刚直不阿。这样的性格常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四处碰壁,招人怨嫌。因此,他们虽是真理、正义的忠诚卫士,但他们那铮铮铁骨与不善迂回却多会使自己的命运多舛,或终至落得悲剧收场。
刚正不阿寇准遭贬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中,北宋宰相寇准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由于其耿直的性格,寇准始终以正直的忠臣形象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尊敬。在其为官四十余年间,虽两度入相,但因其性格的耿直,又两次罢相,起起落落。最终,也因其性格,晚年竟被贬至南方的荒蛮之地——广东雷州,担任一个管理户籍的小官,直至客死南疆。究其一生的命运,虽然是个悲剧性的结局,但其耿直的性格,却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和敬佩。
寇准自幼聪明好学,在母亲的教诲下,寇准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很高的悟性和非凡的才华。十几岁时,他就能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能细致透彻地分析每部书的异同,令一些饱学的儒士惊叹不已。
公元989年,寇准赴京考试,一举中了进士,这一年他19岁。寇准少年得志,志存高远,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来。
据说在寇准参加殿试之前,因为皇帝不太喜欢任用年轻人做官,有人就劝他把年龄多说几岁,这样录用的机会就大一些。可寇准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我现在刚开始进取,怎么能欺骗皇帝呢?”其耿直的性格显露无疑。
在寇准中进士的第二年,他便被派到归州巴东(今四川奉节县东)做知县。初到任,人们对这个年轻知县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可是不久,人们就发现年轻的寇准很有才干。当时许多地方官,只要徭役一下来,不论是农闲还是农忙,都胡乱签发文件,催逼四乡农民赶紧服役,百姓为此叫苦连天。寇准却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根据各乡的具体情况,在需要农民服役的时候,只把各乡应服役的人数贴在县衙门前,农民看了,就根据本乡本村的实际情况,派合适的人来服役,这样就不会耽误农时。人们对此拍手称赞。
后来,寇准又在其他地方做了几任地方官,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很好的口碑。其刚正、耿直的性格也渐渐为人熟知。由于政绩显著,不到几年,寇准就被提拔到中央朝廷任职。他先后担任过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同知枢密院事是一个相当于副宰相的军职,担任此职时寇准年仅31岁。
寇准官运亨通,并不是因为他有显赫的人物提携,也不是会用权术,更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相反,寇准一生光明正大,耿直秉公,他能升就高位,靠的是自己的才能,用宋太宗的话说,便是“临事明敏”。
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不知何因触犯了宋太宗的旨意,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准备退朝。但寇准却毫不心慌,平心静气地扯住太宗的衣角,一定要他坐下听完陈述,最后终于说服了太宗。事后,太宗对寇准的胆量与耿直钦佩不已。他对群臣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有一年春天,天下大旱,太宗召集群臣商讨应急的办法。许多人都说:“水旱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的一些贤君圣主在位时也经常发生,不必如此忧虑。”但寇准力排众议,他说:“《洪范》上讲,天人之间相互感应。天下目前出现严重旱灾,一定是因为朝廷的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一听,勃然大怒,转身回到后宫。过了一会儿,他觉得寇准话中似乎隐含着什么事情要禀奏,就命人叫来寇准,当面责问他,朝廷究竟有哪些刑罚不公的事?寇准心平气和地说:“如果陛下把两府的大臣都叫来,我马上就讲。”太宗立即召两府的大臣入宫。寇准于是说:“前不久,祖吉、王淮都贪赃枉法,到处受贿,祖吉收受的赃物较少却被处死,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所以尽管贪污了自己主管的钱财上千万,却只被打了一顿棍子就放了,后来居然又官复原位,这难到公平吗?”太宗责问王沔可有此事,王沔见事实俱在,无法抵赖,只好叩头谢罪。太宗自此对寇准更加赏识,不久又升了他的官。
寇准廉洁正直,不畏权势,性格耿直,很得太宗的信任,但这却引起一帮人的嫉妒。
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在朝中与寇准争论政事,二人关系非常紧张。张一直想寻个时机惩治一下寇准,以泄私愤。一次,寇准出行时,一个疯子迎着他的坐骑直呼万岁,张逊听说后,立刻以谋反罪弹劾寇准。寇准气愤至极,在朝中极力为自己辩护,二人唇枪舌剑,后来居然互相指责对方的缺点,进行人身攻击。太宗大怒,怒斥了心胸狭小的张逊,寇准也被罢为青州知州。
其实,太宗非常熟悉寇准的性格,寇准的仗义直言是其他一些巧言令色大臣永远做不到的。寇准离京赴任后,太宗非常想念他,经常向人打听他的情况,所以第二年,太宗便又把寇准调到自己的身边,拜为参知政事。
自唐末以来,西北地区有不少少数民族迁到渭水以南居住,这是各民族融洽相安的一件好事。可宋太宗时,秦州知州温仲舒却把迁到渭南的少数民族全部赶回渭北,并且建起了堡垒栅栏限制他们的行动。
太宗在看了奏疏后心中非常忧虑,他说:“古代的羌戎还在伊水洛水一带和汉族人杂居,那些外族人喜欢流动,不喜欢安定,一旦他们造起反来,整个关中地区就可能会被困死。”寇准说:“唐代的治国贤相宋对攻打外族百姓的战功不予奖赏,终于换来了开元年间的太平安宁景象。而现在有些守边的将领,为了求取功劳便胡作非为,这样终究会导致祸乱。这个问题,陛下千万要警惕啊!”太宗很赞赏寇准的意见,就派他出使渭北,安抚那些被驱赶的少数民族。
太宗晚年身体一直不好,朝中有人劝他早立太子,他却勃然大怒,把上奏的人贬到岭南。其实,确立太子一直是太宗晚年的一块心病,只是因为儿子太多,才学品德又良莠不齐,更重要的是身边没有一个特别值得信赖的大臣可以商量,所以在确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迟迟未决。
寇准从青州被召回身边后,太宗觉得这位耿直果断的年轻大臣对大宋王朝一片赤心,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于是就把寇准叫到身边,询问他立储之事。寇准说:“陛下为天下选择君主,如此重大的事,不能跟妇人、宦官商量,也不能跟近臣商量,只能由您挑选一个最受天下人敬仰的人。”后来,太宗考虑再三,把寿王赵恒立为皇太子。太子到太庙拜谒祖先回来,满京城的人都拥挤在路边欢欣跳跃,对年轻的太子称赞不已。太宗听说后心里不太高兴,马上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这样快就转向太子,这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呢?”寇准却祝贺道:“这正是国家社稷的福分啊!”太宗终于想通了,他高兴地邀请寇准陪他痛饮几杯,结果喝了个酩酊大醉。
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宗驾崩,宋真宗继位。在此之前,寇准因为有一次在朝廷上的争论触怒了太宗,因此被贬往邓州做知州。宋真宗继位后,立刻把他上调回京,不久便任命他为国中门下平章事,位居宰相毕士安之下。寇准不仅因性格耿直为人称道,而且其超群的胆识和果断神明也为人称颂。这一时期,宋朝与北方辽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双方交战,宋军多次失利,而辽军的进攻不断加剧,准备大规模南侵。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气势,真宗和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毫无良策。危难之际,以英勇果断著称的寇准被毕士安等人推上了前台。公元1004年6月,真宗任命寇准为宰相,要他负责解除辽军的威胁。
不久,辽军包围了瀛州,直逼贝州、魏州,朝廷内外震惊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逃跑,他暗中劝告真宗放弃汴梁,迁都金陵;又有人劝真宗逃往成都。真宗犹豫不决,便召寇准商议。寇准力主抗辽,对主张逃跑之人恨之入骨,他心知是王钦若等人的主张,却佯装不知说:“谁为陛下出的这种计策,罪该处死。如今陛下神明英武,将帅团结一致,如果御驾亲征,敌军自然会逃走……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远逃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样,大宋必然人心崩溃,军心涣散,敌军会乘势进攻,长驱直入,大宋的江山还能保住吗?”一席话,说得那些主张逃跑的人羞愧难当。真宗受到震动,决定御驾亲征。
到了北城,真宗登上城楼观战。正在城下浴血奋战的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之上的黄罗御盖,顿时欢呼震天,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他们呐喊着冲向敌阵,辽军被宋军士气所慑,锐气顿消,一下子溃不成军。
此战胜利后,真宗回到行宫,留寇准在城楼之上继续指挥作战。寇准治军有方,命令果断,纪律严明,很受士兵拥护。在他的指挥下,辽军几次攻城都被杀得大败而还,主帅萧挞览也被射死。真宗在行宫之中对前线战事不太放心,多次派人前来打探战况,探子每次都见到寇准和副帅杨亿在一起饮酒说笑,就回去禀报真宗。真宗高兴地说:“寇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澶州一战,寇准的声望更高了。
人们对寇准的赞誉之声,使参知政事王钦若听起来感到非常刺耳。由于积怨和嫉妒,他一直想方设法诋毁、挤垮寇准。
有一天散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他离去,王钦若趁机进奏道:“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冷笑道:“澶州之战,陛下不以为耻辱,反而认为寇准有功,想不到陛下会这样想。”真宗十分吃惊,忙问原因。王钦若进一步说道:“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订立盟约,《春秋》认为这是耻辱;澶渊之举,就是城下之盟啊!以陛下至高无上的尊贵而签订城下之盟,还有什么耻辱能与之相比呢?”真宗脸色大变,很不高兴。王钦若又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博的人钱快输光了,于是把自己的所有财物都拿出来,称为孤注。陛下成了寇准赌博的孤注,这也太危险了!”
不光王钦若,朝廷中的一些庸碌之辈也对寇准多方诋毁。寇准为相,用人不论资历,而以才干大小为标准。有一次选授官职,同僚让堂吏持着官位条例而进,寇准说:“宰相的职责在于选用贤能之人,罢黜不肖之徒,假如按照官位次序的条例,只不过是堂吏的职能罢了。”他喜欢选用那些出身贫寒而敢于讲真话的人。那些想靠资历来升官的同僚们对他这耿直的性格不但不赞赏,反而对寇准的做法极为不满,他们多次在真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寇准目无国法,刚愎自用。多方的谗言终于让真宗对寇准的礼遇越来越少。第二年,罢寇准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任命王旦为宰相。
寇准被罢相后,却经常被召回京师跟随皇帝左右,渐渐地又被升为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枢密使、同平章事等职。
然而,耿直的寇准却再次因阻挠三司使林特向河北地区征收绢帛而激怒了真宗。真宗很不高兴地对王旦说:“寇准刚强愤激的性格一点都没改变。”王旦附和道:“寇准喜欢别人记住他的好处,又想让别人害怕他,这些都是大臣应当回避的,而寇准却专门这样做,这是他最大的缺点。”不久,寇准又被降职为武胜军节度使,接着又移任永兴军节度使。